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歷史上的疫病與醫學成就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知道古代歷史上疫病的流行與影響;了解中醫藥的主要成就和西醫在中國的傳播、發展過程。 核心概念:疫病、中醫藥、中西醫結合、西醫 關鍵問題: (1)歷史上流行的疫病有哪些 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2)中醫藥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3)近代以來西醫在中國的傳播、發展情況如何 [重要概念]1.天花:中醫學稱“痘瘡”,古稱“虜瘡”。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傳染病。古代世界大約60%的人會受到它的威脅,四分之一的感染者會死亡,幸存者中一半以上會麻面或失明,天花是古代最令人恐懼的傳染病。2.“黑死病”:即鼠疫,是鼠疫桿菌借鼠蚤傳播為主的烈性傳染病,由于患者身上出現眾多黑斑,故被稱為“黑死病”。歐洲鼠疫大流行發生于14世紀。3.《肘后備急方》:東晉著名醫學家葛洪所著的一部醫學專著,是我國現存較早、使用價值較高的一部古代中醫方劑著作。全書共八卷,主要記述各種急性病癥或某些慢性病急性發作的治療方藥、針灸、外治等法,并略記個別病的病因、癥狀等。書中對天花、恙蟲病、腳氣病等的描述都屬于首創,尤其倡用狂犬腦組織治療狂犬病,被認為是中國免疫思想的萌芽。[教材史料]1.教材第二目“歷史縱橫”——《針灸銅人》解讀。思路引導:針灸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它建立在經絡學說基礎上,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作用以及應用一定的操作來治療全身疾病,是一種“內病外治”的醫術。2.教材第三目“歷史縱橫”解讀。思路引導:(1)特點:運用近代醫學技術手段;尋求國際合作。(2)影響:促進西醫推廣和傳播;加快近代公共衛生體系建立;推動國際防疫合作;提升民眾衛生觀念。[教材問答]1.“思考點”:古人有哪些防治疫病的措施值得今天借鑒 思路引導:(1)日常注重公共衛生(清理污水、控制傳染源、凈化環境等)。(2)防治(疫苗接種)與救治(藥物研發)并重。(3)建立相應救治機構,健全相關制度。(4)全社會參與,多力量合作。2.“思考點”:結合所學,談一談你對中醫藥特征的認識。思路引導:(1)立足實踐,重視臨床經驗。(2)講求辨證施治,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3)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醫學遺產,如針灸、推拿、食療等。(4)留下了大量的中醫藥典籍。(5)政府重視。3.“學思之窗”:根據材料,談談對《本草綱目》體例特點的認識。思路引導:(1)全書框架一目了然。(2)體例完備,大綱、條目、解釋、辨疑、正誤、圖像功用全面。(3)重視前代醫學家的研究成果。(4)作者深入臨床實踐,辨析真偽,禆補缺漏。4.“思考點”:西醫的傳入對中國人的健康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思路引導:近代以來,西醫借助科學實驗,醫療技術日益進步。西醫的傳入給近代中國的醫療衛生帶來顯著的變化。(1)醫療機構的近代化:西式醫院在通商口岸建立,醫療條件大為改善。(2)醫療技術的科學化:診斷、治療借助儀器與實驗手段。(3)西醫人才的培養:西醫院校的建立培養了大量的西醫人才。(4)公共衛生觀念的形成:西醫的消毒措施帶來了防疫的進步,提倡科學處理垃圾、糞便,推廣自來水,進行食品監督等措施有助于公共衛生的維護。5.“問題探究”:這種觀點有沒有道理 試用事實說明。思路引導:有一定道理。歷史存在具有必然性與偶然性,疫病的暴發就是人們不能忽視的偶然性事件。疫病影響歷史進程,但不起決定作用。例如,古希臘伯羅奔尼撒戰爭前期,雅典鼠疫橫行導致軍民大量死亡,雅典政治的走向明顯轉變;亞歷山大死于疫病,亞歷山大帝國也隨之分崩離析。6.“學習拓展”:上面兩段材料有什么共性 它們對醫生的倫理道德提出了什么要求 思路引導:共性:強調醫生的高尚品德。要求:醫生對患者負責,對職業負責,尊重患者,不計私利。關鍵問題一:歷史上流行的疫病有哪些 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一、歷史上的疫病1.概念:疫病指由細菌、病毒等強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體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2.概況種類 史實天花 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俄國彼得二世、法國路易十五及中國清朝的康熙皇帝等得過天花。被天花傳染的普通百姓不計其數鼠疫 6世紀時,地中海沿岸暴發鼠疫;14世紀時,歐洲鼠疫大流行黃熱病 17世紀暴發于墨西哥的黃熱病,在美洲、非洲與歐洲肆虐兩個世紀斑疹 傷寒 20世紀早期,在俄國和波蘭大流行,造成數百萬人死亡全球大 流感 1918—1919年暴發,死亡人口在2 000萬人以上3.