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九年級化學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案例校園生態水池一、項目簡介:(一)項目概述:本項目源于上教版化學九年級第二單元氧氣的制備,第三單元水的凈化及生命科學中生態系統的內容進行開展。校園一隅坐落著一個景觀池塘,經常有學生在課下前去觀賞。隨著氣溫的升高以及缺乏管理,池塘常有異味散出,水質逐漸渾濁。為了使校園更清新美麗,本項目決定以“如何以所學的生物和化學知識對校園水池現狀改進”為驅動問題。學生將結合初中化學中水的凈化章節等相關知識,對校園池塘水質進行勘測,了解校園水池現在存在的問題;結合生物知識,嘗試為水池增加生態系統多樣性,給魚兒找些伴兒;加以pH、實驗室制氧、水中物質的測定等化學實驗探究,設計出生態水池的整體改造計劃圖及設計方案。(二)項目價值:無論是氧氣、水、還是生態系統都是我們生活中最基礎的組分,因此最容易忽視它的存在,對知識點較難產生深層次理解。通過本項目,學生將書本知識結合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學習興趣的同時體會到自然科學的實用性。通過設計校園生態水池改造計劃圖及設計方案,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掌握水質檢測及凈化基礎知識,體驗構建或改良和諧的生態系統的過程,提升科學實驗能力,增強環境保護意識與可持續發展意識。在項目中培養查閱資料、搜集資料、信息匯總的能力,構建信息意識,運用廣泛的資源對課本外的知識/情景做到探究、自學。(三)項目目標:1.知道水質凈化方法與標準,能初步對水進行凈化。2.運用實驗室制氧氣的原理,結合水中溶解氧含量的測定原理,采用對照實驗對不同水體進行氧氣含量檢測和增氧。3.知道生態系統的組成,能運用相關知識設計水池生態改進設計方案。4.通過小組活動相互學習,培養團隊精神。本質問題:如何創建一個和諧、豐富、穩定的水中生態系統?驅動性問題:如何從化學和生物方面設計生態水池?1.校園的水池存在哪些問題?能從哪些角度檢測并凈化水質?2.如何讓校園水池成為一個美麗的生態水池??內容問題:1.如何檢測&凈化/改善水質?2. 如何增加水中含氧量?3.有哪些生物可以共存在水池中?4.魚類生活的基本條件有哪些?二、項目過程:(一)前期調查、材料準備。學生通過《校園/周邊水域的環境問題》KWL 評價表,對自己已有的知識水平進行評估。教師通過《校園/周邊水域的環境問題》KWL 評價表掌握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情況,了解學生學習意愿。準備學習資料、實驗所需儀器及試劑等。通過學情調查表對學生學情分析,充分了解學生現有知識掌握程度,學習能力等,為項目啟動和實施做好鋪墊。(二)項目啟動。引導問題:能否通過已有化學知識設計校園水池改進方案?能否從身邊河道疏浚及熱帶魚缸管理獲得設計靈感?教師以養魚的問題作為情景導入,介紹項目任務、項目要求,根據要求明確程度自評表、小組任務檢查表的填寫情況對學生進行評價。學生進行分組,組建小隊、確定小組。通過實地調查,了解校園水池存在的問題;了解魚類養殖,水質循環及凈化等相關資料思考討論其背后的化學原理,思考一個學校中的開放性水池需要哪些要素,要符合哪些特點。圍繞所思所想初步制定各階段實施計劃、組員任務布置,完成關于要求明確程度自評表、小組任務檢查表、以小組為單位學習評價量規指標。(三)項目實施中。1.水質的檢測與凈化。引導問題:校園的水池存在哪些環境問題?能從哪些角度檢測并凈化水質?(如何測定水體pH?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凈水?如何增加水中含氧量?)學生通過精讀、復習教材,思考第二第三單元大氣和溶液中哪些知識點可以被運用。通過查閱資料了解測定水質的指標與方法。根據實際情況思考產生污染的原因并尋找解決方法,可通過模擬實驗驗證理論的可行性,并初步將理論轉化為設計方案和產品設計圖。同時完成學習日志、個人記錄表的填寫,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做出的反思、改進,進行記錄。教師指導氧氣&溶液知識點復習,提供水質檢測方法指導,對各小組設計圖做出指導,根據學習日志、個人記錄表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并對其進行評價。2.水池中的生態系統組成。引導問題:生物生存需要哪些環境因素?生物會對環境產生哪些正面/負面影響?應該如何解決?一個生態系統需要哪些組成,可以如何豐富?學生可通過復習教材內容,結合查閱資料了解生態水池飼養的要素,從合理性、可持續性、美觀三個角度對設計圖進行進一步加工。教師指導生物相關知識點復習,對各小組設計圖做出指導,根據學習日志、個人記錄表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并對其進行評價。3.推動校園生態水池改進方案進程,進行實驗驗證。活動內容:學生反思現階段存在問題并思考解決策略。思考所改進/設計的水池凈化裝置是否具有可行性,成本是否可控,其原理是否明確,是否環保。通過實驗驗證設計方案可行性,推動制作的進程。學生進行化學實驗探究,測定水質pH、含氧量、【氨氮含量、亞硝酸鹽含量(課后自選)】;實驗驗證增加水中含氧量的方法可行性。教師對實驗內容及原理進行指導,安排學生合理自主規劃實驗方案。4.校園生態水池設計分享會。學生通過小組展示設計方案/其實際運用效果記錄,說明設計理念等細節內容,完項目的展示環節。學習其他組的設計,同時吸取其他同學提出的建議,思考是否存在改進空間。完成作品評價量規的填寫。教師組織成品展示活動,通過作品評價量規掌握學生學習情況、項目化學習的收獲,作出評價。(四)項目成果。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以水的凈化、氧氣的制備、生態系統的組成為基礎,結合詢問與搜集的資料,完成校園生態水池的改進設計方案。根據溶解氧含量測定實驗,對比自來水、冷開水、池水、雨水等多種水中溶解氧,并采用多種方式增加氧含量。并完成電子小報的制作。三、項目反思:學生在本次項目化學習中廣泛搜集了資料,但因為化學接觸時間不長,知識點沒有形成關聯,在課堂上回答問題及討論表現有些混亂;同時項目難度較高,涉及較多學科內容且有關后期知識點,更需要老師的指導。對于水質檢測等相關知識,市面上有較唯一的方案,根據學生現有知識難以提出不同意見并討論,學生在查閱資料時容易產生依賴性,缺乏自身的思考。教師對于項目的引入更需要注重,加強項目與課本知識的聯系。對于化學學科內容,將復雜知識簡單化,將實驗原理簡化,強調實驗操作與操作原因,強調控制變量的科學實驗思想。對于生物學科內容,將已學內容學以致用,學會如何使用知識,同時讓學生自己組織復習與強化,用思維導圖的方法分組介紹生物多樣性對于生態水池的重要意義。對于小組任務分配的要求要更明確,并且在提交時間前多次跟蹤進度,進行點評,確保小組內每個同學都各司其職,明確目標。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