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中考歷史三輪復習沖刺提分核心知識點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中考歷史三輪復習沖刺提分核心知識點

資源簡介

2024中考歷史
三輪復習沖刺提分背誦核心知識點
第一部分:核心知識一覽
一、中國古代史:
商鞅變法
秦統一中國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北魏孝文帝改革
唐朝的繁榮與對外交流
宋代經濟的發展
宋元時期的社會與文化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二、中國近代史:
鴉片戰爭
洋務運動
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
辛亥革命
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
抗日戰爭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三、世界古代史:
1.古埃及文明
2.希臘城邦與雅典的民主政治
3.中世紀城市與大學的興起
四、世界近代史:
1.探尋新航路
2.法國大革命
3.第一次工業革命
4.《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五、世界現當代史:
1.俄國十月革命
2.第二次世界大戰
3.冷戰
第二部分:核心知識梳理
中國古代史核心考點
一、 制度變革與社會轉型
(一)商鞅變法:
1.背景:
(1)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廣,社會生產力提高。
(2)新興地主階級力量增強,渴望打破舊制度束縛。
(3)各國紛紛變法圖強,秦國落后,急需改革。
2.時間、人物: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
3.內容:
(1)政治:
①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強中央集權。
②廢除貴族世襲特權:打擊舊貴族,為新興地主階級開辟道路。
③④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維護社會秩序,加強法治。
(2)經濟:
①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促進土地流轉。
②鼓勵耕織,重農抑商: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家財富。
③統一度量衡:促進經濟交流,加強國家管理。
(3)軍事:獎勵軍功——按軍功授予爵位和田地,提高軍隊戰斗力。
4.作用:
(1)使秦國國力大增,軍隊戰斗力增強,為統一六國奠定基礎。
(2)體現了改革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符合歷史發展趨勢。
5.啟示:
(1)改革要順應時代潮流,符合人民利益和國家發展需要。
(2)要敢于打破舊制度的束縛,才能促進社會進步。
(二)秦統一中國:
1.背景:
(1)長期分裂戰亂,人民渴望統一安定。
(2)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實力最強,具備統一條件。
2.過程: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統一大業。
3.確立中央集權制度:
(1)中央: 皇帝總攬全國軍政大權,設立三公九卿輔佐。
(2)地方: 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4.鞏固統一措施:
(1)經濟: 統一度量衡、貨幣,促進經濟交流和發展。
(2)文化: 統一文字,以小篆為標準,加強文化認同。
(3)交通: 統一車軌、道路寬窄,修筑馳道,加強交通聯系。
(4)軍事: 北擊匈奴,修筑長城,防御外敵入侵。
5.影響: 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1.背景: 西漢初期,諸侯王勢力強大,威脅中央集權。
2.政治措施:
(1)推恩令: 允許諸侯王將封地分給子弟,削弱諸侯王勢力。
(2)刺史制度: 派遣刺史監察地方,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3.思想措施: 罷黜百家,尊崇儒術,以儒家思想維護封建統治。
4.經濟措施: 鹽鐵專賣,將鹽鐵經營權收歸國有,增加財政收入。
5.軍事措施: 北擊匈奴,維護邊疆安全,鞏固國家統一。
6.影響: 漢武帝一系列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一,使西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
二、 對外交流與民族融合
(一)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1.張騫通西域:
(1)目的: 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加強與西域聯系。
(2)時間: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兩次出使西域。
(3)意義: 了解西域情況,為絲綢之路開辟奠定基礎。
(4)品質: 堅強意志,不畏艱險,忠于祖國,信守承諾。
2.絲綢之路:
(1)路線: 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西域,到達中亞、西亞乃至歐洲。
(2)內容: 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和技術西傳,西域的葡萄、核桃、音樂、舞蹈等傳入中國。
(3)意義: 促進了東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對世界文明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3.對西域的管理:
(1)西漢: 設置西域都護,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2)東漢: 班超經營西域,恢復與西域聯系,加強管理。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北魏統一北方后,統治者認識到學習漢族先進文化的重要性。
2.目的: 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鞏固國家統一。
3.措施: 遷都洛陽,改說漢語,改穿漢服,改用漢姓,鼓勵與漢族通婚。
4.影響: 促進了北方民族融合,增強了北魏實力,對中華民族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三)唐朝的繁榮與對外交流:
1.經濟繁榮:
(1)農業: 曲轅犁、筒車等先進工具的應用,促進了農業發展。
(2)手工業: 絲織業、陶瓷業等發達,產品精美,享譽世界。
(3)商業: 長安成為國際性大都市,商業貿易繁榮。
2.民族交往: 唐太宗實行開明民族政策,被尊稱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漢藏友好關系。
3.開放的社會風氣: 唐朝社會開放,充滿活力,兼容并蓄,吸引各國人士前來。
4.中外文化交流:
(1)遣唐使: 日本派遣使節學習中國文化,對日本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2)鑒真東渡: 將佛教、醫藥、文學等中國文化傳播到日本。
(3)新羅: 仿照唐朝制度,學習中國科技文化,與唐朝交流密切。
(4)玄奘西行: 到天竺取經,促進了佛教發展,著《大唐西域記》記錄見聞。
(四)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1.清朝前期:
(1)收復臺灣: 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維護國家領土完整。
(2)加強對臺灣管理: 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加強對臺灣的管轄。
(3)管轄西藏: 確立冊封達賴、班禪制度,設置駐藏大臣,加強對西藏管理。
