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年級下冊 名著閱讀《經典常談》【作家簡介】朱自清,原名自華,號實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內容梗概】《經典常談》是朱自清在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為中學生撰寫的一部介紹我國傳統文化經典的著作。全書共13篇,介紹了《說文解字》《周易》《史記》等經典著作,并概述了諸子百家、辭賦和歷代詩文的情況,以此展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背景簡介】在寫作《經典常談》的1938至1942年間,朱自清不僅同時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與其師范學院國文系任教,而且還自1934年開始即參與到國民政府國防設計委員會主持的中小學國文教科書的編寫工作中,并在其間發揮了重要作用。1937年10月,負責統籌這一工作的楊振聲建議朱自清“可自己寫一些有關中國文化的課文”,這成為了他在日后寫作《經典常談》的直接緣起。而朱自清在寫作過程中,自覺遵循的標準也是完成一部“一般的讀物”而非“考據的著作”??梢娫谒淖晕移诖?,相比于追求學術與文學層面上的價值,此書的主要功能乃是實現對于傳統經典的教育普及。【章節梳理】1.《〈說文解字〉第一》先生從倉頡造字說起,相傳倉頡有四只眼睛,間地上獸蹄兒、鳥爪兒印著的痕跡,靈感涌動造成了文字??墒沁@一說法也經歷了很多的更迭,始皇為了統一文字,教李斯作了《倉頡篇》七章,趙高作了《愛歷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學篇》七章。有了這些標準字書,文字統一就容易進行了,才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的一統局面。東漢和帝時,許慎作的這一部《說文解字》,是一部劃時代的字書。他講歷史經典和別的字書里的字,都搜羅這部書里,所以足足有九千字。這部書的作用是要幫助人們通讀古書,它是文字學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門徑。中國的漢字,從造字和用字的角度來講,有六個條例,稱為“六書”,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從書法角度講,秦始皇用小篆統一了文字,不久有了隸書;到了漢初有了草書,晉朝有了行書,宋代形成楷書。現在通用的是楷書,同時為了便利的緣故,行書、草書也同時流行。2.《周易》第二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之一,八卦及陰陽五行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不知不覺之中讓這些道理支配著。講五行的經典,是《尚書·洪范》,講八卦的便是《周易》。八卦相傳是伏羲氏畫的,也有說是上天所賜的。與八卦相伴而生的是占卜,古時候的人們看見數字整齊而有變化,認為是神奇而有魔力的東西,比如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就是一生二、二生四的意思。在太極八卦中,一橫來表示陽,兩橫表示陰,分別配出八個卦,名稱分別是乾、兌、離、震、艮、坎、巽、坤,八卦之間兩兩組合就成了六十四卦,簡而言之,八卦的基本原理是靠了數目來判斷吉兇的。而《周易》這部書,就是把那時候人們占卜的卦辭按著一定的順序編輯起來的。后來,儒家為《周易》卦辭做了種種新解釋,加入了君子父子的儒家典型思想,于是《周易》便成為了儒家第一經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哲學體系??梢哉f,儒家的《周易》是哲學化了的;而民眾的《周易》倒是巫術的本來面目。3.《尚書》第三《尚書》是中國最古的記言的歷史。內容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號令,就是向大眾宣布的話。