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部編本語文七年級下冊期末復習第一單元知識梳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部編本語文七年級下冊期末復習第一單元知識梳理

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第一部分:閱讀
一、單元主題:
本單元主題是“人物”,通過描寫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精神風貌和高尚品德,展現人物的獨特魅力,學習他們身上優秀的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單元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傳記、通訊、回憶性散文等文體的特點,學習抓住人物特點進行寫作的方法。
2.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常見的文言句式,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3.掌握常見的修辭手法,并學習在寫作中運用。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運用精讀的方法,在通讀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把握關鍵語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義和表達的妙處。
2.注意結合人物生平及其所處時代,透過細節描寫,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學習做批注,記錄自己的點滴體會,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感受人物的非凡氣質,學習他們忠誠愛國、無私奉獻、追求真理的高尚品德。
2.喚起對理想的憧憬與追求,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單元核心知識點
(一)文體知識:
1.傳記:是以記敘為主,兼有描寫、議論、抒情的一種文體,主要記敘人物生平事跡,通過對人物的描寫和對事件的敘述,表現人物的精神風貌和品格,以及作者對人物的評價和態度。
2.通訊:是以敘述為主,輔以描寫、抒情、議論的一種新聞體裁,及時報道新近發生的、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和事件,以傳遞信息、宣傳教育為目的。
3.回憶性散文:以回憶往事為主,表達對往事的懷念或感悟。作者往往從親身經歷出發,通過對人物、事件、景物的描寫和敘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人物描寫方法:
1.外貌描寫:對人物的容貌、服飾、姿態等進行描寫,以揭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心理和思想感情。
2.語言描寫:記錄人物的語言,以揭示人物的性格、思想、品質和文化修養。
3.動作描寫:對人物的動作、行為進行描寫,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內心活動和思想感情。
4.心理描寫:直接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以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三)修辭手法:
1.比喻:用具體的、淺顯、熟知的事物或情景來說明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或情景,使人易于理解。
2.擬人:把物當作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動,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3.排比:把三個或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的詞語或句子排列起來,增強語言的氣勢和表達效果。
4.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
(四)文言知識:
1.稱謂語:古代對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有不同的稱呼,如“卿”“孤”“君”等。
2.虛詞:“邪”“但”“耳”“乎”等,在文言文中表示語氣,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嗎”“只”“罷了”“呢”等。
四、各篇課文核心知識筆記
1.鄧稼先
(一)課文內容概述:
本文是一篇人物傳記,作者楊振寧以深情的筆觸,記敘了“兩彈元勛”鄧稼先為中國核武器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以及他忠厚樸實、真誠坦白、從不驕人、沒有小心眼兒、甘于奉獻的崇高品格。
(二)核心知識點:
1.文章結構:
(1)第一部分(第1-2段):從中華民族任人宰割的時代到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偉大轉變,引出傳主鄧稼先。
原文解析: 文章開頭先概述了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列舉了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時代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以此突出中國百年來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并由此引出對這一轉變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鄧稼先,為下文介紹鄧稼先的偉大貢獻做鋪墊。
