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3-2024學年七年級語文(統編版)下學期期末專項復習第02講 文學文化常識 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3-2024學年七年級語文(統編版)下學期期末專項復習第02講 文學文化常識 學案

資源簡介

第02講 文學文化常識(考點講解)
考點一:七年級下冊文學常識 1
一、文學常識 1
二、教材中的文體知識與典籍 6
考點二: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8
(一)文史典籍: 8
(二)唐代詩文人別稱: 8
(三)地理: 8
(四)古代別稱: 9
(五)干支紀年法 11
(六)古代朋友關系 11
(七)其他: 12
考點一:七年級下冊文學常識
一、文學常識
1. 楊振寧,美籍華人,物理學家。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42年畢業于西南聯大物理系,1945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深造,1948年獲博士學位。1957年與李政道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之一。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凝聚態物理學等領域做出了多項卓越貢獻。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1957年與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80年獲拉姆福德獎成。
鄧稼先(1924—1986),安徽懷寧人,核物理學家,核武器科學和技術專家。中國研制和發展核武器的重要技術領導人,為中國成功研制原子彈、氫彈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貢獻。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追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2.《說和做》作者臧克家,著名的詩人,代表作有詩集《烙印》等。聞一多,湖北浠水人,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代表作有詩集《紅燭》《死水》,學術著作《神話與詩》《唐詩雜論》等。
聞一多(1899—1946),本名聞家驊,湖北省浠水人,著名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代表作有詩集《紅燭》《死水》,學術著作《神話與詩》《唐詩雜論》等。
3.《回憶魯迅先生》作者是蕭紅,原名張迺瑩,作家,被譽為“30年代文學洛神”,代表作有小說《生死場》《呼蘭河傳》。
4.《孫權勸學》作者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本文通過寫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故事,強調了讀書學習對增長才略的重要作用。
5、《黃河頌》作者光未然,原名張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人。1939年到延安后創作了歌頌中華民族精神的組詩《黃河大合唱》,經冼星海譜曲后風行全國。詩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頌黃河,實際上是歌頌我們的民族,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雄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中國。
6.《老山界》作者陸定一(1906—1996),江蘇無錫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長征途中任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長。他長期負責黨的宣傳和文教工作,為建設和發展我黨的政治宣傳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代表作品有《老山界》《懷念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同志》《模范黨員,一門忠烈》等。
7. 《誰是最可愛的人》作者魏巍(1920.1.16-2008.8.24)河南鄭州人,中國共產黨黨員。當代詩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說家,畢業于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魏巍原名魏鴻杰,曾用筆名紅楊樹。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參加八路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底,奔赴朝鮮前線,和志愿軍一起生活、戰斗。回國后發表了一批文藝通訊,其中《誰是最可愛的人》在全國引起了廣泛影響。從此,“最可愛的人”成了志愿軍的代名詞。1978年,創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題材長篇小說《東方》,于1983年獲首屆茅盾文學獎。2008年8月逝世。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幸福的花中勇士而開》,詩集《兩年》,《不斷集》,短篇小說《老煙筒》,長篇小說《東方》獲首屆“茅盾文學獎”。
8.《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1912—1996),是東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9.《木蘭詩》選自《樂府詩集》(宋代郭茂倩編),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這是一首敘事詩,詩中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贊美了本蘭的勇敢、謹慎、機敏。
