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漫威電影宇宙 漫威電影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縮寫為MCU),是以超級英雄電影為中心的共同的架空世界,由漫威影業(Marvel Studios)基于漫威漫畫出版物中的角色獨立制作的系列電影。它像漫畫中的漫威主宇宙一樣,是由共同的元素、設定、表演和角色通過跨界作品所建立的。漫威電視(Marvel Television)將宇宙進一步擴大,制作位于該宇宙中的電視劇系列。 漫威電影宇宙獨立于漫威宇宙中的主宇宙(Earth-616)和終極宇宙(Earth-1610),編號為Earth-199999。 隨著21世紀的到來,依靠飛速發展的計算機技術,在電影中真實的表現超級英雄終于成為可能——漫畫改編的時機總算成熟了。福克斯和索尼先后憑借《X戰警》系列、《蜘蛛俠》系列橫掃美國票房。但這兩個大獲成功的系列電影數十億美元的全球票房,僅給作為品牌授權方的漫威帶來不足1億的票房分成。 不想再為他人做嫁衣的漫威開始了自制超級英雄大片的道路,雄心勃勃的推出了漫威電影宇宙計劃:2008年起,依次將鋼鐵俠、綠巨人浩克、雷神托爾、美國隊長等超級英雄搬上大熒幕,隨后通過《復仇者聯盟》將他們集結起來——在第一階段,漫威憑借6部影片,以總計10億美元的成本換回了高達37.4億美元的全球票房。如今第三階段已開啟,這意味著幾位廣受歡迎的復仇者將會得到更多的表現機會,同時會有更多耳熟能詳的經典角色加入復仇者聯盟。 漫威電影宇宙第一階段的電影包括《鋼鐵俠》(2008年)、《無敵浩克》(2008年)、《鋼鐵俠2》(2010年)、《雷神》(2011年)、《美國隊長:復仇者先鋒》(2011年)、《復仇者聯盟》(2012年)。先拍各個角色的故事,后拍英雄戰隊復仇者聯盟,這樣各部影片的設定是統一的,還在各部影片中埋下相互聯系的伏筆,形成一個統一的世界觀。 第二階段由《鋼鐵俠3》(2013年)、 《雷神2:黑暗世界》(2013年)、《美國隊長2:冬日戰士》(2014年)、《銀河護衛隊》(2014年)、《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2015年)、《蟻人》(2015年)組成。 第三階段的所有影片從2016年開始陸續與觀眾見面。由于索尼和漫威達成協議,所以蜘蛛俠已回到“復聯”世界。第三階段已經上映的影片包括:《美國隊長3:內戰》(2016年5月6日)、《奇異博士》(2016年11月4日)、《銀河護衛隊2》(2017年5月5日)、《蜘蛛俠:英雄歸來》(2017年7月7日(美國),2017年9月8日(中國大陸))、《雷神3:諸神黃昏》(2017年11月3日),《黑豹》(2018年2月16日(美國),2018年3月9日(中國大陸)) 、《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2018年4月27日(美國),2018年5月11日(中國大陸))、《蟻人2:黃蜂女現身》(2018年7月6日(美國),2018年8月24日(中國大陸))、《驚奇隊長》(2019年3月8日)、《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2019年4月24日(中國大陸)、2019年4月26日(美國))、《蜘蛛俠:英雄遠征》(2019年7月2日) 。 第四階段,包含《黑寡婦》、《永恒族》、《奇異博士2》、《黑豹2》、《上氣》、《銀河護衛隊3》等。 問題:想想漫威電影宇宙是怎樣被創造出來的? 【考點解讀】 說明文閱讀的整體感知主要在于兩方面: 區分事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把握說明對象,以接受信息為主,讀懂文章的內容。 分析文章內容,從篩選信息入手,把握住說明對象的特征,概括文章的要點和主旨。 說明類別: 事物說明文:具體事物,包括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和特征等。(例:中國石拱橋、雄偉的人民大會堂) 事理說明文: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質、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內在關系。(例:事物從何而來、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向沙漠進軍) 事理說明文和事物說明文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于說明對象的性質不同。事理說明文是說明一個道理或一種現象,而事物說明文則是一個人或一個東西,包括一種景觀等等等等。