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課題 思維的含義與特征教學目標1. 課程標準:1.1 描述常見的思維活動,體會思維是人所特有的屬性。 2. 目標具體化: (1)結合近期臺海局勢,剖析“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理論內涵和歷史背景,理解思維的含義和特征。 (2)分享“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實踐探索,體會思維和實踐之間的關系,樹立堅持真理、尊重規律、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充分了解黨和國家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作出的不懈努力,堅定“四個自信”。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1. 思維的本質。 2. 思維的間接性、概括性和能動性。 教學難點: 1. 思維的間接性、概括性和能動性。教學過程同學們,大家好!我是山西大學附屬中學的楊柳絮老師。今天和大家一起學習選擇性必修三的第一課第一框——《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在學習新課之前,我先向大家介紹全書結構: 本書由四個單元組成,主線是思維——科學思維——具體科學思維(邏輯思維、辨證思維和創新思維),第一單元《科學思維》作為思維總論部分,為后三個單元具體科學思維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本節課【議學情境】:今年8、9月份由美國會議長佩洛西竄訪臺灣引發的臺海緊張局勢。 在完成學習任務單的基礎上,通過以下兩個子議題,一起再讀“一國兩制”偉大構想,揭開思維的神秘面紗。 第一個子議題:為什么說“一國兩制”偉大構想是一種思維? 課前查閱的有關資料:佩洛西竄臺、美對臺軍售等臺海緊張事件、“一國兩制”構想的歷史背景、理論內涵和實踐探索等相關資料。 第一個探究環節: 在對“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歷史背景了解中,同學們查閱到了以下資料: 1955年5月,周恩來提出:中國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1956年4月,毛澤東又提出:“和為貴”、“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先后”等政策主張。但由于某些外國勢力的干預等原因,這些主張未能付諸實踐。 自七十年代末開始,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一些重要變化:中美建立外交關系,實現了關系正常化;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現代化經濟建設上來。與此同時,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僑胞、華人,都殷切期望兩岸攜手合作,共同振興中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中國政府出于對整個國家民族利益與前途的考慮,本著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實事求是、照顧各方利益的原則,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 面對日益復雜的國內國際局勢,結合“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歷史背景和理論內涵相關資料,請大家探究:“一國兩制”偉大構想是感性認識還是理性認識,與“思維”有什么關系?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同學們做的【知識回顧】:必修四第四課第一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和課前【知識梳理】中關于思維的含義: 廣義的思維與意識同義,指人腦對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既包括感性認識也包括理性認識。狹義的思維與理性認識同義,本書所說的“思維”主要是從狹義角度來講的,指認識的高級階段,是對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的反映。 學生討論。 第1小組分享:臺灣自古屬于中國的歷史經緯清晰、法理事實清楚,中國政府理所當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對臺灣的主權。由于當時中國內戰延續和外部勢力干涉,海峽兩岸陷入長期政治對立的特殊狀態,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從未分割也決不允許分割。 “一國兩制”構想符合歷史事實,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對臺灣問題本質和規律的反映,是理性認識,體現了思維的本質。 教師評價:這一理解是正確的。 當然,論證“一國兩制”偉大構想是一種思維除了看它是否符合思維的含義,還需要看它是否具有思維的特征。 第二個探究活動:結合相關資料,分析“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反映了思維具有什么共同特征? 課前【知識梳理】思維兩大方面特征: 一是思維的差異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維風格,不同風格的思維在速度、方式、質量乃至結果上有很大的差異。 二是思維的共性:間接性、概括性、能動性。請小組討論。 學生討論。 第2小組分享:周恩來在堅持武力解放臺灣這“一手”的同時,又提出了另一手——和平解放臺灣。當時,周恩來考慮到了“西藏經驗”。所謂“西藏經驗”,就是新中國建立初期,中央和平解放西藏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總的思路是,在中國統一的前提下,對包括臺灣在內的一些特殊地區采取特殊政策。 這一過程說明思維能夠憑借已有的經驗認識未知的事物,反映了思維具有間接性。 【議學提示】 ①人們不可能對所要認識的每一個事物都去直接感知, 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 ③思維能夠憑借獲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透過事物的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實現對未知事物的認識。 (側重由此及彼到由表及里,強調的是對事物的“推斷”) 第3小組分享:從上世紀周恩來的“兩手”、毛澤東的“和為貴”一直到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黨和人民以最小代價實現祖國統一的愿望從來沒有變過。 “一國兩制”構想是從民族整體利益出發,自覺站在了中華民族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握了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本質和規律,反映了思維具有概括性。 