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歷史最新版全冊知識點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歷史最新版全冊知識點

資源簡介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歷史最新版全冊知識點
第一單元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1課鴉片戰爭
1.林則徐虎門銷煙
(1)背景:鴉片貿易給中國帶來深重災難(白銀外流、軍隊戰斗力削弱);
(2)經過:1839年6月3日-25日,林則徐主持虎門銷煙;
(3)意義: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2.鴉片戰爭
(1)原因:①根本原因:打開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工業原料。
②直接原因(導火線):林則徐虎門銷煙。
(2)時間:1840年6月——1842年8月
(3)抗爭代表:關天培(虎門)、陳化成(吳淞)、廣州三元里人民抗英
(4)結果:清政府戰敗,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
3.《南京條約》(1842年8月):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內容 危害
五口通商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打開了中國東南沿海的門戶
割地 割香港島給英國 破壞了領土和主權完整
賠款 2100萬銀元 加劇了財政危機,加重了人民負擔
協定關稅 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 破壞了關稅主權; 有利于西方國家傾銷商品
4.鴉片戰爭的影響
中國喪失了完整獨立的主權,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5.戰敗原因:
①根本原因: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戰勝新興的資本主義。
②清朝封建專制制度腐敗,統治者昏庸愚昧;
③經濟落后,舊式武器不敵英軍新式武器。
6.啟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7.補充:部分有識之士字鴉片戰爭后開始向西方學習,如:林則徐組織編譯《四洲志》(林則徐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編制《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性質(半殖民度半封建社會)開始發生根本變化。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反對外國侵略,反對本國封建統治者。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
1.第二次鴉片戰爭
(1)時間:1856—1860年
(2)原因:英、法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實質: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3)侵略者:英法聯軍為主兇,美俄為幫兇。
(4)經過: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挑起戰爭;1860年,攻入北京,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5)結果:1858年,與俄美英法分別簽訂《天津條約》;1860年,中英、中法簽訂《北京條約》。
(6)影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西方侵略勢力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
2.俄國侵占我國大片領土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沙俄以武力脅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通過不平等條約侵占我國西北、東北領土總面積達150多萬平方千米。
第3課 太平天國運動
1.背景:列強侵略激化階級矛盾,清政府的統治危機加深;
2.領導人物:洪秀全,1843年創立“拜上帝會”(準備)
3.經過
時間 事件 歷史意義、評價
1851 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標志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
/ 永安建制 太平天國初步建立起政權組織
1853 定都天京 正式建立與清朝對峙的革命政權
頒布《天朝田畝制度》 反映農民對土地的渴望,提高運動積極性
1853-1856 北伐(敗)、西征(勝) 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進入全盛時期
1856 天京事變 太平天國由盛轉衰
/ 頒布《資政新篇》 不符合實際,未實施
1864 天京陷落 標志著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的失敗
4.歷史意義
太平天國起義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清朝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壯烈的一章。
5.失敗原因
(1)主觀:由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無法提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
(2)客觀: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曾國藩:湘軍;李鴻章:淮軍;華爾:洋槍隊)
6.教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于階級的局限性,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
第4課 洋務運動
(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內外交困。
(2)時間:19世紀60—90年代
(3)目的: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
(4)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地主階級洋務派)
(5)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師夷長技以制夷)
(6)口號:前期:“自強”,后期:“求富”
(7)主要活動:
前 期 創辦軍事工業 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 近代第一個兵工廠
江南制造總局(李鴻章) 近代最大的軍事工業
福州船政局(左宗棠) 遠東第一大船廠
后 期 開辦民用工業 輪船招商局(李鴻章) 近代第一個輪船公司
漢陽鐵廠 中國近代一個鋼鐵企業
湖北織布局
籌建海防 洋槍隊、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軍
創辦新式學堂 京師同文館 近代第一所新式學堂
作用:培養了一批外交、軍事、科技人才。
(8)失敗標志: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洋務運動宣告破產。
(9)失敗原因:沒有變革封建制度。
(10)性質: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
(11)評價:
①積極性: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②局限性:洋務派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加上內部腐敗和外國勢力的擠壓,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
(12)啟示:地主階級不能救中國,要救中國必須徹底變革封建制度。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
1.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
(1)背景:①根本原因:日本企圖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
②導火索:1894朝鮮東學黨起義。
(2)經過:
主要戰役 戰況 人物
牙山豐島遇襲 甲午中日戰爭開始
平壤戰役 平壤失守,戰火至華 左寶貴
黃海海戰 喪失黃海制海權 (致遠艦)鄧世昌
遼東戰役 旅順大屠殺 徐邦道
威海衛戰役 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丁汝昌