平時的號令叫“誥”,有關軍事的叫“誓”。其主要思想是“鬼治主義”,就是遇到臣民不聽話的時候,只要抬出上天和先祖來,自然一切解決。在儒家所傳的五經中,《尚書》殘缺最多,因而問題也最多。因秦始皇焚書坑儒、書法沿革等歷史原因,在西漢時期流傳著《今文尚書》、《古文尚書》兩個版本,也造就了西漢《尚書》“古今之爭”這一經學大史跡。之后一番戰亂《古文尚書》便失傳了,但三國時期出了一位孔安國又偽造了一部《古文尚書》,冒名頂替一千年直到清初才被人們徹底識破。4.《詩經》第四《詩經》是在五經中我們最耳熟能詳的一部。詩的源頭是歌謠。上古時候,沒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謠,沒有寫的詩。后來有了文字,人們便將歌謠記錄下來,形成最初的詩。到了戰國時代,貴族漸漸衰落,職業的樂工紛紛散走,樂譜就此失傳,但是還有三百來篇唱詞兒流傳下來,便形成了《詩經》。到了儒家這里,孔子用“思無邪”一句話概括“詩三百”,采取了斷章取義的辦法,用詩來討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成為儒家五經之一,主要作教化之用。而教化的方法,主要是建立在“六義”上,所謂的風、雅、頌、賦、比、興。5.三《禮》 第五《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的根本是“禮治”,儒家有拿禮來包羅萬象的野心,他們認為禮為治亂的根本。那什么叫做禮治呢?儒家說每個人一味地滿足自己的欲望,就會造成社會的混亂,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得定出森嚴的等級制度、長幼次序,是所謂“天地君親師”等,這便是禮治主義。由此引申出一切日常生活都有了一套程序和規矩。甚至王道不外乎人情,禮也是王道的一部分。此外,從來禮樂并稱,但其實樂附屬于禮,是用來補助儀文的不足的,因為樂的可以讓人平心靜氣,互相和愛,有改善人心、移風易俗的功用。6.《春秋》三傳 第六三傳為《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傳特別注重《春秋》的勸懲作用。三傳解釋經文時,常常不顧上下文穿鑿附會起來;三傳之中,公羊、穀梁兩家全以解經為主,左氏卻以敘事為主,參考群籍,詳述史事。“春秋”是古代記事史書的通稱,是因為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舉行。而作為五經之一的《春秋》,相傳是孔子修訂的《魯春秋》。古代史官記事,有兩種目的:一是征實,二是勸懲。《左傳》、《公羊傳》、《榖梁傳》三傳特別注重《春秋》的勸懲作用;征實與否,倒在其次?!洞呵铩反罅x可以從兩方面說:一是明辨是非,分別善惡,提倡德義,從成敗里見教訓;二是夸揚霸業,推尊周室,親愛國家,排斥夷狄,實現民族大一統的理想。7.《四書》第七“四書五經”到現在還是我們口頭上一句熟語,其中四書分別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舊時科舉私塾里,學生入學,便是從四書讀起的?!洞髮W》是古來大學里教學生的方法,循序漸進地闡述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奮斗理念;《論語》是弟子記錄孔子的言語的,傳達了“君子”、“仁”、“忠恕”等可以終身應用的學問;《孟子》是孟子及弟子共同編定的,說“仁”兼說“義”,提出要養“至大至剛”、“配義與道”的“浩然之氣”;《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書,“‘不偏’叫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8.《戰國策》第八緣起于戰國時代,朱自清先生用通俗詼諧的語言講述了春秋末年列國紛爭的盛況。最后形成了齊、楚、秦、燕、趙、魏、韓等“戰國七雄”相互之間戰亂不斷硝煙彌漫的局面。為了避免戰爭,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手段便顯得十分重要,游說之士便應運而生,也叫策士。