(4)管轄新疆: 平定噶爾丹叛亂,設置伊犁將軍,加強對新疆管理。
(5)雅克薩之戰: 驅逐沙俄侵略者,簽訂《尼布楚條約》,維護東北邊疆安全。
2.影響: 清朝前期采取一系列措施,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維護了國家領土完整,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 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
(一)宋代經濟的發展:
1.經濟重心的南移: 從唐朝中期開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到南宋最終完成。
2.農業:
(1)水稻: 引入占城稻,水稻產量提高,太湖流域成為重要糧倉。
(2)經濟作物: 茶葉、棉花等種植面積擴大,促進了經濟發展。
3.手工業:絲織業、棉紡織業、制瓷業、造船業等發達,技術先進,產品精美。
4.商業:
(1)城市繁榮: 開封、臨安成為世界著名的大都市。
(2)海外貿易: 廣州、泉州成為重要商港,海外貿易發達。
(3)紙幣出現: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促進商品流通。
(二)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1.農業:
(1)恢復發展: 推行墾荒政策,興修水利,糧食產量提高。
(2)經濟作物: 棉花、甘蔗、煙草等種植面積擴大,商品經濟發展。
2.手工業: 傳統手工行業發達,出現規模較大的手工工場。
3.商業: 商業繁榮,形成全國性的商業網絡,出現山西晉商、安徽徽商等著名商幫。
4.人口增長: 經濟發展,社會安定,人口數量大幅增長,但也帶來人地矛盾。
四、 科技文化與思想成就
(一)魏晉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
1.農學: 賈思勰著《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完整農書。
2.數學: 劉徽的“割圓術”,祖沖之精確計算圓周率。
3.天文: 祖沖之制定《大明歷》。
4.書法: 王羲之將書法藝術推向高峰,被譽為“書圣”。
5.繪畫: 顧愷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6.雕刻: 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是北朝石刻藝術的代表。
(二)宋元時期的社會與文化:
1.都市文化: 開封、臨安、大都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城市文化生活繁榮。
2.瓦子: 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反映了市民文化生活的豐富多彩。
3.雜劇: 宋元時期戲劇的主要形式,元雜劇成就最高,代表作家有關漢卿等。
4.宋詞: 詞發展成為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代表作家有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等。
5.元曲: 元代的文學形式,包括散曲和雜劇,代表作家有關漢卿、馬致遠等。
6.史學: 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
(三)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
1.科技: 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宋應星著《天工開物》,徐光啟著《農政全書》等。
2.建筑: 明長城規模宏偉,北京城布局合理,紫禁城是皇家建筑的杰作。
3.文學: 小說發展達到高峰,代表作品有《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等。
五、 重要歷史人物
1.商鞅: 變法圖強,奠定秦統一基礎。
2.秦始皇: 結束分裂,建立統一國家。
3.漢武帝: 加強中央集權,開創西漢盛世。
4.張騫: 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
5.北魏孝文帝: 推行改革,促進民族融合。
6.唐太宗: 勵精圖治,開創“貞觀之治”。
7.鄭成功: 收復臺灣,維護國家領土完整。
六、 高頻考點提示
1.制度變革的原因、內容、影響及評價。
2.對外交流的原因、路線、內容、影響及評價。
3.民族關系的發展變化,民族融合的因素及影響。
4.經濟發展的原因、表現、影響及評價。
5.科技文化發展的成就及影響。
6.重要歷史人物的貢獻及評價。
中國近代史核心考點
一、 屈辱與抗爭: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
(一)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背景:
(1)英國工業革命后,急需打開中國市場,扭轉貿易逆差。
(2)清政府閉關鎖國,阻礙中英正常貿易往來。
(3)英國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牟取暴利,毒害中國人民。
(4)林則徐虎門銷煙,打擊英國鴉片貿易,成為戰爭導火索。
2.過程:
(1)1840年6月,英國發動鴉片戰爭。
(2)清政府腐敗無能,軍隊落后,抵抗失敗。
(3)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
4.《南京條約》主要內容:
(1)割香港島給英國。
(2)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3)賠款2100萬銀元。
(4)協定關稅:英國享有進出口貨物稅率協商權。
5.《南京條約》的影響:
(1)標志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領土完整和關稅自主權遭到破壞。
(3)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中國社會發生巨變。
6.鴉片戰爭后的不平等條約:
(1)1843年《虎門條約》:英國獲得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特權。
(2)1844年《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美國、法國分別與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擴大侵略權益。
7.鴉片戰爭的啟示:
(1)落后就要挨打,國家要富強,必須發展經濟,增強國防實力。
(2)閉關鎖國必然導致落后,要積極學習先進文明,才能跟上時代步伐。
(二)洋務運動: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1.背景:
(1)兩次鴉片戰爭失敗,清政府統治危機加深。
(2)太平天國運動沖擊清王朝統治,統治階級尋求自救之路。
2.目的: “自強”、“求富”,維護清王朝統治。
3.時間: 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4.代表人物: 中央:奕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
5.內容:
(1)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如安慶內軍械所、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
(2)興辦近代民用工業:如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等。
(3)建立新式海陸軍:如北洋水師、淮軍等。
(4)派遣留學生,興辦新式學堂。
6.評價:
(1)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國侵略,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
(2)但洋務運動沒有改變封建制度,最終失敗,未能使中國真正走向富強。