2.《馬關條約》的簽訂(1895年 李鴻章)
(3)內容
內容 危害
割三地 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 使中國喪失更多領土
賠兩億 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 加重財政負擔
開四口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侵略勢力深入中國腹地
設工廠 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 列強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轉為資本輸出
(4)影響:
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列強掀起劃分中國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6課 戊戌變法
1.背景:《馬關條約》簽訂后,民族危機大大加深。
2.序幕:公車上書——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
3.宣傳發展:公車上書失敗后,組織學會(強學會),創辦報刊(上海《時務報》、天津《國聞報》),宣傳維新變法思想。
4.百日維新(戊戌變法)
(1)時間:1898年
(2)領導人:康有為、梁啟超等(資產階級維新派)
(3)主要內容:
①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②經濟上: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③教育上: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京師大學堂——我國第一所高等學校)
④軍事上: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
5.失敗的標志:1898年,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廢新法、囚光緒帝、殺害“戊戌六君子”(譚嗣同等)。
6.性質: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7.影響:戊戌變法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8.失敗原因:①封建頑固派的強烈反對 ②資產階級階級的軟弱與妥協
③沒有發動群眾 ④依靠無實權的光緒帝
9.啟示: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要救中國,必須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第7課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的簽訂
1.背景:19世紀末中國爆發義和團運動,引起帝國主義的恐慌。
2.八國聯軍侵華的目的:①直接目的:鎮壓義和團運動 ②主要目的:保護和擴大在華利益
3.過程
(1)1900.6,俄日英法、美德意奧八國組成聯軍,由英國西摩爾率領,侵略我國。
(2)清軍直隸提督聶士成在天津保衛戰中壯烈殉國。
(3)義和團的抵抗:①義和團的口號:扶清滅洋(既有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意志,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同時反映了義和團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②義和團和清軍在廊坊圍殲侵略軍。③在天津:義和團、清軍和八國聯軍激戰老龍頭車站。④義和團運動的性質:是一場反帝愛國的農民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
4.結果:中國戰敗,簽訂《辛丑條約》(賠款最多的條約)
(1)內容:①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②清政府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危害最大的一款)③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④劃定北京東交民巷設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在區內居住。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
(2)影響:《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且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從此.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族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第8課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1.興中會:1894年,在美國檀香山創建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
2.中國同盟會
(1)成立條件:①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鄒容《革命軍》 陳天華《猛回頭》、《警世鐘》
②各種革命團體紛紛成立:影響較大的有華興會和光復會。
③孫中山的主張逐漸得到其他革命黨人的認同,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
(2)成立時間與地點:1905年,日本東京
(3)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16字綱領)
(4)總理:孫中山
(5)機關刊物:《民報》
(6)地位(或性質):中國同盟會是我國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7)作用:使全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斗目標,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3.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成為孫中山領導革命的指導思想。
革命綱領 三民主義 含義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民族主義(前提) 推翻清朝統治,反對民族壓迫
創立民國 民權主義(核心) 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議會制共和國,國民一律平等,總統和議員由國民選舉產生
平均地權 民生主義 核定全國地價,根據核定地價征收地租稅,逐步地主收買土地,實現土地國有,解決貧富不均等問題
革命綱領、三民主義的局限性:沒有提出明確反帝主張。
第9課 辛亥革命、第10課 中華民國的創建
1.武昌起義
(1)時間: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辛亥革命首義)爆發。
(2)地點:武昌(湖北)
(3)經過:10月11日,起義軍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新軍將領黎元洪為都督。
到11月下旬,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省份獨立,支持革命。
(4)評價:
積極性:①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②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局限性: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5)性質: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6)啟示:資產階級革命道路在中國行不通,資產階級不能救中國,必須依靠新的階級進行新的探索。
2.辛亥革命的成果
(1)中華民國的創建
①時間: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元年)
②地點:南京(南京臨時政府)(后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開始北洋軍閥的統治。)
③臨時大總統:孫中山
④民國紀年和公元紀年的換算公式:公元XX年=民國XX年+1911
⑤意義: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是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①頒布時間:1912年3月11日
②內容: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行使行政權并負其責任,司法獨立等。
