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3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學案【學習目標】必備知識: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要求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和作用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愛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精神之間的關系關鍵能力:1結合生活實例理解傳統文化傳承、轉化、發展、創新的措施。2.結合民族精神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具體表現理解民族精神的作用、內涵、發展以及弘揚民族精神的要求。【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要弘揚塞罕壩精神、兩不怕”精神等。2.科學精神:正確認識民族精神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3.公共參與:充分踐行作為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價值追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重難點】重點: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民族精神難點: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預習新知】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1.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要求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必須按照當今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對傳統文化中有借鑒意義的內涵和陳舊的表達形式予以改造,轉化為符合時代特點和要求的新內涵和新的呈現形式,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2.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的要求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必須按照當今時代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的進步和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補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為適合當今時代實踐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文化形式。弘揚中華民族精神1.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和核心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相輔相成,體現著愛國主義這個主題。無論什么時候,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2.中華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1)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2)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3)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3.民族精神是不斷發展的(具有時代性)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展既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4.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團結帶領人民創造了一系列偉大成就,鑄就了一系列偉大精神。(1)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鑄就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2)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團結帶領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鑄就了抗美援朝精神、紅旗渠精神、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3)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團結帶領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開創、堅持、捍衛、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鑄就了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團結帶領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鑄就了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偉大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北京冬奧精神等。5.偉大抗疫精神的內涵和意義(1)內涵:在同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2)意義:偉大抗疫精神,同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特質稟賦和文化基因一脈相承,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是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6.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新時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鞏固訓練】1.山河為證,歲月為名。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小小紅船到巍巍巨輪,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的斗爭品格與中華民族的奮斗精神薈萃交融,淬煉出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強大精神力量,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百折不撓、攻堅克難,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關于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①斗爭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區別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②斗爭精神源自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屈不撓的品質③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具有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④斗爭精神是黨帶領人民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023年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七十年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成為一面永不褪色、光芒永存的精神旗幟,激勵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披荊斬棘、勇毅前行。賡續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有助于( )①堅定歷史自信,為民族復興增強精神力量②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③厚植家國情懷,鑄牢理想信仰的物質根基④推進理論創新,豐富建黨精神的基本內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制定愛國主義教育法,以法治的形式推進和保障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是因為愛國主義( )①有利于振奮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②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③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精神特征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智力支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在某校舉辦的“爭做‘小小石榴籽’”系列活動中,有以下展列圖片:觀賞這些圖片,有利于青少年( )①感知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②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覺承擔起維護民族團結的歷史責任③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④理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龍舟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推崇。