根據對最強大的秦國的態度不同,策士們形成了“合縱”、“連橫”兩個派別,代表人物便是大名鼎鼎的蘇秦、張儀,都以能言善辯巧舌如簧而著稱。用編者劉向的話來講,《戰國策》就是記錄了戰國時代“高才秀士”們“奇策異智”的一部重要古史。9.《史記》《漢書》第九這兩部書是最早的有系統的歷史,可稱為正史的源頭。《史記》共130篇,有12本紀,記帝王政跡、列傳,但列傳占了全書的過半數。司馬遷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他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史記》體例有五:十二本紀,記帝王政跡,是編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記世代為主。八書,記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記侯國世代存亡。七十列傳,類記各方面人物。《漢書》漢代班固著。是一本記錄漢朝各項大事的斷代史,起于漢高祖,終于平帝時王莽之誅。記錄范圍更為廣大,涉及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藝術、文章,包羅萬象。雖然兩部書內容不同,但其博大精深和精彩絕倫確實相通的,并稱為良史也絕不是偶然。10.諸子第十春秋末年,封建制度開始崩壞,在這個大變動當中,志之士們對于局勢提出了種種的主張,并且開始開門授徒,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但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這便是諸子之學。諸子都出于職業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貴族的末一級,但到了春秋戰國之際,“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稱。第一個開門授徒的便是孔子,提倡“有教無類”,他學說是“正名主義”,定下了君臣父子的社會秩序。孔子之后,儒家還出了兩位大師,分別是孟子和荀子。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主張施“仁政”“王政”,即一切政治的、經濟的制度都是為民設的,君也是為民設的;荀子認為“人性本惡”,注重圣王的威權,圣王建立社會國家,是為明分、息爭的。墨家的創始人墨翟,產生于下層社會的便是武士,是打仗、制造戰爭器械的專家。墨家反對侵略的打仗,他們只幫助弱小國家做防衛工作,這就是他們的“非攻”主義;天下的禍端都起源于相互爭斗,人們應該視人如己,互相幫助,這就是他們的“兼愛”主義。道家反對一切文化和制度,老子的《道德經》流傳千年,主張無為而治。到了戰國末期,秦相呂不韋便做了第一個嘗試同統一的人。他教許多門客合撰了一部《呂氏春秋》,以道家為基調,將諸子書統一了起來。到了漢武帝時期,接著社會大統的東風,董仲舒成功地實現了全社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全新局面。11.辭賦 第十一辭賦其實專指辭,后稱為賦,渾言稱辭賦,統統起源于《楚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屈原的《離騷》。朱自清先生稱屈原為纏綿悱惻的忠臣、清白不染的節士,永生在我們的敬意尤其是我們的同情里?!峨x騷》和《九章》的各篇,都是他放逐時候所作。他感念懷王的信任,卻恨他糊涂,讓一群小人蒙蔽著,播弄著。他高唱著“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走投無路,滿腔委屈,千頭萬緒,無人可訴,只能告訴自己的一支筆,“離騷”就是“別愁” 或“遭憂”的意思。他用了許多神話和動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達了他對于懷王的忠愛,對于賢人君子的向往 ,對于群小的深惡痛疾。