③評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肯定了民主自由制度和民主共和的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第11課 北洋政府的統治與軍閥割據
1.二次革命
(1)1912年8月,宋教仁把中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
(2)1913年春,宋教仁遇刺身亡;袁世凱武力鎮壓國民黨。
(3)“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進攻國民黨,南方國民黨軍隊被打垮,孫中山流亡日本,袁世凱獨裁統治正式確立。
2.袁世凱復辟帝制
(1)1914年袁世凱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解散國會,頒布《中華民國約法》,以總統制取代內閣制,修改總統選舉法(一轉正,二解散,三修改)。
(2)1915年袁世凱接受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年底稱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1916年為“洪憲元年”。
3.護國戰爭:袁世凱賣國獨裁,孫中山組織護國軍討袁,發表《第二次討袁宣言》,袁世凱在絕望中死去,護國運動結束。這一事件充分說明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
4.軍閥割據
(1)背景: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
(2)派系:北洋軍閥分裂為①直系:以馮國璋和曹錕為首,控制江蘇、江西、湖北等省;②皖系:以段祺瑞為首,掌握北京政府,控制安徽、浙江、山東、福建等省;③奉系:以張作霖為首,盤踞東北。
(3)影響:軍閥為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軍閥連年混戰,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
第四單元 新民主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第12課 新文化運動
1.背景:(1)經濟:一戰時期,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2)政治: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北洋軍閥實行專制獨裁統治,政治混亂;
(3)思想:(直接原因)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逆流。
2.概況
開始標志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
代表人物 陳獨秀、魯迅、胡適、蔡元培、李大釗
重要陣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學
口號 民主、科學(德先生、賽先生)
主要內容 前期 思想革命: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學;
文學革命: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
后期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南陳北李:陳獨秀、李大釗)
3.代表人物及主要事跡
①陳獨秀:1915年,在上海創辦《新青年》,率先提倡“民主”“科學”,掀起新文化運動。
②李大釗: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先驅,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頌揚十月革命,宣傳“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③胡適:1917年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
④魯迅: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以新文學的形式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
4.評價:積極:①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性質);②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
消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
5.教訓:對待各種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結合時代加以創新,古為今用。
第13課 五四運動
1.時間:1919年5月4日(五四青年節:5月4日)。
2.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3.經過:
分期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結果
時間 1919.5.4-6月初 1919.6.3起 ①釋放被捕學生; ②罷免三個賣國賊職務;③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主力 愛國學生 工人階級
活動中心 北京 上海
經過 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還我山東”、“拒絕和約簽字”等。 (“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最能體現反帝反封建的性質) 出現“三罷”斗爭: 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人罷市。
4.意義:①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性質);②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③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5.五四精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核心:愛國主義)
6.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1949)新在哪?
①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 ②新的階級力量—無產階級
③新的革命政黨—中國共產黨 ④新的奮斗目標—共產主義
第14課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一.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條件
①思想基礎:五四運動中,馬克思主義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李大釗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的傳播先驅,他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對馬克思主義作了較為系統的介紹。)
②階級基礎: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發展壯大。
③組織基礎:陳獨秀、李大釗建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
④外部條件:共產國際的幫助。
2.誕生標志:中共一大的召開
3.“中共一大”
(1)時間:1921年7月,(后來把7月1日定為黨的生日,建黨節)
(2)地點:在上海召開,后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上。
(3)人物:毛澤東、李達、董必武等13人
(4)內容: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綱
①確定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
②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
③陳獨秀當選為中央局書記,成立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
4.意義:
(1)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
(2)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3)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不是偶然的,是適應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
