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屆中考古文閱讀各類考點全景式訓練考點:1.王勃《滕王閣序》——虛實結合的手法寫景2.陶弘景《答謝中書書》——仰觀、俯察兩種視角3. 《魚我所欲也》與《世說新語·德行》——“生”與“義”處于兩難選擇:舍生取義4. 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與《史記 蘇秦列傳》——論點的事實論據與理由【考點研究1】一、字音推斷法如果在文中根據詞語的本義或引中義解釋不通時,就可以試著找通假關系,從而推斷出符合語境的意思,也就是通過同音通假求得本字。例句 實詞推斷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 “亡”通“無”,沒有,不。二、字形推斷法在文言文中,形聲字、會意字占總字數的80%左右。其義符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有利條件。例句 實詞推斷既克,公問其故。(《曹劌論戰》) 句中的“既”字的甲骨文字形,左邊是食器的形狀,右邊像一人吃罷而轉身體將要離開的樣子。所以,其本義是“吃罷,吃過了”。吃罷了,吃東西的過程就會暫時完結,因此引申為“完畢、完了”,又引申為“已經、以后”。三、結構推斷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對偶句和并列結構非常多,其中位置對應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而意義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閱讀中完全可以借此來推斷詞義。例句 實詞推斷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說》) “殫”義可由“竭”的意義推知為“竭盡,用盡”的意思。句意:把他們土地里生產出來的東西都拿出去,把他們家里的收入都拿出去。四、語法推斷法即借助語法結構規律來推斷同性,進而推知其意義。例句 實詞推斷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句中“腰”本來是名詞,但因為其后帶了賓語,故而它活用為動詞,解釋為“腰里佩戴”的意思。五、聯想推斷法常用的聯想法有課文聯想法和成語聯想法兩種。例句 實詞推斷孤往者嘗為鄴令。 嘗:曾經。“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這里的“嘗”是“曾經”的意思。及瓜皮落地 及:等到、到了。“及郡下,詣太守”(《桃花源記》)“及下船”(《湖心亭看雪》),都是“等到、到了”的意思。是皆秦之罪也 是:這。“是日更定矣”(《湖心亭看雪》),代詞,“這”的意思。若濟大水有舟楫也。 同舟共濟:濟,渡過。侍者如言而至,無爽者。 屢試不爽:爽,差錯。六、語境推斷法即“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例句 實詞推斷“四面邊聲連角起”(《漁家傲·秋思》)中“邊聲”的含義。 該詞首句“塞下秋來風景異”中的“塞下”,是指邊界要塞之地,這里指西北邊疆。聯系這個限定的語境,可引導學生推斷出“邊聲”是指邊塞所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七、猜讀推斷法在上述幾種方法難以奏效時,可采用“猜讀法”,但這里的“猜讀”不是瞎蒙亂猜,而是根據語境作出合理的推斷。例句 實詞推斷郡民趙潁曾為樂陵太守,八十致仕歸。 句中趙潁昔為太守今為民,且年已八十,可知“致仕”應為“退休”之意。“嘗為江南轉運使” (《張齊賢明察》) 這里的“轉運使”,是官職名稱,主管水路運輸。為:擔任。八、修辭推斷法 古人十分重視借助修辭表達意思,有些詞語因修辭而義有變化,在理解詞義時,還要引導學生考慮到修辭的因素。例句 實詞推斷呷浪之鱗 “鱗”本義是“魚鱗”這里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方法,代指“魚”。臣本布衣 “布衣”本義是“麻布衣服”,這里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方法,代指“平民百姓”。九、文學常識法 為了更好地理解文言文,還應掌握一定的文學常識,如作家作品、歷史典故、地理知識、風俗文化、典章制度、官職紀時等。例句 實詞推斷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古代的“陰”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漢陰”是指漢水(古河名)的南面。“陽”指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如“河陽”是指黃河的北面。相持四旬。 “旬”是中國一種傳統的時間單位,十天為一旬。中國古代使用天干紀日,每十日周而復始,因此專門用一個“旬”字來表示這個概念。 十、詞類活用法 在古漢語中,某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可以靈活運用,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當其他詞性,這種臨時的靈活運用,就叫做詞類活用。如名詞、形容詞可活用為動詞;動詞、形容詞也可活用為名詞;這三種詞還可活用為使動、意動用法等。如果文言實詞按照其本義、引申義、通假字都無法解釋時,不妨從詞類活用入手。1.下列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舉:被舉用,被選拔B.餓其體膚 餓:饑餓C.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責任,擔子D.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1.B【解析】B項中的“餓”,這里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意思是“使……饑餓”,B項的解釋不正確。十一、填補省略成分推詞義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這無疑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難度。例句 實詞推斷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酈道元《三峽》) 句中的“奔”字意義難以落實,若在“奔”字后面補上一個“馬”字,則“奔”字意義就可落實為“奔跑的馬”,這樣整個句子就文通字順了。