從圖騰崇拜到愛國主義,從祭祀活動到競技體育,龍舟文化不斷地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①創造性轉化,使龍舟文化內涵適應時代的實踐②創造性轉化,對龍舟陳舊的外觀形象予以改造③創新性發展,對龍舟文化的內涵進行補充拓展④創新性發展,轉化為符合時代特色的呈現形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為回應人民群眾強烈愛國熱情,有效整合社會意識、凝聚價值共識,涵養家國情懷,更好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統一思想、凝聚力量,2024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正式施行。愛國主義教育既要注重教育引導,又要注重實踐養成,更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推進。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①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②該法的制定有效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③該法的實施為推進強國建設提供了精神動力④社會同心共作為,推動法治中國基本建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重慶市石柱縣土家族的啰兒調,具有悠久的歷史,以其富有地方特色的歌詞,表達了山民們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真摯情感。如今,啰兒調已成為石柱的地域文旅標志,當地用“啰兒調”形式宣傳黨的理論成果,把源于群眾生產生活的“土啰兒調”,變成傳播創新理論的“新啰兒調”。可見“新啰兒調”( )A.因歷史悠久而具有歷久彌新的時代魅力B.讓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C.因其傳播形式的獨特性,更能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D.是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與優秀地域文化結合的生動案例8.田園治愈劇《去有風的地方》,通過講述“大城市返鄉青年借助青山綠水打造出金山銀山”的故事,勾勒出了一幅鄉村振興的新畫卷。極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的建筑、服飾、美食,為故事的發生創造了詩意的展現空間,成功點燃了觀眾的“追風熱”,也助力了拍攝地云南大理的文旅經濟發展,產生了“一部劇帶火一座城”的現象級效應。由此可見,該劇( )①體現時代性,將文藝創作與大環境、大議題有機結合,展現了時代精神價值②追求真實性,全景式還原了當代青年通過返鄉創業帶動鄉村振興的真實情景③奏響主旋律,在兼具社會效應與經濟效應的基礎之上,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④富有創新性,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審美探索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出臺后,某地積極推動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研發“培根鑄魂”紅色教育專題課程,推出針對青少年的“初心不改”精品旅游線路,充分發揮紅色資源的教育功能。此舉意在( )①講好紅色故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②堅定理想信念,弘揚中華民族精神③厚植紅色基因,激發青年愛國熱情④培育時代新人,提升科學文化素質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在泉州傳統建筑內,獅子藝術形態頻繁現身,千百年來,經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獅子成為吉祥、勝利、納福的化身。福獅在寂寂流年中,承載、守望著泉州文化最深處的氣韻與精髓。由此可見,福獅文化( )①體現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②集中展示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③富有生機和活力,激發民族凝聚力④是現實存在在雕刻者頭腦中的客觀映象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參考答案1.答案:D解析:①: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①不選。②:斗爭精神源于社會實踐而不是源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②不選。③④: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強大精神力量,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百折不撓、攻堅克難,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個復雜艱巨長期的過程,這都需要偉大斗爭精神,③④入選。故本題選D。2.答案:A解析:①: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勵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披荊斬棘、勇毅前行,體現了堅定歷史自信,為民族復興增強精神力量,①符合題意。②: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成為一面永不褪色、光芒永存的精神旗幟,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②符合題意。③:抗美援朝精神是一種精神動力,不是物質根基,③錯誤。④:抗美援朝精神不能推進理論創新,并未豐富建黨精神的基本內涵,④排除。故本題選A。3.答案:A解析:①②符合題意,以法治的形式推進和保障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是因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有利于振奮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③錯誤,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④錯誤,愛國主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精神動力,而非智力支持。故選:A。4.答案:C解析:①:某校舉辦的“爭做‘小小石榴籽’”系列活動,讓同學們感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涉及民族文化的產生,①不符合題意。②:由爭做“小小石榴籽”和圖片內容可知,材料強調的是加強民族團結的問題,觀賞這些圖片,有利于青少年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覺承擔起維護民族團結的歷史責任,②正確。③:觀賞“爭做‘小小石榴籽’”圖片,有利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從而更好的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③正確。④:材料不強調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5.答案:C6.答案:A解析:愛國主義教育法的制定與實施,用法治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用新的偉大奮斗創造新的偉業,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①③符合題意。法的生命力在于實施,人民群眾愛國熱情有效提高需要該法的有效實施,與該法的制定是或然關系。②表述不嚴謹。法治社會建成需要一個過程,該法的實施有利于推動法治社會的建設,④后半部分將“應然”當成了“實然”。7.答案:D解析:A:歷史悠久不一定就有魅力,傳統文化必須與時俱進才能歷久彌新,A排除。B:這是對“啰兒調”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B邏輯有誤。C:因其傳播的內容增強了人們的精神力量,C不符合題意。D:當地用“啰兒調”形式宣傳黨的理論成果,把源于群眾生產生活的“土啰兒調”,變成傳播創新理論的“新啰兒調”。可見“新啰兒調”是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與優秀地域文化結合的生動案例,D正確。8.答案:A解析:該劇把田園治愈與鄉村振興相融合,奏響主旋律,體現時代性,達到了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的統一,①③正確。任何文藝作品或多或少會對歷史事實進行藝術加工和改編,并不是還原真實情景,②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優秀文化的傳承,④排除。9.答案:C解析:②③:某地積極推動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研發“培根鑄魂”紅色教育專題課程,推出針對青少年的“初心不改”精品旅游線路,充分發揮紅色資源的教育功能。此舉意在厚植紅色基因,激發青年愛國熱情,堅定理想信念,弘揚中華民族精神,②③符合題意。①:紅色故事屬于革命文化,不屬于優秀傳統文化,①說法錯誤。④:材料強調的是培育時代新人,提升思想道德素質,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C。10.答案:A解析:①③正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千百年來,經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獅子成為吉祥、勝利、納福的化身,體現了中華文明富有生機與活力,具有突出的連續性。福獅承載、守望著泉州文化最深處的氣韻與精髓,能夠激發民族凝聚力;②錯誤,中華民族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④錯誤,福獅文化作為意識,是現實存在在雕刻者頭腦中的主觀映象。故選: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