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04年中考歷史 4冊簡化版背誦提綱史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04年中考歷史 4冊簡化版背誦提綱史

資源簡介

第四部分 世界古代史
第一單元 古代亞非歐文明
一、古埃及文明
發源地:非洲尼羅河流域。
文明成果:象形文字、太陽歷、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木乃伊。
金字塔:象征國王的權力和地位
二、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發源地:西亞的兩河流域。文
明成果:楔形文字、陰歷、60進制等。
《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
典。
三、古代印度文明
發源地:南亞印度河流域。
種姓制度:包括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等級,還有賤
民。世代相襲,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
佛教: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創立于公元前6世紀;
四、希臘城邦
特點:小國寡民;居民分為公民和非公民。
五、雅典的民主政治
1.伯里克利主政時期,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
表現: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建立津貼制度保證貧窮公民參政議政。
局限:是少數人的民主。占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奴隸、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利
六、亞歷山大東征的影響
積極: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
消極: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
七、羅馬城邦和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
發展歷程:公元前27年演變為羅馬帝國,(屋大維創立元首制);
4世紀末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476年被日耳曼人所滅)和東羅馬帝國(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
八、希臘羅馬古典文化成就
文學:希臘神話特點是“神人同形同性”。
《荷馬史詩》是了解早期希臘社會的主要文獻。
建筑:希臘:雅典帕特農神廟,四周以廊柱環繞,柱身有粗有細。
羅馬:大競技場、引水道工程、凱旋門和萬神廟。
希臘哲學:①德謨克利特提出“原子論”;②蘇格拉底主張人應該“認識你自己”;③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創立了邏輯學等新的學科。
羅馬法學:《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
公歷:凱撒命人編制了儒略歷,后來成為公歷的基礎。
第二單元 封建時代的歐洲和亞洲國家
一、法蘭克王國
1.封君封臣制: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有嚴格的級
性;權利、義務交織;有一定的契約意義。
2.、中世紀的西歐莊園:9—11世紀。
特點: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
莊園土地:領主的“自營地”;佃戶的“份地”;“共用地”。
莊園法庭:懲罰手段常是處以罰金;法庭審判依據習慣法或村法。
作用: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維護領主利益;限制領主特權。
二、中世紀的西歐城市
基本居民:手工工匠和商人;進入城市住滿一年零一天的農奴。
自治形式:取得“特許狀”。 斗爭手段: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
影響:①經濟,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瓦解西歐封建制度,為資
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②政治,城市中市民階層逐漸形成,分化出早期的資產階級;③文化,推動了城市文化的發展,為文藝復興奠定基礎。
三、歐洲早期的大學
概況:12世紀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特征:大學擁有自治地位;課程的設置受基督教會影響,也反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
四、拜占庭帝國
《羅馬民法大全》:仍然承認奴隸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隸的地位;奠定了歐洲民法的基礎。
影響:①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產生過重大影響;②保存了大量的希臘、羅馬古籍,為后來的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
五、大化改新/幕府統治
概況:從646年開始,孝德天皇在位期間(年號“大化”)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意義: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幕府統治:12世紀晚期,日本進入幕府統治時期,天皇大權旁落,幕府將軍實際上把持著國家大權。
六、伊斯蘭教的誕生與傳播
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伴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8世紀中期,帝國版圖橫跨三洲),伊斯蘭教向外傳播。
七、阿拉伯帝國的文化貢獻
數學:改造古印度人發明的計數法,形成“阿拉伯數字”;創造了
完整的代數學。
醫學:《醫學集成》和《醫典》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經典。
文學:《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文學的瑰寶。
典籍翻譯:哈里發設立“智慧宮”,翻譯了大量的希臘、波斯、印度的典籍。
文化交流: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第五部分 世界近代史
第一單元 走向近代
1.租地農場
14世紀中葉以后,一些富裕農民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
場,雇用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將產品推向市場。
2.手工工場
背景:手工業者逐漸脫離農業生產;更多地為市場而生產。
形成:小型手工作坊→分散的手工工場→集中的手工工場。
3.西歐社會經濟的變化
經濟:土地關系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
社會結構
農村:富裕農民、騎士;城市:市民階層。
二、文藝復興(14世紀中葉—17世紀)
背景:①西歐中世紀晚期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及發展;②資產階級
不滿羅馬教廷對精神世界的控制;③西歐文化自身的傳承與
發展;意大利擁有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積淀。
概況:14世紀中葉起源于意大利,后向西歐其他國家和地區傳播。
形式:采取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對古典文化有繼承,更
有創新。
核心思想:人文主義(以人為中心,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追求享
受現世生活)。
性質:一場反對教會“神權至上”和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
代表人物:但丁:文藝復興的先驅,代表作《神曲》。
達·芬奇:代表作《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
莎士比亞:代表作《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
意義:促進了人們思想的大解放,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礎;打擊了羅馬教會和封建統治,促進了資產階級的形成和壯大。
三、新航路開辟
經濟根源:新興資產階級渴求開拓新的貿易市場。
直接原因:東西方貿易的所有重要商道被奧斯曼帝國控制。
3.①1487—1488年,迪亞士到達非洲好望角②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發現”美洲;③1497—1498年,達·伽馬到達印度西海岸;④1519—1522年,麥哲倫的船隊第一次完成了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
影響:①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②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③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逐步確立起來。
四、早期殖民掠奪