(2)第二部分(第3-6段):記敘鄧稼先的生平事跡,重點介紹他為中國核武器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
原文解析: 這部分以時間為序,簡要介紹了鄧稼先的求學經歷和回國后的工作情況,并用具體時間點突出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爆炸成功,高度概括了鄧稼先對中國核武器研制做出的巨大貢獻,體現出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愛國精神。
(3)第三部分(第7-10段):將鄧稼先與奧本海默進行對比,突顯鄧稼先忠厚樸實的氣質和無私奉獻的品格。
原文解析: 作者將鄧稼先與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進行對比,奧本海默鋒芒畢露,鄧稼先則是忠厚平實、真誠坦白、從不驕人,沒有小心眼兒。作者運用對比手法,鮮明地突出了鄧稼先的優秀品質和他領導中國核武器研制成功的原因。
(4)第四部分(第11-15段):記敘1971年作者回國訪問時,鄧稼先寫信說明中國原子武器工程中沒有外國人參加,表達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鄧稼先的驕傲之情。
原文解析: 作者插敘了1971年回國訪問時,詢問鄧稼先關于美國謠傳寒春參與中國原子彈工程的情況,以及收到鄧稼先的回信,證實中國原子武器工程中沒有外國人參加的事情。這封信使作者“熱淚滿眶”,既表達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也體現出他對鄧稼先的欽佩和贊賞。
(5)第五部分(第16-20段):描寫鄧稼先工作中忘我投入、堅守崗位的事跡,引用《吊古戰場文》和“五四”歌曲,表達對鄧稼先的敬佩和贊頌之情。
原文解析: 作者用飽含感情的筆觸,描寫了鄧稼先研制核武器時忘我投入、堅守崗位,以及遭遇意外時臨危不懼的精神。文中引用《吊古戰場文》烘托出研制核武器環境的艱苦和任務的危險,并引用“五四”歌曲表達對鄧稼先的敬佩和贊頌,歌頌了像鄧稼先一樣的中國男兒“要將只手撐天空”的愛國情懷和英雄氣概。
(6)第六部分(第21-22段):總結鄧稼先的一生,表達對他的高度評價。
原文解析: 作者高度概括了鄧稼先的一生,并指出鄧稼先如果再次選擇人生,他依然會選擇為祖國研制核武器這條路,這是他的性格和品質決定的,表達了作者對鄧稼先的敬仰和懷念。
2.人物形象:
鄧稼先:忠厚樸實、真誠坦白、從不驕人、沒有私心、甘于奉獻。
3.寫作手法:
(1)對比:將鄧稼先與奧本海默進行對比,突顯鄧稼先的優秀品質。
(2)引用:引用《吊古戰場文》和“五四”歌曲,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和表達效果。
2. 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一)課文內容概述:
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臧克家以“說和做”為線索,通過記敘聞一多先生在不同時期的言行片段,表現他言行一致、身體力行的高尚品格。
(二)核心知識點:
1.文章結構:
(1)第一部分(第1-10段):以“說和做”為題記,概括聞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特點。
原文解析: 開頭以兩句精煉的話概括了聞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品質,并作為文章的題記,點明文章主旨,引出下文對聞一多先生言行的具體描寫。
(2)第二部分(第11-20段):記敘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時的“說”和“做”,表現他潛心學術、默默耕耘的精神。
原文解析: 作者以時間為序,記敘了聞一多先生30年代潛心學術研究,十年辛苦,寫出《唐詩雜論》的經歷,以及他由唐詩轉到楚辭研究,最終寫出《校補》和《古典新義》的歷程,突出了聞一多先生“做了再說,做了不說”的特點,表現出他淡泊名利、潛心學術的精神。
(3)第三部分(第21-32段):記敘聞一多先生作為民主戰士時的“說”和“做”,表現他投身革命、為民主而獻身的精神。
原文解析: 作者記敘了聞一多先生在抗戰時期積極投身民主運動,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言行,以及他最終為民主事業獻出寶貴生命的英雄事跡,突出了聞一多先生“說了就做”的特點,贊揚了他“是口的巨人,是行的高標”。
(4)第四部分(第33段):總結全文,高度評價聞一多先生。
原文解析: 作者對聞一多先生做了高度評價,稱他是“卓越的學者,熱情澎湃的優秀詩人,大勇的革命烈士”,并再次強調他“言行一致”的特點,突出了文章主旨。
2.人物形象:
聞一多:作為學者,潛心學術,默默耕耘,著作等身;作為民主戰士,勇敢無畏,言行一致,為民主而獻身。
3.寫作手法:
對比:將聞一多作為學者和作為民主戰士時的“說和做”進行對比,突顯他言行一致的特點。
細節描寫:通過描寫聞一多先生的言行舉止,生動地刻畫人物形象。
3. 回憶魯迅先生(節選)
(一)課文內容概述:
本文是蕭紅創作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以多個生活片段,記敘了魯迅先生生前的一些瑣事,通過對這些瑣事的細致描寫,展現了一個真實的、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魯迅形象。
(二)核心知識點:
1.文章結構:
本文沒有明顯的結構劃分,而是以多個生活片段的形式組合在一起,每一個片段都圍繞魯迅先生展開,從不同側面展現他的性格特點和精神風貌。
