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 氓/《詩經》學案【學習目標】1、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情節,《詩經》的文學常識和現實主義風格。2、了解敘事詩通過情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點。3、熟讀課文,分析比興手法的表達效果,體會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4、了解古人對真摯愛情的向往。5、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敘述手法。【學習重難點】1.學習《氓》作為敘事詩的特點和對比手法的使用。2.學習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3.理解《詩經》“六藝”。【寫作背景】《氓》是春秋時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時期封建的生產關系尚處于萌芽階段,封建思想意識還沒有形成完整體系,當時青年男女交往比較自由。鄭、衛一帶的風俗更是浪漫,桑間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約、投桃報李,并常以詩歌互表衷腸。【作者介紹】《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并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文體知識】詩歌起源: 詩歌起源于人類的勞動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頭創作。 據說,周王朝有一種“采詩”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間歌謠和樂章,借以了解民間習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獻詩”制度,表達貴族階層對政事的歌頌和批評。這些詩歌匯集至朝廷樂官“太師”手中,經太師整理編纂成書。 一般把編定于公元前六世紀,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詩經,看作是我國詩歌史上的起點。 簡介《詩經》 (1)地位: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六世紀。大約500年間的詩歌作品305篇,又名詩三百。 (2)分類: 按音樂內容分: A、風:國風,共160多篇,多是民間歌謠,富思想意義、藝術價值。真實反映了當時時代風貌和人民生活。“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真切地表達廣大人民,自己的感受,愛憎和愿望。開創了現實主義傳統。 因是人民的口頭創作,口頭相傳,作者已無所考。惟有《鄘風 載馳》為許穆夫子所作,她可說是我國最早的一位女詩人。 (雅頌中標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B、雅:宮廷樂曲, 大雅:用于諸侯相會。 小雅:用于貴族宴享。 (另有觀點:按產生先后:舊為大雅,新為小雅) C、頌:用于周天子及諸侯祭祀樂歌。分周頌、魯頌、商頌。 (4)詩經的表現手法: 朱熹: 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鋪陳)直陳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聯想),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 (風雅頌賦比興:六義) (5)形式特點: A、多采用重章疊句,反復詠唱。多數為隔句用韻。 B、多采用賦比興手法。 C、以四言詩為主,而又靈活多變。(6)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①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解釋:孔子說:“同學們怎么不學詩呢?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7)《詩經》中的愛情詩,絕無半點禮教和貞潔觀念的束縛,沒有摻雜任何世俗功利的考慮,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純真的人類美好情感的謳歌,展示給我們的是人類美好的情感世界。《詩經》中的愛情詩,熱烈而浪漫,清新而純凈,是心與心的交流,是情與情的碰撞,禮贊了純潔自由的愛情,肯定了以愛情為基礎的自主婚姻,表現了下層人民的習俗。愛情婚姻詩,在《詩經》中最多,有七八十首,藝術成就也最高,它廣泛地反映 了愛情婚姻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說媒到初戀,從熱戀到結婚,從分別到相思,從起風波到遭遺棄的婚姻生活的全過程,廣泛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男女愛情生活的幸福快樂與挫折痛哭。這種淳樸、自然、浪漫的平等愛情,是漢以后愛情詩的矯揉造作所不能比擬的。這種浪漫與明媚的愛情,如山野中不敗的鮮花,雖然充滿野性,但卻像營養著生命的空氣一樣,培育著生活和情愫,塑造著生命的精神。關于孔子《史記孔子世家》也說:“古者 《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禮義。……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認為,現存的《詩經》基本上經孔子刪汰選編而成的。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政治上主張嚴格遵守“禮”,特別強調“仁”,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整理編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其言論,主要記載在《論語》中,其思想,從漢朝后,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導讀理解】(一) 品味第一、二章中的語言,思考下列問題:1.在第一節中,詩作的敘事節奏頗似電影蒙太奇手法,選取了三個視覺效果極強的場面來表現。請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這三個場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氓是如何來提親的?女主人公怎樣對待他,是否馬上答應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結婚前氓做了什么?結果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結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現出什么樣的性格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品讀第三、四、五章,思考下列問題:1.“賦、比、興”是《詩經》主要的三種表現手法。