7.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1)封建制度的腐朽阻礙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2)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具有局限性。
(三)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背景:
(1)日本明治維新后,國力增強,走上對外侵略擴張道路。
(2)朝鮮東學黨起義,日本借機出兵朝鮮,挑起戰爭。
2.過程:
(1)1894年7月,甲午中日戰爭爆發。
(2)清政府腐敗無能,北洋水師慘敗。
(3)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3.《馬關條約》主要內容:
(1)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2)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
(3)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
(4)允許日本在華設廠。
4.《馬關條約》的影響:
(1)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刺激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5.三國干涉還遼: 俄、德、法三國干涉,迫使日本歸還遼東半島,中國支付“贖遼費”,暴露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
6.瓜分中國狂潮: 甲午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7.“門戶開放”政策: 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要求在中國享有均等的貿易機會,企圖維護其在華利益。
(四)抗擊八國聯軍: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背景:
(1)義和團運動興起,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2)清政府態度搖擺,最終決定利用義和團“扶清滅洋”。
2.過程:
(1)1900年,八國聯軍(英、美、俄、日、法、德、意、奧)發動侵華戰爭。
(2)清政府無力抵抗,北京城陷落,慈禧太后攜光緒帝西逃。
(3)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
3.《辛丑條約》主要內容:
(1)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
(2)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3)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
(4)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不準中國人居住。
4.《辛丑條約》的影響:
(1)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五)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1.背景:
(1)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發展壯大。
(2)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積極宣傳革命思想,組織武裝起義。
2.武昌起義:
(1)時間:1911年10月10日。
(2)地點:武昌。
(3)結果:起義成功,成立湖北軍政府,推翻清朝在湖北的統治。
(4)意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3.中華民國成立:
(1)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2)意義: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4.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袁世凱利用手中的軍事力量,逼迫清帝退位,迫使孫中山辭職,竊取了革命果實。
5.《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頒布時間:1912年3月。
(2)內容:確立了主權在民、三權分立等資產階級民主原則。
(3)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
6.辛亥革命的評價: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封建帝制,傳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促進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2)但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二、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與發展
(一)新文化運動:思想解放運動
1.背景:
(1)辛亥革命后,中國政局動蕩,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2)一些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要救亡圖存,必須改造國民性,進行思想啟蒙。
2.時間: 1915年至1923年。
3.代表人物: 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
4.主要陣地: 《新青年》雜志。
5.內容:
(1)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批判封建禮教。
(3)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開展文學革命,提倡白話文。
6.意義: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準備。
(二)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1.背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激起國內強烈不滿。
2.導火線: 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
3.爆發時間: 1919年5月4日。
4.主要參加者: 學生、工人、市民。
5.口號: “外爭主權,內懲國賊”。
6.結果: 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7.五四運動的特點:
(1)學生運動為主體,發展為全國性的群眾愛國運動。
(2)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
(3)工人階級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
(4)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8.五四精神: 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三)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開天辟地的大事
1.背景:
(1)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
(2)中國工人運動蓬勃發展,需要先進政黨的領導。
2.時間: 1921年7月。
3.地點: 上海(后轉移到嘉興南湖)。
4.內容:
(1)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
(2)確定黨的奮斗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