簡單的說,事理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比較抽象,而事物說明文說明的則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說明對象特征:就是說明對象的特點,就是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標志。有的事物特征顯露在外,如:形態、方位等;有的特征在內部,如:性質,功能等。 說明文說明順序、概括題 【提問方式】 本文運用了什么樣的說明順序? 某某兩段能否調換順序? 【技巧點撥】 一、說明文說明順序 寫好說明文,首先要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其次最重要的是運用合理的說明順序。所謂合理的說明順序,是指能充分表現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順序,也是符合人們認識事物、事物規律的順序。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等。正確的順序能正確地理清文章思路,能幫助讀者理解,在說明文等敘述性較強的文體中,說明順序更是必不可少的。(梳理文章說明順序就是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 時間順序(按照事物發展過程的先后來介紹某一事物。多用表時間的詞語,如:從古到今;從春到冬;) 2. 空間順序(按事物空間結構的順序來說明 。多用表空間方位的詞語,如:從整體到局部;從內到外;從上到下;從遠到近。) 3. 邏輯順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內部聯系及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常用于事理說明文。一般為:從現象到本質;從原因到結果;從特點到用途;從整體到部分;從概括到具體;從主要到次要。) 注意:有的說明文往往運用多種說明順序,文章整體的說明順序和段落的說明順序不是一樣的。 說明順序的作用:條理清晰,符合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順序,便于讀者理解。 如何理清說明順序? 認清說明對象(說明對象的特點決定了說明順序的選擇。) (2)把握語言標志(說明文語段中往往借助一定的詞句表明層次和順序,連接內容,組織材料。)時間順序多用表時間變化的詞語,空間順序多用表方位的詞語,邏輯順序多用表邏輯層次的關聯詞等。 (3)分清主次,綜合歸納(有時一篇文章不僅采用一種說明順序,而是將幾種方式揉合起來,交叉使用幾種說明順序,從而達到說明透徹的效果。) 另:說明文的結構模式 總分式:①總——分②總——分——總③分——總。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排列,事物說明文常用此結構。 遞進式:遞進式由淺人深、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一層一層地剖析事理。分析文章結構,抓中心句及連接詞。如“首先”“其次”“還”“也”“此外”等詞語。事理說明文常用此結構。 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內容沒有主次輕重之分.例:培根的《論讀書》,三個部分分別談到了讀書的目的、讀書的方法、讀書的好處,就是采用并列的結構。 二、說明文概括題 1. 概括說明內容 首先要注意的是區別問題的范圍是全文還是段落,然后針對不同的范圍作出相應的解答。 另外,“說明的主要內容”不同與“說明對象”。 事物說明文:說明的主要內容=說明對象+特征。 事理說明文:說明的主要內容=說明對象+從現象的起因、性質、解決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 2. 概述某段的說明內容:①可用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一般為第一句話) ②沒有中心句,要根據段落的結構特點(總分或分總)分析總結句段概括內容。 3. 給......下定義(......是什么 ) 一般可以從原文中找到給某一對象下定義的語句。但有必要先認識一下定義的形式,這對我們準確判斷下定義的說明方法也是有幫助的。(說明方法:下定義) 給某對象下定義的基本形式為:“×××(種概念)是×××的×××(屬概念)”。 標準公式為:被定義概念=種差+鄰近屬概念 記不住可以不強記,舉個實例:鉛筆是一種用來書寫以及繪畫素描專用的筆類。大家知道“鉛筆”屬于“筆類”,這個大一級的單位“筆類”就是“鉛筆”的屬概念。“的”前的定語是鉛筆與其他筆相區別的特性,叫“種差”。下定義用肯定的判斷句,不能用比喻等修辭。 知道了這些,就可以到原文中找到相應的語句了,必要時再技照這個標準形式加以整理,就能完成此類題目。 4. 