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中考歷史論述題歸納一、革命與改革(一)可用觀點:1、改革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2、改革是國家富強(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3、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4、順應潮流的改革推動了社會進步。5、革命促進了社會的進步。6、適宜的經濟政策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巨大的推動作用。7、符合國情的政策調整促進經濟的發展。8、革命道路是曲折的。(二)可用史實:改革: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戊戌變法、三大改造、改革開放、明治維新、俄國彼得一世改革和農奴制改革、列寧新經濟政策、羅斯福新政革命:辛亥革命、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俄國十月革命論述示例:觀點示例1:順應潮流的改革推動了社會進步。(改革是應對危機的重要手段)論述:(1)為實現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商鞅在秦國實施變法,通過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上的改革措施,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2)北魏孝文帝改革:為加強統治,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3)三大改造:國家通過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4)戊戌變法:為挽救民族危亡,維新派進行了戊戌變法改革,雖然以失敗而告終,但它推動了中國政治的近代化,傳播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思想,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5)改革開放:根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我們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6)明治維新:為實現富國強兵,擺脫淪為半殖民地的命運,日本進行明治維新改革,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7)俄國農奴制改革:為了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俄國進行了廢除農奴制改革,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促使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氣象,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8)新經濟政策:為恢復經濟,列寧在俄國推行了新經濟政策,利用資本主義的市場規律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極大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9)羅斯福新政:為擺脫危機,羅斯福在美國推行新政,采用國家干預的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勢,使美國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增強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恢復了美國人民的信心,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結論:綜上所述,統治者順應歷史潮流采取的針對性改革能有力地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觀點示例2:革命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論述:(1)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專制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極大地推動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進程。(2)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①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使英國走上政治民主化的道路,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②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專制統治,打擊了歐洲的傳統封建勢力,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響。③美國獨立戰爭: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掃除了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④美國南北戰爭: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俄國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爭。結論:綜上所述,各個國家在革命后都實現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革命能有力地推動社會發展。(注意:改革是和平的方式,自上而下,調整或變革生產關系;革命是暴力的方式,自下而上,推翻原有的社會制度。)觀點示例3:適宜的經濟政策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巨大的推動作用。(符合國情的政策調整促進經濟的發展)(1)改革開放:根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我們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2)新經濟政策:為恢復經濟,列寧在俄國推行了新經濟政策,利用資本主義的市場規律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極大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3)羅斯福新政:為擺脫危機,羅斯福在美國推行新政,采用國家干預的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勢,使美國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增強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恢復了美國人民的信心,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4)二戰后的西歐和日本:二戰后為恢復和發展經濟,西歐和日本都制定了適當的經濟發展政策,促進了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日本更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結論:綜上所述,國家根據國情采取的政策調整,對經濟的健康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在制定經濟政策時,一定要從國情/實際出發。二、制度創新(一)可用觀點:1、制度創新是國家進步的重要動力。2、先進的社會制度促進社會發展。3、腐朽的社會制度必然走向衰亡。4、制度建設重于器物變革。5、新制度的建立是一個曲折的歷程。6、制度創新有利于鞏固我國古代的中央集權。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符合中國國情,能夠充分應對挑戰,具有顯著的制度優勢。(二)可用史實:秦代中央集權制、隋唐科舉制、元朝科舉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國兩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新經濟政策、羅斯福新政(三)論述示例:觀點示例:制度創新推動了社會發展。(制度創新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論述:(1)秦代中央集權制:秦統一全國后,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中央政府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2)元朝行省制度以及歷代王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對遼闊的疆域進行了有效的治理,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3)中國現代的制度創新: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充分調動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積極性。