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年級下冊 課內課外文言文閱讀一、考查內容文言文閱讀考試的基本內容主要是閱讀淺易文言文,既有考查課內的,也有考查課外的。二、重要考點(一)對常用實詞、虛詞的考查是文言文考查中最常見的考查內容。1.常用實詞:要熟記課文中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2.常用虛詞: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②起組合作用的,如“以”“為”“于”;③起連接作用的,如“乃”“則”“而”;④起語助作用的,如“也”“乎”“哉”。3.重視詞語含義的歸納和記憶主要題型有以下幾種:(1)古今異義詞——古義和今義差別很大的文言詞語。針對這一點可以列表總結,注明它們的古義和今義并寫出它們出自的原句。(2)通 假 字——這是一種重要的文言現象,也是文言文考查的重點。復習時,可以把所學過的通假字的字音、字義、所通的字及其所在句子、出處等進行列表總結,這樣更便于記憶。(3)一詞多義——這類詞比較常見,一定要結合文言文句子解釋。(4)詞類活用——這雖不是考查的重點,但對理解文言文有著重要的作用。(二)朗讀與停頓文言文斷句,古人稱之為“句讀”。其中的“句”是指語意完整的一小段,“讀”是句中語氣可停的更小的段落。此考點的命題形式主要有三種:(1)給一段沒有標點符號的文字斷句;(2)劃分一個句子的朗讀停頓;(3)選出朗讀節奏劃分正確(或錯誤)的一項。文言斷句應遵循的原則有兩種:(1)人、地、物等名稱中間不應停頓;(2)表示一個完整概念的短語中間不應停頓。(三)文言句子的翻譯文言句子的翻譯的考查重點是著眼于課文關鍵句、核心句、文眼句及判斷句、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式的理解和翻譯。常出現的失誤是:翻譯句子做不到“字字落實”,因漏掉關鍵詞而丟分;再就是隨意改變原句標點符號,這也是需要避免的。翻譯文言句子,要遵循兩個原則:一是語境原則,即將所譯句子放到原文中,聯系上下文去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切忌斷章取義;二是直譯原則,即盡量做到字字落實,牢記統編教材推薦的“留、替、調、補、刪”五字翻譯法,對句中的實詞,尤其是古今異義詞、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現象的詞等要準確翻譯,文言虛詞和特殊句式也要翻譯到位。(四)文章內容的概括分析文章內容的概括分析是在讀懂文章內容的前提下,對文章信息的整合和篩選,考查學生的歸納概括和分析提取的能力,屬于考查能力的范疇,也屬于常考的題型。從近幾年的考試實踐來看,主要有兩種考查方式:(1)隱性考查,即把對“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分析概括融進“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或“篩選文中的信息”的考查中,這種情形較為多見;(2)直接考查,即專門設題或設項要求“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這種情形以前相對少見,但這項考查會有加強的趨勢,這正是語文注重人文性和閱讀注重整體把握的必然要求。三、課內文言文知識梳理(一)桃花源記【通假字】1.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要”通“邀”,意思為:邀請。2.具答之。 “具”通“俱”完,意思為:全。【古今異義】1.芳草鮮美。鮮美:古義:新鮮美好;今義:(菜肴、瓜果等)滋味好。2.屋舍儼然。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今義:形容很像。3.阡陌交通。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業的總稱 。4.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①古義:妻子兒女;今義:已婚男子配偶的稱呼。絕境:②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5.無論魏晉。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表條件關系的關聯詞語。6.不足為外人道也。不足:古義:不值得,不必;今義:不充足,不滿。7.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緣:古義:順著;今義:緣故。8.說如此。如此: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9.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延: 古義:請 今義:延長。10.夾岸數百步。夾: 古義:古代量度單位 今義:兩腳跨過的距離。11.后遂無人問津。津:古義:渡口 今義:口液。12.停數日辭去。去:古義:離開 今義:跟來相反。13.欲窮其林。窮: 古義:走近 今義:貧窮。14.此中人語云。云:古義:告訴 今義:說話。15.便得一山。得:古義:發現 今義:得到。16.仿佛若有光。仿佛:古義:隱隱約約 今義:好像 。17.咸來問訊。咸: 古義:全都 今義:咸味。18.村中聞有此人。聞義:古:發現 今義:用鼻子嗅 。19.此中人語云。云:古義:說 今義:白天。20.便扶向路。向:古義:從前的 今義:方向。21.不足為外人道也。外人: 古義:桃花源外的人 今義:不同民族或國家的人。【一詞多義】1.中①晉太元中,年間;②中無雜樹,中間,其中。2.舍①便舍船,動詞,舍棄; ②屋舍儼然,名詞,房屋。3.