指出說明的中心:(中心:歸納出一篇說明文說明了被說明事物的怎樣的特征,或闡釋怎樣的事理。) 如何尋找中心句? 中心句:出現的位置在開頭或結尾,有時在句中。又以首括居多。判斷方法:多為概括性較強的句子。(敘述句、描寫句、闡釋句、疑問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位置:開頭(總一分結構)、結尾(分一總結構)、中間(一般為承上啟下段) (1)文章的開頭 說明文大部分都是開門見山,開篇點題,通常在第一段甚至是第一句就點明了本文要說明的中心。 (2)文章中的過渡句 這種情況常常出現在事理說明文中,因為事理說明文總是有現象和本質的銜接、常在文中有過渡句,這個時候過渡句便是全文的中心。 (3)文章中議論性的句子 說明文主要以說明為主,偶爾在文章中穿插的議論性的句子通常是比較特殊的,這時候,定要注意了,議論性句子極有可能就是全文的中心。 (4)在字里行間 有的文章沒有辦法找到某一個特定的中心句,那么就在字里行間、需要同學們自己去概括。 知識點1:說明類別及對象 說明對象主要分兩個方面: 事物說明文:具體事物,包括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和特征等。(例:中國石拱橋、雄偉的人民大會堂) 事理說明文: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質、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內在關系。(例:事物從何而來、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向沙漠進軍)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說明的對象呢? 我們既可從標題入手,也可從材料中歸納。需要提醒的是,不要將文章局部的說明對象視為全文的說明對象。 知識點2:什么是說明對象特征? 就是說明對象的特點,就是一事物區別于其它事物的標志,有的事物的特征顯露在外面,如形態、方位等;有的特征在內部,如性質、功能等。 知識點3:如何找準說明對象? 一看文題(事物說明文一般標題就是說明對象) 二看首尾段(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說明文往往運用這種句子來突出所要說明的事物和特征。)(事理說明文找準開頭結尾的總結句,總結出說明對象) 反之,如果要求為說明文加一個題目,也可以用說明對象作為題目。 知識點4:怎樣概括說明特征 一般來說,說明文要說明的重點,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說明的重點外,還要弄清作者介紹的事物有哪些方面的特征,又從哪些角度介紹的。 需要注意的地方:題目、首段、關鍵詞句、中心句、總說句、分說句、過渡句等。 ①從標題著眼(特別是標題中的修飾、限制成分) ②從分析材料入手:逐段分析作者介紹了有關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歸納小結。 ③找中心句:中心句指的是一段中表述段的中心意思的句子。 ④其他:一般情況下,文段開頭(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結尾(或各段的最后一句)往往說明了對象的特點。 【答題規范】 題型①:概括出文章的說明對象(特征)或說明內容。 說明對象:一看文題(事物說明文一般標題就是說明對象) 二看首尾段(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說明文往往運用這種句子來突出所要說明的事物和特征。)(事理說明文找準開頭結尾的總結句,總結出說明對象) 說明內容:說明對象+特征(介紹了......的......) 例:《中國石拱橋》介紹了石拱橋結構堅固、形式優美、歷史悠久的特點。 題型②:本文使用了什么說明順序?有何作用? 本文使用了......的說明順序,對......加以說明,作用:使說明更有條理性。(第一空應該填具體的說明順序,第二空應該填寫具體的事物名稱或說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說明文,但又不能準確表述,可用“事理”、“科學事理”等模糊性的語言表述。) 題型③:文章的第×段到第×段能否調換順序,為什么? 第一種:(注意順序) 1.表態:不能 2.概括兩段的內容(某段寫的是...另一段寫的是...) 3.這兩段是按照...順序寫的,條理清晰,符合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順序,便于讀者理解。 4.調換之后順序就打亂了,不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所以不能調換。 第二種:(注意前后照應) 1.表態:不能 2.概括兩段的內容(某段寫的是...