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充分尊重和保障了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公有制的前提下,給與農民生產自主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為繼續深化城市改革奠定了基礎。⑤“一國兩制”構想:根據中國的歷史和實際提出的“一國兩制”構想,為香港、澳門的回歸開辟了新途徑,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指明了方向,為國際社會以和平方式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找到了新思路。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根據中國國情,計劃與市場相結合來發展經濟,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4)世界歷史上重要的制度創新:①君主立憲制:英國較早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為英國能最先開展工業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②民主共和制:美國的聯邦共和制實行三權分立,保證了權力的制約與平衡,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防止了專制獨栽。法國通過大革命徹底摧毀了君主統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思想,促進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更對很多國家的革命與改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③新經濟政策:為了恢復經濟,列寧在俄國推行新經濟政策,極大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④羅斯福新政:開創了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使美國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增強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恢復了美國人民的信心,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結論:制度創新能夠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國家政權的鞏固和綜合實力的提高起到積極的作用。三、民族獨立與國家統一(一)可用觀點:1、民族獨立是國家富強的基礎(前提)。2、只有改革創新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4、國家統一促進社會發展。4/195、民族獨立與國家統一是國家強盛的前提。6、國家獨立離不開民族英雄的努力與付出。7、民族獨立是擺脫屈辱外交地位、實現和平外交的前提。(二)可用史實:獨立:美國獨立戰爭,拉美獨立運動,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國家統一:春秋戰國分裂--秦統一;三國兩晉南北朝分裂--隋唐統一;遼宋夏金政權并立--元大一統;美國內戰維護統一--美國資本主義發展。(三)論述示例:觀點示例1:民族獨立促進國家發展。論述:(1)美國通過獨立戰爭,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美國的獨立,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外部障礙,促進了美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為成為世界強國打下了基礎。(2)在中國人民的艱苦斗爭下,我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擺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命運,建立了新中國,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為后期中國經濟政治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結論:綜上所述,只有在實現民族獨立后,國家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可見民族獨立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前提。觀點示例2:國家統一是國家強盛的基礎/國家統一推動社會進步/國家發展。論述:(1)美國通過南北戰爭,打敗了南方分裂勢力,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掃清了道路,為美國成為世界強國奠定了基礎。(2)春秋戰國時期,分裂動蕩,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3)西漢漢武帝統治時期,政治上、經濟上、思想文化上采取有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開創了大一統局面,最終使漢朝達到了鼎盛時期。(4)鴉片戰爭后,中國不斷遭受西方資本主義(或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戰亂不斷,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開辟了中國歷史白紀元。結論:由此可見,統一是國家強盛的前提。我們要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觀點示例3:國家獨立離不開民族英雄的努力與付出。論述:(1)近代史上,列強不斷發起對中國的侵略戰爭面對侵略,中華兒女堅強勇敢反抗,甲午中日戰爭中,鄧世昌率領致遠艦全艦官兵奮勇殺敵而壯烈殉國,抗日戰爭期間李宗仁將軍指揮官兵血戰臺兒莊,取得中國正面戰場最大的一場勝仗。(2)新中國成立后不久,美國發動朝鮮戰爭,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保家衛國,赴朝參戰,正是有黃繼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付出,才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可見面對外來侵略,中國人民具有頑強不屈的抗爭精神等。(3)19世紀中期,英國加強了對印度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激起了印度各階層人民的強烈不滿。1857年,起義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起義軍奪取德里。英軍攻陷德里后,乘勢進攻章西,章西女王領導軍民與英軍激戰,直到壯烈犧牲。結論:可見,國家獨立離不開民族英雄的努力與付出。四、思想解放(一)可用觀點:1、思想解放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2、思想解放推動社會進步。3、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4、先進的思想引領時代發展。5、先進思想是社會變革的先導。6、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歷史的選擇。7、思想是時代的產物,偉大的思想引領著時代的發展。(二)可用史實:思想運動:百家爭鳴、新文化運動、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鄧小平南方談話、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思想孔子的儒家學說、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三)論述示例:觀點示例:思想解放推動了社會發展(變革)。(思想解放對與社會變革有重要意義)論述:(1)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著書立說,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是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產生了重要深遠的影響。(2)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宣傳民主和科學,是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人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作了思想宣傳和鋪墊作用。