影響:①有助于歐洲殖民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推動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助于世界市場逐漸形成;②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③歐洲文化傳到殖民地,對殖民地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單元 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
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根本原因:英國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意義: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為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
對世界近代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始于: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
意義:鞏固了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為工業革命的開展提供了政治前提。
二、美國獨立戰爭/《獨立宣言》/1787年美國憲法
1.美國獨立戰爭
根本原因: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
性質: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影響:①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獨立,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②對法國大革命和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起了推動作用。
2.《獨立宣言》(1776年7月4日)
意義:第一個以國家名義明確表述資產階級政治要求的綱領性文獻,被稱為“第一個人權宣言”;標志著美國的誕生,推動獨立戰爭走向勝利。
局限性:宣言沒有宣布廢除奴隸制,天賦人權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
3.1787年美國憲法
內容:憲法依據分權制衡原則設計了一個聯邦制共和國:
①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②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分享權力;③總統和議員由選舉產生。
意義: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對后來許多國家的政治變革產生了重要影響。
局限性:允許奴隸制的存在,不承認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權利。
三、法國大革命/《人權宣言》/拿破侖帝國
1.法國大革命
原因:法國的封建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根本原因)
開始標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眾攻占巴士底獄。
特點:世界近代史上最大、最徹底的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歷史意義: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治,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響。
2.《人權宣言》(1789年制憲議會通過)
內容:宣告了人權、法治、自由、分權、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基本原則。
3.拿破侖帝國
《拿破侖法典》:體現自由平等和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則。后來,很多國家的民法都以《拿破侖法典》(又稱《法國民法典》)為參照藍本。
對外戰爭影響:多次打敗反法聯盟,鞏固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廢除歐洲大陸各地封建特權,傳播自由民主思想;但對當地人民進行壓榨和掠奪。
第三單元 工業革命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
開始標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
重要標志:1785年,瓦特改進蒸汽機。
成就:①19世紀30年代,蒸汽機成為主要動力來源;②19世紀,現代工廠制度最終確立;③1825年,英國人斯蒂芬森設計的蒸汽機車(火車)正式試車,標志著鐵路時代的開始。
積極影響:①極大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人類進入“蒸汽時代”。②產生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③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
④密切世界各地聯系,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
⑤推動人類文明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演進。
消極影響:
社會問題:階級矛盾、環境污染、貧富分化等問題。
殖民擴張: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加劇對外殖民擴張與掠奪。
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標志: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2.意義: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并蓬勃發展。
第四單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一、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印度民族大起義
1.拉丁美洲獨立運動(18世紀末19世紀初,玻利瓦爾和圣馬丁)
2.印度民族大起義(1857—1859年,章西女王)
影響: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
二、彼得一世改革(17世紀末18世紀初,封建性質的改革)
影響:①俄國經濟、軍事實力大增,成為歐洲軍事強國。
②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
局限性:農奴制進一步強化,后來成為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
三、1861年農奴制改革(領導者:亞歷山大二世)
目的:擺脫國家危機,維護沙皇專制統治。
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進步性:①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②廢除了農奴制,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局限性:農奴制殘余仍存,影響著俄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四、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年)
原因: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經濟之間的矛盾到了不可調和的程度(矛盾的焦點是奴隸制的存廢)。
法律文獻:1862年,聯邦政府頒布《宅地法》,林肯發表《解放黑
人奴隸宣言》,調動了農民和黑人奴隸的積極性,扭轉
了北方軍隊在戰場上的被動局面。
結果:1865年,北方獲得勝利,避免了美國的分裂。
性質: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影響:①維護了國家統一;②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五、明治維新(1868年)
政治: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經濟:推行地稅改革;“殖產興業”,大力發展近代經濟。
軍事: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
社會生活: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
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影響:①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②日本迅速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
局限: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日本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第五單元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
一、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六七十年代興起)
主要標志:電力和內燃機的廣泛應用。
突出成就:本茨制造出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美國福特汽車公司使用流水線生產汽車;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的飛機試飛成功。
