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中考三輪復習課本考點整合國情國策部分五: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生態文明(關鍵詞:資源,環保,新發展理念,生態文明)我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1. 我國人口的新特點是什么 針對人口問題,黨和國家采取了怎樣的措施 (1)總人口增速趨緩、總和生育率明顯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女性別比偏高、老齡化 加劇、大量的人口流動等。(2)①黨和國家始終堅持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科學把握人口發展規律,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調控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有力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②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人口問題,根據我國人口發展變化形勢,先后作出實施單獨兩孩、全面兩孩政策等重大決策部署,取得積極成效。③為進一步適應人口形勢新變化和推動高質量發展新要求,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2021 年,我國開始全面實施一對夫妻可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2. 我國的自然資源的現狀、原因、危害及正確態度是什么 (1)資源現狀:我國面臨的資源形勢非常嚴峻。我國自然資源豐富,總量大,種類多,但人均占有量少,開發難度大,總體上資源緊缺。(2)形成原因:長期以來,我國資源開發利用不盡合理、不夠科學,依靠消耗大量資源換取經濟發展的現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費、損失、污染和破壞都很嚴重。(3)危害:對資源的過度開發、粗放利用和無節制消耗,必然導致資源的枯竭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嚴重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的空間和后勁也會越來越小。(4)正確態度: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不能走西方工業化的老路,必須探索符合國情的利用、保護和開發資源的新路。3.我國的環境現狀、形成原因及危害是什么 (1)生態環境現狀:當前我國生態環境雖總體有所改善,但生態環境形勢仍不容樂觀。(2)形成原因:一些地方、一些領域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加上工業化進程加快、資源短缺、人口基數大等問題所產生的多重疊加效應。(3)危害:環境惡化加劇自然災害的發生,嚴重破壞生態平衡,威脅著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4. 解決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我們的必然選擇是什么 轉變發展方式,堅持綠色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二、堅持與自然和諧共生,走綠色發展道路1.為什么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1)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面對生態危機作出的智慧選擇。(2)自然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滋養和必要條件。(3)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榮,這是一種動態中的平衡、發展中的協調、進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紛亂”中的有序。(4)如果我們對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懲罰。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2. 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1)人類可以開發和利用自然,必須遵循自然規律。(2)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3)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使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4)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3.為什么要走綠色發展道路 (1)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文明形態,是人類的共識,也是時代的選擇。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2)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的發展共識。(3)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圖景。4.如何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生態文明 (1)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2)堅持綠色富國,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效益。堅持綠色惠民,將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發人民群眾的綠色創造熱 情,實現綠色富國之夢。(3)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大力倡導節能、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讓綠色發展理念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細節中,成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自覺行動。(4)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5)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5、如何正確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絕不能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我們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6、美麗中國的內涵和重要性?(1)內涵:美麗中國,不僅山清水秀,天藍地綠,而且是留住鄉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園。(2)重要性: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圖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