(3)通過黨的綱領。
(4)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
5.意義: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四)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1.背景:
(1)1924年,孫中山對舊三民主義進行新解釋,改組國民黨,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2)中國共產黨接受共產國際指示,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
2.黃埔軍校:
(1)成立時間:1924年。
(2)目的:為國民革命培養軍事人才。
3.北伐戰爭:
(1)時間:1926年7月至1928年6月。
(2)目標: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
(3)主要戰役:汀泗橋戰役、賀勝橋戰役等。
(4)結果:基本消滅吳佩孚、孫傳芳主力,國民革命取得初步勝利。
4.國共合作破裂:
(1)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
(2)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5.北伐戰爭的最終結果:
(1)1928年,北伐軍占領北京,在名義上統一了全國。
(2)但是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建立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南京國民政府,使中國革命進入低潮。
(五)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
1.南昌起義:
(1)時間:1927年8月1日。
(2)地點:南昌。
(3)領導人: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
(4)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端。
2.秋收起義:
(1)時間:1927年9月。
(2)地點:湖南、江西邊界。
(3)領導人:毛澤東。
(4)意義:毛澤東在總結起義經驗教訓基礎上,將革命力量轉入農村,為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奠定基礎。
3.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2)意義: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4.井岡山會師: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與毛澤東領導的部隊在井岡山會師,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5.井岡山道路:
(1)主要內容:以農村為中心,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土地革命,開展游擊戰爭,逐步發展革命力量。
(2)意義: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道路,成為中國共產黨戰勝敵人的法寶。
(六)中國工農紅軍長征
1.背景:1933年10月,由于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2.時間: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3.出發地: 江西瑞金。
4.主要事件:
(1)突破四道封鎖線。
(2)強渡烏江。
(3)遵義會議。
(4)四渡赤水。
(5)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
(6)翻越雪山草地。
5.三大主力紅軍會師: 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6.遵義會議:
(1)時間:1935年1月。
(2)內容:
①糾正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
②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3)意義:
①挽救了黨、紅軍和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②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
7.長征的意義:
(1)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
(2)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3)宣告了“左”傾冒險主義錯誤路線的破產,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4)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
8.長征精神:
(1)不怕犧牲、前赴后繼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2)堅定信念、百折不撓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集體主義精神。
三、 全民族抗戰:中華民族的偉大勝利
(一)七七事變: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1.時間: 1937年7月7日。
2.地點: 北平西南的盧溝橋。
3.過程: 日軍借口士兵失蹤,向中國駐軍發動進攻,中國軍隊奮起抵抗。
4.意義: 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1.背景: 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
2.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逼迫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促進了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3.合作內容: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接受國民政府領導,共同抗日。
4.意義: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是中華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保證。
(三)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役
1.淞滬會戰: 1937年8月,中國軍隊在上海抗擊日軍進攻,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
2.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日軍占領南京后,對中國平民和戰俘進行慘無人道的屠殺,遇難者超過30萬人。
3.臺兒莊戰役: 1938年3月,中國軍隊取得臺兒莊大捷,是抗戰初期正面戰場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4.百團大戰: 1940年8月,八路軍在華北地區對日軍發動大規模進攻戰役,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四)敵后抗日根據地
1.建立: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在敵后建立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打擊日偽軍。
2.內容: 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減租減息政策,發展生產,支援抗戰。