【考點研究2】一、命題特點比較閱讀涵蓋的內容很豐富,命題者一般選擇思想性較強,能夠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有內在聯系和可供比較的材料,從識記、理解、分析、應用、感悟和創新等角度設置題目。不僅注重傳統的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的檢測,而且強調比較鑒別、遷移拓展、評價探究、創新應用等綜合能力的考查。序號 角度 特點1 命題材料 所選材料可以是文章的片段,也可以是完整的文章;可以是課內篇目,也可以是課外內容;可以是兩則材料,也可以三個甚至更多。材料的組合可以是課內文章的比較,可以是課內與課外的比較,也可以是課外內容的比較;可以是同一作者不同文章的比較,可以是不同作者相似作品的比較,也可以是同一題材不同體裁作品的比較,還可以是作家作品和作家事跡的比較。總之,選材內容豐富多彩,組合形式靈活多樣。2 題型設置 題型趨于多樣,客觀選擇與主觀表述兼顧,越來越注重主觀表述題,綜合性要求增強,鼓勵創新的開放性試題不斷涌現。具體設置時一般是知識與能力兼顧,側重能力;整體與局部兼顧,強調整體;形式與內容兼顧,注重內容。3 評價標準 感性認識與理性分析兼顧,要求學生能聯系實際適當分析;感受理解與語言表達兼顧,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概括表達能力;統一性與差異性兼顧,尊重差異性,提倡多樣化,鼓勵學生多角度探索、創造性思考。二、題型歸類(一)求同類異中求同是常見的比較題,這類試題主要考查考生的聚合思維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一般選擇差異較大但本質上又有一定聯系的材料,要求考生能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分析、探究、發現并概括材料的共性。(二)求異類同中求異也是比較閱讀中常見的類型,這類試題主要考查考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分析辨別能力。一般選取內容相似的材料,要求考生從表面的相同或相近中發現不同點,從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表達方式、表現手法、寫作意圖等方面概括出材料的不同之處。(三)求通類這類試題主要考查學生由形象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的分析推理能力。一般選取內容上可以相互解讀、互為印證的材料,要求考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探究其中的內在聯系,找出對應之處或相通之處。(四)概括類這類試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常常選擇一組同類材料,提供同類人物的相關事跡或同類事件的不同側面,要求考生從規定的角度進行分析、整合、提煉,從而形成一種比較完整概括的認識。(五)感悟類這類試題主要考查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和聯系實際的分析能力,所選材料或同或異,往往要求考生從思想內容的角度談感受、體會、啟示、看法、建議,在比較中尋求對今天的學習和生活的借鑒意義,以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六)綜合類以上分類為了分析的方便,已經作了篩選,實際考查時常常是以綜合形式出現,從詞義、體裁、人物、主旨、感情、手法、句式、修辭、語言、作用、評價等方面全面檢測。而且,這種綜合幾個方面來比較的形式越來越普遍。【考點示例】一、王勃《滕王閣序》——虛實結合的手法寫景【考點解讀】1.解釋字義2.選詞與理由3.虛實結合的手法寫景4.解讀文眼5.理解性默寫與理由文本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詩意就淋漓盡致地體現在我們棲居的這片美麗土地上。請認真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相應的任務。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①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②;臨帝子③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④,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⑤,俯雕甍⑥,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⑦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舳⑧。云銷雨霽⑨,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 ( )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節選自王勃《滕王閣序》) 【注釋】①驂騑(cān fēi):駕車的馬匹。②崇阿(ē):高大的山陵。③帝子、天人:都指滕王李元嬰。④渚(zhǔ):水中小洲。⑤繡闥(tà):繪飾華美的門。⑥雕甍(ménɡ):雕飾華美的屋脊。⑦閭(lǘ)閻:里門,這里代指房屋。⑧青雀黃龍之舳(zhú):船頭作鳥頭型、龍頭型的船只。⑨霽(jì):雨過天晴。問題1 運用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釋字義。 文言詞句方法指導解釋醉翁亭:而不知太守之樂 其樂也課內遷移: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1)幽州臺:獨愴然而涕下古今異義(2)岳陽樓:沙鷗翔集字源推測(3)滕王閣:窮且益堅, 不墜青云之志查找字典:①富裕、富足②增加 ③更、更加④利益、好處⑤漸漸地(4) (填序號)答案 (1)以……為樂;(2)眼淚;(3)停息;(4)③。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理解。 (1)“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意為: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啊。根據方法提示,“漁人甚異之”意為:漁人對此感到詫異。異:對……感到詫異。據此推知,“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中的第一個“樂”意為:以……為樂。 (2)“獨愴然而涕下”意為:自己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涕”今義鼻涕、眼淚;在此指眼淚。 (3)“沙鷗翔集”意為:水鳥時而飛翔,時而聚集。結合字源推測可得:“集”可理解為:停息。 (4)“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意為:雖然貧窮,但意志更加堅定,不能喪失高尚的志向、奮起向上的氣概。益:更、更加。故選③。問題2 誦讀古文時小楨發現發語詞不僅能開啟話題,還能表達語氣,突顯作者的情感,請你為《滕王閣序》中的括號處選擇一個合適的發語詞,并闡述理由。 A.若夫 B.至若 C.嗟乎 我選( ),理由是答案 C解析 本題考查發語詞。 A.若夫:用在句子的開頭表示發端,表示意思轉向另一方面; B.至若:連詞,表示提出另一個話題,用在下文的開頭,可譯為“至于”; C.嗟乎:表示感嘆語氣,相當于“唉”; 結合下文“時運不齊,命途多舛”的內容可知,作者由此引發了對自己仕途不順、懷才不遇境地的悲嘆之情。 故選C。問題3 《滕王閣序》一文的寫景頗具匠心,字字珠璣,句句生輝,章章華彩,一氣呵成,使人讀完后猶如身臨江南水鄉,韓愈情不自禁地稱贊為“江南多臨觀之類,而滕王閣獨為第一”。這篇文章寫景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請結合具體詩句分析。答案 “漁舟唱晚”四句,就是憑借聽覺聯想,用虛實手法傳達遠方的景觀,形象地表現了江南水鄉在夕陽西下時,漁舟紛紛歸航,江面歌聲四起的動人畫面,使讀者開闊眼界,視通萬里。實寫虛寫,相互諧調,相互映襯。解析 本題考查寫作手法分析。列舉文中運用虛實結合寫法的句子并分析,合理即可。 示例:結合“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可知,該句將眼前之景和想象中仙人居住的宮殿有機結合起來,運用虛實結合的寫法描繪出美麗的時間以及縹緲的仙境,虛實結合相映成趣。問題4 下面這句話是《滕王閣序》的文眼,請結合文本和【資料鏈接】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文眼: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資料鏈接】 王勃自幼聰敏好學,被贊為“神童”。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做《斗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之后,王勃歷時三年游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了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后,求補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答案 這句話的意思是老了應當更有壯志,哪能在白發蒼蒼時就改變自己的心志?處境艱難反而應該更加堅強,不放棄遠大崇高的志向。王勃此時正懷才不遇,以此勉勵自己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體現了他樂觀豁達的情懷。解析 本題考查句子理解及人物形象。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意為:年紀大了應當更有壯志,哪能在白發蒼蒼時改變自己的心志?處境艱難反該更加堅強,不能放棄凌云之志。結合【資料鏈接】“因做《斗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之后,王勃歷時三年游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了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后,求補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可知,王勃雖年少有為但仕途坎坷,人生的磨難并未摧毀王勃的意志,在一次次打擊中王勃越挫越勇,勇敢面對人生的每一次磨難。這句話作為文眼,體現出王勃堅韌不屈的精神。問題5 小竺和小楨讀了古人登亭臺樓閣的文章后心生感慨,于是展開了交流,請你幫忙把對話補充完整。 小竺:我覺得陳與義的那首《登岳陽樓·其一》寫得很好,每每讀到“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我就會聯想起許渾《咸陽城東樓》的“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同是登高生發的情緒,一“悲”一“愁”,真是令人感慨! 小楨:不要這么悲觀嘛,縱情山水,自然可以給予我們力量,正如李白所言,哪怕冰塞黃河,雪滿太行,我們仍能以“(1) ,(2) ”(《行路難》其一)的氣勢向著遠方前進,所以懷古傷今大可不必,心無旁騖地做好眼前的事才最要緊。 小竺:滕子京被貶謫巴陵郡時,“憤郁頗見辭色”,你能幫范仲淹選兩句詩來勸勉滕子京嗎?選好了要說明出處和理由哦! 小楨:好的。我選的是“(3) ,(4) ”。它出自(5)《 》,理由是(6) 。答案 (1)長風破浪會有時 (2)直掛云帆濟滄海 示例1: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出自《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在沉船的邊上,有千帆競相駛過,枯萎的樹木前頭,萬木在爭春。詩歌格調從沉郁中振起,拋開個人的悲苦,表達了樂觀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示例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岳陽樓記》,不因外物和自己處境的變化而喜悲。感物而動,是常人之情;不為物動,是“仁人”情懷。 示例3: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出自《岳陽樓記》,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含蓄地表達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國安邦為己任。解析 本題考查文學常識。 一二空,注意“帆”“滄海”等字詞的書寫。 三~六空,選取能激勵困境中的人重拾信心的詩句并闡述理由即可。 示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出自《登飛來峰》。理由:這句詩大意為:不怕層層浮云遮擋我遠望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站在最高層。