10.《阿長與〈山海經〉》作者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回憶性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阿長與<山海經>》選自《朝花夕拾》。作者采用欲揚先抑的手法,表達了對長媽媽的深切的敬佩和懷念
11.《老王》的作者楊絳(1911—2016),原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是著名作家錢鐘書的夫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員,著名的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翻譯著作有世界名著《堂吉訶德》。課文敘寫了一個普通人老王的幾個生活片段,寫出了他的苦與善。也表現了作者對普通的窮苦人的關心、理解與尊重。
12.《臺階》李森祥(1956—):浙江衢州人。當代作家。主要有《十八里營房》《金奎銀奎》《小學老師》《塌鼻大娘》。《臺階》以一個農民的兒子為敘述者,講述了父親為蓋新房而拼命苦干的一生,作品交織著對農民貧困現狀的憐憫和對其勤勞向上、堅韌不拔品質的崇敬。
13.《賣油翁》作者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記述了賣油翁與陳堯咨的對話和賣油翁自錢孔瀝油而錢不濕的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長處也沒有驕傲自滿的必要。
14.《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張中行,原名張璇,學名張璿,河北省香河縣河北屯鄉石莊(今屬天津市武清區河北屯鎮)人,著名學者、哲學家、散文家。葉圣陶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課文通過對葉圣陶言行的記述,贊美了葉先生待人寬、律己嚴的高尚品德;同時也贊揚了葉圣陶先生“寫話”“簡潔”的語文主張。
15.《驛路梨花》作者彭荊風,當代作家,江西萍鄉人。寫了許多反映邊疆生活的作品。如短篇小說集《邊寨親人》《卡瓦部落的火把》,后來的長篇小說《鹿銜草》、中篇小說《蠻帥部落的后代》《愛與恨的世界》《綠色的網》等。小說通過記敘哀牢山樹林中一個小茅屋的建造、照料的故事,生動地表現了雷鋒精神在少數民族地區生根開花、不斷傳遞的動人情景,歌頌了人民群眾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
16.《最苦與最樂》作者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義思想家、教育家,廣東新會人。晚年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著有《飲冰室全集》。課文通過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證明了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的論點,告訴我們不能躲避責任、茍且偷生,要勇于背負人生、社會的大責任,體會人生的快樂。
17.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文學家。和柳宗元交誼甚厚,世稱“劉柳”;晚年與白居易唱和,世稱“劉白”。白居易稱之為“詩豪”。有《劉夢得文集》傳世。著名的詩作有《竹枝詞》《西塞山懷古》《秋詞》《江南春》《浪淘沙》等。
《愛蓮說》作者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北宋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他用故鄉營道濂溪給自己的書堂命名為“濂溪書堂”,世稱“濂溪7.句子翻譯: 先生”。與李寬、韓愈、張栻、黃干、朱熹、李士真,并稱為“石鼓七賢”。著有《周元公集》《太極圖說》《通書》等。《愛蓮說》選自《周敦頤集》。
18.《紫藤蘿瀑布》作者宗璞,當代女作家,原名馮鐘璞。主要作品:中短篇小說《知音》《紅豆》等,散文集《丁香結》。中篇小說《三生石》,獲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本文選自《鐵簫人語》。《紫藤蘿瀑布》通過對“紫藤蘿花”盛開的描述以及過去遭遇的回憶,告訴人們這樣一個道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一時的不幸,不足以使人畏懼人生,要對生命的美好保持堅定的信念,揚起生命的風帆,像紫藤蘿一樣,以飽滿的生命力,投身到偉大的事業中去,讓自己的生命更加絢麗多彩。
19.《一棵小桃樹》的作者是賈平凹,他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浮躁》《兵娃》等。《一棵小桃樹》作者敘寫黃昏時分坐在窗前,看風雨中搖曳的小桃樹的情景,采用插敘的方式,回憶了小桃樹的生長過程和自己的人生經歷,借此抒寫自己的理想和情志。
20.詩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作者是俄國(國籍)詩人普希金,其代表詩作有《自由頌》《致恰達耶夫》《致大海》等。詩人滿懷生活熱情,以勸告的口吻,熱誠坦率地表達自己樂觀堅強、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未選擇的路》作者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
21.《登幽州臺歌》作者陳子昂,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陳子昂登上幽州臺,面對悠悠天地抒發的是懷才不遇的內心憂憤孤苦。
《望岳》作者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多角度望泰山,面對高大巍峨、神奇秀麗的泰山發出要征服一切困難,勇于進取的豪邁氣概。