特點:科學研究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
影響:①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②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成為工業化強國;③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④資本主義對外擴張增強。
近代科學與文化
1.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出版,使物理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2.達爾文:《物種起源》;“進化論”觀點。
3.巴爾扎克:法國作家,著有“人間喜劇”小說集。
4.列夫·托爾斯泰:俄國作家,被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代表作《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5.貝多芬:世界杰出的音樂家。《英雄交響曲》表達出貝多芬對自由、平等和博愛的渴望。
6.梵高:代表作《向日葵》表達了畫家對生命的贊美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六部分 世界現代史
第一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
原因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導火索)。
兩大軍事集團的對抗:三國同盟(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和三國協約(英國、法國、俄國)。
轉折:1916年,凡爾登戰役,德國戰敗。
性質:西方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戰爭。
影響:①給人類帶來空前災難,對世界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破壞;
②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③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④客觀上推動了一些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二、十月革命
時間:1917年11月
特點:中心城市暴動,武裝奪取政權。
性質: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意義:①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②十月革命給中國帶來了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道路指明了新的方向。
三、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
1. 巴黎和會
時間:1919年1—6月。 議題:討論對德和約及戰后安排。
操縱國:英、法、美。 性質:帝國主義國家的分贓會議。
內容:①協約國與德國簽訂《凡爾賽條約》;②建立國際聯盟。
影響:①會議暫時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的關系;②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中國國內的五四運動。
2.《凡爾賽條約》
影響:①對德國的懲治過于苛刻,導致德國復仇情緒的滋長,為二戰爆發埋下隱患。
②《凡爾賽條約》與其他一系列和約一起構成凡爾賽體系。
四、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
1. 華盛頓會議
概況:1921年,由美國主導,為調整帝國主義國家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而召開,最終簽訂了《九國公約》。
2.《九國公約》
影響:實現了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等目的,使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未能實現,然而中國仍未擺脫被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形成:在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的基礎上,戰后國際秩序得以重建,被稱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實質:帝國主義重新分割世界、維護戰勝國利益和維持戰后和平的國際關系體系。
評價:暫時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在一定時期內維護了世界的相對穩定;但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長期維持。
五、蘇俄新經濟政策/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1. 新經濟政策(1921年,列寧領導)
目的:改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恢復和發展生產。
作用: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2.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1)社會主義工業化(1926年開始)
特點: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優先發展重工業。
成就:1928—1937 年,蘇聯先后完成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
(2)農業集體化(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
措施:開展消滅富農運動;多方面支持集體農莊的建設。
影響:為蘇聯工業化的實現準備了條件;農民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
(3)蘇聯模式
形成標志: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公布。
主要特征: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和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
評價
積極:①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②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贏得了國際聲譽。
消極:①偏向發展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造成國民經濟發展比例失調;②違背經濟規律,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
六、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甘地領導)
特點:主要采取和平的、非暴力手段進行斗爭。
影響:動員了廣大群眾,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七、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特點
①地區上具有普遍性;
②參加者具有廣泛性,社會各階層都有參加;
③斗爭方式具有多樣性;
④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影響更加深遠。
第二單元 經濟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經濟大危機(1929—1933年)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影響:①給資本主義世界以沉重打擊,激化了資本主義世界固有矛盾;②引發嚴重的政治危機,國際局勢緊張,導致二戰爆發。
應對: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德國、日本建立法西斯政權。
二、羅斯福新政
目的:應付經濟大危機,鞏固資產階級統治,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內容:①整頓金融體系;②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③調整農業政策;④推行“以工代賑”;⑤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特點:采用國家干預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勢;以立法形式保障改革順利進行;“以工代賑”與社會救濟相結合。
影響:①美國經濟緩慢復蘇,工業生產有所恢復,就業人數逐步增加;②增強了美國政府宏觀調控能力;③開創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深遠影響。
局限性:以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為前提作出的政策調整,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
三、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
意大利: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意大利法西斯專政。
德國:1933年,希特勒建立德國法西斯專政(二戰的歐洲戰爭策
源地形成)。