詩人在描寫景物中,表現了詩人高瞻遠矚的雄心,含有深刻的理趣,掌握了正確的觀點和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同時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不懼困難的勇氣和決心。譯文 正當深秋九月之時,雨后的積水消盡,寒涼的潭水清澈,天空凝結著淡淡的云煙,暮靄中山巒呈現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駕著馬車,在崇山峻嶺中訪求風景。來到昔日帝子的長洲,找到仙人居住過的宮殿。這里山巒重疊,青翠的山峰聳入云霄。凌空的樓閣,紅色的閣道猶如飛翔在天,從閣上看不到地面。仙鶴野鴨棲止的水邊平地和水中小洲,極盡島嶼的紆曲回環之勢;華麗威嚴的宮殿,依憑起伏的山巒而建。 推開雕花精美的閣門,俯視彩飾的屋脊,山峰平原盡收眼底,河流迂回的令人驚訝。遍地是里巷宅舍,許多鐘鳴鼎食的富貴人家。舸艦塞滿了渡口,盡是雕上了青雀黃龍花紋的大船。云消雨停,陽光普照,天空晴朗;落日映射下的彩霞與孤鳥一齊飛翔,秋天的江水和遼闊的天空連成一片,渾然一色。傍晚時分,漁夫在漁船上歌唱,那歌聲響徹彭蠡湖濱;深秋時節,雁群感到寒意而發出驚叫,哀鳴聲一直持續到衡陽的水濱。 …… 呵,各人的時機不同,人生的命運多有不順。馮唐容易衰老,李廣立功無數卻難得封侯。使賈誼這樣有才華的人屈居于長沙,并不是當時沒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鴻逃匿到齊魯海濱,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時代嗎?只不過由于君子能了解時機,通達的人知道自己的命運罷了。年歲雖老而心猶壯,怎能在白頭時改變心情?遭遇窮困而意志更加堅定,在任何情況下也不放棄自己的凌云之志。即使喝了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潔;即使身處于干涸的車轍中,胸懷依然開朗愉快。北海雖然遙遠,乘著大風仍然可以到達;晨光雖已逝去,珍惜黃昏卻為時不晚。孟嘗心性高潔,但白白地懷抱著報國的熱情,阮籍為人放縱不羈,我們怎能學他那種走到窮途的就哭泣的行為呢!二、陶弘景《答謝中書書》——仰觀、俯察兩種視角【考點解讀】1.實詞解釋2.翻譯3.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4.主旨——思想感情文本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問題1 下列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古來共談(共,共同) 五色交輝(交,交相) B.曉霧將歇(歇,休息) 夕日欲頹(頹,墜落) C.沉鱗競躍(競,競相、爭著) 自康樂以來(自,自從) D.實是欲界之仙都(欲,欲望) 能與其奇者(與,參與,這里指“欣賞”“領悟”)答案 B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文重點實詞的翻譯。 A.句意: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所共同談賞的。共:共同; 句意:五彩斑斕,交相輝映。交:交互; B.句意: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歇,消散; 句意: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頹,墜落; C.句意: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競,競相、爭著; 句意: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自,自從; D.句意: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欲,欲望; 句意: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與,參與,這里指“欣賞”“領悟”; 故選B。問題2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答案 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解析 重點詞:入:聳入;清流:清澈的溪流。問題3 下面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文章以感慨起筆,囊括了山水,縱覽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凈,突出了山水映襯之美,寫出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用筆洗練。 C.“猿鳥亂鳴”突出了猿、鳥的鳴叫聲傳入耳際,讓人感到繁多雜亂。 D.寫山林景色的瑰麗,作者只用了兩組對偶句,即“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已顯得活脫精到,引人遐想。答案 C解析 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 C.有誤,“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寫花葉上露珠還未照上太陽時,山林就開始了歡唱。這“亂”字有聲繁悅耳,使人迷惑,動人心魄的意思,表達了山林中正是由于猿的柔聲啼喚顯得格外靜謐幽美,格外富有生機,蘊含著作者的喜愛之情,而非“讓人感到紛繁而雜亂”; 故選C。問題4 這篇短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答案 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閑適自得之情。解析 本題考查作者的情感。“山川之美,古來共談”,作者首句總寫,點明了山川的美景自古以來就是人們談論的話題,末句“實是欲界之仙都”把山川美景比作人間天堂,直接表達了作者對秀美山川的熱愛與贊美之情。“自康樂以來,末復有能與其奇者”表明了作者能與先賢比肩,能欣賞山水之美并從中有所領悟的自得之感。譯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賞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考題對接】一、《魚我所欲也》與《世說新語·德行》——“生”與“義”處于兩難選擇:舍生取義閱讀下面的兩篇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選自《魚我所欲也》) 【乙】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①胡賊攻郡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選自《世說新語·德行》) 【注釋】①值:恰逢,趕上。