《登飛來峰》作者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中表達了詩人高瞻遠矚,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艱難,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負。
《游山西村》作者陸游,宋代愛國詩人、詞人。詩人告訴我們只要正視現實,面對重重艱難險阻,不退縮,不畏懼,勇于開拓,發奮前進,那么,前方將是一個充滿光明和希望的嶄新境界。
《己亥雜詩》作者龔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及改良主義的先驅者。詩中抒發了詩人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更是隱喻了詩人雖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命運,為國效力的獻身精神。
22.《偉大的悲劇》作者是奧地利(國籍)著名作家茨威格,他的主要成就在傳記文學和小說創作方面。其中傳記文學代表作有《羅曼 羅蘭》《三位大師》等。《偉大的悲劇》是一篇節傳記。通過對英國探險家斯科特這位失敗的英雄和他的隊伍在歸途中悲壯覆沒的描寫,贊頌了他們是英國的英雄,也是全人類的英雄,讓所有人仰慕他們,頌揚了一種人類勇于探索、為事業獻身和強烈的集體主義的崇高精神。
23.《太空一日》作者楊利偉,1965年6月出生,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人。他是中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課文通過敘寫我國宇航員首次太空飛行的一些經歷,贊揚了宇航員們敢于冒險、不畏艱險、科學嚴謹的精神。
24.《帶上她的眼睛》作者劉慈欣,大陸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25. 《活板》作者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我國古代著名科學家,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譽之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上最卓越的人物”。他出身于封建官僚的家庭,幼時嗜好醫學,33歲中進士。政治上比較進步,是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助手之一。47歲拜翰林學士,55歲時王安石變法失敗,便退居江蘇潤州(今鎮江市)附近,建夢溪園,寫成《夢溪筆談》一書,享年65歲。
26.課外古代詩詞作者
1.王維
王維(約701——761),字摩詰,河東(治所在今山西永濟西)人,祖籍太原祁縣(今屬山西),唐代詩人、畫家,有“詩佛”之稱。
他的詩、畫成就都很高,蘇軾稱贊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的山水詩成就最高,與孟浩然并稱“王孟”。
代表作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2.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詩人,出生于西域,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詩圣”杜甫合稱“李杜”。詩歌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夸張,并慣于采用歷史典故和神話傳說表達感情。有《李太白集》傳世,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夢游天姥吟留別》等。
3.岑參
岑參(約715—770),江陵(今屬湖北)人,唐代詩人,與高適并稱“高岑”。擅長以七言歌行描繪壯麗多姿的邊塞風光。他的邊塞詩語言奇麗、情調鮮明。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
4.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與柳宗元并稱“韓柳”。代表作有《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師說》《馬說》等。
5.杜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文學家,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杜牧的詩文多為諷喻時政之作。代表作有詩歌《泊秦淮》《江南春》,散文《阿房宮賦》等。
6.李商隱
李商隱(約813—約858),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又號樊南生。他的詩構思新奇,風格秾(nóng)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被廣為傳誦。有《李義山詩集》。
賈生,即賈誼(前200—前168),洛陽(今屬河南)人,西漢政論家、文學家。賈誼力主改革弊政,卻遭讒被貶,郁郁不得志。李商隱生活在唐王朝日趨衰敗的晚唐時期,屢受排擠,懷才不遇。于是他借賈誼來抒發自己的感慨。寫出流傳千古的《賈生》。
7.楊萬里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自名書室為“誠齋”,世稱“誠齋先生”,南宋詩人。其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也有不少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情感的。其詩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代表作品有《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等。
8.趙師秀
趙師秀(1170一1219),字紫芝、靈芝,號靈秀、天樂,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南宋詩人。他同徐照、徐璣和翁卷并稱“永嘉四靈”,人稱“鬼才”。有《清苑齋集》傳世。