到了漢代,出現了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一大批模仿《離騷》的文人,漢人稱這些作品為“辭”,一并納入了《楚辭》一書。荀子的《賦篇》是最早稱“賦”,荀賦和屈辭原來似乎各是各的,這兩體的合一,朱自清先生推斷也許是在賈誼手里。因為漢武帝好辭賦,所以繁榮一時,發展到唐初,稱為“俳體”的賦;后來宋代不再注重排偶而趨向散文化,歐陽修、蘇軾等人的賦便稱為“文體”的賦。總體來看,賦雖然有韻,但更像是文而不算是詩。12.詩 第十二詩的頂峰在唐朝,其實在唐以前,詩也經歷了很長的演化過程。漢文帝設計了樂府這個機構,專門采集古時的歌謠和樂譜,后來樂譜漸漸失傳只留下歌詞,便形成了樂府詩。這些詩以敘事為主,多寫社會故事和風俗,是五言詩的源頭。到了建安年間,出了曹植這個大詩人,但真正奠定了五言詩基礎的,則是魏代的阮籍,他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詩。晉代的詩,漸漸排偶化、典故化,漸漸千篇一律,但正是這種影響下,卻孕育了陶淵明和謝靈運另個大詩人。陶詩教給人怎樣賞味田園,謝詩教給人怎樣賞味山水;他們都是發現自然的詩人。到了李、杜這兩座高峰自是不必細說,大家都耳熟能詳。李白因觸犯楊貴妃而不能得志,縱情山水間,人稱“天上謫仙人”;朱自清認為真正繼往開來的詩人是杜甫,李白用詩來抒寫自己的生活,杜甫用詩來抒寫那個大時代,詩的領域擴大了,價值也增高了。也因此而影響到兩宋時代,“沒有一個詩人不直接、間接學他”。宋詩有了散文化的傾向,到了蘇軾最為明顯,他將禪學大量放進詩里,開了一個新境界。13.文 第十三現存中國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辭,也就是一種官文書。后來到了春秋的時候,外交的言語也稱為“辭”,孔子說辭的要義在“達”,也就說說明白。到了戰國,又說之風大盛,辯士們的說辭可謂天花亂墜,可以成為議論文。伴隨著議論文的發展,記事文也有了長足的進步,《春秋左氏傳》是寫事的豐碑,《史記》是寫人的豐碑。漢武帝時候,盛行辭賦,賦的特色是鋪張、排偶、用典故,漢、魏之際,排偶更甚。梁昭明在《文選》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標準;真正開了文體宗派的,是唐代韓愈。他力求以散行的句子換去排偶的句子,句逗總弄得參參差差的。他的標準是“氣”,就是然的語氣,并且有意將白話的自然音節引到語言中去。成為了新體的“古文”、宋代所成的“散文”的創立者。之后經過歐陽修與蘇軾的發揚,古文成了正宗。唐代的發展出的新文體“傳奇”,到了宋代有了“話本”,也就是白話小說的老祖宗,演化出了《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游記》,直到《紅樓夢》成為了白話小說集大成者。明代八股文盛行。新文化運動風起云涌,胡適之等人提倡的白話文搭上中國現代化的馬車,一直駛近了新中國。【意義方法】一、讀經典的意義①了解古代社會狀況:古代典籍中記載著我國文明的發展軌跡,通過閱讀古代典籍,我們可以走近千年文明,了解我國古代社會現實。②充實精神內涵:通過閱讀古代典籍,我們可以汲取先賢的智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③學習語文相關知識:古代典籍中包含了數千年的知識匯總,運用了多種寫作手法,體現了語言藝術之美,例如通過《說文解字》可知造字之經過,通過《詩經》可知詩歌藝術之美。④提升個人修養:古代典籍中記載了許多先賢的言論,從學習、交往、心志等多方面進行了闡述,閱讀古代典籍,我們可以用先人之美德指導自身之修養。二、《經典常談》的閱讀方法——選擇性閱讀1.選擇性閱讀是一種理性的、目的性很強的閱讀方式,它往往與閱讀者的興趣、目的密不可分。我國古代學者很重視選擇性閱讀。蘇軾就曾說“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所以他建議讀書求學之人“每次作一意求之”(《又答王庫書》),也就是每次閱讀只關注某一方面的內容,不貪多求全。