日本:1936年,廣田弘毅上臺組閣,建立法西斯專政(二戰的亞
洲戰爭策源地形成)。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會議及宣言
(1)1942年,美、英、蘇、中等26國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
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2)1943 年,中、美、英三國首腦在開羅會晤,發表《開羅宣言》,宣言明確規定日本所竊取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
(3)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召開雅爾塔會議,會議決定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決定戰后成立聯合國等。
(4)1945年7月,美、英、蘇三國召開波茨坦會議,以中、美、英三國的名義發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影響:①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
②徹底粉碎了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通過戰爭稱霸世界的野心;③徹底結束了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歷史,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勝利原因: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團結戰斗;②世界人民的支持;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義性。
第三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一、冷戰
項目 美國 蘇聯
政治 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冷戰開始 1947 年,蘇聯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
經濟 1947年,美國提出馬歇爾計劃,企圖通過援助西歐恢復經濟,穩定資本主義制度 1949年,蘇聯同保加利亞等國家建立“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
軍事 德國 分裂 1949年,在美、英、法占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1949年,在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從此,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北約、 華約 對峙 1949年,美、英、法等 12 國簽署《北大西洋公約》,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 1955年,蘇聯同東歐7國成立“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至此,兩大集團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形成
結束:1991年底,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兩極格局隨之瓦解。
影響:威脅世界和平;但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二、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歐洲的聯合
過程:20世紀50年代,組建歐洲煤鋼、經濟、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成立“歐共體”→1993年,成立歐洲聯盟。
影響:①促進了西歐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提高;②加快歐洲一體化的進程;③推動世界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2.美國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后,出現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為特征的“新經濟”。
3.日本的崛起:1968年,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4.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作用:緩和階級矛盾,創造了利于經濟發展的穩定社會環境。
局限性:不能解決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5.戰后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點
①走向聯合和全球化。
②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進行資本主義的內部調整。
三、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
1.蘇聯改革
赫魯曉夫(農業)—勃列日涅夫(重工業)—戈爾巴喬夫(政治體制)。
2.東歐劇變
原因:①東歐各國政治、經濟改革成效不大,社會矛盾尖銳;
②西方國家“和平演變”戰略;③受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東歐各國實行政治多元化,導致政局劇烈動蕩。
實質:東歐各國由社會主義制度轉變為資本主義制度。
3.蘇聯解體(1991年年底)
原因:①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日益僵化(根本原因);②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直接原因);③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外部原因)。
實質:蘇聯共產黨失去領導權,社會性質發生變化。
影響:兩極格局徹底瓦解,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四、戰后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
1.萬隆會議(1955年)
內容:會議通過了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
性質: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
影響:①鼓舞了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②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舞臺;③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逐漸推行開來。
2.非洲民族獨立運動
①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②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
3.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1999年年底,巴拿馬從美國手中收回了運河區的全部主權。
第四單元 走向和平發展的世界
一、聯合國(1945年成立)
首要宗旨: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
作用: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使許多國家和地區避免了一些可能發生的戰爭。
地位:是人類構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響最大的國際組織。
二、經濟全球化
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迅速增長,跨國公司的影響增大,生產活動的全球化趨勢明顯。近年來,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阻礙了世界經濟的健康發展。
三、世界貿易組織(WTO)
成立:1995年,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
宗旨:以非歧視性、開放、公平等為原則,促進全球貿易和經濟發展。
職能:制定和規范多邊貿易協定、組織貿易談判、解決貿易爭端等。
作用:①促進全球貿易和世界經濟的發展;
②與聯合國成為支撐、協調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兩大支柱,推動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四、冷戰后的世界格局
1.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特征:走向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但矛盾和沖突仍存。
表現: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企圖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世界”,但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及發展中國家推動世界朝多極化方向發展。
2.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努力