二.中共二大( “二大立綱”)
1.時間:1922年。2.地點:上海。
3.主要內容:①最高綱領:實現共產主義。②最低綱領(民主革命綱領):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壓迫,建立統一的民主共和國。
4.意義:中國共產黨就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翻地反封建民主革命綱領。(二大最突出的特點)。
三.全國工人運動的高漲
1.設立中國工人運動組合書記部,集中領導全國工人運動。
2.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號召工人“為自由而戰,為人權而戰”,將第一次全國工人運動高潮推向了頂峰。
3.工人運動失敗的啟示:單槍匹馬不能取得革命勝利,必須團結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
第五單元 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
第15課 北伐戰爭
一、國共兩黨合作
1.中共三大
(1)時間:1923年6月;(2)地點:廣州;
(3)主要內容:①正式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②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黨內合作);③把國民黨改組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同盟。
2.國民黨一大——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正式建立。
(1)時間:1924年1月;(2)地點:廣州;
(3)主要內容:大會通過的宣言對三民主義作出了新的解釋,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在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3.合作成果一:黃埔軍校(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的建立
(1)時間:1924年5月 (2)地點:廣州黃埔。
(3)領導人:孫中山兼任軍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擔任政治部主任。
(4)貢獻:培養出大批軍事和政治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隨后的北伐戰爭作了準備。
4.合作成果二:北伐勝利進軍
開始 1926年 組織者 廣州國民政府
目的 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主要對象 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主要戰場 湖南、湖北(汀泗橋、賀勝橋戰役),擊潰吳佩孚主力; 江西,殲滅孫傳芳主力。
英雄部隊 葉挺領導的第四軍獨立團(鐵軍)
戰績 ①消滅吳佩孚、孫傳芳主力,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 ②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震動全國
勝利進軍的原因 ①國共兩黨合作,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最主要);②作戰方針正確; ③官兵英勇奮戰,尤其是共產黨人的先鋒作用;④各地工農群眾的支持。
影響 隨著北伐的勝利進軍,各地的工農革命運動蓬勃發展。上海工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先后三次發動武裝起義,并最終取得勝利,書寫了中國工人運動史上光輝的一頁。
二、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與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1.國民革命失敗(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1)原因:高漲的工農革命運動觸動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
(2)標志:①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政變”,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
(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人民革命)
②7月,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七一五政變)
2.1928年底張學良“改易旗幟”(東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了全國。
第16課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
1.南昌起義
(1)時間:1927年8月1日(八一建軍節)
(2)地點:南昌(軍旗升起的地方)
(3)領導人: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
(4)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
2.秋收起義與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
(1)八七會議:
①時間:1927年8月7日
②內容: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
③著名論斷:毛澤東“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2)秋收起義:
①時間:1927年9月 ②地點:湘贛邊界 ③旗幟:工農革命軍
④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⑤結果:毛澤東率領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地區,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⑥意義:秋收起義拉開了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序幕。
(3)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
①建立時間:1927年 ②建立者:毛澤東
③地點:湘贛邊界的井岡山(湖南、江西邊界)
④意義:建立的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成功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⑤井岡山會師:1928年,井岡山會師后,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軍長:朱德;黨代表:毛澤東)使井岡山根據不斷鞏固擴大。
3.工農武裝割據
(1)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權,開展土地革命和游擊戰爭,創造“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
(2)古田會議:1929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創作)
(3)中華蘇維埃政權:1931年冬,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定都瑞金,毛澤東當選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中國共產黨領導與管理國家的初步嘗試)
第17課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
1.原因: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為了保存黨的有生力量,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左”傾思想)
2.時間:1934.10——1936.10
3.起止點:江西瑞金——甘肅會寧
4.過程:
瑞金-血戰湘江-突破烏江-遵義會議-四渡赤水(打亂敵人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包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吳起鎮(1935.10中共中央帶領中央紅軍與陜北紅軍會師)—甘肅會寧(紅二、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三大主力會師)。
5.遵義會議
(1)時間:1935年1月
(2)地點:遵義(貴州省)
(3)內容: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