原文解析: 作者選取了魯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瑣事,比如笑聲、走路姿勢、飲食習慣、待客之道、工作習慣等,看似隨意,實則精心挑選,每個片段都體現出魯迅先生的某個方面特點,連綴起來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
2.人物形象:
魯迅:待人真誠、熱情,關心愛護青年,治學嚴謹,工作認真,生活簡樸,富有人情味。
3.寫作手法:
(1)細節描寫:通過對魯迅先生日常生活中一些瑣事的細膩描述,展現了一個偉大人物的平凡生活,讓人看到了更富人情味、更加真實的魯迅先生。
原文解析: 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細膩視角,捕捉魯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細節,比如喜歡吃“硬”的東西、認真對待青年潦草的來信、喜歡把書包得整整齊齊等等,這些細節描寫真實生動,使魯迅先生的形象更加豐滿。
(2)語言特色:語言平實自然,樸素親切,富有生活氣息。
4. 孫權勸學
(一)課文內容概述:
本文選自《資治通鑒》,講述了孫權勸呂蒙學習的故事。孫權認為身為武將的呂蒙也要學習,并以自身為例說服呂蒙,最終呂蒙“乃始就學”,學有所成,令魯肅刮目相看。
(二)核心知識點:
1.文章結構:
(1)第一部分(第1句):交代故事背景,引出孫權勸學。
原文解析: 開篇點明時間“初”,人物“權”“呂蒙”,事件“權謂呂蒙”,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簡潔明了地引出下文孫權勸學的內容。
(2)第二部分(第2-4句):寫孫權勸呂蒙學習,并以自身為例說服他。
原文解析: 這部分主要描寫孫權勸學,并通過反問語氣和舉例論證的方式,有力地駁斥了呂蒙“軍中多務”的借口,最終說服了他。
(3)第三部分(第5-7句):寫魯肅與呂蒙論議,表現呂蒙學識進步之大。
原文解析: 這部分描寫魯肅與呂蒙論議后,對呂蒙的學識大為驚訝,而呂蒙則以“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回應,通過側面描寫,突出了呂蒙學習后取得的巨大進步。
2.人物形象:
(1)孫權:重視人才培養,有遠見卓識。
(2)呂蒙:知錯就改,勤奮好學。
3.寫作手法:
語言特色:簡潔凝練,富有說服力。
第二部分:寫作——寫出人物的精神
(一)寫作目標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掌握“寫出人物的精神”的寫作方法,能夠運用多種描寫手法,抓住典型細節,刻畫人物形象,展現人物的精神風貌和品格,并用真摯的情感打動讀者。
(二)核心知識點
1. 理解“人物的精神”
“人物的精神”是指人物內在的思想品質、精神面貌和價值追求,是人物靈魂的體現。它可以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的方式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的反應等方面表現出來。
常見的人物精神: 愛國精神、奉獻精神、敬業精神、創新精神、奮斗精神、樂觀精神、友愛精神、誠信精神、正義精神等等。
2. 抓住典型細節
細節描寫是刻畫人物形象、展現人物精神的重要手段。要選擇最能體現人物精神的細節進行描寫,并寫得具體生動,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
(1)細節描寫的內容: 可以是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也可以是人物所處的環境、使用的物品等。
(2)細節描寫的要求:
①真實性: 細節描寫要符合生活邏輯和人物性格,不能隨意編造。
②典型性: 細節描寫要選擇最能表現人物精神風貌的細節進行刻畫。
③生動性: 細節描寫要用詞準確,語言生動形象,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鄧稼先》一文中,作者描寫鄧稼先“忠厚平實”的性格特點時,并沒有直接說他“忠厚平實”,而是通過一些細節描寫來表現:
他真誠坦白,從不驕人。他沒有小心眼兒,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認識的知識分子當中,包括中國人和外國人,他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的人。
3. 運用多種描寫手法
(1)外貌描寫: 對人物的容貌、服飾、姿態等進行描寫,以揭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心理和思想感情。
例如,在《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中,作者描寫聞一多先生參加游行示威時的外貌:
他走到游行示威隊伍的前頭,昂首挺胸,長須飄飄。
(2)語言描寫: 記錄人物的語言,以揭示人物的性格、思想、品質和文化修養。
例如,在《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作者引用一位戰士的話:
“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3)動作描寫: 對人物的動作、行為進行描寫,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內心活動和思想感情。
例如,在《老山界》一文中,作者描寫紅軍戰士翻越老山界時的動作:
大家聽了,哈哈地笑起來。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向下看,簡直是絕壁,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
(4)心理描寫: 直接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以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例如,在《老王》一文中,作者描寫自己看到老王送來香油和雞蛋后的心理活動:
我強笑說:“老王,這么新鮮的大雞蛋,都給我們吃?”
