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第七單元第三節 印度第1課時 人口和氣候《印度》一節屬于世界地理認識區域部分中的認識國家部分。作為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其在人口、資源、環境及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具有自身獨特的特點。同時印度的發展對同為發展中人口大國的我國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關于區域地理的分析方法或步驟,在第六章亞洲的學習中已經詳細的闡述,因此在認識國家部分教材側重地理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本課時教材內容主要講述了印度的人口和氣候,在了解印度自然環境特點的基礎上,運用地理知識分析人口與社會發展的相互關系。本學期學生通過亞洲、日本、東南亞的學習,掌握了一定的區域地理學習方法,初步建立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為基本框架結構的知識學習體系,但缺乏對區域地理中突出重點地理問題的學習經驗,學生讀圖析圖及從圖中提煉信息的能力還較弱,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空間概念和讀圖用圖能力的培養。知識與能力 核心素養能夠運用地圖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特征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能夠運用圖文資料說明印度人口的增長特點,了解人口增長與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樹立人地協調發展觀念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能夠運用地圖等相關資料分析印度的氣候特點,歸納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教學重點: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特征、人口特點。教學難點: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發生的原因。一、導入新課多媒體播放動畫片《西游記》片尾曲:“白龍馬,蹄朝西,馱著唐三藏跟著仨徒弟,西天取經上大路,一走就是幾萬里……”同學們一定很熟悉這首歌曲吧!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你一定耳熟能詳。西天是指古代的天竺,也就是現在的印度,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訪文明古國——印度。二、探究新知(一)印度的地理位置1.多媒體出示“印度在世界的位置圖”,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相關正文內容以及教材“印度的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1)從半球位置看,印度位于哪個半球?(2)從海陸位置看,印度的大致方位是什么?(3)從緯度位置看,印度有什么特殊之處?(4)與印度相鄰的國家有哪些?隔海相望的國家有哪些?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半球位置 東半球、北半球海陸位置 亞洲的南部,東瀕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南臨印度洋經緯度位置 北回歸線穿過,大部分位于熱帶相鄰的國家 中國、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緬甸、巴基斯坦隔海相望的國家 斯里蘭卡、馬爾代夫 2.材料展示:南亞大國——印度從喜馬拉雅山脈南側到印度洋之間的廣大地區,稱為南亞。它東瀕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馬爾代夫七個國家和克什米爾一個地區。由于喜馬拉雅山脈將南亞與亞洲其他地區隔開,南亞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又稱南亞次大陸。印度位于南亞次大陸的正中央,是南亞大國。其國土面積、人口約占南亞總面積、總人口的19/25,國內生產總值約占南亞總產值的4/5,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印度的科技發展水平和軍事實力也位居南亞首位。教師提問:印度與南亞有什么聯系?有什么地位?提示:南亞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馬爾代夫七個國家和克什米爾一個地區;印度位于南亞次大陸的正中央,是南亞大國。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其科技發展水平和軍事實力也位居南亞首位。3.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印度的地形圖”,完成下列活動。活動1:找出與印度陸上相鄰以及隔海相望的國家的方位,加深形象記憶,然后自行在黑板上畫出印度及其陸上相鄰、隔海相望的國家的大致方位圖。活動2:學生觀察印度的地形特點,找出主要的河流、平原、山脈和高原,并推測印度的地勢特征,派代表發言。