二、教材中的文體知識與典籍
1.傳記:傳記是一種常見的文學形式。主要記述人物的生平事跡,可以為別人作傳,也可以寫“自傳”。“真實性”和“文學性”是傳記的兩大特點。
傳記大體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歷史性傳記,以記敘史實為主;一類是文學性傳記,用多種文學藝術手法記述人物的生活經歷、精神品質等。
2.回憶錄:就是回憶過去的事情,并且用文字記錄下來。準確地說,回憶錄是記敘個人的生活經歷或熟悉的歷史事件的一種文體,具有文獻價值。
3.通訊是新聞的一種,和消息一樣,用事實說話,不同的是,通訊的內容比消息更詳盡、具體、形象。
通訊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①生動性:通訊多借用文學手段,可以描寫、抒情、對話,可以用比喻、象征、擬人等手法。因此通訊在語言和表達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學性。
②完整性:通訊要相對完整、具體地報道人物或事物的過程。
③評論性:通訊可運用夾敘夾議的方法對人或事直接做出評論。
如:《誰是最可愛的人》
消息:以報道事件為主;敘述比較簡明;寫作比較單純
4.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文辭精煉,有韻,讀來鏗鏘有力。《陋室銘》這篇銘文運用托物言志的表現方法,通過贊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5.座右銘:座右銘的銘文比其他銘文更為簡短,有的只是一兩句話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邊,用以自警。座右銘的內容是勉勵自己,鞭策自己,或約束自己行為的準則。
6.“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愛蓮說》一文托物言志,以愛蓮來表達自己對這潔身自好這種生活態度的贊賞,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濁世風的鄙棄。
7.歌行體
古代詩歌體裁之一,由漢魏六朝樂府詩發展而來,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雜言,形式富于變化。
例如《登幽州臺歌》
8.科幻小說
是小說類別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著科學事實和預見、想象。
通常將“科學”“幻想”和“小說”視為其三要素。它是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
9.漢樂府
樂府,原是漢代朝廷的音樂官署,它的主要任務是采集各地民間詩歌和樂曲。樂府作為一種詩體,最初指樂府這一機構所采制的詩歌。后魏晉至唐可以入樂的詩歌,以及仿樂府古題的作品統稱樂府。宋以后的詞、散曲、劇曲,因配樂,有時也稱樂府。
10.《夢溪筆談》是筆記文學體裁的綜合性論著。全書包括《補筆談》、《續筆談》共30卷,計609篇。其內容廣博,天文、歷法、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地質、醫學、軍事、歷史、文學、哲學、等幾乎無所不包。其中以自然科學為主。它總結了古代,特別是宋代自然科學領域的光輝成就,記錄和贊揚了當時勞動人民的創造,闡述了自己在自然科學方面的見解,是我國和世界科技發展史上一部重要文獻,受到國內外廣泛重視和高度評價。被稱為“中國科學史的里程碑”。
11.《山海經》
《山海經》涵蓋了上古地理、天文、歷史、神話、氣象、動物、植物、礦藏、醫藥等方面的諸多內容,可以說是上古社會生活的一部百科全書。
它對于我們認識和研究上古文明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山海經》中的“山海”觀念囊括了名山棋布的海內華夏和四海之外的廣大世界,含有天下和全世界的意義。“經”是經歷、經過的意思,有別于儒家的經典之義。綜合而言,《山海經》是上古先民對自己經行世界的一次記述。
現代學者研究后認為,《山海經》并非作于一人一時,而是經過漫長的時間才不斷增益成書。古時的《山海經》還附有圖畫,可惜,這些圖畫早已失傳了。
考點二: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一)文史典籍:
1.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2.五經:《史記》《尚書》《禮記》《易記》《春秋》。
3.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4.四庫:經、史、子、集。
5.《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6.六藝:也稱六經,即禮、樂、射、御、書、數。
(二)唐代詩文人別稱:
詩仙:李白
詩圣:杜甫
詩魔:白居易
詩佛:王維
詩骨:陳子昂
詩杰:王勃
詩鬼:李賀
詩囚:孟郊
詩奴:賈島
詩豪:劉禹錫
詩狂:賀知章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巧記:一韓一柳一歐陽,三蘇曾鞏帶一王
(三)地理:
1.三山:相傳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萊、方丈、瀛洲。
2.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3.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行政區劃,后成為中國的別稱。
4.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5.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6.四海:指天下、全國。
7.“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8.江河:古代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9.三國:指東漢后分裂成魏、蜀、吳。
