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看到這兩幅圖你會有怎樣的感覺呢? 一、羈旅思鄉詩賞析 在古代社會,為了生計,為了前途,為了理想,為了抱負,人們不得不離開家鄉,轉徙各地。這一去,山長水闊,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敏感的詩人身在他鄉,無處不起思鄉之情。 羈旅思鄉詩是古典詩歌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讀者。 羈旅詩又稱為記行詩、行旅詩,是指詩人因各種原因遠離家國,用詩歌的形式反映客居異鄉的艱難、漂泊無定的辛苦并引發對親人的思念,對故鄉的思歸,對自我人生如寄處境的感慨等內容的詩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一旦離開,無論天涯海角,無論世事滄桑,無論顯達窮厄,鄉土之夢都會始終伴隨。相思是苦澀的,也是美好的。 有的詩人,長期客居在外,滯留他鄉,或漂泊異地,或謀求仕途,或被貶赴任途中,或游歷名山大川,或探親訪友,所謂“ 羈旅”,即因上述種種原因,長久寄居他鄉之意。這類詩,多抒發綿綿的鄉愁,對親人無盡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閱讀這類詩,要大抵了解詩人的歷史和遭遇。 羈旅詩通常表現客居他鄉的艱難,漂泊無定的辛苦,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以及對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與向往。這些感情是人類亙古相通的,容易引起共鳴,所以羈旅詩大多淺顯易懂。 意象是鑒賞思鄉詩的最佳突破口,要特別留心四種意象: ①月——月是故鄉明,詩人移情于月,象征人世間的聚散; ②雁——人歸落雁后,它是觸動詩人鄉思的重要媒介; ③危樓——獨自莫憑欄,古人常因思鄉情切而登樓憑欄,借此表現歸思; ④書信——家書抵萬金,書信是用來傳遞相思之苦的,要領會詩中家信的作用。 這類詩抒發的情感大致有: ①羈旅孤獨艱辛之愁。 ②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③厭戰思家之情。 ④對歸家無望的無奈與悲傷。 常見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即事寫情(先寫所遇之事紛擾,再寫故園之思深濃),另有“對面落筆”(對寫法)、虛實相生手法也最值得關注。 鑒賞羈旅詩應從以下幾點切入: (1)把握情感類別 ①敘寫羈旅之苦,抒發內心的孤獨、凄涼及思鄉之情。如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的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徑稱“江楓”,也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一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 ②感念親情之深,表達對親人的熱愛與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慈母的一片深情,是在瑣瑣碎碎點點滴滴的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擔心兒子遲遲難歸,所以針針線線,細細密密,將愛心與牽掛一針一線縫在游子的衣衫之上。 ③抒發獨居他鄉、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孤獨寂寞、幽怨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于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 ④抒發厭惡戰爭、思念家鄉親人之情。如柳中庸的《征人怨》“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這首詩意在寫征夫長期守邊,東西輾轉不能還鄉的怨情。詩的首句寫守邊時間延續,地點轉換;第二句寫天天戰爭不息,生活單調凄苦;三句寫邊塞氣候惡劣,暗隱生還無望(歸青冢);四句寫邊塞形勝,點明生涯之不定。以怨為題,卻無一“怨” 字,用疊字和名詞,渾成對偶反復,回腸蕩氣,雖無“怨”字,怨情自生。 (2)挖掘關鍵信息 羈旅類詩詞中有一些關鍵的字詞,如“孤”、“悲”、“無情”、“憐”、“空”、“獨”、“故園”、“相思”等,這些都是鑒賞的切入點。標題中的“懷歸”就是解讀詩歌的鑰匙。有時特殊的節日,也是關鍵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節、重陽節等重要節日,常常引發旅人的思鄉懷人之情。 (3)留心詩中意象 月亮:[見月懷人]“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以幻作真,為突出對故鄉的思念;對月引發思親,思鄉之愁,如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秋風、秋霜、衰草:引發行人孤獨、凄涼、惆悵之情。 梧桐:民間傳說,鳳凰喜歡棲息在梧桐樹上。古書上說,梧桐能知秋,“梧桐一葉落,天下皆知秋”。詩人體察梧桐葉落的飄零景象,詠嘆身世的孤苦凄涼,如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杜鵑:又叫子規,叫聲凄切哀傷,聲如“不如歸去”。口角鮮紅,故有“杜娟啼血” 之說。常與哀怨、思歸有關,如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 沙鷗: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西樓、高樓、小樓、危樓、危欄:借人在樓、倚欄或登樓遠眺表現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蘇幕遮》:“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鴻雁:[候鳥,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之愁]“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 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愛惜,如“故人”; 寒山、煙、暝色、高樓、宿鳥、煙、日暮:特別是暝色、日暮時分,妻獨守空房,當會思念遠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羈旅愁思也會驀然而生。與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還有暮靄、落日、夕陽也可表現游子思鄉之情。 羈旅詩中使用頻率比較高的意象有: ①“望月懷遠” ②“鴻雁傳書” ③“折柳送別” ④“杜鵑啼血”等。 (4)注意兩種手法 羈旅詩的創作手法除了使用慣常的“借景抒情”、“虛實結合”、“渲染”等表達技巧外,有兩種特殊的表現手法: ①樂景襯哀情。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鮮明對照,反襯詩人思鄉之情更加濃厚。 如杜甫的《絕句》,當時詩人客寓成都,亟思東歸,因戰亂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的嘆息。但詩的前兩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卻勾畫出一幅濃麗的春日畫面,極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歸?原來這是以樂景寫哀情,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鮮明對照,反襯詩人思鄉之情更加濃厚。 ②側面落筆。不說自己想家,卻說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覺凄涼。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詩人設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懷遠的畫面,憶之深,故望之久,將妻子寫得嬌美動人,也襯托出詩人的思之切,愛之深,讀來格外動人。