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變形的魅力》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四年級下冊“造型 表現”領域的一節課。借助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使學生關注事物的變形。在畫人物變形畫的過程中,認識美術創造表現方式方法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其領悟美術創造的獨特性及其變化有趣的藝術魅力。教材編排借用了蘇州的千燈鎮水中倒影、玻璃幕墻里的映象等建筑變形,還有哈哈鏡中的和用電腦軟件處理的人物變形等圖片,給學生與教學活動提供了多樣的觀察途徑,關鍵是使學生感受到生活現象中物象變形的趣味性,發現事物變形的特點。【課時】:1課時【課型】:造型·表現【教學目標】知識與技巧:能夠了解生活中事物的變形現象,運用變形的規律和方法,大膽的創造出新奇的新形象。過程與方法:參與探究、討論、示范、欣賞等學習活動,創造出新奇的新形象。情感與態度:能夠留心觀察生活細節,感受變形的魅力,關注新奇的視覺現象。【教學重點】:變形的規律和方法。【教學難點】:抓住特點,夸張細節,體現個性與趣味。【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哈哈鏡、彩色卡紙、勾線筆等。【教學過程】:課前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哈哈鏡中的自己,看看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一、互動激趣、引入課題1、視頻:欣賞如畫般的倒影視頻(播放視頻)2、設問:這是一段什么視頻?倒影的形狀怎么了?3、交流: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有趣的變形現象?4、引題:小結:這些變化的視覺現象給予我們許多想象和創造的啟示,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大膽進行創造,來體味變形的魅力吧!(出示課題:變形的魅力)設計意圖:通過視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親自照哈哈鏡讓學生形成對“變形”的初步印象,直接進入課題,激發學生對于“變形”的學習興趣。二、分析探究、組織重點(一)觀察探究1、在生活中的變形現象很多,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拿出不銹鋼勺子、碗等,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照照自己不同的部位,看看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然后小組同學匯報。設計意圖:通過討論、觀察,進一步加深對變形的印象和感受。下面咱們來做一個小游戲(猜猜我是誰)(二)對比探究1.觀察:猜一猜屏幕上的四位同學都是誰,這些大家熟悉的同學都發生了什么變化?(播放班上同學身體變形后的圖片)它們真的就是這個樣子嗎?生:變形了。那它們具體都發生了哪些變化呢?(我們一個個來看一看)生:回答第一個同學頭腳小身子胖生:像一個雞蛋、像個橄欖球、像檸檬,老師覺得他也像一個水桶,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桶形變化。第二個同學頭腳大腰細,生:像一個沙漏,像一個糖果,像啞鈴,老師覺得他還像一個睡覺的枕頭叫做枕形變化第三個同學脖子和腿都變長了。我們把這種變化叫做拉伸變化。第四個同學身體變成了波浪形。生:整個人都扭曲了,看起來像水中的波紋,我們就叫它波形變化。2.感受:四種不同變形的方法分別帶有不同的視覺感受。用哪些詞語可以表現我們變形的方法呢?連線(高大肥胖、瘦小機靈、纖細高瘦、縹緲神秘。)設計意圖:將同學們不熟悉的用電腦軟件處理的人物照片替換成本班學生的照片,激發學生自主探究、體驗、學習的興趣。師:變形的不同給我們的感受是不一樣的。1、小練習:在這四位同學的四種變形方式中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變形方式,用筆先畫出自己喜歡的變形方式,然后用剪刀剪出變形的形狀。用剪刀時注意安全,剪出流暢的線條。音樂響開始,音樂停結束。2、展示學生作品。(分別是什么變化,并指出出現的問題)設計意圖:在觀察完本班同學變形的照片后,學生的學習興趣正濃,印象尤為深刻,此時趁熱打鐵,在練習過程中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三、品鑒演示、突破難點1.賞析藝術家的作品許多藝術家從生活中受到啟發,也將這些變形的手法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之中,表達自己的情感,很多作品已成了經典。比如:蒙克的作品《吶喊》,這幅作品運用了我們今天學習中的哪些變化,人物發生了波形變化,我們一起做一做好不好,模仿作品中人物害怕驚恐的樣子。誰愿意上來模仿一下?感覺他很害怕很驚恐,也把作者的情感表現出來了,在雕塑中也運用了變形,發生了什么變化——拉伸變化。小黃人發生了桶形變化。阿拉丁神燈發生了波形變化。非常的神秘。喜劇漫畫等。