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生物學 年級 高一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探究 實踐 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教學目標1.運用遺傳圖解建立圖像思維,認識和理解遺傳因子的分離和配子的隨機結合與性狀之間的關系。(生命觀念、科學思維) 2.通過正確靈活的運用實驗材料設計并完成實驗方案,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科學探究) 3.能夠設計表格構建數學模型,對數據進行收集、記錄,統計和分析,通過比較不同樣本數量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分析得出減少實驗誤差的方法。(科學思維) 4.通過模擬實驗,體驗孟德爾假說,認同孟德爾探索求真的科學精神。同時感受運用數學統計方法分析實驗數據的價值和意義。(科學思維、社會責任) 5.能夠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遺傳學現象進行分析,并向他人解釋這些現象。(社會責任)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1.認識和理解遺傳因子的分離和配子的隨機結合與性狀之間的關系。 2.能正確靈活的運用實驗材料設計并完成實驗方案,設計表格構建數學模型,對數據進行收集、記錄,統計和分析。 3.感受運用數學統計方法分析實驗數據的價值和意義。 教學難點: 1.認識和理解遺傳因子的分離和配子的隨機結合與性狀之間的關系。 2.能正確靈活的運用實驗材料設計并完成實驗方案,設計表格構建數學模型,對數據進行收集、記錄,統計和分析。教學過程一、任務導入——結合課前任務,創設問題情境 課前我們布置了調查家庭成員的單眼皮雙眼皮情況。展示小芳家關于這對相對性狀的遺傳系譜圖。小芳的爸爸和媽媽都是雙眼皮,但小芳卻是單眼皮。你能運用上節課所學知識來解釋這種現象嗎?(利用孟德爾假說解釋性狀分離)為什么沒有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呢?顯然這個家庭只有小芳一個孩子,不可能出現3:1 。如果小芳的父母再生3個孩子呢?共4個孩子時,就一定會出現三個孩子雙眼皮,一個孩子單眼皮嗎?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探究實踐內容——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 二、講授新課——明確任務,問題引導,層層深入 任務一:梳理實驗思路,確定實驗方案。 1.引導學生如何分析實驗,理清實驗思路。 學習方法:從實驗題目入手,結合孟德爾假說,分析該實驗的原理,材料及方法步驟,確定實驗方案。 2.實驗原理——模擬什么? 利用雜合子自交的遺傳圖解,設置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出現3:1應該模擬哪些過程。從而理解遺傳因子的分離、配子的隨機結合與性狀之間的關系。 (1)提出問題1: 3:1的出現與配子的哪些行為有關? 通過觀察遺傳圖解,學生往往只能把“3:1”與受精時雌雄配子的隨機結合進行聯系,而忽略了“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形成兩種不同配子”才是形成3:1的核心,所以繼續提出思考問題2。 (2)提出問題2:如果雌雄個體中不能形成兩種配子,配子還能出現4種結合方式?雌雄配子隨機結合后,還能出現3:1? 引導學生認識只有遺傳因子彼此分離,形成兩種不同配子,才有受精時雌雄配子的隨機結合產生3:1的結果。 (3)總結: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3:1背后的主角是配子,所以該實驗第一要模擬配子;第二模擬遺傳因子分離形成不同配子;第三模擬配子的隨機結合。 3.實驗材料——用什么模擬? (1)閱讀課本第6頁的“材料用具”,回答以下問題: ①顏色不同的彩球代表什么?甲、乙又代表什么? ②彩球的數量有什么規律?體現了孟德爾假說的哪一點? ③自然界中雄配子的數量遠多于雌配子,乙桶中D、d的數量可以改變嗎?如果可以改變應遵循什么規律? (2)將小桶與遺傳圖解中配子的形成過程進行整合,建立圖像思維,讓同學們形象的感知小桶和彩球代表的意義。通過改變乙桶中彩球的數量,引導學生理解每個小桶中彩球數量應遵循的規律,以及兩個小桶彩球的數量是可以不同的。 (3)總結選材及數量關系:1.彩球模擬配子。(其它材料可以替代,遵循大小適中,易于充分混勻的原則)2.配子的數量遵循1:1,其中雌配子D:d=1:1,雄配子D:d=1:1,雌配子的數量與雄配子數量可以不同。 4.實驗方法——怎樣模擬? 將雜合子自交的遺傳圖解與小桶進行對照,找出之間聯系,理解“利用不同彩球的隨機組合模擬雌雄配子的隨機結合”的方法。 5.實驗步驟——設計完善 (1)在理清原理、材料及方法的基礎上,請同學們自行設計實驗步驟。 (2)對比課本“方法步驟”找出差距,明確“混勻、放回及重復”的意義。 任務二:實施實驗,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1.首先明確任務:第一進行分組,確定分工;第二設計表格記錄數據;第三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結論。 2.播放視頻,展示學生完成實驗的過程。 這個小組選擇用不同黑白圍棋模擬配子,黑色代表D,白色代表d。3人一組,兩位同學分別負責一個小桶,從中隨機抓取一枚棋子,另一位同學負責記錄并監督。注意抓取前要搖勻,抓取后要放回,重復30次。 3.設計表格,統計數據 展示同學們設計的關于“性狀分離比實驗的記錄表”,分析優缺點,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 4.分析數據,得出結論,通過對比全班數據,理解減少實驗誤差的方法。 每個小組與理論值1:2:1都有差距,有的小組雌雄配子的比值達到了D : d=2.75:1,有的小組DD:Dd:dd=1.5:5:1,怎樣可以減少實驗誤差呢?我們對全班各組實驗數據匯總,發現其結果與理論值的誤差有所縮小,說明增大樣本數量可以減少實驗誤差。 5.聯系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認同孟德爾發現3:1并不是偶然的,得出結論只有獲得大量樣本,分離比才能更接近理論值。同時感受運用數學統計方法分析實驗數據的價值和意義。 孟德爾是如何發現3:1的分離比呢?我們可以從孟德爾的數據中找到答案,孟德爾統計了大量雜交后代,在最接近3:1的一組實驗中,孟德爾統計了8000多株植株,所以孟德爾發現3:1不是偶然,他的幸運就藏在不為人知的努力中!在完成任務二的過程中我們認識到只有獲得大量的樣本,分離比才能更接近理論值。 任務三:拓展提升,利用結論解釋實際問題利用結論解釋事件問題。 1.運用所學知識解釋課前提出的問題,進一步認識性狀分離在實際中的運用,明確只有獲得大量的樣本,分離比才能更接近理論值。 提出問題1:“小芳的父母再生3個孩子,一定會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嗎?”現在你有答案了嗎? 2.拓展思維,明確除了子代數量還有其它條件可以影響3:1的比值。 提出問題2:如果子代數量足夠多,但d花粉有一半致死,雜合子后代還能出現3:1嗎? 提出問題3:如果子代出現顯性純和致死現象,雜合子后代還能出現3:1嗎? 三、課堂小結 1.通過模擬實驗,體驗孟德爾假說的合理性。 2.感受運用數學統計方法分析實驗數據的價值和意義。 3.雜合子自交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的條件:①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形成數量相等且活力相當的配子;②受精時雌雄配子的隨機結合;③子代數量的足夠多;④不同遺傳因子組成的個體存活率相等。 4.建立“模型”思維,巧用模型理解生物概念及規律, 解決實際問題。 四、課后任務 1.查閱資料總結雜合子自交出現3:1還需要符合哪些條件? 2.如果模擬測交實驗結果,應如何改進裝置?嘗試動手完成,并分享你的模擬結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