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地理答題思路模板一 、自然地理■怎樣描述地形特征思路:先從整體上描述,再從局部描述,并且強調極值。1.地形類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2.地勢起伏狀況:先描述整體,如總體上以山地為主,然后描述趨勢,如由東南(西北)向西 北(東南)傾斜。極大值在哪里,極小值在哪里。3.主要地貌類型分布(多種地形條件下):如本區為喀斯特地貌分布區。■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從光照強度和日照時數兩個維度分析)1.緯度:決定正午太陽高度、晝長;2.海拔: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如我國青藏高原);3.天氣狀況:晴天多,太陽輻射豐富(如我國西北地區);■影響氣溫的因素1.緯度(決定因素):影響太陽高度、晝長、太陽輻射量、氣溫日較差,年較差(低緯度地區 氣溫日、年較差小于高緯度地區)。2.地形(高度、地勢):陰坡、陽坡,不同海拔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 熱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對冬季風阻擋,同緯度山地比平原日較差、年較差小等)。3.海陸位置:海洋性強弱引起氣溫年較差變化,如距海洋越近年較差越小等。 4.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5.天氣狀況:云雨多的地方氣溫日、年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6.下墊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氣溫低);綠地氣溫日、年較差小于裸地。 7.人類活動:熱島效應、溫室效應等。■影響降水的因素1.氣候: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季風)。2.地形: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3.地勢(海拔):降水隨著海拔升高降水逐漸增加并在一定高度達最大值,然后開始減少。 4.海陸位置:距海遠近,如我國大部分地區距海越近,降水越多。5.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6.下墊面:湖泊、河流、植被覆蓋狀況,為降水提供水汽來源。7.人類活動:通過改變下墊面影響降水。■影響氣候的因素:1.緯度位置(太陽輻射)2.風帶和氣壓帶控制、季風3.海陸位置(沿海、內陸)4.地形(如平原或山地,背風坡或迎風坡,山脈走向)地勢5.洋流6.人類活動■描述河流水系特征1.發源地:山脈(坡向)/湖泊/冰川2.流向3.注入地4.流程5.流域面積大小6.落差大小(水能)7.河道曲直情況8.支流多少9.河流支流排列形狀:如扇形、樹枝狀、向心狀、平形狀等10.河道:上中下游河道寬窄、彎曲、深淺情況等■描述河流水文特征1.流量:大小、季節變化、有無斷流(取決于降水特征、雨水補給、河流面積大小); 2.汛期:長/短;春汛/夏汛;3.含沙量:取決于流域的植被狀況;4.結冰期:有無、長短;5.水位:高低、變化特征(取決于河流補給類型、水利工程、湖泊調蓄作用)6.水能:與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氣候(降水量的多少,徑流量的大小,蒸發量 的大小)有關■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拓展】自然原因1.水系特征: a.流域廣,支流多; b.含沙量大; c.平原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水流不暢。 2.水文特征: a. 流經濕潤地區,降水豐沛; b. 干流汛期長,水量大。3.氣候特征:該年份氣候異常,流域內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濫。人為原因1.植被破壞: a. 過度砍伐,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造成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 削峰補枯能力降低;b. 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2.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導致湖泊萎縮,湖泊調蓄洪峰能力下降。■河流航運價值分析【拓展】自然條件①地形平坦或崎嶇,水流平緩或急促②河流流量大或小,季節變化大或小③冰期(有 無長短)④河面寬否,水深否社會經濟條件⑤流域內人口稠密或稀少,經濟發達否,運輸的需求量大小 ■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1.降水:當地氣候特征情況;迎風坡降水多,雪線低(如喜馬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線低) 2.氣溫:陽坡雪線高于陰坡;不同緯度的溫度變化、0℃等溫線的海拔的高低。(苔原)熱帶雨林 闊葉林 針葉林■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從熱量和降水兩個角度分析)1.緯度:山地所處的緯度越高,帶譜越簡單;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帶譜可能越復雜;3.熱量(即陽坡、陰坡):影響同一帶譜的海拔;2(珠穆朗瑪峰8844.43( 米 )·8000-.7000-60005000高山草原帶高的灌從帶\迎-4000風針葉林帶坡針闊混交林帶2000常綠闊葉林帶高寒荒漠帶高山草甸帶積雪蛋北南葉3000)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垂直自然帶示意圖二、人文地理■農業區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1.土地:地形、土壤;2.氣候:光照、熱量、水分、溫差;3.水源(灌溉水源)社會經濟因素1.市場;2.交通;3.國家政策;4.勞動力;5.科技: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6.