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課題 概念的概述教學目標課標要求: 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方式,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內涵和外延的統一。 基礎性目標: 我能舉例闡述概念的含義; 我能說出概念和語詞之間的不同關系; 拓展性目標: 我能根據某一概念,分析其內涵與外延; 我可以舉例說明概念外延之間的基本關系; 挑戰性目標: 我可以根據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辨析觀點,批駁謬誤。 學科素養 科學精神:深刻認識和把握事物,形成有關事物的科學概念,解釋和握事物的本質屬性。 公共參與:運用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以及不同概念之間外延關系的知識,論證問題,辯駁謬誤。教學內容教學重點:概念的基本特征教學難點:概念的主觀性和客觀性教學過程【教學設計思想】 本框題內容是學習形式邏輯的基礎,旨在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概念”這一核心概念,引導學生準確地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學生在過去的學習過程中,已經接觸過概念、內涵、外延等提法,但是對它們的含義卻缺乏準確把握,特別是對概念之間的外延關系比較陌生,應該通過生活中的實力強化學生理解。 本節課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已經閱讀了教材、完成了“學習任務單”的基礎之上的。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調動知識,培養高階思維能力,在情境材料中深化知識的理解、形成能力、提升素養、體悟價值。 本節課設置的情境主要有兩類:一是教材中的“探究與分享”,主要著眼于大多數學生達成基礎性目標;二是圍繞近一段時間媒體和公眾討論比較多的兩岸話題,調動學生閱讀興趣,力圖使更多學生能達成拓展性、挑戰性目標。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通過PPT展示2022年6月臺海問題的時事材料,設置真實情境,并出示驅動性任務:假如你是我新華社評論員,請發表短評。做為本節課的實踐任務。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的同時,感悟復雜的國際斗爭,體驗責任感) 二、新課探究 (一)議題一 概念是什么 1.概念的含義 引入《新論·鄙名第十七》中的材料,對材料簡要解讀。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明白,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不能明確概念,就有可能引起概念混淆,造成誤解。) 解釋概念的含義,并引導學生回答“探究與分享”中的問題,加深學生對含義的理解。利用網絡圖片,介紹“公海”的概念,使學生對“公海”“領海”等概念有明確認知,為解決本節課實踐任務做準備。 (設計意圖:既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資源,又拓展新的教學資源,將教材知識運用于解決實踐問題。) 2.概念與語詞 從“海”的語詞談起,引導學生體會語詞與概念之間的復雜關系。所舉的語詞多涉及臺海線兩岸不同的表達形式,并在最后給學生點出,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特點。 (設計意圖:使學生理解概念與語詞的同時,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增強“兩岸一家親”的意識。) (二)議題二 概念有什么基本特征 1.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解讀公孫龍“白馬非馬”論題,剖析其中包含的概念內涵與外延。進而引導學生對“白馬非馬”論題做出一分為二的評價。 (設計意圖:使學生理解內涵與外延的同時,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信感。) 分析“公海”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什么是公海,哪些是公海,為解決本課實踐問題繼續打基礎。 2.不同概念之間外延的關系 列舉七對概念,并分析其關系。 這部分對部分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特別是屬種關系、種屬關系、矛盾關系、反對關系,教師通過條分縷析,為學生梳理不同的外延關系,使學生具備獨立思考分析的能力。 為了檢驗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不同概念之間外延的關系,教師展示四對概念,讓學生分析。 (設計意圖:這四對概念的選擇同樣服務于解決本節課的實踐任務,學生通過在教師指導下分析領海、公海、非領海、領土之間的關系,應該已經初步具備了回答實踐問題的能力。) 三、課堂小結與作業設計 對本框題內容進行結構化處理,使學生有整體認識。 最后回到開始時的材料,再次明確提出要求,引發學生的思考。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在國際經濟政治法律等諸多領域一直存在著尖銳復雜的斗爭,而要在斗爭中贏得主動,運用邏輯知識理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往往是基本的條件。) 四、知識結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