提示:主要河流是恒河(印度人心中的母親河,圣水河),印度地形可以分成三大地區,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廣大的德干高原。地勢特征:南北高,中間低。(二)世界人口大國1.多媒體出示“印度碼頭擁擠的人群圖”“2001—2021年印度人口數量變化圖”,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相關正文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教師提問:(1)2021年,印度人口達到了多少?(2)2001年到2021年的20年間,印度人口大約增加了多少億?(3)總結印度的人口增長特點。提示:(1)13.93億。(2)3.25億。(3)人口增長速度過快。2.學生自主閱讀教材P32“閱讀材料”,了解印度的控制生育計劃實施情況。3.活動探究:多媒體出示材料,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印度人口眾多的優勢和劣勢。印度每年新增勞動力1 800萬人左右,勞動力資源豐富,價格低廉印度是世界上主要的稻米、小麥、甘蔗生產和消費國之一印度是全球幾大移動電話市場之一。2020年,印度移動電話用戶接近11.6億人印度與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糧食產量、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項目 耕地面積(2018年) 糧食產量(2018年) 國內生產總值(2020年)印度人均值/ 世界人均值 0.67 0.61 0.18 提示:優勢:勞動力豐富、廉價,有利于水稻種植業的發展;人口多,需求量大,市場廣闊。劣勢:印度人口眾多,導致人均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少,影響糧食供給,還導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低于世界平均值,影響經濟發展。教師總結:優勢—人口眾多—劣勢(三)熱帶季風氣候1.多媒體出示“孟買多年平均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圖1)”“南亞每年1月、7月盛行風向圖(圖2)”,學生分組討論,回答下列問題。(1)根據圖1,分析孟買的氣候特點,推測孟買的氣候類型。提示: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是熱帶季風氣候。(2)讀圖2,根據圖1,將下列表格內容補充完整。時間 風源地 風向 性質 降水 季節10月至次年5月 陸地 東北風 干燥 少 旱季6—9月 海洋 西南風 潮濕 多 雨季 2.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并思考:由于西南季風很不穩定,印度每年雨季水旱災害頻繁。那么,當西南季風來得早、退得晚時,印度會發生什么災害?當西南季風來得晚、退得早時,印度會發生什么災害?學生思考后舉手回答。教師總結:印度本節課運用地圖加強直觀教學,使學生從圖上自主獲取有關印度位置、范圍的概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形象思維能力。本節課運用了大量圖片和人口資料,讓學生親自感受印度人口數量之多,增長速度之快。總之,本節課培養了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運用知識的遷移能力,體現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第2課時 糧食生產 迅速發展的服務外包產業本課時主要講述印度的工農業生產。首先講述了印度的氣候與糧食生產的關系,然后講述了印度服務外包產業產生的背景、發展條件、涉及的主要領域、發展現狀、特點及作用。七年級的學生求知欲強,好奇心大,思維活躍,學習積極性高,對動畫、圖片等資料信息很感興趣,敢于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但對自然環境各要素對農業生產、人文特征和經濟發展的影響理解不夠,因此需要加強學生對這方面學習的鍛煉,提高學生對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之間關系的分析能力。知識與能力 核心素養通過圖文資料,了解印度農業生產的分布,學會分析印度農業的分布特征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樹立因地制宜的發展觀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通過圖文資料,了解印度軟件外包產業的發展過程,理解高新技術產業對印度經濟發展的作用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教學重點:印度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印度工業發展特點及其原因。教學難點:印度工業發展特點及其原因。一、導入新課“恰巴提”是以小麥為原料的一種食物,咖喱飯是以水稻為原料的一種食物。有人說:如果你在印度北方,你一定要品嘗當地的薄面餅“恰巴提”;如果你在印度南方或東部沿海地區,就一定要試著習慣這里以辣味為主的美味咖喱飯。由此可見小麥和水稻在印度的重要性。那么,為什么小麥和水稻在印度如此重要呢?讓我們帶著疑問一起走進今天的學習!二、探究新知(一)糧食生產1.材料展示:兩次“綠色革命”20世紀60年代,印度進行了第一次“綠色革命”,引進并培育新品種,使用化肥,改進灌溉技術,推廣機械化生產。這些措施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過度使用化肥、農藥,大量抽取地下水,土地退化嚴重,糧食增產潛力減弱。