(4)遵義會議的意義:
①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②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
6.結束的時間和標志:1936年,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
7.長征勝利的意義:①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②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8.長征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艱苦奮斗、不怕犧牲、堅韌不拔精神等。
第六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第18課 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
1.九一八事變
(1)背景:①日本侵略中國蓄謀已久;②受經濟大危機打擊,日本急于通過對外戰爭擺脫困境;③蔣介石的國民黨軍正圍剿紅軍,日本有機可乘。
(2)時間:1931年9月18日
(3)經過:日本關東軍借口柳條湖事件進攻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沈陽城。 第二天占領沈陽城,隨后,日軍又陸續侵占了東北三省。
(4)中方反應:東北各組民眾和未撤走的東北軍愛國官兵——組織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侵略;共產黨派楊靖宇組織抗日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1936年初東北各抗日部隊改編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
(5)結果:東北三省淪陷。
(6)影響: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戰。
2.西安事變(雙十二事變)
(1)時間:1936年12月12日
(2)發動者:張學良、楊虎城
(3)目的:逼蔣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4)經過:張學良、楊虎城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并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5)原因:
①九一八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②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感召了張楊。
③蔣介石堅持對日本不抵抗和“剿”共政策。
④張學良、楊虎城的愛國情懷。
(6)中共調停人:周恩來。
(7)中共主張和平解決的原因: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
(8)結果: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蔣介石被釋放,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9)意義: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第19課 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
1.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
(1)時間:1937年7月7日
(2)經過:日軍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士兵失蹤遭拒,進攻盧溝橋,炮轟宛平城。
(3)民族英雄:佟麟閣、趙登禹
(4)結果:平津陷落
(5)影響: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全民族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2.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過程)
(1)九一八事變后,日軍侵略矛頭指向華北,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2)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的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3)軍隊改編:工農紅軍主力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八路軍(朱德總指揮,彭德懷副總指揮)和南方八省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四軍(新四軍,葉挺任軍長)。
(4)1937年9月,國民黨發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標志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國共團結御侮、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全民族抗戰)
3.淞滬會戰(1937.8)——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
(1)經過:1937年8月13日日軍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國軍隊奮起反擊,淞滬會戰爆發。11月,上海失陷,淞滬會戰結束。
(2)意義: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4.南京大屠殺
(1)時間、地點:1937年12月,江蘇南京
(2)背景:日本發動“八一三事變”進攻上海后,又向南京進犯,國民政府遷都重慶。
(3)罪行:日軍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人以上。
是日本侵略者對中華民族犯下的嚴重罪行之一,暴露了日本軍國主義兇殘野蠻的本質。
(4)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12月13日
第20課正面戰場的抗戰
1、臺兒莊戰役
(1)時間:1938年 。
(2)目的:保衛徐州 。
(3)指揮者:李宗仁。
(4)結果:消滅日軍一萬多人。
(5)意義: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重大勝利,它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士氣。
2、武漢會戰
(1)時間:1938年
(2)主要戰役:江西萬家嶺大捷
(3)結果:1938年10月,武漢失陷,中國軍隊撤出武漢。
(4)影響: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武漢、廣州失陷后,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3、第三次長沙會戰
(1)時間:1941年12月
(2)結果:中國軍隊獲得會戰勝利。這次會戰的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
4、豫湘桂戰役:
(1)背景:抗日戰爭后期,國民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共。
(2)時間:1944年初
(3)經過:日軍向國民黨正面戰場發動了大規模的豫湘桂戰役,國民黨軍隊一潰千里.
第21課 敵后戰場的杭戰
1、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
(1)背景:淞滬會戰期間,日軍侵入山西 ,企圖占領太原。
(2)作戰部隊:八路軍第115師(指揮:林彪)
(3)意義: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2、毛澤東《論持久戰》(1938年)
(1)目的:駁斥“亡國論”、“速勝論”
(2)內容:抗日戰爭是一場持久戰,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中國。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
(3)意義:闡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總方針,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的決心和信心。
3、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
(1)建立: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后,建立抗日根據地,開辟敵后戰場。