(3)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文革結束后,中國社會出現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認為“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奠定了思想基礎。(4)鄧小平南方談話: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強調“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等,進一步解放了思想,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5)文藝復興是一場反對教會“神權至上”和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促進了人們思想的大解放,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6)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抨擊封建專制,宣傳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為法國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論準備,更推動了歐洲乃至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社會發展變化。(7)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是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世界觀和指導思想,從此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并蓬勃發展。結論:綜上所述,思想解放運動對于社會變革有一定的先導性意義,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五、科技創新與經濟全球化(一)可用觀點:1、科技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2、科技創新促進社會進步。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4、科技是一把雙刃劍。5、重視科技是大國崛起的重要因素6、科技有助于提高生產力,促進國家發展,便利人類生活,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因。7、工業革命推動了中國與西方的近代化。8、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趨勢。9、全球化促進了經濟交流和發展。10、經濟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由之路,其發展趨勢不可逆轉。(二)可用史實:三次工業革命、中國四大發明、兩彈一星成就等。(三)論述示例:觀點示例1:科技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科學創新促進社會進步。)論述:(1)工業革命:①英國率先開始并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促進了英國生產力的發展,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確立起“世界工廠”的地位,隨著工業革命向歐美的擴展,人類進入“蒸汽時代”。②第二次工業革命在英、美、德、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進行,使這些國家取得了跨越式發展,成為工業化強國,進一步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人類社會進入了“電氣時代”。(2)四大發明:中國古代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這四大發明,不僅對我國的經濟、軍事、文化發展等方面產生過巨大的作用,更對西方國家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歐洲資產階級發展的重要前提,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推力。(3)“兩彈一星”:我國“兩彈一星”成就的取得,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結論:綜上所述,科技革命帶來的科技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生產力,增強了國家力量,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觀點示例2:科技是把“雙刃劍”。論述:(1)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面貌,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但也對環境造成了破壞,加劇了列強對落后國家地區的殖民侵略等問題。(2)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使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但也導致了社會貧富分化加劇、階級矛盾不斷激化、環境污染加重、疾病與犯罪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結論:綜上所述,兩次工業革命使人類社會有了巨大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系列的問題,可見科技發展是一把“雙刃劍”。觀點示例3:全球化促進了經濟交流和發展。論述:20世紀八九十年代,東西方冷戰結束,國際形勢趨于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發展趨勢。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各國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任何一個國家經濟都不可能孤立地發展下去。于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要求,促進了各國經濟的較快發展,有利于各國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促進了國際分工的發展國際競爭力的提高,促進了經濟結構的合理優化和生產力的較大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地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和熱烈響應。結論:綜上所述,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經濟的交流與發展,各國應加強合作,互利共贏。觀點示例4:經濟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由之路,其發展趨勢不可逆轉。論述:15世紀新航路開辟以來,世界各地相互隔絕和孤立發展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區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兩次工業革命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加速流動,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表明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動力,使國際分工深化,各國比較優勢得到發揮,國際經濟交流合作廣泛。當然在此過程中,發達國家占據產業優勢地位,一些國家經濟結構失衡、貧富分化加劇。但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不能遮蔽其積極性和進步性,而是提出了需要解決的問題和促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著力點。即使目前出現了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的表現,但是無法阻擋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總趨勢。結論:綜上所述,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逆全球化難以阻擋全球化進程浩蕩向前。對外交往與文明借鑒(一)可用觀點:1、對外交流促進文明發展。2、對外開放促進文化的繁榮昌盛。3、和平使者推動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4、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由開放走向封閉。5、外交政策是國家實力、國家利益和外交理念等因素的綜合反映。6、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國對外交往的主流。