影響(1)使人類飽受疫病折磨,給人們的健康帶來巨大威脅。(2)使人口大量死亡,導致勞動力短缺,生產停滯,許多地區發生嚴重饑荒。例如,6世紀時,地中海沿岸暴發鼠疫,拜占庭帝國人口銳減一半;黑死病流行3個世紀,歐洲人口死亡過半。(3)導致政治、經濟的變動。例如,雅典暴發鼠疫,死亡軍民人數在一半以上,伯里克利也未能幸免,雅典政治的走向明顯轉變;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身染疫病而亡,亞歷山大帝國隨之土崩瓦解等。4.防治措施(1)古代①重視公共衛生古羅馬 注意公共衛生,把修建飲水道、下水道當作重要工程中國古代 不少地方官在任期間組織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災之后,及時掩埋尸體,發放藥物,采取各種方法預防疫病②防治疫病的方法:東晉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記載了青蒿對瘧疾的治療作用;中國古人為防治天花,發明了人痘接種。③建立疫病的救治機構古代中國 西漢后期,政府對疫病患者進行隔離; 隋唐時期,寺廟病坊也收治病人古羅馬 醫院收治疫病患者(2)近代控制疫病傳播的醫學成就①18世紀晚期,英國醫生詹納發明牛痘接種法,使天花的發病率大大降低。②19世紀,細胞與細菌學說發展迅速。③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創立的巴氏消毒法,被廣泛應用到醫學領域。④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發現了青霉素,改變了人類對細菌傳染束手無策的狀態。任務一 合作探究——歷史上的疫病材料一 “疫,民皆疾也。”——許慎《說文解字》“瘟之至也,非江海鱗甲之類而不生。疫之至也,非蟲獸毛羽而不存。”——《上經·尚時》材料二 在黑死病肆虐時,大約有1/4到1/3的歐洲人口死于這場災難,一些人由對宗教信仰產生懷疑發展為對社會不平等制度產生痛恨和反抗,以及對自己的人生進行深入思考。15—17世紀,人們在抗擊黑死病時所采取的一些衛生措施,客觀上促進了歐洲城市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西醫逐漸發展起來。——摘編自王旭東、孟慶龍《世界瘟疫史》[問題] (1)閱讀材料一并結合教材第一目第1—5自然段,列舉歷史上危害較大的疫病種類。(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疫病對近代西方社會的影響。[結論] (1)天花、鼠疫(黑死病)、黃熱病、斑疹傷寒、全球大流感等。(2)造成了人口的減少、經濟的破壞和社會的動蕩;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興起;推動了醫療衛生等公共事業的發展;促進了相關科研的發展;加速了歐洲向近代社會轉型。任務二 檢測反饋14世紀中葉,黑死病席卷歐洲,人口死亡率達到30%—50%。死亡使人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震撼,追求現世享樂和歌頌人生成了新的社會觀念。伴隨著這個過程的是人格的覺醒,人開始成為“精神的個體”,并且從這個角度開始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由此可知,這次瘟疫( )A.推動了人文主義思想的產生B.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C.促進了社會思想觀念的革新D.導致了歐洲向近代社會轉型解析:C 據材料“黑死病席卷歐洲,人口死亡率達到30%—50%。死亡使人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震撼,追求現世享樂和歌頌人生成了新的社會觀念”可知,黑死病動搖了人們對基督教的迷信,鼓勵人們追求現世幸福,說明這次瘟疫促進了社會思想觀念的革新,故選C項;古希臘時期就已經產生了人文主義思想,排除A項;宗教改革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排除B項;材料并未說明黑死病與歐洲社會轉型的關系,排除D項。[深化拓展] 古代疫病的影響1.經濟:勞動力短缺,生產停滯,經濟衰退,糧食短缺,饑荒嚴重。2.政治:導致政治上的變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類的文明進程。3.思想:精神沖擊,信仰危機,新思想的醞釀與傳播。4.社會:社會秩序混亂,道德危機,政局動蕩,國家衰落。5.軍事:疫病橫行使得士兵大量死亡,軍隊戰斗力降低。軍隊和難民的流動擴大了疫病的傳播范圍。6.醫學:醫療與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7.觀念:人們的公共衛生意識增強。