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值息爆炸的時代。知識增長的速度大大超過個人的接受速度,引發了學習方式的變革,選擇性閱讀也變得更加重要。循著興趣對古代文學感興趣,我們可以先讀《詩第十二》《文第十三》。對歷史感〈漢書〉第九》。興趣,可先讀《《戰國策》第八》《《史記〉還可以尋找新的興趣點,進而擴展到其他部分。比如讀《文第十三》時對戰國時期的說客產生興趣,就去讀對這個群體介紹更詳細的《《戰國策》第八》。2. 根據目的選擇閱讀內容。比如學過《《詩經〉二首》之后,你希望了解關于《詩經》白更多知識,就可以去讀《經典賞談》中的《《詩經》第四》。又如你正在與同學開展以漢字文化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就可以去讀《經典常談》中的《〈說文解字》第一》。帶著目的根據目的選擇閱讀內容。比如學過《《詩經〉二首》之后,你希望了解關于《詩經》白更多知識,就可以去讀《經典賞談》中的《《詩經》第四》。又如你正在與同學開展以漢字文化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就可以去讀《經典常談》中的《〈說文解字》第一》。3. 為了更好地進行選擇性閱讀,需要首先對全書的內容和結構有所了解,最簡便的方式就是瀏覽目錄。了解全書的內容和結構。比如從《經典常讀》目錄就能知道全書十三篇,分別介紹了一種或一類經典,非常便于我們選擇性閱讀。有些書的目錄沒有提供足夠的信息,就需要先大致瀏覽全書,了解其概貌,再選擇感興趣的或有需要的部分來精讀。4.除了選擇性閱讀,本書還可以選擇下列閱讀方法(1)圈點法:閱讀時勾畫摘抄,做讀書筆記等。(2)摘錄經典語句。(3)批注法。通過批注精彩片段、提出關注問題、品味獨特的語言。(4)復述法。讀完一部書籍的介紹,合上書,在腦海中將主要內容回顧一遍。(5)分類法。在閱讀后進行主題分類。(6)援疑質理。學生或老師就整本書閱讀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循著問題探究,使閱讀走向深入。【作品主題】為了給希望讀些經典的中學生做個向導,指點閱讀門徑,讓他們面對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無措。【藝術特色】1.內容簡潔精辟。不故作高深。2.不僅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大眾所能接受的廣度。3.這是一本寫給中學生看的書,所以普及性和通俗性強。4.語言流利暢達,娓娓道來,常有引人入勝之處。如“他們鋪張局勢,滔滔不絕,真像背書似的;他們的話,像天花亂墜,有時夸飾,有時詭曲,不問是非,只圖激動人主的心?!保ā段牡谑罚?br/>【名家評價】這本書所說經典,不專指經籍,是用的“經典”二字的廣義,包括群經、先秦諸子、幾種史書、一些集部,共十三篇。把目錄抄在這兒:《說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書》第三;《詩經》第四;“三禮”第五;“《春秋》三傳”第六(國語附);“四書”第七;《戰國策》第八;《史記》《漢書》第九;諸子第十;辭賦第十一;詩第十二;文第十三。前頭十一篇都就書講;末了“詩”“文”兩篇卻只敘述源流,不就書講,“因為書太多了,沒法子一一詳論,而集部書的問題也不像經、史、子那樣重要,在這兒也無需詳論” 。此書為古籍之導言,淺明精要,宜于中學生閱讀。是一些古書的‘切實而淺明的白話文導言’。誰要知道某書是什么,它就告訴你這個什么……在需要讀些古書的學生,這本書正適合他們的理解能力跟所需分量。——葉圣陶先生一向在發揚、介紹、修正、推進我國傳統文化上做功夫,雖說一點一滴、一瓶一缽,卻樸實無夸,極其切實。再加上—副沖淡爽曠的筆墨,往往能把頂笨重的事實或最繁復的理典論,處分得異常輕盈生動,使人讀了先生的文章,不惟忘倦,常且可不費力地心領神會。這本《經典常談》就是我這話一個確切的明證。——吳小如漸歸簡淡,樸實無華,顯示出閱歷、學問都已成熟。用口語化的語言寫學術文章,并世似無第二人。