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古詩詞賞析復習匯總考綱要求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閱讀表現人與自然的優秀文學作品,包括古詩文名篇,體會作者通過語言和形象構建的藝術世界,借鑒其中的寫作手法,表達自己對自然的觀察和思考,抒發自己的情感。常考題型展示一、煉字(動詞、形容詞、副詞、疊詞、擬聲詞)二、句子理解與賞析三、XX詩句在全詩/詞中的作用四、主旨情感五、詩歌中常見的意象六、初中課本常見的典故常考題型詳解一、煉字(動詞、形容詞、副詞、疊詞、擬聲詞)設問方式:1.請對詩詞中的XX字作簡要分析2.XX居中的XX詞用得好,請你說一說好在哪里并作簡要分析答題思路:解釋詞語+事物特點+情感/意境答題格式:XX詞是什么意思,生動形象地寫出了XX的特點,烘托了……意境/奠定了……的感情基調/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描繪了一幅……的畫面,表達了作者……情感。例如:(2019·四川廣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頷聯中的“鐘”和“割”用得好,請任選一字,簡要賞析。答題思路:解釋詞語+事物特點+情感/意境答題格式:XX詞是什么意思,生動形象地寫出了XX的特點,烘托了……意境/奠定了……的感情基調/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描繪了一幅……的畫面,表達了作者……情感。答案:“鐘”字是聚集的意思,運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大自然賦予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割”字是分割的意思,用夸張手法,寫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2)“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中的“會當”如何理解?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答案:會當:終當,終要的意思,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作者想要攀登頂峰,俯瞰眾山的決心和豪邁,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二、句子理解與賞析設問方式:1.請對詩中的XX句子作簡要賞析2.詩中的XX句子用得好,請說一說你的理由答題思路:表達方式+抒情手法+修辭+情感修辭、用典、托物言志、吊古傷今、借景抒情、對偶、夸張等修辭手法及其作用答題格式:運用XX表達方式/抒情手法/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XX,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例如:(2019·廣西賀州·中考真題)按要求回答問題。使至塞上王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1)頷聯“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耐人尋味,請從修辭的角度作簡要賞析。答題思路:表達方式+抒情手法+修辭+情感答題格式:運用XX表達方式/抒情手法/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XX,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答案:(1)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征蓬”“歸雁”自比,抒寫了詩人漂泊無定的內心感受,表達了思鄉的情懷,也透露了被排擠出朝廷內心的激憤和抑郁。XX詩句在全詩/詞中的作用設問方式:請說一說“XX”詩句在全詩/詞中的作用。首句1.開篇點題、統領全詩(詞、曲),引出下文對……的描寫;2.渲染某種氣氛,為全詩(詞、曲)奠定某種感情基調/為下文…做鋪墊;3.首句設問,引出后文內容;4.首句寫景,為下文抒情/議論做鋪墊。中間句1.承前……的內容,啟后……的內容;2表現作者情緒/情感的轉變。結尾句1.總結全篇,深化或升華主題;2卒章顯志/直抒胸臆/運用典故,表達…的情感。例如:(2019·四川廣安·中考真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1.“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一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答案:這兩句總結全篇,卒章顯志,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感念(或:眷戀、思念)。四、主旨情感設問方式:XX句子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答題思路:作品內容+寫作背景+情感答題格式:通過描繪……內容,表達了作者的……情感,歌頌了……品質,批判了……例如:(2019·甘肅天水·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列小題。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這首詞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答題思路:作品內容+寫作背景+情感答題格式:通過描繪……內容,表達了作者的……情感,歌頌了……品質,批判了……答案:詞人用象征的寫作手法,通過寫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潔自許、不愿隨波逐流的人生追求。五、詩歌中常見的意象意象/借物抒情:定義:一種客觀事物中經過思緒創作出來具備抽象情感的事物形象。送別類 楊柳、長亭、南浦、酒思鄉類 月亮、鴻雁、莼羹鱸膾、雙鯉羈旅類 馬、行船、客路、月亮、秋風、秋霜、浮云、煙、暝色、日暮、暮靄、落日、征蓬、浮萍、落花、黃葉、鳥獸哀鳴愁苦類 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鵑、斜陽 沙漠、古道、落日、寒風、冷雨、梧桐、杜鵑烏(子規鳥)芭蕉等、楊柳、蘭舟、長亭、關山、鷓鴣鳥豪情壯志 高山、奔流、雄關、滄海,大江、長風忠貞、高尚 冰雪、松、菊、梅、竹等閑情雅致 春日、清風、明月、泉漢、花草等田園生活 狗、雞、馬、烏鴉、沙鷗。狗、雞一一小人 烏鴉、浮云愛情類 紅豆、蓮、連理枝、比翼鳥六、初中課本常見的典故典故定義: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典故的來源:來源于民間故事、傳說、民間習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個地名等。如“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精衛填海”。2.來源于一些歷史書上或文學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古代有個叫謝靈運的詩人,說世界上所有人的才華加起來要有十斗的話,曹植一個人就占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后來人們就稱才華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為“才高八斗”;3.