關鍵問題二:中醫藥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二、中醫藥的成就時期 代表 成就戰國 扁鵲 望、聞、問、切四診法戰國至 西漢間 《黃帝內經》 總結醫家經驗,以陰陽五行學說解釋人體的生理現象和病理變化,闡明人與自然的有機聯系,是一部重要的中醫基礎理論著作東漢晚期 華佗 創制“麻沸散”及“五禽戲”張仲景 提出辨證施治的原則,著成《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臨床學的基礎唐朝 孫思邈 著成臨床百科全書《千金方》,被尊稱為“藥王”《唐本草》 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北宋 針灸銅人 針灸教學模型的使用,體現了中醫針灸學臨床實踐與教學的發展水平明朝 李時珍 著成《本草綱目》,集中藥學知識之大成,被譽為“東方藥學巨典”中華人民 共和國成 立后 — (1)在中西醫結合方針指導下,新老中西醫團結協作,總結臨床經驗 (2)設立中醫院、中醫院校,掀起學習研究中醫的高潮 (3)整理中醫典籍,挖掘秘方驗方,開發中成藥制劑 (4)屠呦呦等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分離出青蒿素 (5)21世紀以來,中醫藥蓬勃發展,走向世界[視野拓展]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托名“神農”所作,實成書于漢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首創藥物的三品分類法,全面總結了東漢以前的藥物學成就,基本上構建起了中藥學的理論框架,因而被視為中藥學理論初步形成的標志。任務一 合作探究——中醫藥的主要成就材料 周代巫醫并存,這一時期的藥物及其使用情況在《尚書》《左傳》《山海經》等先秦典籍中大量出現,出土涉醫材料多以疾病占卜、寧疾祭禱的形式出現。到春秋以后,醫逐漸獨立,扁鵲第一個主張醫應該脫離巫祝獨立。漢代,與中醫理論和經驗相關的專著出現,那就是中醫的三大醫典——內經(即《黃帝內經》)、本草經(即《神農本草經》)、傷寒論(即《傷寒雜病論》);這一時期外科也有相當成就,華佗是中國第一位外科專家,他發明麻沸散在全身麻醉后施行手術。唐代,方劑、藥物和診療都有適當發展。唐高宗曾令李績、蘇敬等人增修《唐本草》,集藥850種,是中國第一部官定藥典;這一時期方書盛行,孫思邈的《千金方》是中國第一部臨床各科診療大全,搜羅宏富。北宋時,鑄針灸銅人。——摘編自何云鶴《中醫學簡史》[問題] 根據材料,概述古代中醫學的發展。[結論] 先秦時期從巫醫并存到醫學逐漸獨立:周代涉醫材料多以疾病占卜、寧疾祭禱的形式出現,戰國時期扁鵲第一個主張醫脫離巫祝獨立;兩漢時期奠定了中醫學理論和經驗的基礎:中醫三大醫典出現,用于外科的麻沸散被發明;唐代方劑、藥物和診療得到發展:官定藥典出現,方書盛行,針灸治療效果顯著。任務二 檢測反饋1.東漢和帝時,太醫郭玉“仁愛不矜,雖貧賤廝養,必盡其心力”。東漢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自序》中指出,自己“留神醫藥,精究方術”就是為了“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這反映出東漢( )A.醫學發展注重汲取民間經驗B.儒家思想對傳統醫學倫理的影響C.疫癘流行彰顯天人感應學說D.中醫治療注重臨床實踐經驗總結解析:B 根據材料“仁愛不矜,雖貧賤廝養,必盡其心力”可知,太醫郭玉主張對患者不分貴賤貧富,一視同仁;根據材料“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可知,學醫既可以治療君王、親人的疾病,也可以救助貧窮的百姓;兩者都體現儒家思想對傳統醫學倫理的影響,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醫學發展注重汲取民間經驗,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疫癘流行的情況,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中醫治療注重臨床實踐經驗總結的信息,排除D項。2.《本草綱目》一書包含了豐富的礦物學、植物學、動物學內容,并且大量運用化學、物理學、農學、天文學、氣象學、生理學等領域的知識對藥物進行記載分析。達爾文創立進化論時,曾從此書中引述了不少有關植物和動物的資料。該書( )A.總結了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B.影響了西方近代科學的發展進程C.推動了中國醫藥學的近代化D.提高了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水平解析:D 根據材料可知,《本草綱目》一書涵蓋了自然界中眾多的領域,這顯然有助于提高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水平,D項正確;《本草綱目》是藥物學著作,并不能代表整個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排除A項;影響了西方近代科學的發展進程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本草綱目》仍然屬于傳統醫藥學,排除C項。[深化拓展]一、古代中醫藥學發展的原因1.