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學歷案【學習目標】1.評說“天時”“地利”與“人和”之間的邏輯關系;2.鑒賞《孟子》散文流暢充沛、雄辯有力的論證語言。教學重難點1.評說“天時”“地利”與“人和”之間的邏輯關系;2.鑒賞《孟子》散文流暢充沛、雄辯有力的論證語言。【學習過程】一、妙引明標悠悠華夏歷史,經典浩若繁星。近日,學校將要舉辦“我心中的最美典籍”拉票活動。八年級一班的同學發現《孟子》這本著作也在投票之列。他們想通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文章,來給《孟子》拉票。同學們,你們愿意加入這次拉票會,一起捧起這顆燦爛的典籍之星嗎?學習目標:1.評說“天時”“地利”與“人和”之間的邏輯關系;2.鑒賞《孟子》散文流暢充沛、雄辯有力的論證語言。文化常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于《孟子》。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繼承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被尊稱為“亞圣”,與孔子并稱為“孔孟”。孔子及其弟子的《論語》是語錄體,其思想核心是“仁愛”;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的《孟子》是議論散文體,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孟子》作品風格是文章氣勢充沛,語言流暢,邏輯嚴密,論事論理雄辯有力。(以上可以填空題的形式出現,檢測內容選擇使用,部分也可以作為課堂檢測題。)二、朗讀悟“道”學習任務一:聽讀、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氣勢,悟出“道”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ɡuǎ]助。寡助/之至,親戚[qī]/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評價任務一:(1)畫出兩個排比句,通過誦讀,體會語言流暢充沛的特點,讀出氣勢。(1-2組)(2)畫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句和結論句,用“/”劃分出論證的三個層次來,并悟出“道”的含義。(3-4組)(預設:“道”即王道、仁政,也就是“人和”)三、論證明“道”學習任務二:翻譯課文,評說“天時”“地利”與“人和”之間的邏輯關系,并判斷出其使用的論證方法。評價任務二:(3)檢測重點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鞏固所學。(順流提問,填空式)(4)評說“天時”“地利”與“人和”之間的邏輯關系(1-2組),判斷出使用的論證方法(3-4組)。(預設:分別列舉“攻城”“守城”事例,論證戰爭中“人和”的重要性,雙重否定句的使用加強了語言氣勢和論證力度。)板書:天時地利不如人四、鑒賞得“道”學習任務三:誦讀課文第3層,讀出排比句流暢充沛的語言氣勢;畫出使用對比手法的句子,并判斷出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論說雄辯有力的語言特點。評價任務三:(5)歸納出排比句“層遞”的特點及其作用。(1-2組)(層遞式排比句,不可交換句序,再次強調“地利”不足恃。)(6)找出反面論證、對比論證的句子,總結語言特點。(3-4組)(層遞排比句同時從反面講道理論證,通過“得道”與“失道”的對比論證,得出“君子戰必勝”的結果,增強雄辯力。)板書:君子得道戰必勝五、拓展行“道”學習任務四:從戰爭到治國,請列舉中國歷史上的實例,總結“行道”的必要性。評價任務四:列舉“得道”“失道”的歷史實例,闡述施行仁政的重要性。(1-2組,3-4組)(7)商紂王雖然天資聰敏,但不行仁政,橫征暴斂,最終眾叛親離,葬送了商朝的天下。(從“失道者寡助”的角度進行闡述,還比如清朝末年的腐朽統治。)(8)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試著從孟子“得道者多助”的角度進行闡述一下。(施行仁政的君主會得到廣泛的擁護,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則會失去民心。再比如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一舉打垮反動腐敗的國民黨反動統治。)通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推薦《孟子》:(1)本文開篇提出論點,再以攻城、守城的戰例分兩層論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在此基礎上,對“人和”進一步發揮,將論題深化。“得道”(即“得人和”),就會“戰必勝”,從而闡明了“人和”的重要性。(2)善于運用排比、對比、增強論證力量。“城非不高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部分,用雙重否定的排比句突出了守城一方的各種有利條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部分,用層遞排比句再次強調了“地利”不足恃。這些排比句的運用,不僅使文章氣勢磅礴,而且析理精微,說理性強。“得道”與“失道”的對比,更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基于以上兩點,我們應該大力推薦《孟子》這部書,讓這顆燦爛的典籍之星,在古代文學的長河里熠熠生輝,傳承萬代千秋。課堂檢測:1.指出決定戰爭勝負的三要素及其關系的句子(即中心論點)是: 。2.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布置作業:1.小組競讀,背誦、默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積累有關孟子的名言佳句。【板書設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時地利不如人君子得道戰必勝附:解釋重點實詞:①七里之郭(外城)②環而攻之(圍)③城非不高也(城墻)④池非不深也(護城河)⑤兵革非不堅利也(泛指武器裝備。兵,武器;革,指皮革制成的甲、胃、盾之類)⑥委而去之(放棄;離開)⑦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懾)⑨得道者多助(能夠施行治國的正道。即行仁政)⑩寡助之至(極點)⑾親戚畔之(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畔”同“叛”,背叛)⑿故君子有不戰(能行仁政的君主)虛詞意義及用法:①之三里之城(助詞,的)環而攻之而不勝(代詞,指城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助詞,的)寡助之至(動詞,到)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②而環而攻之而不勝(連詞,表修飾)環而攻之而不勝(連詞,表轉折)然而不勝者(連詞,表轉折)委而去之(連詞,表順承)③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介詞,憑借)以天下之所順(介詞,憑借)通假字: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同“叛”,背叛)一詞多義:城三里之城(內城)城非不高也(城墻)古今異義:①親戚畔之古義: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今義:和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其成員。②池非不深也古義:護城河今義:池塘③城非不高也古義:城墻今義:城市④七里之郭古義:外城今義:姓氏詞類活用: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的使動用法,使……定居)②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作動詞,鞏固)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作動詞,威懾)特殊句式: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者……也”,判斷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