②郡:古代的行政區劃,這里指城。1.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1)死亦我所惡( )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荀巨伯遠看友人疾( ) (4)不忍委之( )2.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二者不可得兼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故患有所不辟也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C.所欲有甚于生者 萬鐘于我何加焉D.行道之人弗受 弗之怠3.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2)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4.請用“/”為【乙】文劃波浪線句子斷句。(劃兩處)友 人 有 疾 不 忍 委 之 寧 以 吾 身 代 友 人 命5.孟子認為在“生”與“義”處于兩難選擇時,應舍生取義。請簡要說說巨伯是怎樣踐行這一主張的? 一、《魚我所欲也》與《世說新語·德行》【答案】1.(1)討厭,憎恨。(2)辟同“避”,躲避。(3)到遠方。(4)丟下,舍棄。【解析】本題考查對重點文言詞語含義的理解。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1)“死亦我所惡”的句意是:死亡是我所厭惡的。惡:討厭,憎恨。(2)“故患有所不辟也”的句意是: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辟:同“避”,躲避。(3)“荀巨伯遠看友人疾”的句意是:荀巨伯到遠方看望生病的朋友。遠:到遠方。(4)“不忍委之”的句意是:不忍心舍棄他而離開。委:丟下,舍棄。2.D【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一詞多義的理解。A.得:得到/領悟,領會;B.患:禍患/擔心;C.于:比/對D.弗:都是“不”;故選D。3.(1)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2)朋友對巨伯說:“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趕緊離開!”【解析】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1)句中的“獨(只)、是心(這種思想)、皆(全,都)、喪(喪失)”幾個詞是重點詞語。(2)句中的“語(告訴,對……說)、子(你)、去(離開)”幾個詞是重點詞語。4.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語句的句讀。語句“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的意思是: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棄他而離開,寧愿用我的性命來換取朋友的生命。“友人有疾”與“不忍委之”是因果關系,“寧以吾身代友人命”是“不忍委之”的目的。根據句子之間的關系,正確的句讀是: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5.荀巨伯趕很遠的路去看望生病的友人,這是“義”。胡賊攻郡時,堅決不離開友人,愿意犧牲自己性命來保全友人,體現了他“舍生取義”的精神。【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根據乙文荀巨伯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時,“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日:‘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日:‘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可知,胡賊攻打城池,荀巨伯有生命危險,不聽朋友的勸離,而是選擇留下;“賤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日:‘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可知,荀巨伯冒著生命危險也要保護他的朋友,這就是舍生取義。據此概括理解分析作答。【譯文甲】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寧愿舍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寧愿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只不過是賢人能夠不丟掉罷了。【譯文乙】荀巨伯到遠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來攻城。朋友對荀巨伯說:“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趕快離開吧!”荀巨伯說:“我遠道而來看望你,你卻要我離開;敗壞道義來求生,這難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嗎?” 胡人軍隊已經來到,問荀巨伯說:“大軍一到,整個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獨自停留在這里?”荀巨伯回答說:“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棄他而離開,寧愿用我的性命來換取朋友的生命。”胡兵聽后相互議論說到:“我們這些不懂道義的人,卻要攻入這個講究道義的國家!”于是調回外出打仗的軍隊,使整個城都因此獲救。二、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與《史記 蘇秦列傳》——論點的事實論據與理由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乙】 蘇秦者,東周洛陽人也。東事師于齊,而習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數歲,大困而歸。