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時空坐標單元概述線索一: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基層治理:中國古代的基層治理以戶籍管理與基層組織構建為基礎,戶籍的編制與管理一般以基層組織為單位進行,既保證賦役征發,也維護社會穩定。中國古代的社會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在封建社會后期,宗族及社會公益性組織的作用越來越大。線索二: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西歐中古時期的基層治理以莊園和城市為中心,近代以來也一直強調基層自治。現代發達國家基本構建起了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保證了社會的穩定與發展。中國也逐漸建立起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課程標準 了解中國古代以賦役征發為首要目的的戶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層管理組織;知道中國古代王朝在社會救濟和優撫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素養目標 1.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學會評價戶籍制度的歷史作用;評價歷代社會保障措施。2.從“時空觀念”的角度,從不同時空、多種角度分析歷代政府管理戶籍的背景;了解基層組織形態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發展歷程,形成正確的時空觀念;了解歷代社會救濟發展演變歷程。3.從“史料實證”的角度,通過對基層社會治理的措施和特點的學習,理解基層組織的任務主要是征發賦役和維護穩定;學會對中國古代社會保障出現的背景進行史料分析。時空坐標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1.戰國:國家大規模編排民戶,制定戶籍的開始。2.秦朝:實行_分類登記__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戶籍,還有宗親貴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賈的市籍等。3.漢朝(1)_丞相__主管全國戶籍工作,各級地方政府也均有專門人員主管戶籍。(2)戶是政府征派賦役的單位。百姓編戶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國家的“編戶齊民”。(3)政府為掌握人口數,也定期進行_人口調查__。全面認識西漢的編戶制度(1)含義:西漢政府為控制人口流動和確保賦稅征收,把民戶按年齡、性別、土地財產等情況,詳細登記在戶籍上,這種造冊登記戶口的辦法稱為編戶制度。(2)對編戶的限制:編戶不得無故遷移,如果擅自流亡,抓到就要被罰作官奴。(3)編戶農民的負擔:主要有田租(即土地稅)、算賦和口賦(即人頭稅)、更賦、徭役和兵役等。(4)特點: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賦稅制度。(5)影響①對西漢的經濟恢復起到過重要作用。②它的實行標志著我國古代完整的賦稅徭役制度正式形成。③強化了對人民的控制;編戶齊民賦稅沉重,嚴重影響了正常的農業生產和人民的生活。(4)東漢末年,戰事頻繁,人口流動加劇,豪強地主與國家爭奪人口,戶籍散亂。4.隋唐(1)隋建立后,命州縣官“大索貌閱”,重新核定戶籍。(2)唐承隋制,管理更嚴,戶籍三年一造。隋文帝時開展大索貌閱,按照戶籍簿上登記的姓名、性別、年齡和本人體態相貌進行查對,核驗是否虛報年齡,有無詐稱老小。5.宋朝:宋朝戶籍分主戶(指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和客戶(指沒有土地的佃戶)。“主戶”和“客戶”主戶是指納入戶口版籍,占有土地向官府繳納“兩稅”的人戶。客戶是指“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傭而耕者”。主客戶的劃分表明人身依附關系的減弱,利于人口流動。6.元朝:按職業劃分戶口類型,統稱為“_諸色戶計__”,一旦定籍,世代相襲,不得變動。7.明朝(1)明朝以_職業__定戶籍,分為民籍、軍籍、匠籍等。(2)明朝的戶籍冊稱“_黃冊__”,以_里甲制__為基礎。明朝政府依據黃冊向人民征收賦役,因此,又叫“賦役黃冊”。明政府對編造黃冊很重視,規定發給各戶的表冊,必須由本人填寫,或本戶自報請人代寫,如有隱瞞作弊,家長處死,家屬流放化外。明初黃冊的編造,奠定了明朝的戶籍制度,加強了對戶口的控制。8.清朝(1)清朝普通戶籍基本沿襲明制,但管理相對松弛。(2)到清前期賦役實行固定丁銀、_攤丁入畝__后,戶籍的作用大為削弱。(3)乾隆年間,朝廷諭令戶籍永停編審。思考1: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影響有哪些?提示1:(1)積極: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不利于人口自由流動和遷徙;便于征發兵役、徭役及課取賦稅,保證國家有充足的賦稅收入;成為古代國家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2)局限性:戶籍制度將百姓的活動嚴格限定在有限的范圍內,加深了傳統小農經濟社會的閉塞性和封閉性,不利于古代商品經濟的發展。根本上講是統治者維護統治的工具。二、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1.基層組織(1)從秦漢到明清,_縣__是最基層的行政機構,下設直接管理民眾的基層組織。