另一段寫的是...) 3.因為第幾段到第幾段照應第幾段的……, 4.調換順序后就不照應了,所以不能調換。 【例題01】 下面的文章是用了什么樣的說明順序? 1.《中國石拱橋》趙州橋→盧溝橋(從古到今,時間順序) 2.《故宮博物院》由南到北(空間順序) 3.《看云識天氣》為了說明根據云的變化來推測天氣的陰晴風雨這一抽象道理,先描繪各種云的形態特點和云層的厚薄、位置變化,從而說明云的形態和天氣變化的關系。(邏輯順序) 4.《向沙漠進軍》先說明沙漠對人類的嚴重危害,揭示了向沙漠進軍的原因,再介紹人類向沙漠進軍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這一說明順序既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又符合人們的閱讀習慣,使文章有很強的邏輯性。邏輯順序) 5.梁衡的《晉祠》描寫圣母殿——圍廊——屋架——廊柱——屋頂——泥塑;(空間順序) 6.《景泰藍的制作》它說明了景泰藍的制作過程“做胎――掐絲――燒制――點藍――燒藍――打磨――鍍金”(時間順序) 7.《統籌方法》一開頭便下定義:“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接著指出它實用范圍的廣泛性,然后重點說明統籌方法的應用問題。(這種先概念后應用,先理論后實踐的順序也屬邏輯順序。邏輯順序) 典型例題 【練習01】 人工智能時代,天氣如何預報 ①天氣預報的發展,經歷了從定性預報、描述性預報向數字化、網格化預報的過程。比如,我國氣象部門原來發布的城鎮天氣預報,內容只包括2400多個城鎮的天氣現象、高低溫和風速風向預報,頻次也只是一天三次,預報的時間精度和空間精度不夠高。 ②2012年,國家氣象中心推出了一個新的預報產品,即大城市精細化預報,該產品把全國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24小時內的天氣預報進行細化,每6小時開展一次預報,降水量可以預報到毫米。但即便這樣也不夠精細,不能滿足各行業及公眾的需求。 ③于是,網格預報這一概念被引進到我國的精細化預報業務中。如何理解它呢 可以這樣比喻,就像地球上的經緯網一樣,我們可以把中國以及每個城市所在的區域分解成許多個5公里5公里甚至1公里1公里的網格,而公眾就是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個網格中,每個網格中的天氣情況也會有所差異。與原來的定點預報相比,它在空間上更加精細,也更具針對性。拿北京的預報來說,原來的預報只是以南郊觀象臺這一個點的氣溫、降水等來代表整個城市的天氣情況,但通過開展網格化預報,北京的天氣不再由一個定點來反映,針對北京的氣象服務和天氣預報可以精細地反映在整座城市每個不同的網格之中。網格化預報的精細程度不僅體現在空間上,還反映在可以每天以更高頻次更新和發布上。原來一天的天氣預報只會涉及一種天氣現象,現在網格化預報可以做到全國范圍內逐3小時預報。隨時隨地,公眾都能了解到自己當前所處的網格未來是什么樣的天氣,能夠清楚地了解氣溫、降水、風等多個基本氣象要素。除了對陸地上的網格進行預報外,氣象部門還將我國的責任海區劃分為多個10公里10公里的網格,并進行海上能見度、海上大風等要素的精細化預報。 ④在原先的預報產品中,公眾接觸較多的就是氣溫、風和天氣現象這三個要素,而當前的陸地和海洋預報產品就已細化到四大類18個氣象要素。第一類是基本要素,即氣溫、降水、降水相態、風、云量、相對濕度等。以前,12小時的預報中就只反映一個要素值,現在有了更精細的逐3小時預報,可以反映不同時段的要素值。第二類是環境氣象要素,包含霧、霾、沙塵暴、能見度等。第三類是災害性天氣要素,包含短時強降水、雷暴、雷暴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預報。第四類是海上氣象要素,在產品中具體體現為海上大風、海上能見度、海上天氣現象等預報。 ⑤與以前的天氣預報相比,網格預報是精細定量的數字化預報。在方便公眾獲取更精準更精細的天氣預報之余,還將有助于預報員開展高影響天氣預報和氣象災害風險預報預警,同時基于精細的智能網格預報開展的地質災害、暴雨洪澇、高溫干旱等影響預報準確率也會大大提高。 ⑥未來,氣象部門還將發展結合物理機理與數值預報大數據挖掘應用的智能預報技術。一方面,基于數值預報機理的數理統計形成復雜預報模型、預報方法;另一方面,通過基于氣象大數據的挖掘萃取、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將與天氣預報更深入地結合。 ⑦人工智能對預報提出了挑戰,但也給人類帶來機遇。擊敗世界圍棋排名第一人柯潔的阿爾法狗發展到現在,已經脫離了靠大量棋譜來喂養的階段,憑深度學習就能不斷進步。氣象與圍棋都有所不同,圍棋雖然內部機理比較復雜但規則相對簡單,而氣象是個更為復雜的系統,受影響的因素太多。比如降雨,即便水汽、濕度條件都滿足了,但大氣沒有抬升水汽無法凝結,空氣中沒有凝結核,雨滴也不會長大掉落地面。