2004年開始,印度進行了第二次“綠色革命”,利用生物技術的進步改良品種,推廣高效無毒農藥,完善水利灌溉系統,加強信息技術在農業管理中的運用等。這次“綠色革命”不僅明顯提高了糧食產量,而且改善了生態環境。教師提問:(1)印度政府為什么十分重視糧食生產?(2)試分析印度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糧食生產不能自給的原因。(3)印度在20世紀60年代之后,糧食迅速增長的突破口在哪里?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總結:上節課,我們了解到印度是世界人口大國,人口增長速度較快,因此印度的糧食需求壓力很大,但是由于水旱災害頻繁、生產技術落后等原因,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印度糧食不能自給,每年都需要進口大量的糧食。現在,印度糧食能夠自給要歸功于20世紀60年代推行的“綠色革命”。“綠色革命”改進了糧食生產技術,使糧食供應狀況逐步得以改善。2004年開始,印度進行了第二次“綠色革命”,提高了糧食產量,改善了生態環境。教師過渡:印度政府十分重視糧食生產,而水稻和小麥又是印度的主要糧食作物,那么水稻和小麥在印度的分布特點是什么呢?2.多媒體出示“印度水稻、小麥的分布圖”。教師提問:水稻和小麥主要分布在印度的什么地方?提示:水稻主要分布在印度的東部及沿海地區,小麥主要分布在印度的中部和北部地區。教師拓展:農作物的分布與其生長特性以及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有著密切關系。印度國土面積廣大,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多的國家,不同地區的地形、氣候條件差異很大,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印度因地制宜地發展了農業生產。3.活動探究:多媒體出示以下圖文材料,學生結合教材“印度的地形圖”,分小組合作探究印度糧食生產與自然條件的關系。小麥喜溫涼氣候,比較耐旱。水稻屬于喜溫喜濕作物,生長期間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供給。 (1)指出印度水稻和小麥分布區的主要地形。(2)推測水稻和小麥分布區的氣溫差異。(3)對照圖1與圖2,說出印度水稻和小麥主要分布區的年降水量差異。提示:(1)水稻主要分布在平原,小麥主要分布在高原和平原。(2)水稻分布區的氣溫高于小麥分布區。(3)水稻分布區的年降水量在1 000毫米以上,而小麥分布區的年降水量在1 000毫米以下,水稻分布區的降水比小麥分布區的降水多。(二)迅速發展的服務外包產業1.材料展示:印度的軟件外包產業在印度的服務外包產業中,軟件外包產業是發展最快的行業。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軟件外包產業每年的增速高達30%以上,最高時超過50%。由于具有質量好和成本低的綜合優勢,印度備受向外承包軟件業務企業的青睞。印度的軟件外包業務主要來自美國,其次是歐洲發達國家。班加羅爾是印度軟件外包產業的發源地。學生自主閱讀材料及教材相關正文內容,回答下列問題。(1)服務外包產業指什么?(2)服務外包產業具有什么特點?(3)印度能成為“世界辦公室”的優勢條件有哪些?(4)印度軟件外包產業的發源地在哪里?同桌相互交流后回答。提示:定義 跨國公司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將軟件設計等信息技術服務業務,外包給其他專業化團隊來完成特點 信息技術含量高、利潤大、資源消耗少優勢條件 人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較低、英語普及、信息技術發展較早等發源地 班加羅爾 2.多媒體出示“印度軟件外包產業中心的形成年代與分布圖”,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印度軟件外包產業空間分布的變化特點。(1)找出20世紀80年代印度的軟件外包產業中心。這些軟件外包產業中心又是軟件產業中心。談談軟件外包產業最初出現在這些地方的原因。(2)指出20世紀90年代、21世紀印度新出現的軟件外包產業中心。(3)談談印度軟件外包產業空間分布的變化特點。提示:(1)20世紀80年代,印度的軟件外包產業中心主要有新德里、加爾各答、海得拉巴、金奈、班加羅爾、孟買等。這些地區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因此成為印度最初的軟件外包產業中心。(2)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軟件外包產業中心分布在新德里、孟買附近,21世紀出現的軟件外包產業中心集中分布在西部沿岸地區。(3)20世紀80年代,印度的軟件外包產業主要集中在軟件產業中心,20世紀90年代,向軟件產業中心周圍的中小城鎮擴散,21世紀初擴散到西部沿岸中小城鎮。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識圖、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等形式了解印度的農業和工業,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學生識圖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達到了新課標的要求。但這節課對于個別同學沒有照顧到,這在以后的備課中需要考慮全面,或進行個別指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