3.意義: 敵后抗日根據地成為抗戰的重要力量,牽制了大量日軍,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五)抗日戰爭勝利
1.時間: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2.原因:
(1)中國人民的英勇抗戰,是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2)國共兩黨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3)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
3.意義:
(1)中國人民取得了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2)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 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1.產生: 19世紀六七十年代,受洋務運動的刺激,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2.發展:
(1)甲午戰爭后,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2)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戰爭,民族資本主義獲得短暫的“春天”。
3.特點: 資金少、規模小、技術落后,主要集中在輕工業。
4.代表人物: 張謇、榮宗敬、榮德生等。
5.阻礙: 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主義的壓迫,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
(二)社會生活變化
1.交通: 火車、汽車、輪船等近代交通工具傳入中國,方便了人們出行,促進了商品流通。
2.通訊: 電報、電話的出現,使信息傳遞更加快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3.習俗: 剪辮子、廢纏足、穿西裝等新風尚流行,反映了社會觀念的變化。
4.教育: 新式學堂的出現,傳播了新思想,促進了教育近代化。
5.文化: 報紙、雜志、電影等大眾傳媒興起,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
五、 重要歷史人物
1.林則徐: 民族英雄,領導虎門銷煙,打擊英國鴉片貿易。
2.洪秀全: 太平天國運動領導者,提出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天朝田畝制度》。
3.李鴻章: 洋務運動代表人物,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
4.鄧世昌: 甲午戰爭中,在黃海大戰中英勇抗擊日軍,壯烈犧牲。
5.孫中山: 資產階級革命家,領導辛亥革命,創建中華民國。
6.陳獨秀、李大釗: 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傳播馬克思主義。
7.毛澤東: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開辟井岡山道路,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六、 高頻考點提示
1.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等重要歷史事件的原因、過程、影響及評價。
2.不平等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危害。
3.洋務運動、辛亥革命等歷史事件的原因、內容、影響及評價。
4.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等歷史事件的原因、內容、影響及評價。
5.中國共產黨成立的背景、時間、地點、內容及意義。
6.井岡山道路、長征等歷史事件的原因、過程、影響及評價。
7.抗日戰爭的原因、過程、主要戰役、勝利原因及意義。
8.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9.重要歷史人物的貢獻及評價。
世界古代史核心考點沖刺
一、 古代文明的曙光
(一)古埃及文明:尼羅河的饋贈
1.地理環境: 位于非洲東北部,尼羅河流域。尼羅河定期泛濫,為農業生產提供肥沃土壤,被稱為“尼羅河的贈禮”。
2.政治制度:
(1)早期:形成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國王稱為“法老”,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2)后期:經歷多次外族入侵,最終被羅馬帝國征服。
3.經濟: 以農業為主,種植小麥、大麥等農作物,發展灌溉農業。
4.文化:
(1)金字塔: 古埃及文明的象征,體現了高超的建筑技術和王權的強大。
(2)象形文字: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記錄古埃及歷史和文化。
(3)宗教信仰: 多神信仰,相信來世,制作木乃伊。
5.成就:
(1)天文學: 制定太陽歷,精確計算一年時間。
(2)數學: 掌握幾何學知識,應用于金字塔建造。
(3)醫學: 掌握初步的外科手術和藥物治療知識。
6.影響: 古埃及文明為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其文化成就對后世影響深遠。
(二)古代希臘文明:西方文明的源頭
1.地理環境: 位于歐洲南部,巴爾干半島,多山多島,海岸線曲折,有利于航海和貿易發展。
2.政治制度: 以城邦為主體,實行民主政治,公民參與政治決策。
3.城邦:
(1)雅典: 民主政治的典范,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實行抽簽選舉、輪番執政等制度。
(2)斯巴達: 實行軍事寡頭政治,注重軍事訓練,崇尚武力。
4.經濟:
(1)農業: 種植葡萄、橄欖等作物。
(2)手工業: 制陶、冶金等發達。
(3)商業: 海外貿易活躍,與地中海沿岸地區進行貿易往來。
5.文化:
(1)哲學: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家,探討人生、社會和自然等問題。
(2)文學: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反映了古代希臘的社會生活和英雄傳說。
(3)戲劇: 悲劇和喜劇,代表人物有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和阿里斯托芬。
(4)建筑: 神廟、劇場、體育場等,體現了和諧、均衡的美學風格。
(5)奧運會: 古代希臘重要的體育盛會,每四年舉辦一次,促進了城邦之間的交流。
6.影響: 古代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頭,其民主政治、哲學思想、文學藝術等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 制度演變與社會發展
(一)雅典民主政治:西方民主政治的源頭
1.背景:
(1)雅典工商業發達,市民階層力量壯大,要求參與政治。
(2)梭倫改革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礎。
2.發展:
(1)克利斯提尼改革: 建立十部落制,打破貴族壟斷政治的局面。
(2)伯里克利時期: 民主政治達到頂峰,公民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構,實行抽簽選舉、輪番執政、津貼制度等。
3.內容:
(1)公民大會: 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均可參加,擁有立法、選舉、監督等權力。
(2)五百人議事會: 由公民抽簽產生,負責公民大會的日常工作。
(3)法庭: 由公民抽簽組成,負責審判案件。
4.評價:
(1)雅典民主政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寶貴遺產,為后世民主制度提供了借鑒。