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親人在思念、談論自己,從而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的。 【經典例題解讀1】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寫作背景】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凈沙·秋思》。 【注釋】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昏:傍晚。 ⑵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路)或年代久遠的驛道。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⑷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⑸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 【譯文】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賞析】《天凈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種景物并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游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凄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它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這支小令句法別致,前三句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意豐。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練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后人譽為“秋思之祖”。該小令準確地傳達出旅人凄苦的心境。這首被贊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征。 【創作背景】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凈沙·秋思》。 【作者簡介】馬致遠,元代雜劇家、散曲家。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一作江浙省務提舉)。晚年隱退。所作雜劇今知有十五種,現存七種。作品多寫神仙道化,有“馬神仙”之稱。曲詞豪放灑脫。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同稱“元曲四大家”。其散曲成就尤為世所稱,有輯本《東籬樂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數二十三套。 【經典例題解讀2】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1.解釋加點的詞語。(2分) 次北固山下 (次: ) 風正一帆懸 (懸: )2.下列對詩句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首聯先寫“客路”后寫“行舟”,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間。 B.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詩的頷聯對仗工整,這是律詩的一個重要特征。 C..尾聯的“鄉書”“歸雁”讓人感受一種淡淡的鄉思愁緒。 D.詩人觸景生情,借波瀾壯闊的景色表達壯志未酬的情懷。3.“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膾炙人口,請你寫出其大意。(4分) 【參考答案】 1.次:停泊 懸:高掛。 2.D 3.紅日從海上升起,殘夜正被驅散;春意已在萌動,寒冬就要結束 【解析】 1.注意“次”是“停泊”的意思。2.D項應該為:詩人觸景生情,借波瀾壯闊的景色表達了羈旅愁懷、思念家鄉的深情。3.注意“生”:升起的意思。入:跨進;邁入的意思。 考點:古詩文詞語釋義考查、詩句分析、詩句大意。 【注釋】 1.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暫時停宿。 2.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北,北臨長江。 3.客路:旅途。 9.潮平兩岸闊:潮水漲滿時,兩岸之間水面寬闊。 10.風正:風順(而和)。 11.懸:掛。 12.海日:海上的旭日。 13.殘夜:夜色已殘,指天將破曉。夜將盡而未盡的時候。 14.歸雁:大雁每年秋天飛往南方,春天飛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傳遞書信的傳說。 【譯文】 游客路過蒼蒼的北固山下,船兒泛著湛藍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漲兩岸江面更寬闊,順風行船恰好把帆兒高懸。 紅日沖破殘夜從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風拂面。 寄去的家書不知何時到達,請問歸雁幾時飛到洛陽邊。 【寫作背景】 王灣作為開元初年的北方詩人,往來于吳楚間,被江南清麗山水所傾倒,并受到當時吳中詩人清秀詩風的影響,寫下了一些歌詠江南山水的作品,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得到當時的宰相張說的極度贊賞,并親自書寫懸掛于宰相政事堂上,讓文人學士作為學習的典范。由此,這兩句詩中表現的那種壯闊高朗的境象便對盛唐詩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直到唐末詩人鄭谷還說“何如海日生殘夜,一句能令萬古傳”,表達出極度欽羨之情。 這首詩是詩人由楚入吳,在沿江東行途中泊舟于江蘇鎮江北固山下時所作。當時正值冬盡春來,旭日初升,詩人面對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時光流駛,油然而生別緒鄉思。但是,由于詩人情感內容完全融納于特定時空的生動可感的自然境象之中,因而詩的情感基調不僅略無哀傷凄婉,反而表現出在晝夜轉接、時序交替之際對獨特的江南景致與蓬勃的自然生機的發現的喜悅,并且形成高朗壯闊的審美境界。特別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被后人視為盛唐氣象的標志。即使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其闊大的境界實際上也不失為“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審美范型。 【賞析】 《次北固山下》這首詩寫冬末春初,作者王灣,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鄉愁。開頭以對偶句發端,寫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懷。次聯寫“潮平”、“風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闊大。三聯寫拂曉行船的情景,對仗隱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給人積級向上的藝術魅力。尾聯見雁思親,與首聯呼應。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不失詩苑奇葩,艷麗千秋。這首題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見于唐人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 【經典例題解讀3】 楓橋夜泊①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②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注釋】①夜泊:夜晚停船靠岸。