他只說:“我不吃。”
4. 借助寫作手法
(1)對比: 把兩種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比較,突出事物的特點,使形象更加鮮明。
例如,《鄧稼先》一文中,作者將鄧稼先與奧本海默的性格特點進行對比,突出了鄧稼先的“忠厚平實”。
(2)襯托: 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襯,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特點。
例如,《回憶魯迅先生》一文中,作者描寫魯迅先生對青年學生的關心和愛護,襯托出魯迅先生的偉大的人格魅力。
(3)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正面描寫直接描寫人物的精神風貌,側面描寫通過描寫與人物相關的人或事來間接表現人物的精神風貌。
例如,《阿長與〈山海經〉》一文中,作者既正面描寫了阿長為“我”買《山海經》的事,也側面描寫了“我”的叔祖對阿長的評價,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
5. 運用抒情議論
(1)在記敘和描寫的基礎上,可以適當運用抒情和議論,表達作者對人物的評價和態度,深化文章的主題。
(2)抒情議論要自然得體,避免空洞說教。
例如,《鄧稼先》一文結尾處,作者寫道:
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能這樣估價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們應為稼先慶幸!
這段議論是對鄧稼先一生的高度評價,也是對全文的總結,表達了作者對鄧稼先的敬佩和贊頌之情。
(三)寫作步驟
1.確定寫作對象: 選擇一個你熟悉的人物,可以是你的家人、朋友、老師,也可以是歷史人物、文學作品中的人物。
2.明確人物精神: 思考你想要表達的人物精神是什么,并選擇能夠體現人物精神的典型事例。
3.搜集素材: 搜集與人物相關的素材,包括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以及與人物相關的事件、環境、物品等。
4.構思結構: 根據人物的精神和選擇的素材,確定文章的結構,可以選擇以時間為序、以空間為序、以事件為序等方式來組織材料。
5.寫作初稿: 根據構思好的結構,運用多種描寫手法,抓住典型細節,刻畫人物形象,展現人物的精神風貌。
6.修改潤色: 寫作完成后要認真修改潤色,檢查是否有錯別字、病句、語義不通順等問題,并進行必要的增刪改,使文章更加完整、流暢、生動。
(四)注意事項
1.以小見大: 通過描寫人物的言行舉止等細微之處,來展現人物的精神風貌,避免空洞的說教。
2.真情實感: 要寫出自己對人物的真實感受,用真摯的情感打動讀者,避免虛假和做作。
3.語言生動: 要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文章更具感染力。
4.結構完整: 文章要結構完整,層次清晰,邏輯嚴謹。
5.反復修改: 寫作完成后要認真修改潤色,使文章更加完美。
(五)例文評析
例文: 《我的爺爺》
我的爺爺是一位老黨員,他一生都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默默奉獻。他年輕時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立過赫赫戰功。退伍后,他回到家鄉,擔任村支書,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爺爺雖然年紀大了,但他仍然保持著勤勞樸實的本色。每天早晨,他總是第一個起床,打掃院子,然后到田里干活。他種的菜總是長得特別好,鄰居們都夸他有一雙“綠手指”。
爺爺不僅勤勞,還樂于助人。村里誰家有困難,他總是第一個伸出援助之手。有一次,鄰居家蓋房子,需要人幫忙抬木頭,爺爺二話不說,就趕去幫忙。他年紀大了,體力不如年輕人,但他仍然堅持和年輕人一起抬,直到把木頭抬到指定位置。
爺爺還特別關心下一代的成長。他經常給孩子們講革命故事,教導他們要愛黨愛國,要好好學習,長大后報效祖國。他把自己省吃儉用攢下來的錢,都捐給了村里的希望小學,希望孩子們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
爺爺的一生雖然平凡,但他卻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奉獻”二字的含義。他是一位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的老人。