(2)但也存在局限性,婦女、奴隸和外邦人沒有公民權。
(二)西歐封建制度:中世紀歐洲的基本社會制度
1.背景:
(1)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歐洲陷入分裂和戰亂。
(2)日耳曼人建立的國家需要新的制度來維護統治。
2.形成:
(1)法蘭克王國:實行采邑制,以土地為紐帶建立封君封臣關系。
(2)9世紀:封建制度在西歐基本確立。
3.內容:
(1)封君封臣關系: 國王將土地分封給貴族,貴族再分封給下級貴族,形成等級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
(2)莊園制: 自給自足的經濟形式,農民依附于領主,為領主提供勞役和地租。
4.教會:
(1)羅馬天主教會成為西歐最大的封建主,擁有強大的宗教和世俗權力。
(2)教會控制教育和文化,宣揚神權至上,影響人們的思想和生活。
5.評價:
(1)封建制度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但也阻礙了社會發展。
(2)隨著城市興起和商品經濟發展,封建制度逐漸衰落。
(三)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1.城市興起:
(1)10世紀起,西歐農業和商業發展,人口增長,城市逐漸興起。
(2)城市居民以手工業者和商人為主,市民階層逐漸形成。
2.自治斗爭:城市居民為爭取自由和權利,與封建領主進行斗爭,獲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權。
3.大學興起:
(1)12世紀,西歐的教育和學術出現新氣象,大學逐漸興起。
(2)大學打破了教會壟斷教育的局面,為歐洲教育和學術發展奠定了基礎。
4.影響:城市和大學的興起,促進了西歐經濟和文化發展,為資本主義興起準備了條件。
三、 重要歷史事件
(一)羅馬帝國的興衰:
1.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羅馬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成為地中海霸主。
2.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于476年滅亡。
3.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延續千年,于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
(二)十字軍東征:
1.11世紀末到13世紀末,西歐封建主發動的對東方的侵略戰爭。
2.十字軍東征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交流,但也給東方人民帶來了災難。
四、 高頻考點提示
1.古代文明的特點、成就和影響。
2.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內容和評價。
3.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內容和評價。
4.中世紀城市和大學興起的背景、過程和影響。
5.重要歷史事件的原因、過程和影響。
世界近代史核心考點
一、 資本主義制度的興起與擴張
(一)新航路的開辟:世界聯系的紐帶
1.背景:
(1)15世紀,歐洲商品經濟發展,對東方商品需求增加。
(2)奧斯曼帝國控制傳統商路,歐洲人尋求新的貿易路線。
(3)地理知識進步,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發展。
2.主要航海家:
(1)迪亞士: 發現好望角,開辟繞過非洲南端通往東方的航路。
(2)達·伽馬: 到達印度,開辟歐洲從海上直達印度的新航路。
(3)哥倫布: 到達美洲,開啟了歐洲殖民美洲的歷史。
(4)麥哲倫: 船隊首次完成環球航行,證明地球是圓的。
3.影響:
(1)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對隔絕的狀態,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
(2)歐洲與亞非拉美洲之間的聯系加強,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
(3)加速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也為殖民擴張和奴隸貿易埋下了伏筆。
(二)三角貿易與殖民爭霸:血與火的擴張
1.英國殖民擴張:
(1)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成為海上霸主。
(2)在北美建立殖民地,發展種植園經濟。
(3)進行“三角貿易”,販賣黑奴,攫取巨額利潤。
2.荷、法、英殖民爭霸:
(1)為爭奪殖民地和世界市場,三國之間爆發多次戰爭。
(2)英國最終戰勝荷蘭和法國,建立起龐大的殖民帝國,成為“日不落帝國”。
3.三角貿易:
(1)歐洲-非洲-美洲之間的貿易路線。
(2)歐洲用工業品交換非洲黑奴,將黑奴販賣到美洲,再從美洲運回種植園產品。
(3)給非洲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也促進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和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三)工業革命:生產力的飛躍
1.第一次工業革命:
(1)時間:18世紀60年代開始。
(2)發源地:英國。
(3)主要標志: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蒸汽機成為主要動力。
(4)重要發明: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蒸汽機、火車等。
(5)影響:
①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②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兩大主要階級,資本主義最終戰勝封建主義。
③促進了城市化進程,但也帶來環境污染等問題。
2.第二次工業革命:
1.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
2.主要標志:電力和內燃機的廣泛應用。
3.重要發明:發電機、電動機、內燃機、電話、電燈等。
4.影響:
(1)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提高,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2)壟斷組織出現,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3)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科技進步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
二、 資產階級革命與民主政治
(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創近代民主政治先河
1.背景:
(1)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力量壯大。
(2)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封建專制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2.過程:
(1)1640年,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
(2)1649年,處死國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
(3)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4)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推翻復辟王朝,確立君主立憲制。
3.意義:
(1)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建立起君主立憲制。
