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鳳陽花鼓》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審美感知:了解安徽民歌《鳳陽花鼓》的產生背景,能唱這首民間小調,并能根據歌曲的情緒選擇適當的打擊樂器和節奏型為歌曲伴奏。2、藝術表現:通過新舊兩首《鳳陽花鼓》的對比,感受不同的情緒及風格,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3、創意實踐:通過給以組為單位為《鳳陽花鼓》旋律進行加花,發展學生的創作能力和團結合作的能力,設計演唱形式。4、文化理解:通過學唱歌曲《鳳陽花鼓》,讓學生了解安徽民歌的風格,弘揚民族文化。教學重點:指導學生用自然、圓潤的聲音完整背唱歌曲《鳳陽花鼓》教學難點:為旋律進行加花,設計演唱形式。教學準備:鋼琴、多媒體、打擊樂器等。學生提前收集有關鳳陽花鼓的藝術文化知識。教學過程:情景導入1、播放舊版鳳陽花鼓師:同學們,請你猜猜這首民歌它的名字是什么,是什么地方的民歌?生:《鳳陽花鼓》——(安徽民歌)。師:接下來我們繼續聽聽這首舊時的《鳳陽花鼓》。聽聽它在訴說什么?感受音樂情緒音樂起: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師:你覺得這首歌的情緒是怎樣的呢?用顏色來表示一下。學生討論1分鐘,請個別同學發表自己的意見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灰色可以代表心情很悲傷,黑色可以代表當時社會很黑暗,棕黃、土黃表示環境很蕭條等等……苦難的生活總會過去,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如今的鳳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你們看鳳陽如今的美好景象。師:改革開放以后,鳳陽花鼓的形式和內容也隨之起了很大的變化。鳳陽花鼓成了人們自娛自樂的工具,凡遇到喜事,接待賓客,鳳陽人總要熱情的表演一番。它的形式也更加活潑多樣,氣氛更加熱烈歡快,鳳陽花鼓的名聲也越來越大,近年還走出國門,到國外表演,獲得外國友人的贊譽。新歌教學介紹鳳陽花鼓的歷史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安徽民歌《鳳陽花鼓》。(板書)師:鳳陽是安徽省的一個普普通通的縣,卻有樣東西很出名,那就是“鳳陽花鼓”,鳳陽花鼓又叫雙條鼓,最初表現為兩個人,一人擊鼓,一人口唱小調。歌詞都是較為悲切的內容,舊時鳳陽旱澇災荒不斷,許多人唱著花鼓,乞討為生,鳳陽花鼓成了討飯的象征。教師范唱師:接下來,老師給大家唱一首新版的《鳳陽花鼓》,請你再來說一說歌曲的情緒及表現的情景?教師邊唱邊表演,學生感受歌曲。(1)歌曲的音樂情緒是怎樣的?歡快、愉悅地(2)歌曲展現了怎樣的情景?人們邊歌邊舞的熱鬧情景(3)這首歌的唱詞中有沒有與我們以前學習的歌曲有不同的地方?不同之處是什么?你能模仿一下嗎?“得兒”、“得兒”(4)認識鳳陽花鼓師:請學生來介紹鳳陽花鼓花鼓又稱“打花鼓”“花鼓小鑼”“雙條鼓”是民間歌舞形式之一,鳳陽花鼓起源于安徽鳳陽府,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漢代民間表演藝術,表演者通常為一男一女,一人執鑼,一人擊鼓,口唱小調邊歌邊舞。學習音樂知識魚咬尾:前一句旋律的結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個音相同的結構。師:看譜請學生說說切分音的作用。襯詞:無實際意義,通常出現在民歌的歌詞中,除直接表現歌曲思想內容的正詞外,為完整表現歌曲而穿插的一些由語氣詞、形聲詞、諧音詞或稱謂構成的襯托性詞語。學唱歌曲師:下面我們就懷著喜悅的心情唱唱這首新《鳳陽花鼓》。(1)現在請同學們跟老師的琴唱歌譜。(2)好,同學們聽了也唱了,先想想看,我們用什么方式表現前奏和間奏鑼鼓點的特征(學生說了以后)現在我們在前奏和過門的時候有手拍節奏,歌唱的旋律用“La”音哼唱全曲。三、拓展與實踐1、下面我們認識幾件打擊樂器:(1)邀請幾名學生到臺上拿自己喜歡的樂器,每個人依次向大家簡單介紹并演示自己手上樂器的演奏方法。(2)請這幾位同學演奏自己介紹的打擊樂器,下面的同學演唱旋律并且用拍手、跺腳等方式共同來伴奏。老師要求同學們打出來的節奏要適合的節奏進行就可以了。2、介紹旋律加花:旋律加花就是圍繞主旋律加進其他的音是旋律更加豐富多彩,加花通常加在長音的位置上,加花部分一般使用可以快速演奏的樂器進行演奏。