(2)秦漢時期,縣下設鄉和里。鄉設_三老、嗇夫、游徼__,里設里正。后代沿襲這種鄉里制度,稍有變化。鄉、里的主要管理功能(1)教化民眾,勸民行善。(2)規范鄉民日常行為,維系婚喪、祭祀等方面的交往禮俗。(3)患難相恤,互幫互助。(4)解決日常糾紛,維持社會治安。(5)國家征收賦稅和征發徭役。(3)唐朝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城內設坊,郊外設村,設里正、坊正、村正。(4)明朝實行_里甲制__,十戶為一甲,一百一十戶為一里,設甲首、里長。2.社會治理(1)秦漢:建立_什伍__組織,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互相監督。(2)唐朝:實行_鄰保制度__,以四家為鄰,五鄰為保,互相監督。(3)北宋:王安石實施保甲制。(4)明朝:王守仁推行_十家牌法__。(5)清朝:清初實行里甲制,后來推行_保甲制__。保甲制度是中國封建王朝時代長期延續的一種社會統治手段,它的最本質特征是以“戶”(家庭)為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而不同于西方的以個人為單位。儒家的政治學說是把國家關系和宗法關系融合為一,家族觀念被納入君統觀念之中。統治者通過保甲制度建立起了封建王朝對全國的嚴密控制。三、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1.宋之前(1)社會救濟:歷代社會救濟的主體是掌握大量資源的_政府__,民間組織處于輔助地位。①漢朝建立_常平倉__制度,積谷備倉,調節糧價。②隋唐時期,政府既重視官方儲備,也大力提倡_民間__積儲。隋文帝置倉積谷,還鼓勵民間自置_義倉__。③_官倉__救大災,_義倉__防小災。(2)優撫政策①秦漢時期,皇帝有時會賜給高齡老人手杖——_鳩杖__,以示尊重。②從唐朝開始,政府設有收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的專門機構。思考2:中國古代政府重視社會救濟的原因有哪些?提示2:(1)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自然災害頻發,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這就需要國家和社會提供必要的、及時的救助。(2)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孟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倡)。(3)統治者為爭取民心(促進政權認同)、緩和矛盾、維護社會穩定、鞏固政權和統治的需要。(4)宗族觀念的影響。2.宋之后(1)宗族內部的救助活動逐漸興起。①代表:北宋_范仲淹__在族內創設義田,賑濟族人,影響深遠。②作用:宗族通過設立族產,在衣食、住行、婚娶、蒙養、喪葬等方面資助族中貧困者。宋朝社會保障救濟制度的特點(1)設有專門的保障機構;(2)政府積極推進;(3)呈現專業化的發展趨勢;(4)立法保障,定期考核。(2)明清時期,慈善組織開始興起,出現了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3.政府和社會救濟的不同(1)政府救濟的重點在救災,核心在于保證糧食供應,或直接實施賑濟,或鼓勵各地余糧向災區流通,疏導和安置流民,鼓勵民間富戶救濟災民。(2)社會力量救濟活動側重于日常生活的賑濟,如收養棄嬰和孤兒、接濟貧民等。第18課 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課程標準 知道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特點及其由來;了解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及實行情況。素養目標 1.利用時間軸梳理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發展脈絡;結合時代背景,歸納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發展的原因、特點。2.從“時空觀念”角度梳理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運用唯物史觀分析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原因,辯證看待其影響。3.了解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及其取得的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心。時空坐標一、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歷史與特點1.古希臘時期:基層治理依靠_村社__進行。村社實行自治,_村社大會__是村社最高權力機關,處理與村社有關的事務。2.西歐封建社會(1)莊園:_莊園__是主要的基層單位。思考1:中世紀西歐莊園有什么特點?提示1:西歐莊園的基礎是農奴制度;西歐莊園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單位;具有較強的獨立性,有自己的莊園法庭。(2)城市:10—11世紀,_城市__里的手工業者和商人組成行會或商會,其上層分子把持城市政權,行使城市治理的職責。(3)基督教會:_基督教會__在基層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3.近代(1)背景:近代西歐_民族國家__產生和社會經濟的發展。(2)表現①英國在1835年頒布法律,確立了英國近代_自治市__制度。