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2推動高質量發展學案【學習目標】1.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容。2.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原因。3.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具體要求。4.全面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容。【核心素養】1.科學精神:準確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構成之間的關系;明確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以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2.法治意識:勞動者、消費者、經營者都必須遵守法律法規,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3.公共參與:從勞動、創業、經營等角度,積極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學習重難點】1.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要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措施。2.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措施。【預習新知】知識點一 國家強 經濟體系必須強1.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意義(1)重要性和緊迫性:是轉變① 經濟發展方式 、優化② 經濟結構 、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2)必要性和目的:更好順應③ 現代化發展 潮流;贏得④ 國際競爭 主動,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堅實而強大的⑤ 物質基礎 。2.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和構成內涵: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⑥ 社會經濟活動 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它包括:(1)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⑦ 產業體系 ;(2)統一開放、 競爭有序的⑧ 市場體系 ;(3)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⑨ 收入分配體系 ;(4)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⑩ 城鄉區域發展體系 ;(5)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 綠色發展體系;(6)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 全面開放體系 ;(7)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3.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總體要求(1)要處理好七個方面的關系:這七個方面是統一整體,要 一體建設 、一體推進。(2)要借鑒發達國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 中國國情 、具有中國特色。知識點二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1.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使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現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人力資源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斷優化。(1)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筑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基。(2)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必須深化① 供給側結構性 改革,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營造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發展環境和社會氛圍。 2.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② 城鄉區域發展 體系,實現區域良性互動、城鄉融合發展、陸海統籌整體優化,培育和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加強區域優勢互補,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1)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3.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③ 效益 方向轉變。 【易錯提示】1、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 )2、優化經濟結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實現總量增長和質量提高的途徑與方法。( )3、生產、消費、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 )4、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中低速發展階段。5、虛擬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 )6推進供給側改革要從消費端入手。( )7供給側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 )8、建設現代化體系必須堅持數量第一,效率優先。( )1.提示 X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2.提示 X 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實現總量增長和質量提高的途徑與方法。3.提示 X。 消費、投資、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4.提示 X。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5.提示 X。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6.提示 X。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生產端入手。7.提示 X。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8.提示 X。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鞏固訓練】1.在華南農業大學無人農場里,2臺無人駕駛收割機、1臺無人駕駛運糧車沿著既定路徑自動向收獲田塊行駛。無人農場種植的廣東絲苗米“19香”畝產量比當地的平均畝產高出32%。無人農場的一小步,邁出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的一大步。下列關于“無人農場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推導過程正確的是( )①聚焦技術創新,新智能與農業深度融合②轉變發展方式,推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③提升農業現代化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④提質增效,為統籌城鄉發展注入新動力⑤發展高效、優質農業,打造高質量標桿A.②→①→④→③ B.①→⑤→③→④C.②→⑤→④→③ D.①→②→⑤→③2.S鄉鎮以碧霞春有機茶園為中心,依托“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向周邊12個村租用土地,再返包給農戶種植品種茶,并提供種苗、種植技術指導服務,發展生態茶園1200畝,實現產值2100萬元,解決勞動力500人,農民年平均增收8000元。這一發展方式( )①豐富了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改變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②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帶動農民收入持續增加③拓展了農業專業化發展途徑,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借鑒④助力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促進了城鄉融合發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契合了時代發展,順應了林農期盼。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重點圍繞“穩、活、融、試”展開,實現產權明晰、承包到戶,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有利于( )①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林地承包關系相對穩定②放活林地經營權和引導林權流轉,培育新型經營主體③發揮集體經濟主導作用,推進山區森林資源循環利用④探索改變集體林權性質,提高林業適度規模經營效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如今,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中國外貿“新三樣”揚帆出海,叫響全球。2023年1月至9月,“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同比增長41.7%,表現十分亮眼。