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今子釋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蘇秦聞之而慚,自傷,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得周書《陰符》,伏而讀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說①當世之君矣。”求說周顯王。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皆少②之。弗信。 乃西至秦,說惠王,弗用,乃東之趙,趙相奉陽君弗說之。去游燕,歲余而后得見…… (選自《史記 蘇秦列傳》) 【注釋】①說:勸說,說服;②少:輕視,貶低。1.解釋加點詞的意思。①餓其體膚( ) ②衡于慮( )2.用“/”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周 人 之 俗 治 產 業 力 工 商3.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4.【乙】文蘇秦的經歷能否作為【甲】文論點的事實論據?請結合選文內容說明理由。 二、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與《史記 蘇秦列傳》【答案】1.①使……饑餓;②同“橫”, 梗塞,指不順。【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①句意:使他忍饑挨餓。餓:使……饑餓。②句意:思慮阻塞。衡:同“橫”, 梗塞,指不順。2.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確把握朗讀節奏并準確斷句。文言語句的節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作為是劃分依據。一般句首發語詞需要停頓,主謂之間需要停頓,并列短語之間也需要停頓。需要結合句意和句式來判斷。“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意思:周人的風俗,向來是治理產業,努力從事工商。“俗”指風俗,“治產業”“力工商”都是周人的風俗,根據意義劃分為: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3.①用這些方法來使他的內心受到震動, 使他性情堅韌起來,增加他原來沒有的才能。②國內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國家的侵擾,這樣的國家就常常走向滅亡。【解析】本題考查重點句子的翻譯。翻譯時要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容,譯文要通暢。注意重點字詞以及常見句式的翻譯,特別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①重點字詞:所以,用來;動、忍,使動用法;曾,通“增”增加。②重點字詞:入,在國內;出,在國外。4.能。乙文通過寫蘇秦出游失敗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讀書,最后 取得成功的事例,證明生于憂患這一觀點,符合甲文的觀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所以可以作為甲文的事 實論據。【解析】本題考查事實論據的運用。能否做事實論據,要看能否有力論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觀點。乙文“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蘇秦聞之而慚,自傷,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通過寫蘇秦出游失敗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讀書,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證明生于憂患這一觀點,符合甲文的觀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所以可以作為甲文的事實論據。【譯文甲】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這個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使他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受盡貧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用來使他的內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堅韌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原來沒有的才能。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在內心里困惑,思慮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曉。(如果)一個國家,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后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譯文乙】蘇秦,東周洛陽人。他往東去到齊國從師,曾在鬼谷先生那兒研習學問。他出外游歷了好幾年,非常狼狽地回到家里。他的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里譏笑他,說:“周人的風俗,向來是治理產業,努力從事工商,以博取十分之二的利潤為目的。如今你去掉了根本去搬弄口舌,窮途末路,不也應該嗎?”蘇秦聽了這些話,心里感到慚愧而暗自傷心,就關門不出,把他的書都取出來,再次發憤閱讀,說:“一個讀書人已經埋頭讀書了,卻不能用自己的知識去取得高位和榮耀,書讀得再多,又有什么用處呢?”于是,他從這些書中找出一本周書《陰符》,伏案攻讀.讀了一年,他從書中找出了許多揣摩國君心意的訣竅,說道:“憑借這些知識,我可以去游說當代的國君了。”他打算去游說周顯王,顯王的近臣們平素就熟悉蘇秦,都輕視他。不信任他。于是他向西到秦國,游說惠王,沒有任用他,于是又向東到了趙國,趙國丞相命陽君弗勸說他,蘇秦離趙又游歷到燕國,經過一年多才見到燕文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