聞①雞犬相聞,聽見,②聞有此人,聽說。4.出①不復出焉,出去;②皆出酒食,拿出。5.志①處處志之,動詞,做標記;②尋向所志,名詞,標記 。6.遂①遂迷,(最終);②后遂無問津者(竟然)。③遂與外人間隔(于是,就)7.尋①尋向所志,動詞,尋找; ②尋病終,副詞,隨即,不久。8. 為:①武陵人捕魚為(wéi)業:動詞,作為;②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介詞,對,向;③此人一一為(wéi)具言所聞:讀wéi,介詞,對、向。9. 得:①便得一山:得到,引申為看見;②得其船:得到,引申為找到。10.屬: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②屬(zhǔ)引凄異(連接)③神情與蘇、黃不屬(shǔ)(類似)11.扶:①便扶向路(沿著)②出郭相扶將(攙扶)12.絕:①來此絕境(與外界隔絕)②絕多生怪柏(極)③沿溯阻絕(斷)④哀轉久絕(消失)13.語:①此中人語云(告訴) ②如有所語(說話)14.之:①忘路之遠近(的)②具答之(指桃花源中人所提的問題。)【詞類活用】1.形容詞用作動詞①漁人甚異之,原意為:詫異,在文中的意思為:對……感到詫異 。②欲窮其林,原意為:貧困,在文中的意思為: 走到……的盡頭。③林盡水源,原意為:盡頭,在文中的意思為:動詞,完,沒有了,消失。2.方位名詞作狀語復前行,欲窮其林,原意為:前面,在文中的意思為:向前。3.名詞用作動詞①處處志之,原意為:標記,符號,在文中的意思為:做標記。②未果,尋病終,原意為:果實,結果,在文中的意思為:實現。③此中人語云,原意為:言論,說話,在文中的意思為:告訴。4.名詞做狀語。復前行:前:向前,往前。【重點實詞】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緣:沿著,順著。 2.芳草鮮美,鮮美:新鮮美好。3.落英繽紛,繽紛:繁多的樣子。 4.仿佛若有光,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不真切。5.初極狹,才通人。極:很,非常。才:僅僅、只。 6.屋舍儼然,儼然:整齊的樣子。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屬:類 8.阡陌交通,阡陌:田間小路。9.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黃發:舊說是長壽的象征,用來指老人 。垂髫:垂下來的頭發,用來指小孩。怡然:快樂的樣子。 10.咸來問訊。咸:都。 11.乃不知有漢,乃:竟然1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詳細地說出。 13.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14.停數日,辭去。去:離開。 15.此中人語云,語:告訴。 16.便扶向路,扶:沿著、順著。向:先前的。17.處處志之,志:做記號。 18.詣太守,詣:拜訪。 19.欣然規往,規:打算,計劃。 20.未果,果:實現。 21.問津,問路。這里是“訪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重點虛詞】1.之:①忘路之遠近。(結構助詞,的);②有離田美池桑竹之屬。(結構助詞,的);③具答之(代詞,代他們的問題);④漁人甚異之 (代詞,指代上文所述桃花林的美景);⑤處處志之。(代詞,記號);⑥聞之,欣然規往(代詞,桃花源之件事)⑦水陸草木之花(結構助詞,的)2.其:①欲窮其林 (代詞,代桃花林);②既出,得其船(代詞, 自己的)。3.乃:①見漁人,乃大驚。(于是,就);②乃不知有漢 (竟然,居然)③乃重修岳陽樓(于是,就)④久而乃和(才)⑤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是,表判斷)4.焉:①不復出焉(兼詞“于之” “在這里”) ②且焉置土石(哪里);時而獻焉(它);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那里);④雖雞狗不得寧焉(語氣助詞)5.為:①武陵人捕魚為業(作為); ②不足為外人道也(向;對);③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替);④項為之強(因為);⑤為其來也(相當于“于”,當);⑥滿鐵范為一板(成為);⑦中軒敞者為艙(是);⑧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做,雕刻);⑨二蟲盡為所吞(被);⑩孰為汝多知乎(通“謂”,說); ⑾或異二者之為(指心理活動)。【特殊句式】劉子驥,高尚士也。(劉子驥是位清高的隱士。判斷句,用“……也”表判斷)【省略句】①便舍船,從口入。(省略主語,應為:漁人便舍船,從口入)②林盡水源。(省略介詞,應為:林盡于水源)③此中人語云。(省略賓語,應為:此中人語漁人云)(二)小石潭記【古今異義】1.小生:古義:年輕人。(崔氏二小生)今義: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2、去:古義:離開。(乃記之而去)今義:前往,到某處。3.聞:古義:聽到、聽聞。(聞水聲)今義:用鼻子嗅氣味。4.居:古義:停留。(不可久居)今義:住。5.布:古義:映,顯現。(影布石上)今義: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6.許:古義:用在數詞后表示約數,數目不確定,等同于現今口語中常說的:“左右”“上下”。(潭中魚可百許頭)今義:允許、準許。7.佁(yǐ)然:古義:呆呆的樣子。(佁然不動)今義:靜止的樣子。8.清:古義:凄清;冷清。(以其境過清今義)今義:清晰,清凈等。9.以為:古義:作為(全石以為底)今義:認為等。【一詞多義】1.可(1)大約。表示估計數目。