1961年,不結盟運動正式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兩極格局;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中國古代史簡化版背誦提綱
七上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1.舊石器時代: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時代:使用磨制石器
2.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
3.原始農業出現的主要標志: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磨制石器
4.新石器時代原始居民:河姆渡人、半坡人
5.河姆渡人:長江流域、種水稻、住干欄式建筑;
6.半坡人:黃河流域、種植粟、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7.黃帝、炎帝是人文初祖
8.禪讓制實質:民主推選聯盟首領的制度(公天下),標準:賢德之人
七上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一、分封制(西周創立)
1.依據:血緣關系和功勞大小;對象:宗親、功臣
2.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權利與義務交織
3.影響:積極:鞏固周王朝統治;消極:分散國家權力,為諸侯爭霸埋下禍根
二、青銅器與甲骨文
1.青銅器作為禮器,象征權力和身份地位,有等級性;代表:司母戊鼎(最重)
2.甲骨文(商朝),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三、春秋戰國
1.春秋、戰國紛爭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鐵犁牛耕的出現)
2.影響:積極:逐漸實現局部統一(統一是大趨勢),促進民族交融
消極:給人民帶來災難。
四、商鞅變法
1.政治:確立縣制;經濟:廢除井田制,確立土地私有;軍事:獎勵軍功
2.意義:使秦國實現富國強兵,為秦統一全國奠定基礎
五、工程:都江堰(秦國李冰主持修建),功能:灌溉、運輸、防洪
六、百家爭鳴
1.儒家:“仁”為核心;春秋:孔子;戰國:孟子(仁政)、荀子(禮治)
2.道家:“無為而治,順應自然”;春秋:老子;戰國:莊子
3.法家:韓非子(依法治國,中央集權制)
4.墨家:墨子(兼愛非攻)
5.影響:是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高峰,促進思想繁榮
七上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一、秦朝
1.秦建立:嬴政,定都:咸陽
2.中央集權制度:中央:設三公九卿制(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御史大夫-監察);地方:郡縣制
3.鞏固統一措施:統一文字(小篆)、度量衡、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錢)、車軌;修筑長城、靈渠
4.秦滅亡的原因:秦的暴政
5.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沉重打擊秦王朝統治
二、西漢
1.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出現“文景之治”
2.漢武帝鞏固大一統:
①政治:頒布推恩令,設刺史。②經濟:統一鑄造五銖錢,鹽鐵官營專賣。
③思想:董仲舒“罷黜百家,尊崇儒術”。④軍事: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⑤張騫出使西域,此后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影響:為絲綢之路開通奠定了基礎
三、絲綢之路:起點:長安,終點:歐洲。作用: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四、東漢
東漢初期:光武中興;東漢后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統治腐敗。→東漢末年,爆發黃巾起義
五、兩漢的科技與文化
1.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影響:促進文化傳播,推動人類文明進步
2.醫學: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華佗:麻沸散、五禽戲
3.司馬遷:《史記》,內容:黃帝-漢武帝時期;體例:紀傳體通史
七上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一、三國鼎立
1.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礎
二、江南地區的開發
1.原因:北民南遷,帶來勞動力、技術;南方社會安定,自然條件優越
2.影響: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內容:遷都洛陽;漢化:講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與漢人通婚
2.影響:增強北魏實力,促進民族交融
四、科技文化
1.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祖沖之——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七位;
2.王羲之(書圣)——《蘭亭集序》“天下第一行書”;顧愷之—《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七下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1.隋朝建立者:隋文帝,都城長安
2.隋朝大運河: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運河的影響:積極:溝通南北經濟文化,消極:加重人民負擔,加速滅亡
3.唐朝盛世:貞觀之治(唐太宗)、開元盛世(唐玄宗)
4.唐朝的經濟:曲轅犁、筒車、蜀錦、唐三彩、長安是國際性大都市
5.民族政策:開明。唐太宗被稱為“天可汗”
6.民族交往實例: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吐蕃經濟和和社會的發展。
7.對外交往:開放。實例:遣唐使、鑒真東渡、玄奘西行——《大唐西域記》
8.唐朝的轉折:安史之亂,使唐朝國勢由盛轉衰,形成藩鎮割據局面
9.文化:唐詩,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繪畫:閻立本《步輦圖》、吳道子《送子天王圖》
七下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一、宋朝建立:趙匡胤(宋太祖),都城:東京(開封)
二、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①軍事:收兵權,文臣領兵,定期換防
②政治:中央——分化事權,削弱相權;地方:文臣任長官,設通判分權
③經濟:設轉運使,財政收歸中央
三、政策:重文輕武政策。
影響:積極——鞏固政權,促進文化教育發展;消極:軍隊戰斗力減弱,財政負擔加重
四、民族關系:
1.遼宋:澶淵之盟;宋夏議和;金滅北宋(靖康之變),南宋抗金(名將:岳飛——郾城大捷)
2.特點:有戰有和,和是主流;客觀上促進民族交融
五、宋代經濟:
1.農業:占城稻,“蘇湖熟天下足”2.手工業:瓷都—景德鎮;
3.商業:城市:開封、杭州;市坊不分,出現夜市;出現紙幣:交子 4.海外貿易:商港—廣州、泉州;設立市舶司
六.經濟重心南移
1.原因:北人南遷;南方安定;政府支持;南方自然條件優越
2.過程:魏晉南北朝(出現趨勢)——唐朝中期(開始南移)——南宋(南移完成)
七.元朝的政治制度
1.中央——中書省(行政)、樞密院(軍事)、御史臺(監察)
2.地方——行省制
3.邊疆:臺灣——澎湖巡檢司、西域——北庭度元帥府、西藏——宣政院
八、市民生活與文化
1.娛樂商業場所:瓦子、勾欄
2.宋詞:蘇軾(豪放派)李清照(婉約派)辛棄疾(豪放派);元曲:關漢卿《竇娥冤》
3.都市生活文化豐富的原因:商品經濟發達,市民階層壯大,市民文化應運而生
九、中外交通:陸路交通——驛站;元朝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
十、科技文化:活字印刷術、火藥、指南針
七下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一、明朝加強皇權
1.中央:廢丞相,設內閣;地方:設三司;特務機構:錦衣衛、東廠
2.思想:八股取士;影響:禁錮人民的思想
二、對外交往:
1.交往:鄭和下西洋——非洲東海岸、紅海沿岸
2.沖突: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三、清朝加強皇權
1.設立軍機處(跪受筆錄);大興文字獄,實行文化專制
四、清朝邊疆管理
1.臺灣:設臺灣府,后設臺灣省
2.西藏:冊封達賴喇嘛、班禪;設置駐藏大臣;設金瓶掣簽制度
3.新疆:設置伊犁將軍
4.東北:雅克薩之戰,簽訂《尼布楚條約》
五、閉關鎖國政策
1.只開放廣州一口通商,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
2.影響:積極——起自衛作用;消極: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歷史發展進程
六、明清科技
1.科技著作:《本草綱目》(李時珍)、《天工開物》(宋應星)、《農政全書》(徐光啟)
特點:總結性著作;來源于實踐
2.建筑:明長城(嘉峪關——鴨綠江)。北京城(故宮、紫禁城)
3.文學:《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游記》
4.戲曲:昆曲—湯顯祖《牡丹亭》、京劇
我國文化發展趨勢:世俗化、平民化。中國近代史簡化版背誦提綱
八上第一單元: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一、鴉片戰爭(1840-1842)