②美國建國后,基本保持了_地方自治__的傳統,_鄉鎮__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單位,承擔著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務功能。③法國大革命后,形成了以_自治市鎮__為基層單位的制度,每個市鎮的市長和市議會都由_普選__產生,市長同時對_中央政府__和本地選民負責。西歐城市自治運動的特點以新興市民階層為主體;斗爭形式多樣化;目標是爭取自由和法治。4.二戰后(1)表現①_社區__成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②社區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組織下,實行_居民__自我管理。③社區不僅提供各項服務,還參與相關的_城市規劃__、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決策。(2)作用:緩和了社會矛盾,維護了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思考2:近代西方基層治理制度的發展原因有哪些?提示2:(1)近代西歐民族國家的產生。(2)各國地方自治傳統的影響。(3)資本主義民主政治運動的推動或資產階級革命的推動。(4)工業革命的開展,社會經濟發展,人口增加。(5)民主自由思想的不斷傳播。(6)制度保障,政策法規的引領等。5.20世紀80年代以后(1)更加強調_政府__、社區和非政府組織的共同作用。(2)_社區__承擔了更多的政府功能。(3)公眾、_志愿者__和私人部門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公共服務,使得基層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二、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1.西方國家(1)建立與發展①17世紀初,英國頒布_濟貧法__。此后,歐洲各國紛紛建立濟貧制度。②19世紀80年代,_德國__初步建立社會保險制度,涉及疾病、工傷和養老等方面。③1935年,美國頒布《_社會保障法__》,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最終確立。④二戰后,英國率先構建了_社會保障__體系,基本實現了_全民覆蓋__,大大推動了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⑤此后,瑞典、挪威、芬蘭、丹麥等北歐國家和澳大利亞等國都建成了_福利國家__,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原因(1)為了緩和勞資矛盾,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穩定。(2)受國內左翼政黨的影響和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的影響。(3)20世紀50—7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4)資本主義社會民主進程的推動。(5)汲取大危機教訓,刺激消費,帶動生產。(6)工人階級斗爭的結果。(2)評價①積極:它是資本主義社會_生產力__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改善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緩和了_社會矛盾__,有利于經濟發展。②消極:過度的社會保障,加重了國家_財政__負擔;容易助長懶惰行為。社會保障制度的多方面功能(1)政治功能:促進社會公平、實現社會和諧。(2)經濟功能:調節收入差距、促進經濟發展。(3)社會功能:促進社會公平、實現社會和諧。(4)道德功能:體現合理責任、提升社會道德。2.現代中國(1)1951年2月政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_勞動保險__條例》是新中國制定的第一部社會保險法規。(2)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日趨成熟,取得了重要進展,保障水平穩步提高。思考3: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并完善的原因有哪些?提示3:借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有益經驗;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提供物質基礎;黨和政府關注民生,重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展完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適用于新教材2025版高中歷史第6單元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第17課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教師用書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doc 適用于新教材2025版高中歷史第6單元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第18課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教師用書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