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2社會歷史的發展學案【學習目標】1.了解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2.理解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3.理解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4.理解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通過直觀展現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驕人成就及習總書記對浙江提出新的歷史使命,引導學生感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先進性;通過解讀浙江建設“重要窗口”的改革部署,引導學生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方向的堅底信念,堅信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必然性,堅持中國道路、凝聚中國力量。2.科學精神:通過開展序列化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分析思考浙江成為“重要窗口”背后的“深意”,交流共享浙江“為何能”、“如何能”,感悟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理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這兩對基本矛盾運動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闡釋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趨勢,用歷史思維評價我國各項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握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論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的意義,增強預測未來發展的走向和作出恰當研判的能力。【學習重難點】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預習新知】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1.生產活動和生產方式的地位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為了生活,首先需要解決吃、穿、住、用、行等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2.生產方式的含義和內容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人/勞動者/人才資源、生產工具、科學技術等通常體現生產力范疇)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如: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土地制度改革等,是生產關系范疇)3.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4.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表明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5.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含義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決定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和實現途徑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即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中實現的。(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2.階級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1)解決的方式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2)表現①“調整”:被剝削階級反對剝削階級的斗爭,迫使統治階級不得不調整某些經濟和政治關系,使社會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從而或多或少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②“革命”:當舊的生產關系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時,只有通過先進階級反對反動階級的堇命,才能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3.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1)解決的方式:改革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但是,這一矛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2)改革的含義和目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4.共產主義社會的目標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共產主義的目標是消滅階級對立,建立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這個聯合體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5.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科學認識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地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鄧小平指出:“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鞏固訓練】1.近年來,黨和政府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陸續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等基礎性法律,為數字中國建設保駕護航。這是基于( )①上層建筑要與經濟基礎狀況相適合②人民群眾是推進社會制度變革的主體③社會意識要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④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是互為基礎的 D.③④A.①② B.①③ C.②④2.2022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新增1961個專業點、撤銷804個專業后,31種新專業正式納入本科專業目錄。教育部在本科專業設置調整工作中,支持高校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適應區域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需要,設置符合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的專業。高校專業設置的調整基于( )①價值判斷和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②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的性質和面貌③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④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中國將組建四大新機構: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組建退役軍人管理保障機構;組建國家、省、市、縣監察委員會。我國組建這些新機構的哲學依據是( )A.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B.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狀況C.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推動作用D.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具有決定作用4.福建省三明市第13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5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關于提請審議三明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議案》。會議認為,三明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時機成熟,條件具備,符合三明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戰略需要,對擴大中心城市規模,提高城市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加快三明市社會治理現代化進程具有重大意義。這表明( )①社會意識促進社會存在的變化和發展②變革社會的實踐能夠改變社會生活的面貌③適合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推動生產力進步④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的變化和發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做好中考命題工作,對于指導和深化義務教育教學改革、促進減負提質、鞏固“雙減”成果具有重要意義。2022年4月6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題工作的通知》,要求尚未實行省級統一命題的省份,力爭2022年實現省級統一命題。確不具備條件的省份,到2024年實現中考省級統一命題。