7、開放的對外政策推動友好交往,促進社會發展。8、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9、中國古代文化成果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突出貢獻.10、中國文化具有開放性、包容性(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征)。11、文明具有多元化和多樣性。12、交流互鑒促進文明多樣發展有助于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二)可用史實:對外交流:絲綢之路;唐朝遣唐使來華、玄奘西行、鑒真東渡;改革開放、一帶一路;明治維新、閉關鎖國等。文化互鑒:中國古代先進文化(絲綢、瓷器、四大發明、醫學、各種先進技術等)、世界文化(思想、宗教和物種)等(三)論述示例:觀點示例1:開放有利于國家發展。(封閉導致落后,開放助推發展)。論述:(1)唐朝的對外開放:唐朝時遣唐使來華、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等都體現了唐朝積極的對外開放政策,唐朝的文化極大地影響了周邊國家,唐朝同時也吸收了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全面開放交流使得中華文明更加輝煌,使得唐朝國力強盛,經濟文化領先世界。(2)改革開放: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積極對外開放,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等,實現了經濟穩定高速增長,使中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融入世界發展潮流,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3明治維新: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使日本擺脫了民族危機,實現了富國強兵,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閉關鎖國:清朝時期,統治者為維護專制統治,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中外交流,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結論:綜上所述,封閉容易導致落后,開放有利于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和技術,促進本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觀點示例2:交流互鑒促進文明多樣發展有助于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論述:(1)西漢開通絲綢之路后,作為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與文化的交流,中國的四大發明、各種先進技術以及絲綢、瓷器等傳到歐洲,對歐洲社會和文化發展產生深遠影響,西方傳入中國的食物、舞樂等也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文明。(2)新航路的開辟后,世界開始成為一個整體,全球間的物種、文化互相交流融合,客觀上把歐洲文明帶到亞洲、非洲與美洲等地,使世界文明更加多樣化。(3)馬克思主義誕生,指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使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勝利,同時指導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使中華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得到繼承、創新和發展。結論:綜上所述,世界上不同文明交相輝映,在交流中不斷包容借鑒,使人類文明更加豐富多彩。同時在交流互鑒的過程中加強彼此了解,有利于推動世界共同發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七、民主與法制(一)可用觀點:1、民主與法制相輔相成。2、加強民主與法治,才能推動社會進步。3、法治是國家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4、法律為制度的確立提供保障。5、擺脫專制是走向近代化的必由之路。6、從專制走向民主、從人治走向法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二)可用史實:《權利法案》--君主立憲制,《1787年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民主共和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三)論述示例:觀點示例:民主與法制相輔相成/民主和法治是近代以來各國人民的普遍追求。論述:(1)美國獨立戰爭后,頒布1787年美國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依據分權制衡原則,確立了美國民主共和的政治體制,用法律保障了自由、平等權力。法國大革命期間頒布了《人權宣言》,用法律文獻強調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法治等。民主權利,是法國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最終法國推翻君主統治,建立民主制度;后來,拿破侖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頒布了《拿破侖法典》,用法律來鞏固資產階級的革命成果,樹立了資產階級的立法規范。(3)辛亥革命結束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后,建立了中國民國,民國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4)新中國成立后,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一部社會主義的憲法也是一部真正體現人民意志的憲法,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用法律確保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力,。結論:綜上所述,實現民主和健全法治是相輔相成的,我們要不斷完善民主制度和法律體系。八、杰出人物與人民群眾(一)可用觀點:1、杰出人物是歷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2、人民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力軍。3、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4、得民心者得天下。(二)可用史實:夏商周的更替,秦亡漢興,美國南北戰爭中《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抗日戰爭,人民解放爭(土地改革);孔子,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孫中山,毛澤東,華盛頓,拿破侖,彼得一世,亞歷山大二世,林肯,馬克思,列寧,羅斯福……(三)論述示例:觀點示例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論述:(1)美國南北戰爭:美國總統林肯領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調動了黑人奴隸的積極性,他們踴躍參軍作戰,扭轉了北方軍隊在戰場上的被動局面,為北方的最終勝利提供了保障。(2)法國大革命:法國大革命時期,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人民群眾對推動革命的深人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極大地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3)抗日戰爭:在十四年的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黨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4)人民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人民解放軍的英勇作戰,成為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結論:綜上所述,廣大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歷史的創造者。