10.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
11.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
12.古代別稱:南京(建康、金陵、江寧、白下)。
13.五岳:中華傳統文化中五大名山的總稱,五岳分別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其中泰山為五岳之首。
(四)古代別稱:
1.桑梓:家鄉。
2.巾幗:婦女。
3.須眉:男子。
4.鴻雁:書信。
5.社稷:國家。
6.汗青:史冊。
7.軒轅:祖國。
8.“三尺”:法律。
9.謙稱:①自稱:愚、鄙、敝、卑、竊、臣、仆。
②帝王自稱:孤、寡、不谷。
③讀書人自稱:小生、晚生、晚學。
④其他:在下、小可、老朽、妾、老衲等。
10.敬稱:①稱帝王:萬歲、圣上、圣駕、天子、陛下等。
②稱天子:殿下。
③稱將軍:麾下。
④稱對方或對方親屬:有令、尊、賢、仁。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稱對方的父親),令堂(稱對方的母親),令兄(稱對方的哥哥),令郎(稱對方的兒子),令愛(稱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稱對方的母親),尊親(稱對方的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稱對方的囑咐),尊意(稱對方的意見)。賢,用于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于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⑤稱年老的為:丈、丈人(后來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泰水”。
⑥稱謂前加“先”,表示已死。
⑦對尊長者和用于朋輩間的稱謂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11.古代對“平白百姓”的稱呼:布衣、白丁、庶民、草民、黔首、黎民、黎元等。
12.年齡稱謂:(代稱)
(1)幼年
初度:是指生日之時。
赤子:指初生的嬰兒,原來嬰兒剛生下來的時候是赤色的,故稱“赤子”。
襁褓:泛指1歲以下幼童,現在以此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襁襙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指2—3歲的兒童。
總角: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黃口:10歲以下。
(2)少年
金釵之年:女孩12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女時代為“豆蔻年華”。
及笄(jí jī):指女子15歲。
志學之年:15歲。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3)青年
加冠:指男子20歲。古時男子20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弱冠:男子20歲。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20歲。
花信年華:女子24歲。
而立之年:30歲。《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一個人到了三十歲應該是人格自立、學識自立、事業自立的年齡。后因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4)中年
不惑之年:40歲。40歲為“不惑之年”。
知天命:50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是說五十歲之后,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對個人榮辱已經淡然。后人因以“知天命”為五十歲的代稱。
(5)老年
耳順、耳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花甲一詞出自中國古代歷法,以六十年為一循環,一循環稱為一甲子,又因天干地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又稱花甲。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
耄耋之年: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
期頤:指百歲高壽。
(五)干支紀年法
干支紀年法是我國特有的歷法,將“立春”作為一年的開始,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構成了干支紀年法。
(六)古代朋友關系
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之間交朋友。
車笠之交:不以貴賤而異的朋友。
患難之交:在一起經歷過艱難困苦的朋友。
酒肉之交:吃喝玩樂結交的朋友稱。
忘年之交:年歲差別大、輩分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
竹馬之交:童年時就要好的朋友。
膠漆之交:親密無間的朋友。
生死之交:可共生死的朋友。
莫逆之交:情投意合、十分要好的朋友。
君子之交:賢者之間平淡如水、不尚虛華的交情。
一面之交:只見過一次面,交情不深的朋友。
點頭之交:交情甚淺,見了面只不過點點頭而已的朋友。
金石之交:像金石一樣牢固的友情。
烏集之交:以利聚合,不以誠相待的交情。
(七)其他: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谷:上古對糧食作物的統稱。(即稷、黍、麥、菽、稻)
3.六書: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
4.六畜: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