(2)中共中央所在的、陜甘寧邊區首府、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是:延安
(3)作戰方式:人民游擊戰爭(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水上游擊戰等)
(4)鞏固抗日根據地的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民主選舉,推行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
②經濟上:①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②開展大生產運動
(5)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的關系: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
4、百團大戰(1940年下半年)
(1)背景:日軍實行“囚籠政策”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封鎖與蠶食。
(2)指揮者:彭德懷
(3)特點:規模大、戰果大、影響大(100多個團,是抗日戰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的戰役)
(4)主要目標:摧毀敵人交通線兩側及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
(5)意義: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第22課 抗日戰爭的勝利
一、全民族堅持抗戰
(一)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新政策:①對國民黨: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②對共產黨:加緊進攻敵后抗日根據地;③對占領區:加強軍事統治,加緊經濟掠奪。
(二)國民政府的反應:①汪精衛公開叛國投敵,1940年在南京建立了偽國民政府;②國民黨頑固派1941年制造皖南事變(周恩來“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三)共產黨的反應:堅持抗戰,在各抗日根據地掀起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展反掃蕩作戰。
(四)全民族抗戰的表現
1.正面:在棗宜會戰中,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上將犧牲;
2.敵后:在反“掃蕩”中,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犧牲;
3.少數民族:馬本齋回民支隊
4.社會各界:青少年、海外華僑、港澳同胞、婦女、工人、文藝界等。
二、中共七大(1945年4月-6月)
1.地點:延安
2.內容:①總結經驗;②制定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帝國主義,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③毛澤東當選中共中央主席④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3.意義:①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②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奮斗方向
三、抗日戰爭的勝利(1945年9月2日)
1.時間:
①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標志著。
②1945年 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十四年抗戰取得勝利(9月3日是中國抗戰勝利紀念日)(標志世界反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2.原因:
①根本原因: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全民族抗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②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
③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的支持
3.意義:
①中國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②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
③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
④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第七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
第23課 內戰爆發
(一)重慶談判
1.時間:1945年8月—10月
2.地點:重慶(渝)
3.人物:毛澤東、周恩來等人
4.雙方目的:蔣介石:①爭取時間,準備內戰;②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
中共: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
5.結果: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6.內容:以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為基礎,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7.1946年1月10日,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舉行。
8.重慶談判和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的影響:為中國實現民主統一、和平建國帶來了一線曙光。
(二)國民黨發動內戰
1.爆發標志:1946年6月,蔣介石全力圍攻中原解放區
2.全面進攻:10月,國軍占領張家口,全面進攻達到最高峰。
3.重點進攻:1947年3月,國軍全面進攻被粉碎,開始發動對陜北解放區與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三)解放區軍民的自衛反擊
1.著名論斷:毛澤東“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2.戰果:
①半年的自衛反擊戰,粉碎了國軍的全面進攻;
②陜北:青化砭、沙家店戰役,粉碎國軍對陜北的重點進攻;
③山東:孟良崮戰役消滅國民黨王牌主力整編第七十四師,打退了敵人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④東北民主聯軍:臨江戰役,消滅國軍數萬人,扭轉戰局。
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一)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1.背景: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將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改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時間:1947年;文件:《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范圍:解放區
3.內容: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4.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5.意義:①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
②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戰役——國民黨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戰役名稱 時間 戰術 指揮者 作戰部隊 意義
遼沈戰役 1948.9-11 關門打狗 (錦州) 林彪、羅榮桓 東北人民解放軍 解放了東北全境。
淮海戰役 1948.11- 1949.1 猛虎掏心 (徐州) 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 中原解放軍、華東解放軍 解放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勝利)