1.根本原因: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直接原因:林則徐虎門銷煙
2.結果:簽訂《南京條約》
3.《南京條約》:①割香港島;②賠款;
③五口通商: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④協定關稅
4.影響: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5.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原因:社會性質發生改變)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1.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2.罪行: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沙俄割占中國東北大片土地
3.結果:《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4.影響: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5.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三、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
1.開始: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義。
2.文件:《天朝田畝制度》(帶有空想色彩)、《資政新篇》(資本主義性質)
3.轉折:天京事變
4.失敗原因: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②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
八上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深
一、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
1.目的: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統治
2.口號:“自強”“求富”;代表人物: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地主階級洋務派)
3.成果:①創辦軍事工業(自強):安慶內軍械所、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
②創辦民用工業(求富):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
③國防建設:建新式軍隊;左宗棠收復新疆;建成福建、北洋海軍等
④教育:創辦京師同文館,派遣留學生
3.性質:第一次近代化運動(近代化的開端)
4.結果: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失敗,標志洋務運動破產(未實現強兵富國)
5.作用: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入侵起一定抵御作用
6.局限性(失敗原因):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
二、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
1.英雄人物:黃海海戰鄧世昌
2.結果:簽訂《馬關條約》
3.《馬關條約》:①割遼東、臺灣全島及附屬島嶼;②賠款2億兩
③四口通商: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④允許日本在華開設工廠(資本輸出)
4.影響: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列強瓜分中國;民族意識覺醒(康梁維新)
三、戊戌變法(1898年)
1.序幕:1895年,公車上書
2.開始標志:1898年,頒布《明定國是》詔書
3.代表:康有為、梁啟超(資產階級維新派)
4.結果:失敗,又稱百日維新。失敗原因:資產階級軟弱性、妥協性;脫離群眾
5.影響:①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②起思想啟蒙作用,是中國政治近代化的開端
四、八國聯軍侵華
1.義和團運動:口號—“扶清滅洋”
2.八國聯軍侵華——簽訂《辛丑條約》
①賠款4.5億兩;②禁止反帝活動;③允許外國駐兵;④劃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國中國)
⑤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
3.影響:①是簽訂的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工具
②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八上第三單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一、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1.1894年,成立興中會;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
2.中國同盟會:
①政治綱領: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②機關報:《民報》
③性質: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④意義:推動革命發展
二、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
1.過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2.成果:①1912年元旦,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②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主權在民;自由平等;三權分立
3.性質: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
4.辛亥革命意義:①推翻清王朝統治,宣告君主專制制度結束
②開啟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③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④推動了思想解放
⑤促進生活方式、社會習俗的改變
5.局限性: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革命不徹底
三、北洋軍閥混戰
袁世凱死后,軍閥混戰,造成社會動亂
八上第四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一、新文化運動(1915年)
1.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
2.開始標志:《青年雜志》的創辦;陣地:北京大學和《新青年》
3.口號:民主與科學(德先生和賽先生)
4.內容:①提倡新文化、新道德;②提倡民主與科學;③提倡文學革命(白話文)
④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
5.影響:①是思想解放運動,促進思想解放
②為五四運動起宣傳和鋪墊作用
局限:對傳統文化的看法具有片面性
二、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
1.導火線: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
2.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體現反帝反封建的性質)
3.性質: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革命運動
4.意義:①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②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干部上、思想上的準備
③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5.五四精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三、中國共產的誕生
1.馬克思主義傳播: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①標志: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開(上海→嘉興南湖游船)
②中心工作: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
③領導機構:陳獨秀任書記
④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八上第五單元: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
一、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伐戰爭)
1.標志: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
2.北伐戰爭:
①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
②先鋒:葉挺——第四軍獨立團(鐵軍)
③結果: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統治
3.合作破裂:國民黨發動反革命政變,國民革命失敗
4.南京國民政府:1927年成立
二、南昌起義
1.時間:1927年8月1日(建軍節)