經濟因素:我國古代生產力和綜合國力一直處于世界前列,農耕經濟發達。2.政治因素:大多數時期國家統一,社會安定;中央集權體制的推動。3.文化因素:統治者重視醫學教育的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儒家經世致用、明德修身以及仁政民本思想的影響;道家陰陽調和辯證思想的影響。4.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具有較好的繼承性。二、我國傳統中醫藥發展的當代價值1.中醫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中醫藥至今仍在世界醫學領域占有重要地位,擴大了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3.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關鍵問題三:近代以來西醫在中國的傳播、發展情況如何 三、西醫在中國的傳播1.西醫的特點:以實驗科學為依托,借助精密儀器及數據分析,在解剖學、診斷學、藥學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2.過程(1)明末清初:西醫傳入中國,但影響有限。(2)鴉片戰爭后西式醫院 建立 這些醫院分科完備,技術先進。牛痘接種法、麻醉術、放射技術等陸續被引入中國西醫院校 建立 它們把教學、科研與臨床結合在一起,培養了相當數量的西醫人才引入西方 公共衛生 措施 ①西醫憑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驗等手段,積極采取措施預防傳染病、隔離傳染源、治療感染者、普及公共衛生知識,對人們的健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②一些大城市借鑒了西方的公共衛生措施,中國的公共衛生事業初步發展起來任務一 合作探究——西醫在中國的傳播材料 19世紀中葉以后,西醫在中國日益廣泛深入地傳播開來。許多傳教士在華行醫、建立醫院、開辦醫學校、翻譯醫學書籍和出版醫學刊物。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開始官派留學生,1872—1875年選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學,有5人是從事西醫工作的。明治維新后日本的西洋醫學發展很快,中國留學生在日本間接吸收了西洋醫學知識。19世紀70年代之后,不少清廷官員和洋務人士(如榮祿、李鴻章等)體驗到了西醫的功效,就帶頭或動員富商捐資教會醫院,各地受醫人數大為增加。20世紀初,中醫人士開始自發地學習西醫,接受西醫知識者多了起來。——摘編自郭劍波《論近代“西醫東漸”的途徑與反響》[問題]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醫在近代中國傳播、發展的表現。[結論] 傳教士在華行醫;西式醫院、醫學校的建立;西醫書刊的翻譯與出版;派遣留學生學習西醫;中醫人士主動學習西醫。任務二 檢測反饋1.洋務人士薛福成在歐洲考察西洋醫學后感嘆:“惟中國名醫,數世之后往往失其真傳。外洋醫家得一良法,報明國家,考驗確實,給以憑照,即可傳授廣遠,一朝致富,斷無湮廢之虞,所以其醫學能漸推漸精,蒸蒸日上也。”在此,薛福成旨在強調( )A.中醫可借鑒西醫培養模式B.中醫治療效果遠遠低于西醫C.中醫傳承方式遠勝于西醫D.中西醫結合可提高治療效果解析:A 材料體現的是薛福成通過中西醫發展的對比,進而得出西醫的培養、傳承優于中醫的結論,主要是強調中醫可借鑒西醫培養模式,A項正確,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中西醫的治療效果,排除B項;材料與中西醫結合的說法無關,排除D項。2.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會著手創辦北京協和醫學院。該學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學,按照美國優秀醫學院的標準,為教師提供世界水準的豐厚工資和福利保障。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創建( )A.推動中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B.有助于中國近代社會習俗的變遷C.有利于中國近代醫學的發展D.改善了中國社會的醫療衛生狀況解析:C 西醫院校把教學、科研與臨床結合在一起,培養了大量的西醫人才,有利于中國近代醫學的發展,C項符合題意;A、B、D三項夸大了北京協和醫學院建立的作用,排除。[深化拓展] 中國近代醫療衛生發展的特點1.受西方醫療衛生體系的影響,逐漸近代化。2.具有漸進性、復雜性、理性化的趨勢。3.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4.深受政治運動的影響。5.出現中西醫并存的新格局。6.逐漸制度化和規范化。[知識框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