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中美術-《巧手編織》教案一、教學目標1.欣賞民間編織工藝品,了解編織藝術的基本形式,基本掌握草結的編織方法及步驟,能夠編織一件小工藝品。2.通過觀察、欣賞、拆一拆和實踐練習,掌握編織技法,提高創新能力和動手制作能力。3.形成創新思維,養成善于觀察的好習慣。二、教學重難點重點:掌握編織的方法難點:傳達“物以致用”的設計思想。三、教學過程活動一:激趣導入播放詩歌朗誦北宋張先的《千秋歲》,請學生思考一下問題:1.這首詩中的“結”代表了什么感情?(青年男女的纏綿情思)2.“結”能想到和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什么呢?(中國結)學生回答,教師引導:中國結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手工編織工藝品,它身上所顯示的精致與智慧正是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個側面。它原本是由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后推展至漢朝的儀禮記事,再演變成今日的裝飾手藝。面對如此有魅力的傳統藝術,大家想不想學會它并且將它傳承下去?這節課就用我們的巧手進行編織吧《巧手編織》。活動二:描述分析1.編織的歷史、材料、用途和特性(1)展示早期編織品的圖片,請學生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提出問題:編織藝術是什么時候產生的呢?(原始時期,原始先民創造的)(2)教師展示編織物圖片,引導學生賞析,并提問:①圖中編織物分別是運用什么材料制作的?(草、藤、麻、棕、竹、葛、枝條等)②這些材料有什么共同點?(都是大自然中的線形材料)③原始的編織品在當時有什么用途?(用來穿系、捆扎果實及獵物)④現在生活中還有哪些編織品?有什么用途?(花籃、收納筐、玩具等;實用性、美觀性)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遠古時期,當原始先民們用大自然中的線形材料,如草、藤、麻、棕、竹、葛、枝條等,用來穿系、捆扎果實及獵物時,最原始的編織就產生了。而現在我們可以用來編織花籃、收納筐等,因此編織品兼具實用和美觀性。2.編織技法教師將《草編金魚玩具》《棕草編花豬》等編織實物分發給每個小組,請學生欣賞并提問:(1)現代的編織工藝品用了什么材料?你還能想到什么材料?(棕草、麻條等;彩繩等)(2)這些工藝品給你什么感受?(自然、樸素、淳樸)(3)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拆一拆,思考:作品是如何編織的?運用了什么技法?(扭擰、交叉等)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我們可以用棕草、麻條等材料,采用扭擰、交叉等編織技法進行編織,其天然的色彩和質地可以給人淳樸的感受。活動三:示范講解教師以《中國結》為例,示范并講解編織的步驟:1.將線進行擺放;2.按照經緯線的方向不斷進行穿插。活動四:實踐展評1.請同學充分發揮想象力,根據已有線繩進行編織創意設計。2.教師巡視指導。提示學生注意編織技法的運用。3.完成作品后舉辦“彩繩大賽”,請學生自愿展示并介紹自己的作品。4.其它同學從樣式、色彩搭配、勻稱程度等方面,互相評價作品。(如《中國結》:色彩——鮮艷;樣式——新穎;效果——勻稱大方)活動五:小結作業1.請學生談一談本課收獲,并進行情感升華:今天我們學會了編織物的制作,大家表現都非常出色,從中我們也得到一個啟示:我們只要有一雙靈巧的手,一個善于創新的腦,就能將平凡幻化為神奇!2.課后請同學們選擇另外的材料來進行編繩的創作,下節課與同學進行分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