(潭中魚可百許頭)(2)可以,能夠。(明滅可見;不可久居)2.從(1)介詞,自、由。(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隨。(隸而從者)3.清(1)形容詞,清澈。(水尤清冽)(2)形容詞,凄清。(以其境過清)4.差(1)形容詞,長短不一。參差不齊(參差披拂)(2)動詞,交錯。(其岸勢犬牙差互)5.見(1)通“現”,出現。(才美不外見)(2)看見,動詞。(明滅可見)6.樂(1)以…為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心樂之)(2)逗樂。(似與游者相樂)7.以(1)介詞,因為。(以其境過清)(2)連詞,而。(卷quan石底以出)(3)介詞,用把。(全(quán石以為底)8.而(1)表承接關系。(乃記之而去)(2)表并列關系。(隸而從者)(3)表修飾關系。(潭西南而望)9.游(1)游動。(皆若空游無所依)(2)游覽。(同游者)10.環(1)玉環。(如鳴佩環)(2)環繞。(四面竹樹環合)11.為(1)動詞,作為。(卷(quán)石以為底)(2)動詞,成為。(為巖)【詞類活用】1.從小丘西行 西:名詞作方位狀語,向西。2.下見小潭。 下:方位名詞作動詞,向下。3.皆若空游無所依。 空:名詞作狀語,在空中。4.日光下澈。 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下。澈 :形容詞作動詞,照到。5、俶爾遠逝。 遠:形容詞作狀語,向遠處。6.潭西南而望。 西南:名詞作狀語,向西南。7.斗折蛇行。 斗:名詞作狀語,像北斗七星一樣。蛇:名詞作狀語,像蛇一樣。8.其岸勢犬牙差互。 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一樣。9.凄神寒骨。 凄:使動用法,使…凄涼。寒:形容詞作使動用法,使…寒冷。10.如鳴佩環。 鳴:使動用法,使…發出聲音。11.心樂之。 樂:意動用法,感到快樂。12.隸而從者。 隸:名詞作動詞,作為隨從。從,跟從。13.似與游者相樂。 樂:形容詞作動詞,逗樂。14.近岸。 近:形容詞用作動詞,靠近。15.潭中魚可百許頭。 可:形容詞作量詞,大約。【特殊句式】(1)倒裝句①如鳴佩環(正確語序:如佩環鳴) 好像人身上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②全石以為底(正確語序:以全石為底) 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③卷石底以出(正確語序:石底卷以出) 石頭從水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2)省略句1.乃記之而去。(省略主語“我”) 于是記下這番景致便離開了。2.斗折蛇行。(省略主語“小溪”) 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前行那樣彎曲。3.以其境過清。(省略主語“我”)我因為它的環境過于凄清。4. 心樂之。(省略主語“我”)我心里感到很高興。(三)核舟記【通假字】(1)詘右臂支船(詘——通“屈”,彎曲。)(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橫”,橫著的。)(3)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 通“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4)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甫——通“父”,古代對男子的美稱,多附與字之后。)(5)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通“揀”,挑揀。)【古今異義】1.約八分有奇古義:零數。今義:單的;不成對的,跟“偶”相對。2.高可二黍許“可”的古義:大約;今義:表示同意。“許”的古義:上下;今義:答應,允許。3.其兩膝相比者古義:靠近;今義:比較,較量。4.神情與蘇、黃不屬古義:類似;今義:歸屬。5.而計其長曾不盈寸古義:竟然;今義:曾經。【一詞多義】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奇異、罕見);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零數,余數)2.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表存在的動詞,與“無”相對);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 通“又”,加上,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3.為:為宮室、器皿、人物 ( 做,這里是雕刻的意思。);中軒敞者為艙 (是);為人五:(刻有)4.可:高可二黍許 (大約);珠可歷歷數也 (可以)5.端:東坡右手執卷端 (名詞,“畫卷的一端(右端)”);其人視端容寂 (形容詞,“端正、正”)6.木:能以徑寸之木 (圓木);以至鳥獸、木石 (樹木 )7.者:中軒敞者為艙 (……的部分);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8.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叫作);文曰:天啟壬戌秋日 (是)9.扇: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扇,量詞);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 (扇子)10.