資源簡介 《賽乃姆》教學設計一、 教材版本本課選自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教育部2012年審定的義務教育教科書《音樂》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天山之音》的欣賞《賽乃姆》二、 課題:《賽乃姆》三、 教學年級:七年級四、 教學目標1.通過聆聽、模唱、欣賞、演奏、舞蹈等方式讓學生從歌、樂、舞三個部分,體驗賽乃姆的特點,全面了解賽乃姆。2.通過欣賞學習賽乃姆表演中的特色樂器,能夠認識并分辨艾捷克、熱瓦普、彈布爾、都塔爾。3.通過演奏和舞蹈,引導學生大膽參與和展示,感受賽乃姆的風格和韻味,增進學生對新疆少數民族音樂的喜愛之情。五、 教學重點通過聆聽、模唱、欣賞、演奏和舞蹈,讓學生體驗和感受賽乃姆的風格和特點,增進學生對新疆少數民族音樂的喜愛之情。六、 教學難點對少數民族音樂感興趣,認同“賽乃姆”的文化價值,增進學生對新疆傳統音樂的了解,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與修養。七、 教學中的突破和新思路1.信息技術和音樂教學相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音樂教學效果。由于地域的原因,學生們對于新疆傳統音樂比較陌生,本課提供了豐富精彩的影音資料,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技術手段,發揮交互式白板在教學中的互動活力,學生通過聆聽、欣賞、演奏、舞蹈、游戲等體驗和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對新疆民間歌舞賽乃姆有更直觀、更全面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對新疆傳統音樂的興趣,在活動中不斷提高學生音樂素養和審美,豐富精神生活。2.設計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通過體驗來學習。為了讓學生接受和喜歡賽乃姆,本課分別從歌、樂、舞三方面設計了不同的實踐體驗活動,積極引導學生聆聽、欣賞、模唱、演奏、舞蹈等音樂活動,讓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提高音樂素養、增強學生音樂表現力和自信心。3.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賽乃姆是維吾爾族的民間歌舞,又是“十二木卡姆”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木卡姆又被譽為“維吾爾之魂”,是維吾爾族音樂中最具文化藝術價值和廣泛影響力的藝術。所以本課以賽乃姆為引,拋磚引玉讓學生關注中國民族民間藝術,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并喜歡這些藝術瑰寶,增強學生民族意識、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八、教學過程(一)導入:1.請學生欣賞賽乃姆的表演視頻,并說出都看到了哪些藝術表演形式?學生:唱歌、跳舞、樂器演奏。2.出示“音樂小百科”介紹賽乃姆,導入本課學習。設計意圖:精彩的視頻播放不僅能吸引學生,更勝過千言萬語的描繪,能讓學生直觀感受到賽乃姆是一種集歌、樂、舞為一體的綜合表演藝術。(二)學習賽乃姆的“歌”1.聽聆聽課本中的歌舞曲《賽乃姆》,說出歌曲的速度和情緒。2.看觀察曲譜,找到節奏特點和節奏型。3.唱跟著鋼琴錄音邊模唱邊畫旋律線,找到旋律規律。4.展示“音樂小百科”,總結賽乃姆“歌”的特點。5.階段性學習檢測:填空游戲設計意圖:通過放大鏡、畫旋律線,讓學生很快找到附點、切分節奏和旋律起伏的特點。讓音樂教學變得更直觀、生動。填空游戲的運用,讓課堂檢測變得有趣起來,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學生參與度高,檢測效果也很好。(三)學習賽乃姆的“樂”1.欣賞賽乃姆表演視頻,引導學生說出演奏樂器的數量和名稱。2.結合學情,把學生不熟知的樂器通過表格的形式集中展現和講解。3.階段性學習檢測:拔河游戲4.學習賽乃姆節奏并演奏手鼓。設計意圖:通過表格的羅列讓樂器學習井然有序,加上放大鏡觀察、樂器表演的精彩視頻,讓學生很快認識樂器,并能快速的區分和感受這些特色樂器的魅力。拔河游戲的設置讓學生既緊張又興奮,全體學生在游戲中進一步鞏固了課上的知識。演奏手鼓讓學生能學以致用,提高學生音樂的節奏感和表現力等。(四)學習賽乃姆的“舞”1.展示“音樂小百科”通過教師講授、展示,讓學生對賽乃姆的舞蹈特點有了基本認識。2.觀看兩段舞蹈視頻,讓學生判斷哪一段是賽乃姆。3.學跳賽乃姆舞4.展示賽乃姆舞設計意圖:舞蹈視頻的欣賞不僅開闊學生視野,提高音樂審美,增強學生對賽乃姆舞的興趣,更能直觀判斷賽乃姆舞的特點。師生一起學習和展示賽乃姆舞,讓學生體驗和感受賽乃姆的魅力。(五)小結今天,我們通過歌、樂、舞三部分的學習,對賽乃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大家來看思維導圖,由圖可知,新疆民間歌舞賽乃姆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更是十二木卡姆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十二木卡姆被譽為“維吾爾之魂”,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有他獨特的藝術瑰寶,而木卡姆就是新疆的藝術瑰寶,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希望課后同學們能夠帶著對新疆音樂的興趣和喜愛,欣賞和聆聽更多音樂作品,感受中國民族民間藝術的無限魅力。9、 作業要求課后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上網檢索新疆相關音樂進行賞析。十、教具及學具準備教具:多媒體設備、西沃課件、新疆手鼓學具:七年級下冊課本,新疆手鼓十一、板書設計賽乃姆小快板歌樂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