評析:
這篇作文以“我的爺爺”為寫作對象,通過記敘爺爺的幾件典型事例,展現了爺爺愛黨愛國、勤勞樸實、樂于助人、關心下一代的優秀品質。
作文運用了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多種描寫手法,并抓住了“種菜”“抬木頭”“講革命故事”“捐錢”等典型細節,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
作文結尾處,作者用議論的方式,對爺爺的精神品質進行了總結,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這篇作文語言平實自然,感情真摯,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
(六)總結
“寫出人物的精神”是人物描寫的重要內容,也是展現人物魅力的關鍵。要寫好人物的精神,需要抓住典型細節,運用多種描寫手法,并借助對比、襯托等寫作技巧,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文章更具感染力。
第三部分:字音字形
1.鄧稼先
元勛(xūn) 奠(diàn)基 選聘(pin) 晝(zhòu)夜 摯(zhì)友 殷(yān)紅 可歌可泣(qì) 鮮(xiǎn)為人知 至死不懈(xiè) 鞠躬盡瘁(cuì) 當(dāng)之無愧 鋒芒畢露(lù) 選(聘)
(謠)言 (摯)友 (鞠)躬盡瘁 家(喻)戶曉 鋒芒(畢)露 婦(孺)皆知
2.說和做
小楷(kǎi) 卓(zhuó)越 迭(dié)起 澎湃(pài) 鍥(qiè)而不舍 目不窺(kuī)園 慷慨(kǎi)淋漓 氣沖斗(dǒu)牛 抱(歉) (秩)序 深(宵) (迭)起 (澎)湃 (鍥)而不舍 (瀝)盡心血慷(慨)淋漓
3.*回憶魯迅先生(節選)
舀( yǎo) 揩( kāi) 咳嗽( ké sou) 調(tiáo)羹 絞(jiǎo)肉 校(jiào)對 草率(shuài) 抹(mǒ)殺 疙瘩(gē da) 深惡(wù)痛絕 (絞)肉 (薪)金 (校)對 草(率) 吩(咐)
4.孫權勸學
卿(qīng) (涉)獵 (刮)目相待
第四部分:成語
1.《鄧稼先》
(1)可歌可泣:值得歌頌,使人感動得流淚。指悲壯的事跡使人非常感動。(不能用于一般人的一般事)
(2)鮮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3)至死不懈:一直到死也沒有松懈過。
(4)鞠躬盡瘁:指小心謹慎,貢獻出全部精力。
(5)當之無愧:擔得起某種榮譽或某個職務,無須感到慚愧。(敬辭,表示對他人的稱贊)
(6)家喻戶曉:每家每戶都知道。喻,明白、了解。
(7)鋒芒畢露:指銳氣和才干全都表現出來。畢,全、都。
(8)婦孺皆知:連婦女、小孩都知道,表示眾所周知。孺,小孩子。
(9)截然不同:形容兩件事物沒有一點兒共同之處。
(10)馬革裹尸:指軍人戰死沙場。
2.《說和做》
(1)鍥而不舍:不同的雕刻,表示有恒心,有毅力。鍥,雕刻。
(2)目不窺園:形容埋頭讀書。
(3)瀝盡心血:滴盡了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瀝,滴。
(4)心不在焉:心思完全不在這里。指思想不集中。
(5)慷慨淋漓:充滿正氣,情緒激昂,暢快淋漓。(褒義詞,一般指說話和寫文章)
(6)氣沖斗牛:形容氣勢之盛可以直沖云霄。也指非常生氣,憤慨至極。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
(7)兀兀窮年:用心勞苦的一年到頭這樣做。
(8)群蟻排衙:這里指整齊的排列著。
(9)潛心貫注:用心專而深,精力集中。
(10)心會神凝:聚精會神。
(11)迥乎不同:很不一樣。迥,差得遠。
(12)一反既往:和以前的完全相反。
3.《回憶魯迅先生》
(1)深惡痛絕shēn wù tòng jué :厭惡、痛恨到了極點。
(2)不以為然bù yí wéu rán :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輕視意)。然,對。
4.《孫權勸學》
(1)刮目相待:比喻用新的、發展的眼光看待他人。
(2)吳下阿蒙:泛指缺少學識才干的人,比喻學識尚淺。
第五部分:文學常識
1.《鄧稼先》是一篇傳記,作者楊振寧,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鄧稼先的品質:對工作認真負責、堅持不懈、忠厚樸實、身先士卒、不怕犧牲的精神。