工業基礎;7.互聯網■工業區位因素分析1.地理位置;2.資源因素:原料、燃料;3.農業因素:為工業提供原料;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網絡的通達度):便于物資、人員、信息交流;5.市場 素:市場需求、距離市場的遠近;6.科技因素;7.勞動力因素:勞動力價格、素質、數量8.歷史因素;9.政策因素:國家、地區政策扶持;10.軍事因素:國防安全需要;11.個人因素:個人偏好情感(如歸國華僑投資辦廠)■工業集聚意義分析【拓展】1.可共同利用基礎設施,節省基建投資;2.有利于企業間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3.擴大總體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獲得規模效益■產業遷移影響【拓展】對移出區:①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結構升級;②參與產業分工與合作(發展處于開 發期和增長期階段的產業,占據設計和營銷環節);③環境得到改善;④失業人口增加對移入區:①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縮短產業升級時間,加快工業化進程;②參與產業分工與 合作(發展處于成熟期和衰退期階段的產業,占據加工環節);③環境問題加劇;④增加就業,緩 解就業壓力。■城市區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1.地形:總要求為地形平坦開闊。 a. 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有利于交通聯系,節 約建設投資,人口集中; b. 熱帶地區城市分布在高原上; c. 山區城市分布在河谷、開闊的低地。2.氣候:氣溫和降水適宜。a. 熱帶地區城市布局在高原上(涼爽);b.溫帶高原,城市布局在 河谷當中(熱量較多)。3.河流:提供水源和交通條件等。社會經濟因素1.礦產資源: 一般布局在資源豐富之地;2.交通: 一般布局在沿江、沿鐵路和公路線等;3.政治、軍事、旅游和宗教等也影響城市區位。■影響水庫壩址選擇因素1.壩址在河流、峽谷處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區域有利于建壩:工程量小,造價低, 庫區容量大;2.選擇地質條件好的地方,避開喀斯特地貌、斷層;3.氣候水文條件:保證水量充足;4.考慮修建水庫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遷情況,盡量減少淹沒居民點。■水庫評價【拓展】1. 有利影響:經濟效益(防洪;發電;養殖;供水和灌溉;航運;發展旅游業);生態效益 (調節氣候;降低河流含沙量)2.不利影響:蓄水淹沒土地、城鎮、古跡;改變庫區生態環境,破壞生物多樣性;下游泥沙 來源減少,海岸受侵蝕;海水倒灌——淡水咸化(土地鹽堿化)等。■港口建設的區位條件:自然條件(決定港口位置)1.水域條件:港闊水深(等深線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風)2.筑港條件:陸地地質穩定、地形平坦、坡度適當(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設備)社會經濟條件(影響港口興衰)1.經濟腹地條件:經濟腹地是否廣闊(影響著客貨流量);客貨流量大小(影響著港口的興衰); 腹地經濟性質(決定港口性質<綜合港、專業港等>)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3.政策條件:對外開放地區建成自由貿易港■商業中心、商業網點形成的區位因素:1.便利的交通條件:設立原則:交通最優(環路或市區邊緣,公路沿線) 2.較強的商品生產能力、穩定的商品來源3.廣闊的市場或經濟腹地:設立原則:市場最優■交通運輸線的布局:自然條件1.地形:平原地區(沿等高線或沿河谷分布)、地形平坦利于施工; 2.水文:避開沼澤、少跨河流,工程量少;3.地質:選擇地質條件穩定、避開斷層和滑坡、泥石流多發地;4.氣候:避開暴雨、大風、多凍土,風雪較大等地。社會經濟條件1.人口: 串聯較多居民點,帶動沿線經濟發展;經過居民點少,搬遷人口少; 2.經濟:可以帶動落后地區經濟發展;3.里程:距離短、工程量小、節省運營時間;4.社會: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加強沿線地區人員、物資等交流;帶動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鞏 固國防;5.環境:少穿過自然保護區;6.技術:解決凍土、高架橋等技術難題。■鹽場形成的區位條件1.氣候:氣溫高、降水少、多風、日照強:有利于蒸發;2.地形:面積廣闊的平坦海灘、淤泥質海岸。■漁場形成的區位條件1.地形:面積廣闊的大陸架(陽光直射、光合作用強、餌料豐富);2.溫帶海域:氣溫變化大、海水上泛;3.河口處: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4.洋流:(交匯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帶來海底營養鹽類,餌料豐富;5.島嶼:島礁眾多,為魚類提供棲息地。■衛星發射基地選址的區位條件:自然條件1.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2.緯度:地球自轉的線速度;3.地勢:平坦開闊。人文條件1.人口:單位面積人口密度低,地廣人稀;2.交通:交通便利;3.軍事:符合國防安全需要。■汽車站選址的區位條件1.路況:周圍道路寬闊;2.與市內外交通聯系;3.工程量大小。■航空港選址的區位條件:自然條件條件1.地形: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2.地質:有良好的地質條件;3.氣候:少云霧。社會經濟條件1.交通條件:與市內有便利的交通聯系;52.經濟:建在經濟發達的地區。■旅游業區位條件1.資源價值:2.旅游資源的集群狀況和地域組合狀況3.地理位置及交通:直接影響游客的數量4.客源市場:與經濟發達地區之間的距離,經濟距離(旅行所需的時間和費用)越長,吸引 的游客越少。5.基礎設施6.旅游環境承載量:旅游活動容納能力(容人量),超過環境承載量會對旅游資源和背景環境 產生破壞,使旅游環境惡化,如果達不到承載量,會造成資源浪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