觀點示例2:杰出人物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論述:(1)在鄧小平的領導下,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邁出了改革開放的步伐,對內改革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促進農村生產力的解放和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對外實行開放,建立經濟特區,形成了多層次、寬領域、立體化的對外開放格局,加速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2)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3)俄國亞歷山大二世實行的廢除農奴制改革,廢除了農奴制,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資金等,推動了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4)偉大思想家馬克思和恩格斯《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誕生了,從此,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并蓬勃發展。結論:由此可見,杰出人物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著社會的發展。九、黨的領導(一)可用觀點:1、中國共產黨是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的政黨。2、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走向富強。3、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助推世界發展。4、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和發展中國。5、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堅強領導核心。6、中國共產黨善于處理矛盾,領導革命走向勝利。7、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取得偉大成就的寶貴歷史經驗。(二)可用史實: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三大、南昌起義,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遵義會議,紅軍長征,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領導抗日戰爭勝利(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中共七大),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等。新中國成立后: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一五計劃、三大改造、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各種制度創新,各時期外交成就等(三)論述示例:觀點示例1: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助推世界發展。論述:(1)20世紀50年代,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2)1955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在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在會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結論:綜上所述,中國在自身發展過程中也為人類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彰顯新時代的中國智慧與力量。觀點示例2: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堅強領導核心。論述:(1)中共一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綱。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確定黨的中心工作是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基本勝利,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是中國現代史的開端。中國人民從此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歷程。(3)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三大改造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4)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結論: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在關鍵時刻引領著中國前進的方向建設和改革的領導核心。十、合作共贏(一)可用觀點:1、合作能實現共贏。2、合作促進世界發展。3、直面危機,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4、危機促進合作,合作實現共贏。5、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二)可用史實:兩次國共合作,抗美援朝,二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歐洲的聯合、聯合國、世貿組織、萬隆會議(三)論述示例:觀點示例1:合作能夠實現共贏。論述:(1)國共合作:第一次國共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促進了工農革命運動的發展。第二次國共合作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莫定了基礎。(2)抗美援朝戰爭: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朝鮮軍民并肩作戰,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3)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英、蘇、中等26國釜署《聯合國家宜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形成,各國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相互支持,協同作戰,逐漸扭轉了戰爭的形勢,推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歐洲的聯合:二戰后大部分西歐國家逐步邁向了一體化進程,歐洲的聯合實現了歐洲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促進了歐洲的經濟發展,提高了歐洲的國際地位。結論:綜上所述,團結合作能夠有利于社會發展,團結合作才能實現共贏。觀點示例2: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論述:(1)1924年1月,國共兩黨實現第一次合作,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運動,北伐勝利進軍,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然而,正當北伐戰爭勝利進軍時,蔣介石、汪精衛等國民黨右派先后叛變革命,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導致國民大革命失敗。中國歷史從此進入國共十年對峙時期,這給日本侵略中國提供了可趁之機。(2)1937年9月,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領導全民族抗戰,最終打敗了日本侵略者。然而,抗戰勝利后,國民黨發動內戰,使中國重新陷入戰亂之中,最后國民黨殘余勢力敗退臺灣,造成臺灣與祖國大陸分離至今。結論:綜上所述,國共兩合作能給人民帶來福祉,分離則會給民族帶來災難。因此,兩黨應再次作,共同反對臺獨,為實現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復興大業努力奮斗。戰爭與和平(一)可用觀點:1、全民族團結抗戰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保障。2、抗日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3、中國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的勝利做出巨大貢獻。4、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要轉折點。5、戰爭推動了歷史發展進程。6、戰爭是把雙刃劍,既會帶來巨大的災難,又在一定程度推動著科技的發展。7、兩次世界大戰后都建立了國際新秩序。