——汪曾祺講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是學習傳統文化典籍(也叫國學)的入門書,打基礎書,又是極有學術分量的書。書中隨處可見是那一時代學者共有的嚴謹的治學方法,并不時閃現真知灼見。他的文化觀、歷史觀,不拘守一家之說,新舊兼容,通達平和,足以給后學者有益的啟示。——錢伯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品簡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描寫了前蘇聯從十月革命到經濟建設十多年間的各種激烈矛盾和殘酷斗爭,塑造了以保爾·柯察金(為了方便閱讀,下文將簡寫為保爾)為核心的英雄群像,表現了一代青年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揭示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于奉獻的主題。小說通過保爾的成長道路,告訴人們:一個人只有在革命的艱難困苦中戰勝敵人也戰勝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國、人民的利益聯系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創造出奇跡,才會成長為鋼鐵戰士。革命者在斗爭中百煉成鋼,這是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通過揭示保爾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敢于戰勝任何艱難困苦的剛毅性格,小說形象地告訴青年一代,什么是共產主義理想,如何為共產主義理想去努力奮斗,革命戰士應當有一個什么樣的人生,這是小說的又一主題。【作家簡介】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蘇聯著名無產階級革命作家,革命家,作家,軍人。1904年出生于烏克蘭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只念過三年書,11 歲便開始當童工,1919 年加入共青團,隨即參加國內戰爭。十月革命勝利后,他積極投身于保護蘇維埃政權的斗爭,成為一名騎兵團的戰士。1920年因身負重傷,轉業到地方,投入到經濟建設的潮流之中,先后負責過團與黨的下、中層領導工作,是蘇維?!皟炐愕墓伯a主義戰士”。他在與洪水的搏斗中,得了傷寒和風濕癥,23 歲時全身癱瘓,癱瘓后,他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開始文學創作。他創作了一篇關于科托夫騎兵旅成長壯大以及英勇征戰的中篇小說。兩個月后小說寫完了,他把小說封好讓妻子寄給敖德薩科托夫騎兵旅的戰友們,征求他們的意見,戰友們熱情地評價了這部小說,可萬萬沒想到,手稿在回寄途中被郵局弄丟了。這意外的打擊對他來說,實在是太殘酷了,但這并沒有挫敗他堅強的意志,24 歲,他的健康狀況進一步惡化,雙目失明,脊椎硬化。但他依然克服重重困難,1930 年,在參加斯維爾德洛夫共產主義函授大學學習的同時,他用自己的戰斗經歷作素材,以頑強的意志開始構思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當時作者已經雙目失明,全身癱瘓。這部書是他強忍病痛,在病榻上歷時三年完成。故事就取材于他的親身經歷。小說獲得了巨大成功,受到同時代人的真誠而熱烈的稱贊。1935年底,蘇聯政府授予他列寧勛章,以表彰他在文學方面的創造性勞動和卓越的貢獻。1936 年12月22日,由于重病復發,奧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主要人物】保爾·柯察金:出生于貧困的烏克蘭鐵路工人家庭,早年喪父,十分貧苦。全憑母親替人洗衣做飯維持生計,直到哥哥工作之后,才有所改善。后到省肅反委員會工作。冬妮婭:保爾的初戀對象,她是一個林務官的女兒,純潔善良,美麗動人。她曾把《牛虻》這部小說介紹給保爾看,這部書啟發了他的思想。她是在偶然的相遇里認識保爾·柯察金的,由于他的倔強和熱情,她不自覺地喜歡他,愛他。