(2)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障礙,推動了英國社會進步。
4.君主立憲制:
(1)國王是國家元首,但權力受到議會限制。
(2)議會掌握立法權,對政府進行監督。
(3)法律至上,保障公民權利。
(二)美國獨立戰爭: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1.背景:英國在北美殖民地實行高壓政策,激起殖民地人民反抗。
2.過程:
(1)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
(2)1776年,《獨立宣言》發表,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
(3)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3.意義:
(1)推翻了英國殖民統治,建立了美國聯邦共和國。
(2)頒布《1787年憲法》,確立了聯邦制、三權分立、總統共和制等原則。
(3)對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產生了巨大影響。
(三)法國大革命:自由、平等、博愛的吶喊
1.背景:
(1)法國封建專制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2)啟蒙運動傳播自由、平等、民主思想。
2.過程:
(1)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攻占巴士底獄。
(2)1789年,頒布《人權宣言》,宣告人權、自由和平等。
(3)1792年,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4)1799年,拿破侖發動政變,奪取政權。
3.拿破侖帝國:
(1)拿破侖對內鞏固資產階級統治,對外擴張,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2)頒布《拿破侖法典》,維護了資產階級利益,影響深遠。
(3)拿破侖戰爭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但也給歐洲各國人民帶來災難。
4.意義:
(1)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制度,傳播了自由、平等、博愛思想。
(2)對歐洲乃至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
三、 思想解放與科學進步
(一)文藝復興:歐洲文化的新生
1.時間: 14世紀到16世紀。
2.發源地: 意大利。
3.核心:
(1)人文主義:提倡以人為中心,反對神權至上,重視人的價值和尊嚴。
(2)復興古典文化:學習古希臘羅馬的文化,推動歐洲文化發展。
4.代表人物:
(1)達·芬奇: 畫家、科學家、發明家,代表作《蒙娜麗莎》。
(2)米開朗基羅: 雕塑家、畫家、建筑師,代表作《大衛》、《西斯廷教堂天頂畫》。
(3)莎士比亞: 英國劇作家、詩人,代表作《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
5.影響:
(1)打破了中世紀神學統治,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2)為歐洲資本主義發展和近代自然科學興起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啟蒙運動:理性之光照耀歐洲
1.時間: 18世紀。
2.發源地: 法國。
3.核心:
(1)理性主義: 強調理性思考,反對迷信和權威。
(2)自由、平等、民主: 主張天賦人權,反對封建專制統治。
4.代表人物:
(1)伏爾泰: 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提倡天賦人權、自由和平等。
(2)孟德斯鳩: 法國啟蒙思想家,提出三權分立學說。
(3)盧梭: 法國啟蒙思想家,主張人民主權,社會契約論。
5.影響:
(1)為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提供了思想武器。
(2)推動了歐洲的思想解放和政治改革。
(三)科學革命:近代自然科學的誕生
1.時間: 16世紀到18世紀。
2.主要成就:
(1)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挑戰教會權威。
(2)伽利略用望遠鏡觀察天體,證實“日心說”。
(3)牛頓創立經典力學體系,解釋了宇宙萬物的運動規律。
3.影響:
(1)摧毀了中世紀神學世界觀,確立了科學的宇宙觀。
(2)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誕生和發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技術基礎。
四、 重要歷史人物
1.哥倫布: 開辟新航路,發現美洲。
2.克倫威爾: 領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建立共和國。
3.華盛頓: 領導美國獨立戰爭,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
4.羅伯斯庇爾: 法國大革命時期雅各賓派領袖,領導法國人民推翻封建君主專制。
5.拿破侖: 法國皇帝,頒布《拿破侖法典》,對歐洲歷史進程產生重要影響。
6.達·芬奇: 文藝復興時期代表人物,成就橫跨繪畫、雕塑、科學、工程等領域。
7.伏爾泰: 啟蒙運動代表人物,倡導自由、平等、寬容,反對封建專制和宗教迷信。
8.牛頓: 近代科學革命的集大成者,創立經典力學體系,推動近代自然科學發展。
五、 高頻考點提示
1.新航路的開辟的原因、過程和影響。
2.三角貿易的內容、影響和評價。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的原因、過程、意義和影響。
4.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科學革命的主要內容、代表人物和影響。
5.兩次工業革命的時間、標志、主要發明和影響。
6.重要歷史人物的貢獻和評價。
世界現當代史核心考點
一、 戰爭與革命:20世紀的動蕩與變革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帝國主義之間的爭奪
1.背景:
(1)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加劇。
(2)形成兩大軍事集團:三國同盟(德、奧匈、意)和三國協約(英、法、俄)。
(3)帝國主義國家瘋狂擴軍備戰,爭奪世界霸權。
2.導火線: 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遇刺。
3.時間: 1914年7月至1918年11月。
4.主要參戰國: 協約國(英、法、俄、美等)和同盟國(德、奧匈、土等)。
5.主要戰役: 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等。
6.新式武器: 坦克、飛機、毒氣等。
7.結束: 1918年11月,德國戰敗,簽署停戰協定。
8.影響:
(1)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帝國主義體系遭到削弱,歐洲中心地位動搖。
(3)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覺醒。
(4)蘇俄退出戰爭,十月革命勝利,社會主義登上歷史舞臺。
9.《凡爾賽和約》:戰勝國強加給戰敗國德國的條約,內容苛刻,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禍根。
(二)俄國十月革命: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1.背景:
(1)俄國沙皇專制統治腐朽落后,社會矛盾尖銳。
(2)一戰加劇了俄國社會危機,人民渴望和平、土地和面包。
(3)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提出“和平、土地、面包”的口號,得到人民擁護。
2.過程:
(1)1917年3月,俄國爆發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統治,建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2)1917年11月,列寧領導布爾什維克黨發動十月革命,推翻臨時政府,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3.意義:
(1)開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2)極大地鼓舞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3)推動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人類的浩劫
1.背景:
(1)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經濟危機,法西斯勢力在一些國家崛起。
(2)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瘋狂擴軍備戰,發動侵略戰爭。
(3)英、法等國推行綏靖政策,加速了戰爭的爆發。
2.導火線: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
3.時間: 1939年9月至1945年9月。
4.主要參戰國: 反法西斯同盟(中、蘇、美、英等)和法西斯軸心國(德、意、日)。
5.主要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諾曼底登陸、攻克柏林等。
6.轉折點: 1942年,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聯軍隊取得勝利,扭轉了戰爭局勢。
7.結束: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8.影響:
(1)造成空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
(2)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
(3)加速了社會主義力量的發展壯大,形成兩極格局。
(4)推動了聯合國的成立,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
二、 冷戰與多極化: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
(一)冷戰:意識形態的對峙
1.背景: 二戰后,美國和蘇聯成為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在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上存在嚴重分歧。
2.開始標志: 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提出“杜魯門主義”,標志著冷戰開始。
3.主要表現:
(1)政治上:兩大陣營對峙,進行意識形態斗爭。
(2)經濟上: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蘇聯建立“經互會”。
(3)軍事上:北約和華約成立,軍備競賽加劇。
4.德國分裂: 1949年,德國分裂為聯邦德國(西德)和民主德國(東德),成為冷戰的焦點。
5.影響:
(1)世界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威脅世界和平與安全。
(2)兩大陣營相互對抗,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爆發。
6.結束標志: 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
(二)多極化趨勢:世界格局的新變化
1.背景: 冷戰結束后,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多極化趨勢加強。
2.主要力量:
(1)美國:唯一的超級大國,實力強大,但霸權主義行為受到國際社會譴責。
(2)歐盟:經濟實力強大,政治影響力不斷增強。
(3)日本:經濟大國,謀求政治大國地位。
(4)中國:改革開放后,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5)俄羅斯:致力于國家復興,努力提高國際影響力。
(6)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增強,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發展趨勢: 世界多極化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各國之間既合作又競爭,世界格局走向多極化是大勢所趨。
三、 經濟全球化與科技發展:機遇與挑戰
(一)經濟全球化:世界經濟一體化
1.背景:
(1)科技進步,交通、通訊技術發展,世界聯系更加緊密。
(2)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跨國公司發揮重要作用。
2.表現:
(1)國際貿易迅速發展。
(2)國際投資規模擴大。
(3)跨國公司實力增強。
3.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于1995年,旨在規范國際貿易秩序,促進全球貿易自由化。
4.影響:
(1)促進世界經濟發展,但也加劇了全球經濟風險。
(2)發展中國家面臨機遇和挑戰。
(二)現代科技:改變世界的力量
1.計算機網絡:
(1)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快速發展,人類進入“信息時代”。
(2)信息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帶來了新的社會問題。
2.航空航天技術:
(1)人類登上月球,開啟太空探索新時代。
(2)航空航天技術發展,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發展。
3.生物技術:基因工程、克隆技術等發展,為人類健康和農業發展帶來新希望,但也引發倫理爭議。
4.影響:
(1)科技進步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發展,但也帶來新的挑戰。
(2)人類需要合理利用科技,造福人類社會。
四、 重要歷史事件
1.冷戰: 二戰后,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之間長期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對抗。
2.蘇聯解體: 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冷戰結束,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3.歐洲聯盟成立: 1993年,歐洲聯盟正式成立,歐洲一體化進程加速,成為世界多極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五、 高頻考點提示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過程、影響及主要戰役。
俄國十月革命的背景、過程、意義和影響。
冷戰的背景、主要表現、影響和結束標志。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表現、主要力量和發展趨勢。
經濟全球化的背景、表現、影響及世界貿易組織的作用。
現代科技發展的主要成就和影響。
重要歷史事件的原因、過程和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全县| 恩平市| 霍山县| 嘉祥县| 东至县| 巧家县| 丰镇市| 抚松县| 崇礼县| 沙田区| 留坝县| 威远县| 三明市| 通渭县| 长岛县| 商水县| 千阳县| 汤阴县| 手游| 新民市| 华安县| 涡阳县| 策勒县| 上饶县| 淮阳县| 五河县| 石城县| 靖江市| 宝丰县| 固镇县| 天祝| 砚山县| 齐齐哈尔市| 平塘县| 壤塘县| 昌黎县| 洪泽县| 大安市| 翁牛特旗| 海安县| 开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