②姑蘇:即今江蘇省蘇州市。姑蘇是它的別稱。 1..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2..展開聯想,用自己的話把“江楓漁火對愁眠” 所表現的畫面描述出來。(2分) 【參考答案】 1.(2分)抒發了詩人漂泊在外的幽冷寂寞的思想感情。 2.(2分)示例:看著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勾起了我對故鄉的懷念,使滿懷愁緒的我難以入睡。 【解析】 1.考查對詩歌主題的理解和把握。我們從“客船”可以讀出詩人是漂泊在外,從“烏啼”“霜”“愁”“夜半鐘聲”這些詞,我們可以判斷出該詩抒發了詩人漂泊在外的幽冷寂寞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2.考查對詩句內容的把握。這句中比較難理解的是“眠”,詩人勾起思鄉之情,而且根據下文的“夜半”,顯然詩人是難以入睡,所以不能把“眠”理解為“睡”,應該是“難以入睡”。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羈旅詩,因其意境清幽和詩人的獨特感受至今不僅在國內就是在日本仍在傳唱,足見其魅力之大。 首句以“月落”“烏啼”“ 霜滿天”三個 意象連綴,“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三個意象互為因果,因月落的明暗變化,棲鳥被驚醒發出幾聲啼叫,由于深夜的靜謐和涼意,詩人才有寒霜滿天之感;第二句采用對襯手法,“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詩人望著楓林和三兩點漁火,至此,滿天寒氣和迷惘彌漫在詩人心頭,化作一片愁緒,“對愁眠”的“對”字,包含著“伴”的意思,而“愁眠”,其實是因愁而不能眠,“愁”是詩眼,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前兩句詩密度很大,14個字寫了六種景象,但三、四句卻又顯得極其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鐘聲。 “姑蘇”即蘇州,“寒山寺”因唐初詩僧寒山曾住此而得名。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意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 《楓橋夜泊》的幽暗和凄清,但還不足傳盡其神韻。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感受的首位。這“夜半鐘聲”不僅襯托出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遠 清寥,而詩人的愁緒也會更加濃重,使讀者深深體味到客子旅途中的孤寂、愁悶的心態。總之,這首羈旅詩意象獨特,意境悠遠,意蘊深沉。 思所想和詩中寄寓的復雜感情。如 溫庭筠《 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歷來被人傳誦,它塑造了旅客聞雞而起趕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氣氛,從而進一步勾起詩人思鄉之情。 【練習1】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參考答案】“折柳”是曲子《折楊柳》的簡稱,這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此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練習2】 村行 王禹偁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注]本詩是王禹偁淳化二年被貶為商州團練副使時所作。 ⑴概述本詩所描寫景物的特點。 ⑵概述作者通過本詩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⑶第二聯“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是歷來所傳誦的名句,試分析人們傳誦贊嘆的原因。 【參考答案】 (1)初秋晚景,盎然生機中透著凄涼,斑斕色彩中蘊含著哀傷。 (2)悠閑中體現失意,有著漂泊異鄉的凄苦悲涼。 (3)運用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將無情之景賦予人的靈性,顯得形象生動;又以聽覺寫動景,以視覺寫靜景,動靜結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麗。 【練習3】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 ①簡析“抱膝燈前影伴身”一句,并說出作者當時懷有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②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語言上又有什么特點? 考點透析: ①題是分析作者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考生需要調動自己的想象,在頭腦中形成這樣一副畫面:在冬至夜里,白居易孤苦零丁,抱著膝頭,瑟瑟發抖,只有影子相伴。作者的心情可想而知。 ②題的第一問,實際上是考查表達技巧的,作者從對面落筆,想象家人夜深圍坐,談論著遠方的行人,來表達自己對家人的思念。第二問是考查對語言的把握,這又隱性地考查了考生對作家流派和寫作風格的了解。白居易的詩,平白如話,相傳不識字的老嫗都能聽懂,這首詩也體現了這個特點。 【參考答案】 ①“抱膝”二字生動地勾畫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態,用“燈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將“影”和“身”聯系起來,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顯得形影相吊。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時的一種孤寂心情。 ② 第一問:作者主要通過一幅想象的畫面,即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作者從對面落筆,不說自己想家,而說家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 第二問:詩的語言樸實無華,曉暢易懂。 【練習4】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說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①這首詩前兩句寫景,請分析當時詩人的心境。 ②詩評家認為此詩妙在后兩句,請從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作簡要分析。 ③《全唐詩》錄入此詩時,“落”寫作“在”字,請你說說是“落”字好,還是“在”字好? 參考答案: ①當時詩人孤獨無眠,久久望月苦思,心境頗為凄涼。 ②后兩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用委婉的問句表達,這樣便飽含言外之意:“在望月的許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③“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給人以形象的動感,仿佛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在” 字相形見絀,平淡寡味。(答“在”字好,言之成理也能得分) 對本節課送別詩做一個回顧吧! 1.羈旅思鄉常見情感: 2.羈旅思鄉詩常見意象: 3.羈旅思鄉詩常見手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