5.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6.文人四友:琴、棋、書、畫。
7.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8.歲寒三友:松、竹、梅。
9.連中“三元”:凡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的即連中解元、會元、狀元。
10.五聲:五個音級。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ǐ)、羽。
11.四大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
12.《爾雅》:我國最早的釋詞專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體系的詞典。
13.“風騷”: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常用作代指文學才華。
14.《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性質分“風、雅、頌”三大類。
15.《說文解字》:東漢許慎編的最有影響的一部古代辭書。
16.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次序。
17.“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舊指宗教或學術界的各種流派,也指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三教九流”現多含貶義。
18.無事不登三寶殿:俗話。即沒有重要的事不敢來麻煩的意思。“三寶”,佛教名詞,指佛、法、僧。
19.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習慣把社稷作為國家的象征。
20.“老子”“孔子”的“子”
據先秦文獻記載,周代分封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子”本來是其中的一種爵位,后來作為一種稱謂被保留下來,成為對有道德、有學問、有地位之人的尊稱。
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如老子、孔子、孟子、荀子等,他們都有姓有名,人們之所以在其姓氏后加“子”來稱呼他們,就是對他們表示尊敬。如《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子”,是學生對孔子的敬稱。
后來又出現了“夫子”的稱謂,它是在“子”的基礎上形成的更鄭重的稱呼,是對年老而有德行、有聲望的人的尊稱,多用來指老師。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所以也被稱為“夫子”“孔夫子”,如“夫子何哂由也”中的“夫子”。
21.故鄉為何稱作“桑梓”
桑梓,即桑樹和梓樹。在漢語中,“桑梓”一詞常被人們用來代指“故鄉”。在我國眾多的樹種中,古人為何偏偏選中桑樹梓樹來代指故鄉呢?
在我國古代,桑樹、梓樹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兩種樹。桑樹的葉子可以用來養蠶,果實可以食用和釀酒,樹干及枝條可以用來制造器具,葉、果、根、皮皆可入藥。而梓樹的嫩葉可食,皮可入藥,木材輕軟耐朽,能制作家具、樂器等。此外,梓樹是一種速生樹種,常被古人用作薪炭。
正是因為桑樹和梓樹與人們的衣食住用有著如此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常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植桑栽梓。
《詩經·小雅·小弁(biàn)》中有“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意思是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對它要表示敬意。漂泊在外、客居他鄉的人們在見到這兩種樹木時往往會心生思鄉之情,久而久之,“桑梓”也就成了故鄉的代名詞。
22.古時的“姓”與“氏”
古人的名字極為復雜,由姓、氏、名、字、號等組成。所以,姓、氏最早是分開的,不是一個詞。
具體來說,姓產生在前,氏產生于后。“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代表了一種血緣關系。在母系社會,同一個母親所生的子女就同姓,即子女隨母姓。后發展到父系社會,子女則隨父姓。隨著同一祖先的子孫繁衍增多,一個家族往往會分成若干支散居各處。各個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為自己取一個稱號作為標志,這就產生了“氏”。
姓產生后,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會出現一個人的后代有幾個氏或者父子兩代不同氏的情況。
后來隨著歷史的發展,姓氏制度幾經變革,“姓”與“氏”逐漸合一,遂稱“姓氏”。
23.月亮的別稱
月亮在我國古代詩文中有許多有趣的別稱,比如:稱呼初月為銀鉤、玉鉤;稱呼弦月為玉弓、弓月;稱呼滿月用金輪、玉輪、冰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等。
傳說月亮上有桂樹和嫦娥,因此月亮又稱桂月、桂輪、桂魄、嬋娟、素娥等。
傳說月亮上有玉兔,于是月亮又有了“兔”字系列別稱:銀兔、冰兔、兔月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定区| 谢通门县| 广灵县| 利川市| 鸡西市| 平陆县| 南溪县| 文化| 娄烦县| 定南县| 浮山县| 临猗县| 青海省| 铜梁县| 蚌埠市| 大连市| 康乐县| 上虞市| 永济市| 开封市| 墨竹工卡县| 遵义市| 红桥区| 新沂市| 信阳市| 天水市| 德兴市| 滨州市| 遵义县| 宜良县| 凤山县| 南雄市| 阆中市| 施秉县| 光山县| 承德县| 青河县| 竹溪县| 左贡县| 长白| 东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