2.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人民軍隊和武裝
奪取政權的開端
三、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時間:1927年10月,毛澤東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2.古田會議:1929年12月,確立“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
3.井岡山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四、紅軍長征(1934.10-1936.10)
1.原因:左傾錯誤,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2.路線:瑞金出發——甘肅會寧會師
3.轉折:遵義會議(1935年)
意義:①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的領導地位
②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4.長征勝利的意義:
①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②鑄就了長征精神(革命樂觀主義、團結、不畏艱難)
八上第六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一、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
1.意義: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2.局部抗戰:東北抗日聯軍(楊靖宇)
二、一二·九運動(1935年12月9日)(學生的愛國運動)
三、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
1.人物:張學良、楊虎城
2.目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3.結果:和平解決
4.意義:揭開了國共合作抗日的序幕;十年內戰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四、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
1.英雄人物:趙登禹、佟麟閣
2.影響:標志著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3.第二次國共合作:發表《國共合作宣言》,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確建立。
五、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12月13日。
六、國民黨正面戰場
1.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姚子青、謝晉元)
2.臺兒莊戰役: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仗
3.武漢會戰:使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4.第三次長沙會戰: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
七、共產黨敵后戰場
1.平型關大捷:抗戰以來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
2.根據地建設: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
3.百團大戰:彭德懷領導,破壞日軍交通線
八、中共七大(1945年)
1.內容:確立黨的政治路線;選舉領導機關;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2.意義:為抗戰勝利準備了條件,指明戰后奮斗方向
九、抗日戰爭的勝利
1.原因:①中國共產黨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決定性因素)
②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全民族抗戰
③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
2.意義:①是近代以來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②促進民族覺醒
③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巨大貢獻,提高中國國際地位
3.抗戰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百折不撓;
八上第七單元:人民解放戰爭
一、國共內戰
1.重慶談判(1945年8月-10月)
2.結果:簽訂《雙十協定》
二、內戰爆發
1.爆發標志:國民黨攻打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
2.中共轉戰陜北,粉碎重點進攻(孟良崮戰役等)
3.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4.解放區土地改革:1947年,在解放區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耕者有其田”)
5.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國民黨主力基本被消滅
6.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3月西柏坡召開,確定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轉移到城市。
7.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人民的支持;解放軍的英勇作戰
八上第八單元:近代經濟、社會生活和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一、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1.產生:19世紀6/70年代,洋務運動
2.進一步發展: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
3.短暫的春天:一戰期間,列強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4.代表人物:張謇(大生紗廠)、榮氏兄弟、侯德榜
5.特征:整體落后;集中在輕工業;地區分布不平衡,沿海沿江地區較發達。
二、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特征:新舊并呈、多元發展。
三、近代教育文化事業
1.教育:京師同文館、京師大學堂
2.報刊、出版:上海《申報》、上海創辦商務印書館
3.文學藝術:《狂人日記》、美術:徐悲鴻、齊白石
4.音樂:田漢、聶耳《義勇軍進行曲》,冼星海《黃河大合唱》
5.電影:第一部無聲電影《定軍山》;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中國現代史簡化版背誦提綱
八下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準備會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949年9月
意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
①國內:開辟了新紀元,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②國際: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
二、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
二、抗美援朝
1.時間:1950-1953年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3.英雄:黃繼光、邱少云,中國人民志愿軍——最可愛的人
4.影響:①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
②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三、土地改革
1.時間:1950-1952年
2.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3.意義:①摧毀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主人,鞏固了人民政權 ②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國家工業化創造了條件
八下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一、一五計劃
1.時間:1953-1957年底
2.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
3.成果:①四廠:鞍山鋼鐵公司、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飛機制造廠
②三公:川藏、新藏、青藏公路;③二鐵:寶成、鷹廈鐵路;④一橋:武漢長江大橋
4.意義:改變工業落后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二、三大改造
1.時間:1953-1956年
2.內容:農業——農業產生合作社;手工業——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資本主義工商業——公私合營(創舉:贖買政策)
3.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轉變
4.意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時間:1954年
