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音樂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課題 鼓舞弦動——豐富的民間器樂 第一課時 鼓樂鏗鏘教學目標審美感知:以“鼓”為主線,從識鼓—賞鼓—敲鼓三個方面,了解中國鼓文化,培養學生對民間器樂的興趣。 藝術表現:通過聆聽《滾核桃》,分析樂曲作品結構。學會敲擊骨干節奏。 文化理解: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打擊樂,增強民族音樂意識,激發學生對本國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關注與熱愛。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1.聽賞《滾核桃》,分析作品結構。 2.學會《滾核桃》骨干節奏。 教學難點: 1.掌握樂曲結構特點以及演奏技巧。 2.骨干節奏練習。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導入新課 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中國打擊樂器——鼓,出示本節課學習任務。 (三)教授新課 1.識鼓 (1)鼓的歷史 (2)鼓的結構和音色 鼓面:強而有力、聲音渾厚 鼓釘:金屬音質、尖銳 鼓梆和鼓邊:清脆、通透 鼓棰:明亮略帶生硬 (3)鼓的種類:戰鼓、堂鼓、花盆鼓、排鼓、腰鼓 (4)鼓的用途: 古代戰爭:傳遞命令、鼓舞士氣 狩獵時:嚇獸圍獵、傳遞信息 大型賽事:統一步伐、加油打氣 春節社火:激昂澎湃、喜慶氣氛 2.賞鼓 (1)請同學們仔細觀看老師演奏《滾核桃》,思考問題: 問題一:《滾核桃》分為幾個部分? 樂曲分為“頭”、“身”、“尾”三部分 問題二:每個部分描述了什么樣的場景? 樂曲表現農民采摘核桃之后,集中裝袋、運到房頂上,然后鋪開核桃晾曬、核桃滾散開來、滾落地下等景象,并以此抒發農民勞動時的歡快喜悅心情。 分段賞析,分析每個部分分別描述了怎樣的場景? ①“頭”為散板,帶有引子的性質。演奏時,先用合奏,而后由十名鼓手輪流滾奏鼓梆,渲染出一種晾曬核桃的生活情景。 ②樂曲的主體部分為“身”。它有明確的節拍:差、芽、星。在演奏這段音樂時,十名鼓手采用合奏的形式。 其演奏技法包括:敲擊鼓梆、敲擊鼓面、悶擊鼓面、雙手交叉敲擊鼓梆、交替敲擊鼓棰和鼓梆、單手滾奏、悶擊向前推奏、悶擊向后推奏等,由于演奏技法的差異,造成音響音色上的不同,進而使音樂情緒顯得豐富多彩。 “身”部分音樂內容既表現了農民晾曬核桃時的動作與心情,也模擬了晾曬核桃時發出的迥然不同的各種聲響,從而惟妙惟肖地表現了農民豐收后的一派歡樂景象。 ③練習《滾核桃》骨干節奏 ④樂曲的“尾”也為散板。其節奏逐漸地松弛下來,表現人們休息下來后那種悠閑舒適的生活景象。 3.敲鼓,袖珍版《滾核桃》 4.課堂小結 中國鼓不僅是一種樂器,一種文化,一種象征。那鏗鏘的鼓樂聲一直回蕩在我們的耳邊,中國鼓樂給了我們力量,是我們精神上的支柱。希望這節課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對中國鼓的認識,更是關注中國音樂文化不斷發展的一個開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