來源于佛經、圣經等宗教書上的故事、人物、禮儀等,如“天女散花”這個典故來源于佛經,后來常用來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替罪羊”這個典故來源于圣經,喻指為代替別人承擔過錯的人。初中課內常用典故商女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為不顧國家存亡而醉生夢死的典故。 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雁足傳書 《漢書·蘇武傳》:“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匈奴單于欺騙漢使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漢天子打獵時射下一只北方飛來的鴻雁,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寫的。單于只好放了蘇武。后來就用“雁書”“雁足”“等指書信、音訊。 如: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浮云 借代奸佞小人。 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昔人黃鶴 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記》);又傳說費祎登仙駕鶴于此(見《太平寰宇記》)。 如: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金臺 黃金臺: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國燕昭王所筑。《戰國策·燕策》載燕昭王求士,筑高臺,置黃金于其上,廣招天下人才。 如: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東風 東風:指火燒赤壁。 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九萬里風鵬正舉 九萬里:《莊子·逍遙游》中說大鵬乘風飛上九萬里高空。 如: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垂釣碧溪 指姜太公呂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 如:乘舟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乘舟夢日 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后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 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長風破浪 長風破浪:比喻實現政治理想。據《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 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向秀聞笛賦 聞笛賦:指西晉向秀的《思舊賦》。三國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呂安因不滿司馬氏篡權而被殺害。后來,向秀經過嵇康、呂安的舊居,聽到鄰人吹笛,不禁悲從中來,于是作《思舊賦》。 如: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王質爛柯 爛柯人:指晉人王質。相傳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經朽爛。回到村里,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經亡故。 如: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衡陽雁去 衡陽雁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飛。 如: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勒石燕然 據《后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如: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孫權射虎 《三國志·吳志·孫權傳》載:“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于凌亭,馬為虎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 如: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巧救魏尚 事見《史記·馮唐列傳》。馮唐:漢文帝時人。他曾向漢文帝陳說云中太守魏尚征戰有功,不應當為一點小差錯(報功時文書上所載殺敵的數字與實際不符)就治魏尚的罪,而應免罪賞功。漢文帝采納了馮唐的意見,并派他到云中郡去赦免魏尚的罪,仍然讓魏尚擔任云中郡太守,還把馮唐升任為車騎都尉。 如: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八百里分麾下炙 《世說新語·汰侈》篇:“王君夫(愷)有牛,名八百里駁,常瑩其蹄角。王武子(濟)語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賭卿牛,以千萬對之。’君夫既恃手快,且謂駿物無有殺理,便相然可,令武子先射。武子一起便破的,卻據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來!’須臾炙至,一臠便去。”八百里:指牛。分麾(huī)下炙(zhì):把烤牛肉分賞給部下。 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四面歌殘 此用《史記·項羽本紀》“四面楚歌”典故。 如: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孫權少年統業 據歷史記載:孫權十九歲繼父兄之業統治江東,西征黃祖,北拒曹操,獨據一方。赤壁之戰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歲。 如: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望帝啼鵑 相傳戰國時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為蜀治水有功,后禪位臣子,退隱西山,死后化為杜鵑鳥,啼聲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慘的啼哭。 如: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折腰 《宋書 隱逸傳》載,陶淵明曾作彭澤縣令,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而棄官歸隱。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