“中國制造”走出海外( )①實現了對外經濟投資方式的轉型②有助于應對和防范國際金融風險③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大趨勢④有利于形成我國國際競爭新優勢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2023年10月30日,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首次提出了“金融強國”的概念,強調要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為目標,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如何建設金融強國,下列傳導過程正確的是( )①發展多元化股權融資→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加大融資力度→加快建設金融強國②全面加強金融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增強金融發展的安全性→助力金融強國建設③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豐富金融市場主體→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推動建設金融強國④金融支持先進制造業→實現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提高服務實體質效→推進金融強國建設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202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下列措施有利于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是( )①加強基礎學科研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②提高勞動者素質,形成適應新質生產力的勞動者隊伍③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筑牢我國經濟的立身之本④逐步淘汰傳統產業和產能,著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2012—2022年中國制造業發展情況(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注:中國的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06年時達到32.5%的峰值,美、德、日等主要工業國家,制造業比重出現明顯下降的趨勢,都是在邁入發達國家、高收入國家行列之后發生的。)據此,下列推斷正確的是( )①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穩步增加,制造大國地位鞏固②我國制造業結構不斷優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③我國還需加大制造業的創新投入,增強發展后勁④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總體下降,我國步入發達國家行列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近些年來,中國經濟總量和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同時,中國經濟外部環境日益錯綜復雜。2020年7月21日,習近平在企業家座談會上強調,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應當( )①發揮內需潛力,更好聯通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②建立獨立的產業鏈供應鏈,有效應對外部經濟波動③立足自給自足,逐步降低經濟的對外依存度④強化開放合作,提升國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國外某汽車公司的上海超級工廠建成以來,不斷擴大與本土供應商伙伴的深度合作,帶動上下游企業共同發展。截至2023年12月,該工廠零部件本土化率已超95%,本土一級供應商超過400家。這說明( )①深度參與國際分工能夠優化資源配置②擴大生產合作是開放發展的主要方向③內外聯動有助于推動經濟繁榮發展④擴大生產合作需要提高本土廠商在生產鏈中的占比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目前,國內已有多家領先的廠商在海外重點市場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屬地化研發、生產、銷售中心,正從傳統的純產品出口貿易模式向海外事業發展模式轉型,在技術、品牌、服務等領域建立起國際競爭優勢,實現跨越式增長。從“國內生產、出口銷售”到“國外分散生產與銷售”的轉變( )①會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但可以規避貿易壁壘②驅動力源自于近年來海外市場持續爆發的增長潛力③創新了對外投資方式,形成出口競爭新優勢④有利于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增強競爭力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參考答案1.答案:D解析:①排第一,創新是引領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需要聚焦技術創新,新智能與農業深度融合;②排第二,聚焦技術創新,新智能與農業深度融合,有利于轉變發展方式,推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⑤排第三,推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可以發展高效、優質農業,打造高質量標桿;③排第四,發展高效、優質農業,有利于提升農業現代化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④不合題意,材料未體現統籌城鄉發展;因此,關于“無人農場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推導過程正確的是①→②→⑤→③。2.答案:C解析:②③:S鄉鎮依托“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實現產值2100萬元,解決勞動力500人,農民年平均增收8000元,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帶動農民收入持續增加,拓展了農業專業化發展途徑,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借鑒,②③正確。①:這一發展方式沒有改變該鄉鎮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①錯誤。④:這一發展方式以碧霞春有機茶園為中心,以實現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為目的,體現的是鄉村如何實現振興,沒直接體現城鄉整合發展,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3.答案:A解析:A.正確,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現產權明晰,承包見到戶,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有利于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林地承包關系相對穩定;B.正確,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重點圍繞“穩,活,融,試”展開,有利于放活林地經營權和引導林權流轉,培育新型經營主體;C.錯誤,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集體經濟不起主導作用;D.錯誤,探索改變集體林權性質,提高林業適度規模經營效益,與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目標不完全符合;綜上所述,答案選A。4.答案:D解析:①錯誤,材料反映了“中國制造”出口成績亮眼,而未涉及對外經濟投資方式的變化;②錯誤,“中國制造”走出海外與應對和防范國際金融風險無必然關系;③④正確,“中國制造”走出海外既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大趨勢,又有利于形成我國國際競爭新優勢,中國制造正在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堅定前行。故選:D。5.答案:D解析:全面加強金融監管,有助于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從而增強金融發展的安全性,助力金融強國建設,②符合題意。金融支持先進制造業,有利于實現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提高服務實體質效,推進金融強國建設,④符合題意。發展多元化股權融資與“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無關,①不選。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可以吸引更多國際金融機構在華投資,從而豐富金融市場主體,但是不能防范化解金融風險,③不選。6.答案:A解析: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③錯誤;“淘汰傳統產業和產能”的說法錯誤,排除④。加強基礎學科研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勞動者素質,形成適應新質生產力的勞動者隊伍有利于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①②正確。7.答案:B解析:①:由圖表可知,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穩步增加,說明我國制造大國地位鞏固,①符合題意。②:圖表反映了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的變化,不體現結構不斷優化,②不選。③:中國的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06年時達到32.5%峰值,而一些主要工業國家制造業比重出現明顯下降的趨勢,都是在邁入發達國家、高收入國家行列之后發生的,這說明我國還需加大制造業的創新投入,增強發展后勁,③符合題意。④:我國目前還沒有步入發達國家行列,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④表述錯誤。故本題選B。8.答案:B解析:①④: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應當。這表明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需要發揮內需潛力,不斷提升國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同時還要強化開放合作,更好聯通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①④符合題意。②③: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背景下,各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有著緊密聯系。一味地建立獨立的產業鏈供應鏈,降低經濟的對外依存度,既不符合經濟全球化發展,也不符合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要求,②③排除。故本題選B。9.答案:B解析:截至2023年12月,該工廠零部件本土化率已超95%,本土一級供應商超過400家。這說明深度參與國際分工能夠優化資源配置,①正確。開放發展的主要方向是積極拓展進口,提升國際競爭力,營造公平的營商環境,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而不是擴大生產合作,②錯誤。國外某汽車公司的上海超級工廠建成以來,不斷擴大與本土供應商伙伴的深度合作,帶動上下游企業共同發展,這說明內外聯動有助于推動經濟繁榮發展,③正確。擴大生產合作不需要提高本土廠商在生產鏈中的占比,而要提高資源配置效率,④錯誤。10.答案:D解析:②④:國內已有多家領先的廠商在海外重點市場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屬地化研發、生產、銷售中心,正從傳統的純產品出口貿易模式向海外事業發展模式轉型,是因為近年來海外市場持續爆發的增長潛力;同時有利于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增強競爭力,②④正確。①:從國內生產、出口銷售到國外分散生產與銷售的轉變會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規避貿易壁壘,①排除。③:材料強調國外分散生產與銷售,不涉及創新了對外投資方式,形成出口競爭新優勢,③排除。故本題選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