2.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
3.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四、大躍進、人民公社會運動、文化大革命
1.原因:缺乏經驗。急于求成,忽視客觀經濟規律
2.調整:1961年,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3.文化大革命:1966-1976
五、1956-1976年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1.英雄模范: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
2.時代精神: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3.成果:袁隆平——秈型雜交水稻;1970年,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八下第三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1.時間:1978年
2.思想基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3.主要內容: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
4.歷史意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二、改革開放
1.時間:1978年開始
2.農村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①首發:安徽鳳陽小崗村;②特點:包干到戶,自負盈虧
②意義:激發了農民積極性,提高了農村生產力和農民收入;農村鄉鎮企業發展起來
3.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①改革重點:國有企業;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
②改革內容:由單一公有制變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
國有企業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③意義: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企業活力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①時間: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②特征: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4.改革對中國發展的意義(重點!!)
①極大解放了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
②推動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變革,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③提高了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
三、對外開放
1.時間:1980年,決定建立經濟特區
2.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1988年)
3.開放格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4.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1.鄧小平理論
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中共十三大,概括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1992年,南方談話,解放思想
中共十五大,鄧小平理論成為黨的指導思想
2.黨的指導思想:
①馬克思列寧主義
②中共七大,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③中共十五大,鄧小平理論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④中共十六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⑤中共十八大,科學發展觀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⑥中共十九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發展:中共二十大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五、中國夢
1.內涵: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富強
2.途徑: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3.兩個一百年:建黨10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國10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4.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八下第四單元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意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民族地區發展有重大意義;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礎
2.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興邊富民行動
二、一國兩制
1.提出:鄧小平提出,最初為解決臺灣問題
2.成功實踐: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
3.意義:洗雪百年國恥,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范例
三、海峽兩岸的交往
1.對臺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2.九二共識:1992年,汪辜會談,達成“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共識
3.2022年,發布《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
八下第五單元 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一、國防和軍隊建設
1.海軍:新中國成立前,成立華東軍區海軍(第一支海軍)
2.2012年,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
3.2015年,導彈部隊改名為“火箭軍”
4.強軍目標: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
5.五大軍種: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
6.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
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時間:1953年,周恩來提出
2.意義: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3.1955年,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三、外交事業的發展
1.1971年,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2.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
3.1972年,中日建交
4.1978年以后,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格局
八下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1.兩彈一星: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
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奮斗,勇于登攀
2.航天科技:1999年,無人飛船發射成功
2003年,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進入太空
2008年,神舟七號
2021年,神舟十二號
3.生物科技: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屠呦呦——發現青蒿素
4.文藝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雙百方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渡口区| 津南区| 西平县| 吴川市| 禹城市| 皮山县| 建水县| 平山县| 翁牛特旗| 平泉县| 子长县| 江安县| 宁化县| 休宁县| 万源市| 武陟县| 泽库县| 通辽市| 平乐县| 嘉义市| 淮南市| 新疆| 邯郸市| 山东省| 齐河县| 漳浦县| 浦城县| 庄河市| 澎湖县| 弥勒县| 长葛市| 任丘市| 北流市| 临江市| 时尚| 南京市| 柳州市| 八宿县| 五常市| 福州市| 武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