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習任務單課程基本信息課題 《齊桓晉文之事》學習目標1. 整體把握文意,學會梳理文章段落大意,劃分內容層次,了解孟子和齊宣王論辯的四個回合。 2. 鑒賞本文出色的論辯藝術,品味辯駁技巧和修辭方法。課前學習任務1.理清文章思路。2.分析孟子論辯風格。課上學習任務【學習任務一】孟子和齊宣王論辯的四個回合。 【學習任務二】品味辯駁技巧和修辭方法。推薦的學習資源賞析孟子論辯藝術 現在面對宣王的問題,該如何回答呢?桓文之事,孟子并非真的不知(在《論語》和《孟子》兩書的其他篇章中都有所評價),而是不愿講,不屑講;可是如果直接這樣回答,那么談話就無法再進行下去,而孟子要想說服宣王行王道的意圖更是無法實現。于是孟子-方面保持他的“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孟子·盡心下》)的豪邁氣概,另一方面又巧妙地采用“求同”的戰術,設法把對方引人自己所要勸說的范圍之內。他用“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的話,就輕輕把宣王的問題推掉,接著又用“無以,則王乎”--語,把問題拉到自己鋪設的軌道上來:避實就虛,真有一種高屋建瓴之勢。 盡管宣王對王道并不熱心,可是他有“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的大欲,也就是說,希圖能夠統一天下,而行王道可以不戰而統一天下,這“統天下”,正是孟子所要“求”的“同”;宣王也想聽聽,于是又有“德何如則可以王矣”的再問。孟子及時抓住這個機會,用極其明確、斬釘截鐵的語言提出自己的政治觀點一“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并以此作為全篇立論的總綱,真乃“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陸機《文賦》)。 孟子是很善于根據對方心理,因勢利導地進行說理的。孟子深知宣王雖然頗有興趣地問“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可是實際上宣王非但沒有“保民'”的行動,甚至連保民的念頭過去也根本沒有動過。因此,如果在這時就直接向宣王宣傳“保民”的做法是根本沒有基礎的。 在論辯上就不能求速勝(欲速則不達),而應采用因勢利導、由近及遠、由小及大,欲擒故縱、步步緊逼、窮追不舍的方法,以求全勝。請看文中四大論辯回合的表現 首先,幫助宣王樹立起"保民而王”的信心。誰都知道,善于發掘對方的長處,也就容易討得對方的歡心。在這一回合中,孟子抓住“以羊易牛”這件小事,抓住宣王說過“吾不忍其觳觫”這句話,大做其文章,先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而此心正是能“保民而王”的基礎。但孟子并不滿足于自己來下結論,于是又借“百姓皆以王為愛(吝惜)”這-誤解,并特意強調"以小易大”,讓宣王陷入窘境。這時“王笑日”的"笑”乃是一-種無可奈何、自我解嘲的笑。 接著孟子代為辯解,幫他擺脫困境,肯定“是乃仁術”并且說不光你宣王是這樣,君子也都是這樣。這就使得宣王十分高興,把孟子看成是“深知我心”的人。經過這樣--擒--縱,孟子不僅向宣王宣傳了有了“不忍之心”就可以“保民而王”的道理,而且博得了宣王的歡心,大大縮短了彼此的思想距離,取得了第一回合的勝利。 孟子采用了欲擒故縱的迂回戰術,避免一上來就正面強攻,直接點穿。他故作不知,反復設問,旁敲側擊,先逼出宣王自己說“將以求吾所大欲”,“王笑而不言”可見其圖霸之心藏之深不愿曉于他人,孟子就故意提出“肥甘、輕暖、采色、聲音、便嬖”五項,逼宣王自己說“吾不為是也”,在這基礎上,才以排山倒海、不容申辯的氣勢,連用“辟土地,朝秦楚"等四個排比短語,揭示了宣王"大欲”的實質:“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撫四夷”,讓齊王無可辯駁。 破 之下孟子如何論辯?——比喻。 緊跟著,用“緣木求魚"作喻,點出圖霸根本不可能實現,讓宣王死了這條心。但宣王還是不死心,認為孟子言過其實。孟子干脆乘勝追擊,強調指出“緣木求魚”只是徒勞無功,而以武力圖霸,將招惹災禍。為使宣王心服,再用“鄒與楚戰”作喻(此問同“國足與德國隊戰,孰勝?”這一問題一樣,答案不言而喻),點明勝負、強弱之理。至此,宣王也不得不承認孟子所說是完全正確的。 破了以后就得立:最后孟子又用一連串排比句從正面為宣王描繪了--幅“發政施仁”以后的美好圖景,與上文形成鮮明對比。這正打中了宣王好大喜功之心,宣王不得不為之心折,說了-番誠懇請教的話,表示愿意試行“王道”。 通過第三回合的論辯,孟子才完全取得勝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