【議學提示】 ①思維能夠從多種事物及其各種各樣的屬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質的屬性,抓住內在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把握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 ②憑借思維的概括性,人們能夠以簡馭繁地認識世界,從千差萬別、紛繁復雜的事物現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與“間接性”比較,思維這一特點,側重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強調的是對事物的“總結”) 第4小組分享:首先,“一國兩制”構想超越了傳統國家學說的束縛,在國家結構問題上進行了嶄新的設計,豐富和發展了國家學說和政治學基本理論。其次,“一國兩制”突破了“一國一制”的傳統框架,解決了在一個統一的國家內部如何實現兩種對立的社會制度和平共處的難題。再次,“一國兩制”擺脫了意識形態的束縛,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依歸,以和平統一、和平發展和以人為本等現代觀念取代了舊式的革命觀念和“解放方式”,不僅有利于實現國家和平統一,而且有利于這些地區繼續保持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 這一構想對已經認識到的臺灣問題的本質進行了再加工和再創造,反映了思維具有能動性。 【議學提示】 ①任何思維都是對認識對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對認識對象的機械反映。思維能夠提煉、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別于客觀實際的認識。 ②正確的思維如實地反映認識對象,錯誤的思維歪曲地反映認識對象。無論是正確的認識還是錯誤的認識,都是思維對認識對象反映和加工的成果。這里的反映和加工便是思維能動性的體現。 (這一點側重思維有計劃、有目的,和對已有材料的提煉、加工) 【議學小結】 綜上所述,作為一種思維,“一國兩制”偉大構想飽含著思維的間接性、概括性、能動性等特征,反映了臺灣問題的本質和規律,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智慧結晶,充分體現了思維是人所特有的屬性,也正因為有思維參與實踐,人才是萬物之靈。 第二個子議題:“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對祖國統一實踐發揮了什么作用? 我們來分享同學們關于“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實踐探索的資料卡 第5小組分享:香港、澳門的回歸。 港澳的回歸證明,“一國兩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并得到不斷豐富和發展。 小組6分享:針對一個時期香港出現的危害國家安全的亂象和局勢,黨中央統籌全局、審時度勢,就在香港維護國家安全問題方面作出重大決策部署。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2020年6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上述“決定+立法”是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的重大舉措,一舉扭轉了香港亂局,推動香港實現“由亂及治”的重大轉折。 這一舉措說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有利于“一國兩制”行穩致遠。這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祖國統一大業進程中對“一國兩制”構想的豐富和發展。 請大家探究:為什么“一國兩制”構想已經付諸實踐,還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這種發展的預期是什么? 第7小組分享:思維依賴于實踐并經受實踐的反復檢驗。“一國兩制”是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之一,是為解決臺灣問題,恢復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實現祖國和平統一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和科學構想。因此,只要時代發生變化,情況有變化,“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就需要不斷隨著實踐的發展而豐富發展。我們在“一國兩制”方針指引下能解決港澳問題,也一定能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 【議學小結】所以,思維在實踐中產生,在實踐中發展,又反作用于實踐。正確的思維能夠幫助人們在實踐中實現預期的目的。 黨的二十大報告回顧:十年來,我們全面準確推進“一國兩制”實踐,堅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推動香港進入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的新階段,香港、澳門保持長期穩定發展良好態勢。我們提出新時代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堅決反對“臺獨”分裂行徑,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牢牢把握兩岸關系主導權和主動權。我們有理由相信,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能早日實現。 最后補充:作為科學思維的具體運用,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等認識方式的高度概括和重要的思維方式,也是具有指導性和針對性的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呈現本框知識體系。 【結課】 同學們,習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說: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我們堅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這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臺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絕非針對廣大臺灣同胞。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讓我們滿懷信心,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