平津戰役 1948.11- 1949.1 甕中捉鱉 (張家口、天津) 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北平國民黨總司令:傅作義 東北解放軍和華北解放軍 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三)解放戰爭勝利
1.渡江戰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動了渡江戰役“百萬雄師過大江(長江)”,
2.南京解放時間: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國民黨殘余勢力敗退臺灣。
3.意義:標志著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臺了(1927-1949)。
4.歸納共產黨在解放戰爭中為什么能打敗國民黨?-------得民心者得天下
①共產黨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人民群眾對解放戰爭的積極支援;
②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③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
(中國共產黨贏得解放戰爭勝利是人民選擇的結果)
附:國共關系發展史
同盟會建立時間:1905年 (1912年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 共產黨建立時間:1921年
第一次合作:1924-1927國民大革命 影響:沉重打擊了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反動統治。
第一次分裂:1927-1937國共十年對峙 影響:國家內戰,給日本侵華以可乘之機。
第二次合作:1931-1945抗日戰爭 影響: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取得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
第二次分裂:1946-1949解放戰爭(內戰) 影響:大陸和臺灣兩岸分離,祖國至今未能統一。
啟示:“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國共兩黨要以民族利益為己任,再次攜手合作,為祖國統一作出貢獻。
第八單元 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1.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
階段 時間 原因 代表
夾縫產生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洋務運動的誘導。 張謇—— 大生紗廠
初步發展 19世紀末 20世紀初 甲午中日戰爭后,外國人來華辦廠、開礦,刺激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實業救國思潮的推動
短暫春天 1912-1919 (一戰期間) 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掀起發展實業熱潮。 一戰期間,列強放松了對華經濟侵略。 發展最快: 紡織業/面粉業 (榮氏兄弟)
再度受挫 1919-1927 (一戰后) 帝國主義勢力卷土重來; 盧作孚 侯德榜等
較快發展 1927-1937 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國家形式統一,實行一系列政策
空前打擊 1937-1945 日軍全面侵華;官僚資本壓榨民族工業。
陷入絕境 1945-1949 國民政府苛捐雜稅不斷增加;官僚資本的經濟壟斷; 美國的經濟掠奪
獲得新生 1949-1956 新中國成立之后
消亡 1956以后 三大改造
2.民族工業的特點
總體比較落后,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差,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地區分布極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漢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3.社會生活的變化
(1)交通通信的發展
①工具:火車、輪船、電車、汽車、飛機
②作用:方便人們的出行、商品的流通,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③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公路鐵路兩用橋——錢塘江大橋,設計者:茅以升。
④中國近代鐵路之父——詹天佑,自主設計、修建了第一條鐵路干線——京張鐵路。
(2)社會習俗的變化
①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頒布剪辮、易服和勸禁纏足等法令;廢除跪拜禮,代之以鞠躬、握手禮;取消“老爺”“大人”的稱謂,代之以“先生”的稱呼,體現自由平等的思想。
②人們的服飾(旗袍、西裝、中山裝)、飲食、婚喪禮節也出現了崇洋逐新的趨向。
③特征:地區發展不平衡;新舊并呈,多元發展。
第26課 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1.近代教育的發展
①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創辦等京師同文館(第一所新式學堂)、福州船政學堂等一批新式學校。
②甲午戰爭后,清政府在天津創辦北洋西學堂,在上海創辦南洋公學。
③百日維新期間,清政府創辦京師大學堂。(我國第一所高等學校)
2.近代新式教育體制的建立
1902年廢除八股文;1903年決定逐步廢除科舉制;
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舉考試,存在約1300年的科舉制度壽終正寢。
清政府通令興辦學堂,頒布各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
3.報紙、雜志的出現
①鴉片戰爭后,外國人在上海創辦了外文報紙。②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中文報紙。③天津的《大公報》、上海的《新聞報》和延安的《解放日報》,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報紙。
④上海的《東方雜志》、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和鄒韜奮主辦的《生活》周刊,是民國時期影響較大的刊物。
4.文化出版機構的創辦
1897年在上海創辦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此外中華書局、開明書店、生活書店等,也是當時有影響的出版機構。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創辦的新華書店成為出版發行進步書刊的重要陣地。
5.文學藝術的成就
(1)背景:五四運動使中華文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涌現出大批文學家、藝術家和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
(2)文學成就:魯迅《狂人日記》、《阿Q正傳》;郭沫若《女神》;茅盾《子夜》;曹禺《雷雨》;巴金的《家》;老舍《駱駝祥子》;
(3)繪畫成就:①齊白石,擅繪花鳥草蟲;②徐悲鴻《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
(4)音樂成就:①聶耳《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②冼星海《黃河大合唱》。
(5)謳歌光明、鞭撻黑暗的解放區文學藝術家
趙樹理《小二黑結婚》和《李有才板話》;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風驟雨》;大型歌劇《白毛女》
(6)照相、電影的發展
①20世紀初,西方發明的照相和電影傳入中國。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無聲電影是1905年拍攝的京劇《定軍山》,第一部有聲電影是1931年拍攝的《歌女紅牡丹》。
②趙丹、周璇等成為家喻戶曉的電影明星,為人們留下了《十字街頭》、《馬路天使》、《漁光曲》等經典影片,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鏡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田林县| 贺州市| 友谊县| 咸阳市| 秭归县| 清水河县| 临夏市| 富源县| 海安县| 张掖市| 安庆市| 墨脱县| 依兰县| 碌曲县| 营口市| 石阡县| 托克托县| 望江县| 万盛区| 陇川县| 高雄县| 迁西县| 衢州市| 汪清县| 滦南县| 延长县| 景德镇市| 嘉祥县| 赞皇县| 明星| 神木县| 宁安市| 同仁县| 烟台市| 盐津县| 安康市| 日喀则市| 益阳市| 长武县| 镇坪县| 屯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