啟: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打開);天啟壬戌秋日 (明熹宗朱由校年號)11.而: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表并列,并且);啟窗而觀(連詞,然后);啟窗而觀(表承接);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表轉折,但是)12.以:能以徑寸之木 (用)以至鳥獸、木石 (甚至)13.語:如有所語(說話);此中人語云(告訴)14.蓋:蓋大蘇泛赤壁云(大概);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原來是);蓋以誘敵(大概,原來是)15.云:蓋大蘇泛赤壁云(語氣助詞,無實際意義);此中人語云(說)16.其:其兩膝相比者(他們的);而豎其左膝(他的指佛印的);其人視端容寂;其船背稍夷(那,那個);則題名其上(指船底)其色丹(它的,指字的);而計其長曾不盈寸(代船)【詞類活用】1.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臥: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平放;詘: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彎曲。2.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峨冠:名詞作動詞,帶著高高的帽子。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詞作動詞,梳著椎形發髻。4.石青糝之。石青:名詞作狀語,用石青;糝:名詞用做動詞,涂染。5.箬篷覆之。箬篷:名詞用作狀語,用箬篷。6.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奇巧:形容詞作名詞,特殊技巧。7.而豎其左膝。豎: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豎,豎起。【特殊句式】(1)判斷句①中軒敞者為艙。(“為”表示判斷)②蓋大蘇泛赤壁云。(“蓋……云”表示判斷)(2)倒裝句①嘗貽余核舟一,原句應為:嘗貽余一核舟。②又用篆章一,原句應為:又用一篆章。③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原句應為:蓋簡修狹桃核為之。(3)省略句①則題名其上,省略于,原句應為:則題名于其上。(四)《莊子》二則重點實詞1.相(xiàng):輔助君主的人,相當于后代的宰相。這里用作動詞,做宰相的意思。2.恐:害怕。3.國:國都。4.三:虛指多次。5.往:前往。6.鹓(yuān chú):古代傳說中像鳳凰一類的鳥,習性高潔。7.止:棲息。8.練實:竹實,即竹子所結的子。9.醴(lǐ)泉:甘美如醴(甘甜,甜美)的泉水。10.鴟(chī):貓頭鷹。11.嚇(hè):模仿鴟發怒的聲音。文中第二個“嚇”用作動詞。12.濠(háo)梁:濠水的橋上。濠,水名,在現在安徽鳳陽。13.鯈(tiáo)魚:一種淡水魚中的銀白色小魚,喜歡在水層下面游動,長約16厘米,又名白鰷。14.請:請允許我。15.循:從……說起。重點虛詞1.或:有的人。 (或謂惠子曰)2.于是:在這時。 (于是惠子恐)3.夫(fú):可以不譯,也可以譯作那。 (夫鹓發于南海)4.是:這。 (是魚之樂也)5.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來(子固非魚也)。6.全:完全,確定是。 (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7.安:怎么(哪里)。 (汝安知魚樂)8.云者:如此如此。 (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9.既:已經。 (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古今異義1.止古義:棲息。 (非梧桐不止)今義:停止。2.于是古義:在這時。 (于是鴟得腐鼠)今義:因果關系。3.國古義:國都。 (搜于國中三日三夜)今義:國家。一詞多義1.之代詞,他,代惠子。 (莊子往見之)代詞,代“鹓”這種鳥。 (子知之乎)代詞,代鴟。 (鹓過之)結構助詞“的”。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2.于介詞,引出動作處所,從。 (夫鹓發于南海)介詞,引出動作處所,在。 (而飛于北海)介詞,在。 (于是鴟得腐鼠)3.嚇語氣詞,hè,模仿發怒的聲音。 (仰而視之曰:“嚇!”)動詞,嚇唬。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4.固本來。 (子固非魚也)固然。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5.安表疑問,怎么。 (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表疑問,哪里。 (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6.于是表承接,“于是”。 (于是惠子恐)在這時。 (于是鴟得腐鼠)7. 子古代著書立說,代表一個流派的人。 (莊子曰)人物代詞,你。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8.見看望,拜見。 (莊子往見之)引見。 (胡不見我于王)詞類活用相:輔佐君主的人。這里是做宰相的意思。名詞作動詞。 (惠子相梁)重點句式1.倒裝句狀語后置(1)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于國中三日三夜”是狀語后置,應為“于國中搜三日三夜”。)