2.《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作者臧克家,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因代其代表作《老馬》廣泛流傳,被譽為“農民詩人”。
聞一多,詩人、學者、民主戰士。聞一多對研究學術的務實精神、治學專心致志;對革命高度責任感和言行一致的品格、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和愛國精神。
3.《回憶魯迅先生(節選)》選自《蕭紅全集》,作者蕭紅,代表作《呼蘭河傳》、《生死場》。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代表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小說集《故鄉》、《彷徨》《吶喊》。魯迅的品質:樂觀爽朗、平易近人、幽默風趣、關心青年人、寬容、敬業、做事認真的嚴謹。
4.《孫權勸學》選自《資治通鑒》。作者司馬光,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通史。歷時十九年完成,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長于描寫戰爭。宋神宗認為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第六部分:重點文言詞匯
1.但:只,只是
2.涉獵:粗略地閱讀。
3.見往事:了解歷史。見,了解。往事,指歷史。
4.及:到,等到。
5.才略:才干和謀略。
6.卿:古代君對臣的愛稱。朋友、夫婦間也以“卿”為愛稱。
7.非復:不再是。
8.吳下:指吳縣,今江蘇蘇州。
9.當涂:當道,當權。
10.辭:推托。
11.務:事務。
12.更:重新。
13.孤:古時王侯的自稱。
14.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
15.治經:研究儒家經典。
16.大兄:長兄,這里是對朋友輩的敬稱。
17.見事:知曉事情
第六部分:重點翻譯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譯:你現在當權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學習!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譯: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博士的嗎?
3.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譯: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
4.卿言多務,孰若孤?
譯:你說軍中事務繁多,又有誰能比得上我呢?
5.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譯:我經常讀書,(我)自認為(讀書對我)有很大的好處。
6.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譯:你現在的才干和謀略,不再是以前那個吳下阿蒙了!
7.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譯:讀書人分別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長兄怎么認清事物這么晚啊!
8.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譯:于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分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泽县| 东光县| 林周县| 淳化县| 庆城县| 沈丘县| 赤城县| 余庆县| 兴安县| 江门市| 辽中县| 阿拉善盟| 合阳县| 长垣县| 柳林县| 基隆市| 寿光市| 百色市| 五华县| 祁连县| 丹巴县| 安康市| 安塞县| 临汾市| 都匀市| 瑞丽市| 海阳市| 苍山县| 阿坝| 南漳县| 通州市| 彭山县| 达州市| 建阳市| 环江| 金门县| 日照市| 华阴市| 临西县| 上高县| 宜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