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音樂 年級 高一 學期 春季課題 傳統風格的解體教學目標1.欣賞表現主義代表性音樂作品--勛伯格《五首管弦樂曲》第一首和第二首,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表現主義音樂的風格特征; 2.初步知道表現主義音樂的特點、無調性音樂及十二音音樂知識。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1.聆聽表現主義代表性音樂作品--勛伯格《五首管弦樂曲》第一首和第二首,感受、體驗表現主義音樂的風格特征;2.了解無調性音樂的特點。教學難點: 1.從音樂要素上感受并理解勛伯格音樂的特點及對傳統風格的顛覆;2.了解十二音音樂知識。教學過程師生問好 導入(出示課件) 結合之前學習過的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包括民族樂派、印象樂派)等西方音樂史上的幾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大概了解西方音樂發展脈絡,從而引出課題。 新授 介紹音樂家勛伯格。 【設計意圖】通過簡介作曲家勛伯格,了解其創作特點與成就。 介紹調性音樂,欣賞貝多芬作品《第十四“月光”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片段。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作品片段感受調性音樂的風格特點。 介紹無調性音樂,欣賞勛伯格作品《五首管弦樂曲》第二首《往事》片段。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作品片段感受無調性音樂的風格特點,并從音樂要素上對比調性音樂與無調性音樂的區別。 4、介紹十二音音樂體系。 【設計意圖】通過介紹,了解其基本原則,知道十二音體系是表現主義音樂的根本創作手法。 5、聆聽作品《預兆》,思考:這段音樂的情緒是怎樣的?音樂的旋律是怎樣變化發展的?樂曲的速度力度有何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作品,分析音樂的情緒、旋律、節奏、速度、力度的特點,使學生對表現主義音樂有進一步的了解。 6、討論后總結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總結,加深對表現主義音樂的認識。 《預兆》是一首速度很快的樂曲。它表明了無調性音樂非常適合于表現恐懼和焦慮一類的情緒。音樂展現了一個處于極度痛苦中的幻覺世界。音樂基本主題是一個上行的旋律線條,它以各種方式反復出現在作品中。 勛伯格在這首樂曲中使用了各種新鮮的樂器音色和配器效果。 提問學生:大家喜歡表現主義音樂嗎?理由是什么?請學生談談見解。 【設計意圖】通過充分體驗無調性音樂的風格,提升學生對音樂藝術的多元化理解,從而適當延伸課堂教學內容。 課堂小結 無調性音樂打破了傳統的調性音樂的法則,這樣的音樂缺少浪漫主義的抒情氣質,缺少古典主義的邏輯力量,缺少印象主義的精美音響和豐富色彩,自然成為怪誕的、刺激的、不和諧的、不悅耳的音樂風格。 通過對調性音樂、無調性音樂及勛伯格表現主義音樂的學習和感受,我們不難發現,藝術來源于現實生活,任何藝術不管以怎樣的形式出現,其根源都是現實世界和人的主觀感受的折射。希望同學們可以用這個觀點來正確看待和評價現實主義音樂。 我們應該學習與借鑒作曲家們表現出來的打破傳統的音樂思維和創造精神,勇于打破傳統桎梏,善于挑戰,做更好的自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