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七年級下冊第14課《明朝的統治》學習 目標 1.通過閱讀課本、識讀《明朝形勢圖》,準確說出明朝的建立的相關史實。(重點) 2.通過閱讀課本、分析史料、探究問題等方式掌握朱元璋強化皇權的措施及其影響。(重點) 3.通過閱讀課本與史料,回顧科舉制的發展歷程,嘗試評價八股取士。(重點) 4.通過閱讀課本,圖片,歸納明朝經濟發展的概況。(重點) 5.通過本課的學習,探討明朝君主專制的強化利弊。(難點)環節 學習過程 達標要求知識點一: 明朝的建立 知識點二、三:朱元璋強化皇權和科舉制的發展 知識點四:經濟的發展 課堂小結 達標 學習任務一: 閱讀課本,結合材料,思考元朝末年社會狀況怎樣的? (對應學習目標1) 材料:堂堂大元,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哀哉可憐。 學習任務二:閱讀課本66--67頁,識讀《明朝形勢圖》,完成表格.(對應學習目標1) 明朝的建立背景統一策略時間建立者年號都城學習任務三:化身謀臣,排憂解難,助明太祖強化皇權。閱讀課本67---69頁,研讀史料,完成下列問題。(對應學習目標2、3) 材料: 洪武三年太祖曰:“今禮(儒士嚴禮)所言不得隔越中書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攬庶政,故大臣得以專權自恣。今創業之初,正當使下情通達于上,而猶欲效之,可乎?” —《明實錄》 尋找元朝滅亡的原因,怎樣做才能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呢? 閱讀課本和材料,借助表格,合作探究,找出癥結,把強化皇權的解決方案及影響在課本上找出來。(每組認領一個煩惱,找出解決方案) 煩惱一: 明初一段時間曾沿襲元代行省制度,但元代行省統轄軍民, “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掌管)之”,權力太大,不利于中央集權。 ——《元史·百官志》 煩惱二: 元朝丞相‘掌軍務,貳丞相,凡軍國重事,無不由之’,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繼承。 ——《元史·百官志一》 煩惱三: 如何分散兵權?將軍事大權握在自己手中? 煩惱四: 大臣們表面上畢恭畢敬,但他們在朝堂之外都在干什么?會不會結黨營私? 煩惱五:讀書人如果自以為是,思想上生出大逆不道的想法會威脅朕的統治。 措施(解決方案)影響地方中央 軍事特務思想學習任務四:材料研讀: 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 ——《明太祖實錄》請思考:朱元璋立下這條“祖訓”的目的何在?(對應學習目標2) 學習任務五:合作探究:依據所學,說一說中國古代相權的發展趨勢是什么?(對應學習目標2) 學習任務六:問題思考:“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分理天下事務, 彼此抗衡,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 ——明太祖《皇明祖訓》 朱元璋對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動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對應學習目標2) 學習任務七:合作探究:“據統計,洪武17年9月14日至21日,內外諸司奏札凡1660余件,共3391事。平均算來,朱元璋每天處理批審的公文多達207余份,處理的事務多達411件,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無法處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不可一日無輔臣’。” 依據材料結合所學,談強化皇權的利弊。(對應學習目標5) 學習任務八:閱讀課本及圖片,自主歸納出明代經濟發展狀況。(對應學習目標4) 農業引進原產 的農作物,如 、 、 、花生、 等 手工業棉紡織業從南方推向北方,全國涌現出一批棉紡織業基地。絲織業 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制瓷業 是制瓷中心,所產的 暢銷海內外。 商業(1)商品經濟活躍,出現 和 兩個全國性的商貿城市; (2)出現了 、 等有名的商幫。評價量規(你達到了哪個程度?請在相應的位置打上“√”) 優秀課堂積極動腦思考,敢于在全班同學面前完整、清晰、條理地闡述自己的觀點,且觀點正確;能自己理清本節課的知識脈絡。良好主動參與課堂,能在老師或同學的幫助和指導下得出結論、理清線索。合格課堂上不思考,不發言,僅掌握了現成的知識。談一下你這節課的收獲 。 【達標檢測】 1.(針對目標1)假期將至,某同學想去北京旅行,因為在歷史課上聽老師講到有個景點叫做“明十三陵”。可通過查資料得知明朝建立者朱元璋的陵墓卻不在北京,他應該去哪兒參觀朱元璋的陵墓( ) A.南京 B.西安 C.洛陽 D.余杭 2、(針對目標2)下面是小明同學創作的歷史歌謠。該歌謠反映的是( ) 明朝的建立B.朱元璋強化皇權C.軍機處的建立 D.清朝鞏固邊疆 3、(針對目標2)(元朝行省長官)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掌管)之。明太祖時期,在地方設布政使司(掌管民政和財政)按察使司(掌管司法、都指揮使司(掌管軍務)。這一變化反映的實質是( ) A.地方官員的權力高度集中 B.分散地方權力,強化中央集權 C.行省制具有極大的優越性 D.改革地方官制,設立“三司” 4、(針對目標3)明朝時期,嚴格規定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答卷以“八股”為應試文章的格式。此舉 A.提高了政府的辦事效率 B.有利于選拔真才實學人才 C.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D.嚴重禁錮知識分子的思想 5.(針對目標4)《廣志繹》稱:明代萬歷時,“天下馬(碼)頭,物所出所聚處,蘇、杭之幣(絲織品),誰陰之糧,維揚之鹽……無錫之米”無所不有。這說明當時 A.商品經濟繁榮B.抑商政策廢棄C.坊市制度形成D.自然經濟瓦解 6.材料一 罷宰相不設,拆中書省之政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貳(副)之,而殿閣大學士只備顧司。帝自操威柄,學士鮮所參決。 材料二 明朝洪武(明太祖年號)年間,有一天,大學士宋濂在家中宴請賓客。第二天,明太祖問宋濂,昨天請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實回答。明太祖聽后說:“你說的全對,沒有欺騙我。”說完,拿出一張圖。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請賓客的座位情況,不禁嚇出一身冷汗。 請回答: 材料一中敘述的是何時之事?文中的“帝”指誰? 該材料反映了明朝官制有哪些變化 材料一中的“帝方自操威柄”這一做法有何作用? (4)材料二中監視大學士宋濂的是什么人?這則材料說明了明朝統治的什么特點? [課后延伸] 課后搜集有關明朝時期加強皇權的歷史故事,在班級中舉行明朝故事會。 自主閱讀時,用鉛筆進行分項勾畫。 能準確的把明朝建立的5項內容找出,老師點撥后能熟練記住。 能結合材料準確概括出鞏固皇權和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和影響,并熟練背誦。 選出代表回答問題,其他小組補充完善。 能夠準確的從材料中提取信息,結合本課所學,寫出較為全面的影響,流利的向同學們展示。 自主閱讀時,在課本上用鉛筆進行標注勾畫。 簡單繪制本節課的知識結構,鞏固所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