8、兩次世界大戰客觀上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9、兩次世界大戰客觀上推動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力量的發展。10、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可用史實:兩次鴉片戰爭--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科技進步。(三)論述示例:觀點示例1: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論述:(1)1931年九一八事變既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也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2)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建立,中國的抗日戰爭與美英在太平洋戰場的對日作戰緊密地聯系起來,中國正面戰場的抗戰和敵后戰場所抗擊的日軍兵力,超過了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的總兵力。中國戰場協助和配合了盟軍作戰,給予盟軍以戰略上和資源、情報上的重大支持,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東方主戰場。結論:綜上所述,中國人民經過十四年抗戰,打敗了日本法西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觀點示例2:兩次世界大戰后都建立了國際新秩序。論述:(1)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戰勝國先后召開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在這兩個會議的礎上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際秩序得以重建。(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美、英、蘇三國先后召開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等,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二戰后則形成了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新秩序建立起來。結論:兩次世界大戰后新的國際秩序都得以重建,但對維護世界和平的作用不同。觀點示例3:兩次世界大戰客觀上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論述:(1)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1920—1922年,甘地領導印度人民開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逐漸崩潰。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取得獨立,這一年因此被稱為“非洲年”。六七十年代,絕大多數非洲殖民地國家先后獲得獨立。結論:兩次世界大戰沉重削弱了帝國主義殖民力量,為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發生發展創造了條件。觀點示例4:兩次世界大戰客觀上推動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力量的發展。論述:(1)第一次世界大戰激化了俄國國內各種社會矛盾,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2)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后,民主德國、南斯拉夫、波蘭、中國、朝鮮、越南、古巴等相繼走上發展社會主義的道路,社會主義從一國擴展到多國。結論:兩次世界大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國家力量,社會主義發展壯大,成為推動世界歷史發展的偉大力量。十二、中國式現代化(一)可用觀點:1、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2、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對西方和蘇聯現代化模式的超越與創新。3、中國式現代化受西方影響并豐富了世界現代化模式。4、世界各地的現代化有各自的特性。5、中國的現代化既要學習借鑒又要堅持民族特色。6、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7、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是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為世界現代化進程提供了中國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為世界現代化進程提供了中國模式。(二)可用史實:中國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外交等,西方近代化和現代化發展歷程、蘇聯發展模式(三)論述示例:觀點示例1: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論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就是一條立足中國國情出發的道路,它既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也不同于蘇聯的現代化。西方的現代化是建立在殖民掠奪、暴力戰爭和資本積累的基礎上的,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國共產黨是追求正義的政黨,中國的現代化道路不可能也不會選擇西方模式。而蘇聯的現代化建立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之上,最終暴露出一系列不可避免的問題。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文明本質上是一種共產主義文明,之所以被稱為“新形態”,是對資本主義文明和傳統社會主義文明的雙重超越,是以人民邏輯為指導,建立在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基礎上,是一種不搞掠奪稱霸、強調“五大文明”協調發展、促進共建共享、推動可持續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文明形態。結論: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逐漸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我們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觀點示例2: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對西方和蘇聯現代化模式的超越與創新。論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獨立自主探索的適合中國國情、獨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之路,在經濟結構、政治體制、價值選擇和對外關系方面與西方現代化和蘇聯現代化模式存在本質性區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超越了西方發達國家單向度追求資本的邏輯,又克服了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實施單一計劃經濟體制、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缺陷,彰顯了政府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其獨特優勢既實現了對西方各政黨間“掣肘式”的惡性競爭的規避,又實現了對蘇聯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超越,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民主性與公平性。以和平方式實現國家和民族復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中國式現代化摒棄了西方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開創了通過合作共贏實現共同發展、和平發展的現代化發展模式,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結論:綜上所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在借鑒西方和蘇聯現代化模式經驗基礎上實現的突破、超越和創新,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豐富了世界現代化道路的多樣性,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