因此,智能并不意味著預報員在這一過程中毫無用武之地。預報員的優勢在于豐富的經驗和對關鍵天氣形勢的把握,在智能預報發展過程中,預報員多年的預報經驗可以用來喂養機器和模型。在災害天氣過程的預報服務中,預報員仍將發揮關鍵作用。 作者:宗志平 薛峰,有改動 1.(3分)通讀全文,概括網格預報的優越性。 2.(3分)第④段畫線部分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有何作用? 3.(2分)第⑦段加點詞喂養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4(3分)簡述本文的說明思路。 【答案】 1.(3分)網格預報的時間精度和空同精度高,可以提供更為細致和豐富的預報內容內;預報準確率大大提高。 2.(3分)列數字、作比較.將當前的預報產品和原先的預報產品的氣象要素數目進行比較,突出當前預報產品中氣象要素的豐富多樣。 3.(2分)預報員對智能工具無法做出準確判斷的天氣進行具體分析和把握,以此對智能預報的不足加以補充和完善。 4.(3分)首先介紹天氣預報的發展過程;然后重點說明網格預報的優越性;最后指出未來天氣預報將機一部完善智能預報技術。 【練習02】 食素拯救地球 文/李琴 (1)餐桌上的肉類原來是碳密集型產品!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研究,人們每生產1公斤肉類,就會排放出36.4公斤的二氧化碳。不吃肉、少吃肉,成了環保分子的呼聲。 (2)素食者的理由很多:健康、瘦身、動物保護、宗教信仰現在又多了一條:拯救地球。 (3)不少生態科學家認為:人工飼養牛、羊等動物會產生巨大的溫室氣體甲烷,這將加速全球變暖進程。相對于減少汽車使用量,普通民眾減少肉類消費,對遏止全球變暖的作用更大。早在2006年底,聯合國糧油組織就公布了:肉類食品生產向大氣層排放的溫室氣體大于交通業,占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18%。而在這當中,全球10.5億頭牛排放出的廢氣,占了很大一部分。 (4)根據世界農場動物福利協會(CIWF)組織的調查數據,全球的肉類消費在顯著增長,在過去的40年中,歐洲肉類的人均年消費量由56公斤上升到89公斤,而美國則由89公斤上升到了124公斤。日益富裕起來的中國成為心腹大患,40年前,我國的人均肉類消費量僅4公斤,這一數字現在已經達到了54公斤,并且仍在繼續增長。 (5)不過仍有一些好消息要給那些堅定的肉食主義者們。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正在澳大利亞推動吃袋鼠救地球運動。袋鼠之所以被送上餐桌,是因為它放的是環保屁,袋鼠的胃里有一種特殊的細菌,幫助它排放不包含甲烷的廢氣。澳大利亞的科學家目前正計劃把袋鼠胃中的這種細菌移植到那些釋放大量甲烷的牛羊體內,不僅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同時還促進牛羊對食物的消化,進而減少飼料用量。 (6)農場動物如何影響全球氣候,這一研究領域曾經被認為是小題大做,但現在日益嚴峻的全球變暖局勢證明了它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投身其中。 1、選文用 順序說明了 。(2分) 2、本文第(4)段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邏輯 食素有利于減少廢氣排放,遏制全球氣候變暖。(或食素拯救地球(2分,每空1分) 2.運用列數字、作比較的說明方法,(2分)準確地說明了全球的肉類消費在顯著增長的事實,表明肉類產品對氣候的影響呈加劇之勢。(1分) 【練習03】 地球首個生態城市 (1)數據表明,目前城市居民正在消耗全球可獲取資源的近80%。此外,由于城市人口急劇增長,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不少國家的生態建筑學家開始設計建造節能減排、幾乎不向大氣排放任何有害物質包括二氧化碳的生態城市。 (2)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計劃2018年在距離首都阿布扎比不遠的荒漠上建造一個名叫馬思達爾的小型生態城市。城市面積約7平方公里,9萬人將在那里工作,包括5萬常駐人口。馬思達爾市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個不排放有害物質的城市。負責這個生態城市建筑設計的是英國設計師諾曼弗斯特。 (3)馬思達爾市交通規劃的設想是:汽車對城市居民來說是不需要的,所有汽車都必須停放在市外停車場,市內交通一律用電瓶車,每150至200米設一個站點。環境保護專家認為,這種設計理念重在大量減少汽車排放的尾氣。 (4)弗斯特認為,城市生態環境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現在,總共才占全球面積3%的城市卻消耗了地球絕大部分的資源。根據聯合國有關專家分析,到2025年,全世界60%的人將生活在城市,500萬和500萬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將占多數,這種發展趨勢迫使大城市尤其要重視生態問題。 (5)《經濟周刊》認為,對生態問題的理解首先是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包括二氧化碳。在這方面,美國紐約市計劃到2012年,1.3萬輛出租車將使用混合動力平;同時改造使用天然氣和重油的過時電站;普遍使用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甚至還可以考慮對安裝太陽能設備的房主減少使用稅的征收。 (6)參與馬思達爾生態城市設計的斯蒂芬貝林格認為,沒有二氧化碳的城市標準是:能源生產和消費達到零指標。設計生態城市一定不能考慮汽車交通,這是基本理念,甚至像德國杜伊斯堡這樣的工業中心也可以考慮這樣做,建筑物的設計要緊湊,應增加對綠地的投資,搞好市中心周邊的交通,主要使用自行車等交通工具,采取這些措施幾乎可以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減少一半。 (選自《海外文摘》2009年第9期,有刪改) 1.閱讀第(1)段,說說生態城市有什么特點(用原文回答)。(2分) 2.第(3)段寫馬思達爾市交通規劃的設想,第(4)段寫城市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請先概括第(5)段內容,然后說說這三個文段之間是什么說明順序。(2分) 3.結合文段內容說說減少使用稅的征收的意義。(2分) 1、(2分)節能減排、幾乎不向大氣排放任何有害物質(包括二氧化碳)(2分) 2、(2分)第(5)段寫紐約市的減排計劃(或減排措施)。(1分)邏輯說明順序。(1分) 3、(3分)減少的詞性是動詞。(1分)意義:鼓勵市民積極安裝太陽能設備,(1分)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1分)(答案接近酌情給分) 【練習04】 紫禁城的城墻 ①紫禁城的城墻10米多高,有四座城門:南面午門,北面神武門,東西面東華門,西華門.宮城呈長方形,占地72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間.城墻外是50多米寬的護城河.城墻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瓏奇巧的角樓.故宮建筑群規模宏大壯麗,建筑精美,布局統一,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獨特風格. ②從天安門往里走,沿著一條筆直的大道穿過端門,就到午門的前面.午門俗稱五鳳樓,是紫禁城的正門.走進午門,是一個寬廣的庭院,彎彎的金水河像一條玉帶橫貫東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漢白玉石橋.橋的北面是太和門,一對威武的銅獅守衛在門的兩側. ③進了太和門,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7米多高的漢白玉臺基上.臺基有三層,每層的邊緣都用漢白玉欄桿圍繞著,上面刻著龍鳳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1000多個圓雕鰲頭,嘴里都有一個小圓洞,是臺基的排水管道. ④太和殿俗稱金鑾殿,高28米,面積2380多平方米.是故宮最大的殿堂.在湛藍的天空下,那金黃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頂,顯得格外輝煌.殿檐斗拱,額枋,梁柱,裝飾著青藍點金和貼金彩畫.正面是12根紅色大圓柱,金瑣窗,朱漆門,同臺基相互襯映,色彩鮮明,雄偉壯麗. ⑤大殿正中是一個約兩米高的朱漆方臺,上面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背后是雕龍屏.方臺兩旁有6根高大的蟠龍金柱,每根大柱上盤繞著矯健的金龍.仰望殿頂,中央藻井有一條巨大的雕金蟠龍.從龍口里垂下一顆銀白色大圓珠,周圍環繞著6顆小珠,龍頭,寶珠正對著下面的寶座.梁枋間彩畫絢麗,有雙龍戲珠,單龍翔舞,有行龍,升龍,降龍,多態多姿,龍身周圍還襯托著流云火焰. ⑥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這條線也是北京城的中軸線,向南從午門到天安門延伸到正陽門,永定門,往北從神武門到地安門鼓樓,全長約8公里. 1.