教育部這一改革措施是基于( )①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②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并服務于經濟基礎③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④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的性質和面貌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6.2023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指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年初政府加大了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為經濟平穩運行提供了有力實施穩健貨幣政策體現了( )①人類的實踐活動是歷史地發展著的②上層建筑的變革會促進經濟基礎的變革③正確的社會意識能促進人類社會發展進步④社會意識相對于社會存在具有一定的滯后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下圖是2019—2023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其增長速度(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據此,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①我國經濟總體保持回升向好態勢②總需求不足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③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既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④擴大內需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精神凝聚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無數中華兒女共同的行動向導和價值追求。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與其經濟基礎相適應并且能夠得到全社會認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表明( )。A.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辯證統一 B.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C.上層建筑反映經濟基礎 D.意識形態反映上層建筑9.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全球范圍內的科技競爭已經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未來,人工智能、數字經濟、區塊鏈技術、生物技術和網絡安全將成為科技競爭的重要領域。面對這種態勢,我國要( )①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提升綜合國力②將科技合作作為對外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③增強核心競爭力,在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④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增強科技力量等軟實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踐行大食物觀對于我們科學有效破解人多地少國情下糧食安全問題具有重要作用。據此,下列措施及其傳導路徑正確的是( )①盤活國土資源→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優化農業結構→滿足多元食物需求②堅持自力更生→減少國際交流合作→實現種業核心技術自主可控→飯碗主要裝中國糧③樹立大食物觀→引導食物消費新觀念→提高恩格爾系數→推動居民膳食結構優化升級④開發食物品種→構建多元食物供給體系→促進供求平衡→維持國內食物市場平穩運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參考答案1.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關系的相關知識。黨和政府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陸續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等基礎性法律,體現了上層建筑要與經濟基礎狀況相適合,也體現了社會意識要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①③正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材料中黨和政府的做法沒有重點強調人民群眾的重要地位,排除②。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二者不能互為基礎,④錯誤。2.答案:B解析:①正確,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新增1961個專業點、撤銷804個專業后,31種新專業正納入本科專業目錄,說明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②錯誤,材料體現的高校本科專業的調整,不涉及生產方式決定社會性質和面貌的知識;③錯誤,材料體現高校本科專業的調整,調整的是上層建筑,未涉及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④正確,教育部在本科專業設置調整工作中,支持高校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適應區域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需要,體現了上層建筑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故選:B。3.答案:A解析:經濟基礎決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決定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我國組建這些新機構的哲學依據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A適合題意;B、D材料沒有體現,排除;社會意識有先進健康與落后腐朽之分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C錯誤。4.答案:D解析:②④:三明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時機成熟,條件具備,符合三明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戰略需要,對擴大中心城市規模,提高城市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加快三明市社會治理現代化進程具有重大意義。這表明變革社會的實踐能夠改變社會生活的面貌,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的變化和發展,故②④入選。①:正確的社會意識促進社會存在的變化和發展,故①不選。③: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才能推動生產力的進步,故自不選故本題選D。5.答案:C解析:①②: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題工作的通知》,該改革屬于對上層建筑的調整,體現了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①②符合題意。③: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題工作的通知》屬于調整上層建筑以適應經濟基礎的狀況,不涉及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③不符合題意。③:材料反映我國的教育改革,不涉及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的性質和面貌,④與題意無關。故本題選C。6.答案:B解析:①③:2023年我國經濟面臨新的情況,需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經濟運行的合理空間,這表明人類的實踐活動是歷史地發展著的,正確的社會意識能促進人類社會發展進步,①③入選。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的變革,而不是上層建筑的變革會促進經濟基礎的變革,②不選。④: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有時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先于社會存在,材料體現的是正確的社會意識促進社會存在的發展,④不選。故本題選B。7.答案:B解析:①:根據圖表信息可知,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保持增長態勢,由此可判斷我國經濟總體保持回升向好態勢,①符合題意。②: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②說法錯誤。③:根據圖表信息可知,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有升有降,由此可判斷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既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③符合題意。④:材料只能看出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增長速度,看不出擴大內需對經濟發展的作用,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8.答案:A解析:A: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無數中華兒女共同的行動向導和價值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與其經濟基礎相適應并且能夠得到全社會認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表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辯證統一,A符合題意。B:材料表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統一,不僅涉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B不符合題意。C: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C不選。D:意識形態是上層建筑的一部分,且材料主要體現的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辯證統一,D排除。故本題選A。9.答案:B解析:①③: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全球范圍內的科技競爭已經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未來,人工智能、數字經濟、區塊鏈技術、生物技術和網絡安全將成為科技競爭的重要領域。面對這種態勢,我國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提升綜合國力,增強核心競爭力,在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故①③符合題意。②: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②錯誤。④:科技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表現,屬于硬實力,④錯誤。故本題選B。10.答案:B解析:①:盤活國土資源,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有助于優化農業結構,能夠滿足人們的多元食物需求,①正確。②:堅持自力更生,并不是要減少國際交流合作,②錯誤。③:樹立大食物觀,能夠引導消費者樹立食物消費新觀念,但不會提高恩格爾系數,而且提高恩格爾系數與推動居民膳食結構優化升級無關,③錯誤。④:開發食物品種,有助于構建多元食物供給體系,促進供求平衡,進而維持國內食物市場平穩運行,④正確。故本題選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