但由于階級出身的關系,她沒有和當時許多的青年一樣去參加保衛蘇維埃政權的偉大斗爭,保爾因此放棄了他們的感情。朱赫來:共產黨員,一個堅強的紅軍戰士,善于領導和組織群眾,他在革命斗爭中很好地團結了廣大的工人和教育了無數的青年,保爾就是深受他的教育和培養而成長起來的。阿爾焦姆:是保爾的哥哥,一個火車司機,鉗工,市蘇維埃主席。他具有工人階級的高貴品質,和敵人進行了不懈的斗爭,他是朱赫來最好的助手。麗達: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是保爾深愛的對象;漂亮、機智,打扮簡單而干練,心地善良而堅定。她酷愛工作,善于出謀劃策,能夠積極應對突發事件,不讓私人的感情影響工作大局。她愛憎分明,熱愛自己所信仰的共產主義,與保爾志同道合,配合默契。冬妮婭:保爾的第一個女友,她是一個林務官的女兒。她純潔善良,美麗動人。她曾把《牛虻》這部小說介紹給保爾看。這部書啟發了他的思想。她是在偶然的相遇里認識保爾柯察金的,由于他的倔強和熱情,她不自覺地喜歡他,而愛他。但由于階級出身的關系,她沒有和當時許多的青年一樣去參加保衛蘇維埃政權的偉大斗爭,因她庸俗的個人主義,保爾放棄了他們的感情。謝廖沙:他是保爾·柯察金童年時的朋友。他是瓦莉亞的弟弟,父親為火車副司機。蘇維埃政權建立后,他加入紅軍,并成為共青團烏克蘭區委會書記。在與敵軍的抗爭中,他充分顯示出了頑強不屈的意志,高昂的革命熱情和自我獻身的精神,后在一次戰斗中不幸中彈身亡。【人物性格】保爾:個性倔強,充滿青春活力,不畏困難,勇敢堅強,意志堅定。對共產主義事業抱著堅定不移的信念,的在革命斗爭中鍛煉和黨的教育下成長的共產主義戰士。保爾精神:自我犧牲的精神,頑強堅韌的意志,堅定不移的信念,熱愛讀書的精神。達雅:勤勞、敢于挑戰,不怕困難。冬妮婭:天真、純樸,醉心于愛情,最后由小資產階級小姐完全變成時代落伍者和寄生蟲。朱赫來:革命事業的領路人。關心、愛護他人;有出色的領導才能和組織能力;遇事沉著冷靜、有堅定的革命信念,革命熱情高漲阿爾焦姆:重視親情、工作獨立、頑強不屈。【章節概覽】第一章:初入社會第二章:偷槍事件第三章:認識冬妮亞第四章:猶太人遭難第五章:襲擊押送兵第六章:被捕以后第七章:謝廖沙參軍第八章:沖鋒陷陣第九章:死里逃生第十章:車站邂逅第十一章:黑夜殺盜第十二章:準備休假第十三章:調動工作第十四章:青春無悔第十五章:戰斗新生活【主要情節】苦難的童年:保爾自幼喪父,當過童工,在社會最底層飽受折磨和侮辱。(受地下工作者朱赫來的影響產生革命意識,后因救朱赫來而入獄,在獄中堅貞不屈,后被誤放而逃出,由哥哥阿爾焦姆和冬妮婭悄悄送走,他奔赴戰場,參加紅軍……)三段戀情:保爾與冬妮婭:在一次釣魚時與林務官的女兒冬妮婭結識,互生好感,但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他與他深愛的初戀情人冬妮婭產生了感情上的裂痕,最終,他不得不犧牲了與冬妮婭的愛情。保爾與麗達:保爾在鐵路工廠任團委書記時與團委委員麗達因為共同的追求產生了感情的萌芽,但又由于誤會和保爾的固執而中斷,后來保爾患上肺炎兼傷寒被送走,緊接著大家又誤以為保爾被病魔奪去了生命,此時的麗達無比悲傷……絕望之后麗達又重新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成立了自己的家庭。保爾與達雅:保爾在療養時認識了母親朋友的女兒達雅,并與她真誠地結為終身伴侶。戰場上的搏殺:戰場上沖鋒在前,英勇作戰,頭部受重傷,右眼失明。(手術后到冬妮婭的親戚家療養,在共青團大會上,因冬妮婭強烈的個性和小資產階級情調,二人產生感情上的裂痕,然后從此分道揚鑣。緊接著保爾又主動找到朱赫來參加了剿土匪的肅反工作,但緊張而又繁重的工作嚴重影響了保爾還沒有完全恢復健康的身體,他疼得失去了知覺,于是,他又被派到鐵路總廠去擔任共青團書記……)工地上的磨練:為盡快修好鐵路把木材運送給倍受嚴寒威脅的后方百姓,以他為帶頭人的“潘克拉托夫小分隊”瘋狂地工作著,忍受著泥濘、大風雪、凍土等惡劣天氣的折磨,還經常缺吃少穿、露天住宿,甚至受武裝匪徒和疾病的威脅……漸漸地,傷寒奪去了許多戰友的生命,在路快修好時,保爾也染上了肺炎兼傷寒,被送回家鄉治療。