在《氓》這首敘事詩中,哪些詩句是比興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女主人公為什么突然寫到“桑樹”葉落前和葉落后的變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女主人公對女子發出什么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女主人公婚后過著什么樣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周圍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現出什么樣的性格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鞏固訓練】1.下列選項對《氓》這首詩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首詩是一個被拋棄的女子的自訴,她敘述了自己從戀愛到結婚再到被拋棄的過程。B.這首詩敘述很完整,大體按照事件發展順序,采取了敘述和描寫相結合的手法。C.“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用桑葉由綠變黃比喻女子的年老色衰,同時又引出下文女子被拋棄的內容。D.這首詩首章寫訂婚,次章寫結婚,第三章寫被拋棄,第四章寫受虐待,第五章寫得教訓,第六章寫決絕之心。2.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敘述,錯誤的一項是( )A.《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被儒家列為五部經典著作之首。B.《詩經》中的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共有15國風,160篇。大都是勞動人民創作的民間歌謠;“雅”分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為周代宮廷樂曲歌辭:“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多為周天子及諸侯們祭禮時的樂歌,共40篇。C.《詩經》反映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社會生活,共305篇,古時也稱為“詩三百”。其創作方法基本上是現實主義的。D.《詩經》中都是四言詩,普遍采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3.下列各項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B.于嗟鳩兮,無食桑葚C.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D.士也罔極,二三其德4.下列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亦已焉哉 子亦有不利焉B.怨靈修之浩蕩兮 鷙鳥之不群兮C.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詬D.靜言思之 今我來思5.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匪來貿絲 貿:交易,交換B.將子無怒 將:愿,請C.言既遂矣 遂:于是D.忍尤而攘詬 尤:責罵6.比較下面兩組句子中加粗詞語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②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7.下列對《氓》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章的敘事手法頗似電影的蒙太奇,寫了三個視覺效果極強的場面: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約期相別。B.氓最初給女主人公的印象是忠厚老實。女主人公接受了氓的愛情,但婉言拒絕了男主人公急于成婚的要求。C.在討論婚事的過程中,男主人公表現得急躁、任性,主人公則溫柔、體貼、情深義重,并主動約定了婚期。D.在戀愛中,女主人公非常癡情,經常登上高處眺望,但男主人公故意不來相見,而且很隨便地應付婚事。8.以下句子中加粗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①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②靜言思之,躬自悼矣。A.蚩蚩:忠厚貌 B.貿:換C.言:說 D.悼:悲悼、悲傷9.對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詞語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匪:非,不是B.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爽:爽快,干脆C.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愆:拖延D.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賄:嫁妝10.下列句中加粗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來即我謀 即:馬上B.將子無怒 將:愿,請C.無與士耽 耽:沉溺D.女也不爽 爽:過失,差錯參考答案1.答案:D解析:D項,“第三章寫被拋棄,第四章寫受虐待,第五章寫得教訓”說法錯誤。詩的第三章運用比興的手法進行了過渡,情感基調轉向消極;第四章沒有寫受虐待,而是寫女子被男子拋棄的事實;第五章則細數了女子嫁給男子后受到的不公待遇,每日辛苦持家卻依然遭受虐待,如“至于暴矣”。2.答案:D解析:D.《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故選D。3.答案:D解析:A.匪:通“非”,不是。B.于:通“吁”,語氣詞,唉。C.說:通“脫”,解脫。D.無通假字。故選D。4.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焉”都是語氣助詞,不譯。B.“之”都是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C.“而”都是表并列關系的連詞。D.動詞,思考/語氣助詞,無實義。故選D。5.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C.“遂:于是”錯誤,應為“遂:如愿”。故選C。6.答案: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文言詞語的意思。“靜言思之”,靜而思之。言:語氣助詞。“言既遂矣”,言:句首語氣助詞,無實義。“不思其反”的“思”是料到的意思。“反是不思”的“思”是探究、想清楚的意思。7.答案:D解析:D.“但男主人公故意不來相見,而且很隨便地應付婚事”理解錯誤,詩中也沒有表現出“很隨便地應付婚事”。根據“爾卜爾筮”分析,男子應該不是應付婚事的。故選D。8.答案:C解析:①句意:忠厚老實的農家小伙子,懷抱布匹來換絲。蚩蚩:忠厚貌。貿:換。②句意:靜下心來好好地想一想。獨自黯然神傷。言:助詞,無實義。悼:悲悼、悲傷。故選C。9.答案:B解析:B.爽:過失,差錯。譯為:女子沒有什么差錯,男子行為卻前后不一致了。10.答案:A解析:A.“即”解釋為“是,就是”。故選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