現在我們也來看看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鳳陽花鼓》可以在哪里加花,怎么加花?(1)我們以組為單位給大家5分鐘討論,組長負責安排自己的組員具體設計哪個樂器的節奏,設計好了以后組長還要組織全組一齊練習演奏。(2)好了,現在同學們展示自己風采的時候到了,哪一個組先來展示(各組分別展示)同學們給自己評價一下吧!四、小結與作業。(1)嘗試用其他藝術形式來演繹歌曲師:同學們給《鳳陽花鼓》設計的節奏和加花不管是傳統的還是流行的,我們都充分體驗了作為樂手的感覺。我們身邊的音樂是多種多樣的,以后大家可以讓這首《鳳陽花鼓》用其他的音樂形式或者是其他的音樂風格來演繹。相信大家一定會演繹得更好。設計演唱形式師:請你為歌曲設計演唱形式,如:對唱、領唱、合唱、輪唱、重唱等。(共17張PPT)鳳陽『左手鑼,右手鼓手拿著鑼鼓來唱歌』花鼓湯原縣第二中學孫玉玲教學目標:1、審美感知:通過新舊兩首《鳳陽花鼓》的對比,感受不同的情緒及風格,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2、藝術表現:了解安徽民歌《鳳陽花鼓》的產生背景,能唱這首民間小調,并能根據歌曲的情緒選擇適當的打擊樂器和節奏型為歌曲伴奏。3、創意實踐:通過給以組為單位為《鳳陽花鼓》旋律進行加花,發展學生的創作能力和團結合作的能力,設計演唱形式。4、文化理解:通過學唱歌曲《鳳陽花鼓》,讓學生了解安徽民歌的風格,弘揚民族文化。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指導學生用自然、圓潤的聲音完整背唱歌曲《鳳陽花鼓》教學難點:為旋律進行加花,設計演唱形式。鳳陽鼓樓你聽過這首歌嗎?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苦難的生活總會過去,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如今的鳳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你們看鳳陽如今的美好景象:鳳陽花鼓改革開放以后,鳳陽花鼓的形式和內容也隨之起了很大的變化。鳳陽花鼓成了人們自娛自樂的工具,凡遇到喜事,接待賓客,鳳陽人總要熱情的表演一番。鳳陽花鼓鳳陽是安徽省的一個普普通通的縣,卻有樣東西很出名,那就是“鳳陽花鼓”。鳳陽花鼓鳳陽花鼓又叫雙條鼓,最初表現為兩個人,一人擊鼓,一人口唱小調,乞討為生。鳳陽花鼓成了討飯的象征。C思考問題人們邊歌邊舞的熱鬧情景歡快、愉悅地“得兒”、“得兒”1、歌曲的音樂情緒是怎樣的?3、這首歌的唱詞中有沒有與我們以前學習的歌曲有不同的地方?不同之處是什么?你能模仿一下嗎?2、歌曲展現了怎樣的情景?鼓條:一般為竹條結構,雙條槌交替捶打鼓面。鼓面:通常采用動物皮制作也有采用橡膠制作。綴絲穗:鼓上的裝飾品,寓意吉祥如意。認識鳳陽花鼓花鼓又稱“打花鼓”“花鼓小鑼”“雙條鼓”是民間歌舞形式之一,鳳陽花鼓起源于安徽鳳陽府,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漢代民間表演藝術,表演者通常為一男一女,一人執鑼,一人擊鼓,口唱小調邊歌邊舞。花鼓介紹C魚咬尾:前一句旋律的結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個音相同的結構。仔細觀察旋律,有什么特點?1 2 3 5 6中國五聲調式C大切分\ /\ /唱一唱B段襯詞:無實際意義,通常出現在民歌的歌詞中,除直接表現歌曲思想內容的正詞外,為完整表現歌曲而穿插的一些由語氣詞、形聲詞、諧音詞或稱謂構成的襯托性詞語。C音樂活動旋律加花就是圍繞主旋律加進其他的音是旋律更加豐富多彩,加花通常加在長音的位置上,加花部分一般使用可以快速演奏的樂器進行演奏。現在我們也來看看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鳳陽花鼓》可以在哪里加花,怎么加花?(1)我們以組為單位給大家5分鐘討論,組長負責安排自己的組員具體設計哪個樂器的節奏,設計好了以后組長還要組織全組一齊練習演奏。(2)好了,現在同學們展示自己風采的時候到了,哪一個組先來展示(各組分別展示)同學們給自己評價一下吧!設計演唱形式:請你為歌曲設計演唱形式,如:對唱、領唱、合唱、輪唱、重唱等謝謝湯原縣第二中學孫玉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鳳陽花鼓》教案賽課.doc 鳳陽花鼓 課件 .pptx 鳳陽花鼓(老版).mp3 未知歌手 - 鳳陽花鼓.mp3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