傷痛的折磨:①戰場上頭部重傷,右眼失明;②脊椎被炮彈炸開的石子崩了個深窩導致身體健康存在嚴重隱患;③患傷寒,死里逃生;④得重感冒還堅持工作,高燒引發急性風濕病,幾乎喪失了工作能力;⑤雙腿癱瘓、雙目失明,只有右手能聽使喚。鋼鐵般的意志:①筑路時,帶領“潘克拉托夫小分隊”克服種種艱難困苦,瘋狂地工作著;②失去工作能力、被發殘疾證后,仍頑強地戰勝了自殺的念頭,與病魔搏斗,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堅持在病榻上寫作(偉大的作品:《暴風雨所誕生的》);③在與吞噬生命的病魔搏斗時,多次令死神卻步;④在精力完全耗盡之前,他沒離開過革命的隊伍。自殺念頭:保爾因為傷病幾乎喪失了工作能力,非常苦惱,不能自拔,于是產生自殺的念頭;為自己想自殺的念頭感到羞愧與憤怒,更為自己在困難面前懦弱、逃避的行為而憤怒、自責,于是打消了自殺的念頭。文學創作過程:(1)保爾忍受著身體和精神的巨大痛苦,先是用硬紙板做成有格的板子 來寫,后來是自己口述 ,請人記錄 ;(2)在完成了三章之后,寄給老同志征求意見的過程中,稿子竟被郵局遺失了,六 個月的心血白費。(3)在母親和妻子的幫助下,他用生命寫成的小說《暴風雨所誕生的》 終于出版了,保爾拿起新的武器開始了新的生活。【作品主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蘇聯社會主義文學中的一部名著,作品的主要成就是塑造了保爾·柯察金這一藝術典型。作者在刻畫這一人物形象時嚴格地遵循生活的真實,并不把保爾的堅強意志和剛強的性格看成是天生的,而認為是在英勇的戰斗和艱苦的勞動中,在刻苦的學習和嚴格的律己中鍛煉出來的。通過揭示保爾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敢于戰勝任何艱難困苦的剛毅性格,小說形象地告訴青年一代,什么是共產主義理想,如何為共產主義理想去努力奮斗。革命戰士應當有一個什么樣的人生,這是小說的主題。【藝術特色】1.現實與虛構結合,既有強烈的自傳性,又是小說在開始構思時,作者最初的設想是用回憶的形式,把自己的真實生活歷程記錄下來。但是,在寫作的過程中,作家從許多優秀的共青團的生活中汲取素材,加以虛構、典型化,塑造了典型人物保爾的光輝形象,突破了自傳的局限,增加了主人公的概括性和普遍意義。2.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刻畫人物小說從“十月革命”前的1915年寫起,一直寫到20年代末開始的社會主義大規模建設。保爾的活動、思想發展都是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展開的,其英雄業績、性格,也是在一系列激烈的斗爭中顯現的。主人公就是歷史的一部分,是歷史的創造者之一,他的命運與蘇維埃政權的命運息息相關。3.巧妙地利用書信、日記、內心獨白、格言警句等來刻畫人物,使人物形象豐滿作者利用書信、日記,側面烘托主人公的性格。例如,借助團委書記麗達的日記描寫保爾的英雄行為;借助醫生的日記記述保爾在療傷過程中的過人毅力;用保爾自己的書信來交代他的生活變化。小說中還穿插了大量的內心獨白,這些內心獨白為讀者打開了通向主人公心靈深處的大門,挖掘了保爾美麗的精神世界。4.小說的景物描寫、心理描寫、環境描寫也都相當出色,語言簡潔優美,富有表現力,如描寫修筑鐵路時多處環境描寫,突出了環境的險惡。【名家評價】整個蘇聯文學中暫時還沒有如此純潔感人,如此富有生命力的形象,肖洛霍夫說它是“生活的教科書”。但在一些西方學者眼中它只是“斯大林的宣傳機構炮制的神話”,馬克·斯洛寧說它“文筆平淡,結構松散”,列·費·葉爾紹夫說它“簡潔明快,幾乎只用動詞”。——蘇聯作家法捷耶夫這本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大的影響,書中濃郁的英雄主義、理想主義、獻身主義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成為我精神生活最重要的支柱。——作家張潔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