(2)夫鹓發于南海。 (“于南海”是狀語后置,應為“夫鹓于南海發”。)(3)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于濠梁之上”是狀語后置,應為“于濠梁之上游”。)2.判斷句(1)是魚之樂也。 (“……也”,判斷句標志。)(2)子非魚。 (否定副詞“非”表判斷。)3.省略句(1)省略介詞惠子相梁。 (動詞“相”后省略介詞“于”,應為“相于梁”。)(2)省略主語仰面視之曰:“嚇!” (省略主語“鴟”。)(五)《禮記》二則【重點探究】通假字:1.兌(通“說(yuè)”),指的是殷商時期的賢相傅說(yuè)。)古代皇帝發布的政令。2.學(通“敩”(xiào)“),教導。3.選賢與(jǔ)能 與通“舉”,推舉,選舉。4.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 矜,老而無妻的人。矜,通“鰥”。古今異義:1.不知其旨也古義:味美今義:意義)2.教然后知困古義:困惑今義:困難)3.教學相長也古義:促進今義:增長)4.大道之行也古義:指政治上的最高境界今義:寬闊的路5.男有分,女有歸古義:女子出嫁今義:返回,回歸,回到本處6.鰥寡孤獨古義 :為兩個字。“孤”指幼而無父的人;“獨”指老而無子的人。今義:為一個詞,單一,只有一個,指獨自一個人。7.盜竊亂賊而不作古義:造反今義:“雜亂”,“搗亂”等含義8.盜竊亂賊而不作古義 :害人今義:小偷,竊賊9.盜竊亂賊而不作古義:興起今義:作為10.是謂大同古義:代詞“這”今義:常用于判斷詞,或與“非”相對。詞類活用:1.故人不獨親其親 (親)動詞作意動用法,以……為親。2.不獨子其子 (子)名詞作意動用法,以。。。。。。。為子。3.使老有所終 (老) 形容詞作名詞,老年人。4.壯有所用 (壯) 形容詞作名詞,壯年人。5.幼有所長 (幼) 形容詞作名詞,幼童。6.故外戶而不閉(外)名詞作動詞,從外面。7.選賢舉能(賢) 形容詞作名詞,品德高尚的人。8.選賢舉能(能)形容詞作名詞,才能出眾的人。一詞多義:1.其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詞,指“佳肴”,美味的菜)弗學,不知其善也(代詞,指“至道”,最好的道理)其此之謂乎(表示推測)2.學教學相長(學習)學學半(同“敩”,教導)1.之其此之謂乎(代詞,復指前置的賓語“此”)大道之行也(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不譯)(六)《馬說》通假字(1)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表現。(2)食之不能盡其材 “材”通“才”,才能(3)其真無馬邪 “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4)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飼”,喂養。一詞多義(1)之:雖有千里之能(助詞,譯為的)馬之千里者(不譯,定語后置的標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詞,它,代千里馬)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譯,補充音節)(2)食: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飼”,喂)食不飽(動詞,吃)一食或盡粟一石(頓)(3)策:執策而臨之(名詞,鞭子)策之不以其道(動詞,鞭打)(4)以:不以千里稱也(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5)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雖有千里之能(能力)(6)其: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詞)其真無馬耶(表反問語氣,難道)其真不知馬也(其實)詞類活用(1)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形容詞作動詞,辱沒。(2)一食或盡粟一石 形容詞作動詞,吃盡。(3)策之不以其道 名詞作動詞,鞭打,驅使(4)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數量詞作動詞,行千里。(5)食之不能盡其材 盡,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盡,竭盡。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1)倒裝句:①馬之千里者。(定語后置,“千里”是中心詞“馬”的后置定語。)譯句:(能日行)千里的馬。②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狀語后置,“于”相當于“在”,“于奴隸人之手”是介詞結構的后置。)譯句:只好屈辱在低賤的(養馬)人的手里。(2)翻譯: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譯句:鞭策它,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方法,喂養它,不能竭盡它的能力,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②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譯句:難道真的沒有馬嗎?大概真的不認識馬吧。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