選文采用的說明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故宮博物院的總體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④中的劃線句運用了___________的說明方法,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④⑤段分別介紹了太和殿的外部景觀和________兩個方面的情況。 4.文段⑥中的加點詞語約不能刪除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空間順序(1分)故宮建筑群規模宏大壯麗,建筑精美,布局統一,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獨特風格。(1分) 2.列數字(1分)運用具體的數字準確說明了太和殿是故宮最大殿堂的特點。(1分) 3.內部構造(或內部結構)(1分) 4.約是大約、大概的意思,起限制作用。(1分)如果刪除,就不能準確地說明紫禁城內中軸線的長度。(1分) 【練習05】 會飛的火車 ①我們通常所見到的火車都是有輪子的,但也有一種會飛的火車,它不需要輪子就可以在軌道上行進,這就是磁懸浮列車。磁懸浮列車的發明者是海曼肯佩爾。 ②海曼肯佩爾出生在位于德國與荷蘭邊境的下薩克森州的一個小鎮拉騰。一天,肯佩爾異想天開,希望火車也可以像天上的飛機一樣,沒有輪子就能夠飛行于地面之上。他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努力鉆研電學知識。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他從電磁鐵的特性中獲得了靈感。 ③大家都非常熟悉磁鐵,磁鐵具有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特點。如果是電磁鐵,斷開電源,鐵芯由于沒有了電流立即去磁,肯佩爾想,如果把很多電磁鐵裝在火車上及地面的軌道上,這樣火車就會因為它們產生相互排斥的力量而懸浮起來,如果再找到可以令懸浮的火車前進的方法,那火車就可以拋開輪子了,而且這樣的行駛速度會遠遠大于普通火車。 ④因此,肯佩爾開始在自己家的地窖里創造高速火車模型。他把發動機的部件轉子(轉子是電動機的轉動部分,由轉軸、轉子鐵芯、轉子繞組、風扇等部分組成)和定子線圈(定子是電動機的不動部分,由定子鐵芯、定子繞組和機座等構成)平鋪在地面上,并且讓10萬赫茲的振蕩電流通過它,果然和預想的一樣,電磁力使火車模型懸浮了起來。1934年,肯佩爾申請并獲得了磁懸浮列車專利。 ⑤1969年,第一臺磁懸浮列車在德國研制成功。 ⑥1974年,日本研制出小型碰懸浮列車,并于1985年在國際科學技術博覽會上進行現場表演,總計約有11萬人次試乘。 ⑦1994年,世界上第一條從柏林到漢堡的磁懸浮列車鐵路正式開始動工修建。運行于其上的列車速度快于高速列車2/3,而票價則與高速列車相差無幾。 ⑧我國已經在上海至杭州建造了一條磁懸浮鐵路,全長170千米,列車速度可達500千米/小時。乘客乖超高速磁懸浮列車,僅需20分鐘就可從上海到達杭州。 ⑨磁懸浮列車的發展前景十分美好,如今,它正期著超導磁懸浮列車和真空隧道磁懸浮飛車方向發展。超導磁懸浮列車用的是沒有電阻的超導電磁線圈,即使經過很長時間,電流量也不會衰減,又進一步提高了列車速度。真空隧道磁懸浮飛車是設想修建一條長距離被抽成真空的地鐵隧道,由于運行中幾乎沒有空氣阻力,列車速度可達2.3萬千米/小時。當理想變成現實以后,磁懸浮列車便會真的飛起來。 (摘自《科學百科大講堂》2018年3月版) 1.本文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請簡要說明。(2分) 2.文章第⑦段畫線句采用了哪兩種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3.僅需20分鐘就可從上海到達杭州中的僅字有什么表達效果?(2分) 答案: 1.示例:時間順序 本文是按照磁懸浮列車的發明、發展、前景的順序進行說明的。 評分標準:(2分)順序1分,原因1分。說明順序不對或不答不給分。 2.示例:運用了作比較、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將磁懸浮列車與高速列車的速度和票價進行比較,突出準確地說明了磁懸浮列車的省時經濟的特點。 評分標準:(2分)答對兩種說明方法1分,兩個作用得1分。 3.示例:僅字表示限制,突出強調了高速磁懸浮列車從上海到達杭州所運用的時間之短,運行速度之快。僅字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 評分標準:(2分)結合文章內容說明理由1分(只判斷不得分);指出說明文語言準確性1分。 列出上面所學說明文題型及解題技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