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搖籃曲 》 課時 第一課時 授課 年級 八年級 授 課 教 師教材分析 本教材選自人音版《音樂》第16冊第二單元。勃拉姆斯的這首《搖籃曲》是一首民歌風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它通過強弱拍節奏的起伏,來塑造搖籃擺動的形象。曲調優美抒情,語氣安詳平緩,細膩地勾畫出一幅母親對孩子親切祝福的動人畫面。這首歌曲雖為四三拍,但作曲家巧妙地從第三拍起音,把節奏進行了細致的改變,將節拍的舞曲化性格化為內在的韻律,使音樂更富于徐緩的敘事語氣,而適于語義。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的音樂審美、感知能力,也有了一定的音樂經驗積累,音樂接受能力較強。但這一階段的學生正處在變聲期階段,因此,在學生演唱過程中,盡量運用輕聲演唱法。教學目標 1、能用自然圓潤、親切優美的聲音,清晰準確的咬字吐字充滿感情的演唱歌曲《搖籃曲》 2、通過聆聽器樂版和男生版的《搖籃曲》,能夠進一步對搖籃曲感興趣, 體驗音樂中所蘊含的能力。情感內容文化內涵,提高音樂審美教學重難點 1.聲情并茂地演唱搖籃曲。 2.八度大跳及搖籃曲情緒和風格的把握設計理念 本課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結合學生學情特點及教學重難點,在設計本課教學時,考慮以聽唱法與教唱法、自學法相結合進行本首歌曲的學唱,并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引領學生體驗、感受搖籃曲這種音樂體裁的音樂風格;通過拓展環節的音樂感受,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積累學生的音樂情感體驗。教學準備 鋼琴、口琴、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播放課前欣賞曲 播放東北民歌《搖籃曲》的伴奏 二、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三、講授新課 1、導入:音樂活動 (1)我來唱,你來聽 請同學們把你的耳朵叫醒,調整好情緒聆聽老師演唱。教師演唱東北民歌《搖籃曲》 (2)我來說,你來猜 a、有這樣一種音樂體裁,她的旋律輕柔甜美、結構短小精煉; b、常用搖曳的節奏、簡單重復的音型或和聲來創造一種寧靜的效果。 C、原為母親撫慰嬰兒入睡時演唱的歌曲。 這種音樂體裁叫什么 生:搖籃曲 師:介紹剛演唱的是東北民歌《搖籃曲》,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德國民歌風格的、由勃拉姆斯創作的《搖籃曲》。 2、學習歌曲 (1)聆聽體會 第一遍聆聽 體會:歌曲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有什么感受。 第二遍聆聽:教師演唱 小組討論回答歌曲的拍號及含義、力度、速度、曲式結構,教師簡介作者及創作背景 第三遍聆聽:小聲哼唱 體會兩個樂段的旋律特點,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2)體驗演唱 ①朗誦歌詞 師:歌詞就是一首詩,大家一起配樂詩朗誦。 ②采用自學法學唱。填詞演唱第一段。 ③各小組找出在學唱過程中唱不好的地方,教師幫助解決。(開始進拍不好、陪伴你入睡的節奏、還有第一個小寶貝唱不準等) ④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有針對性的解決歌曲難點。 創設情境,營造氛圍。 通過師生互動的形式,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參與的積極性,使課堂形式更活潑。 每一遍有目的的聆聽可以讓學生完整感受歌曲。 通過欣賞優美的歌詞朗誦帶入歌曲演唱的意境。教 學 過 程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用柯達伊手勢帶學生唱八度大跳,并試唱第二樂段 ⑤完整演唱第一段。 ⑥學生跟伴奏自己體驗演唱第二段。 ⑦用“嗯、嗚”來唱。 ⑧跟伴奏小組分唱。每組都用第一段歌詞演唱第一樂段,然后三組一起演唱第二樂段 音樂拓展,感情的升華 1、觀看小提琴和鋼琴版的《搖籃曲》視頻 用“嗚”來伴奏 2、老師用口琴吹奏《搖籃曲》,并伴以父母愛的圖片 3、欣賞由父親演唱的《搖籃曲》 4、學生充滿感情的演唱《搖籃曲》 小結 教師總結 :讓我們更加愛父母及所有愛我們的人! 感謝同學們和老師的配合,下課,同學們再見! 演唱采用自學方式,讓個體發現的問題集體解決,這個過程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習效果會更好。 通過聆聽器樂版和男生版的《搖籃曲》,能夠進一步對搖籃曲感興趣,體驗音樂中所蘊含的能力。情感內容文化內涵,提高音樂審美板書設計 《搖籃曲》勃拉姆斯 情緒:抒情、優美 節奏:平穩 力度:較弱 速度:緩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