設計意圖:很多同學認為變形就是把人物夸張、丑化,在此教師增加了變形雕塑、戲劇漫畫等多種藝術形式的變形表現,對學生的審美判斷做出正確的引導。豐富學生視野,對變形的魅力做出更加完善的詮釋。2、師進行示范作品欣賞了那么多作品老師也按耐不住了,我覺得我自己比較胖一些,我想把我自己變的更胖一些,首先我的頭要畫小,我的頭發是直發,畫的時候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特點,而且老師的嘴的左邊還有一顆猴子,看老師很會找自己的特點,看老師的變形成果,先畫出大形,然后用點線面的形式進行裝飾。白的地方留出來,黑的地方就是涂黑,灰的地方呢?用點或者線進行裝飾。剛才老師以自己為例畫了一幅桶形的變形。設計意圖:強調由上至下的作畫步驟,身型變化順著“哈哈鏡”的走勢,用點線面來進行細節裝飾,鼓勵學生大膽夸張。3.欣賞兩幅(構圖不飽滿、裝飾不美觀)的作品設計意圖:強調構圖、線條、細節。4.作品欣賞:我們來欣賞一下其他同學的作品,這些作品中你覺得哪些比較有趣,為什么?五、實踐體驗、創作表現選用一種變形手法,大膽嘗試畫一畫變形后的自己。要求:構圖飽滿,線條肯定流暢。六、展示評價、歸納拓展(一)展示評價設計展示板:魅力班集體,看誰能第一個走進我們魅力班集體中來。成員這么多了,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都會成為我們班最具人氣的魅力人物呢?1.自評:將自己的作品進行自我評價,自認為變形成功、個性鮮明、細節夸張的作品貼到“魅力”邊,另一邊是“普通”邊。2.互評:說說使你印象深刻、極具魅力的作品。3.師評:發現“普通”邊中作品的閃光點,選擇幾張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貼回到“魅力”邊。(二)拓展延伸(欣賞各類變形藝術畫)這些變形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藝術創作中常常運用“變形”來增添作品的魅力。還有很多有創意的變形,我們一起來看,千手觀音的變形體現在哪兒?(手,局部重復的變形手法)這就是下節課要探究的變形現象。希望大家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能夠養成愛觀察、勤動腦、巧創造,發現生活的別樣之美。課后反思《變化的魅力》是湘教版美術四年級下冊第二課內容,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這節課旨在讓學生觀察和體驗生活中常見的各種變形現象,了解藝術家們用變形手法來創造新形象,并學習和掌握人物變形方法,探究變形方法。整個教學過程力圖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通過觀察、欣賞、體驗、發現、總結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同時,力圖體現創造性原則,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鼓勵學生抓住對象特征,大膽表現,創作出生動、有趣、具有個性的新人物形象來。培養了學生注重觀察生活、善于利用生活現象開拓創新思維的學習習慣。在課堂導入部分,我讓學生觀察了哈哈鏡中的自己以及生活中的許多變形現象,并欣賞了大師作品,課堂氣氛活躍,點燃了學生的學習激情。在新授部分,為了解決“如何發現變形規律、掌握變形方法”這一難點,我以哈哈鏡為例,讓學生通過觀察、對比,發現變形規律,使學生明白哈哈鏡中的四種變化:桶形變化、拉伸變化、波形變化,枕形變化。從學生們的課堂作業效果來看,基本掌握了變形方法。本課面對的是四年級的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已經開始留意身邊的變形現象,也能欣賞一些設計作品。根據現實進行再現的人物形象,特別是漫畫人物,以它詼諧、幽默、夸張的形象深受學生喜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但是,想要學生掌握變形的方法,并用其來創造新形象,還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學習《變化的.魅力》這節課時,應重點分析人物變形規律,探究變形方法。整個教學過程力圖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通過觀察、欣賞、體驗、發現、總結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同時,力圖體現創造性原則,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鼓勵學生抓住對象特征,大膽表現,創作出生動、有趣、具有個性的新人物形象來。從學生們的課堂表現及作業效果來看,已經基本掌握了變形方法。但是,在整堂課中,語言需更精簡,語音語調需有變化,這樣學生的積極性會更高一些。通過這節課,我和學生們共同成長著,也找到了課堂的提升空間。學無止境,我將加強學習,不斷從各方面提升自己,并探索美術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讓學生在美術課中學到知識、找到快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