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 1.1動量 》課標核心素養要求 有將物理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踐的意識,勇于探索日常生活有關的物理問題。學習目標 物理觀念:理解動量的概念及其矢量性,理解動量的變化,并要求學會動量變化量的求解。 科學思維:能從引導探索的形式理解動量的概念和意義,培養學生思考分析能力。 科學探究:通過對尋找碰撞前后守恒量的探究過程,嘗試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認識物理模型工具在物理學中的應用。學習重難點 理解動量的概念,能會求解動量的變化量并解決相關問題。學習過程 教學筆記【自主學習】 (請認真閱讀課本內容并結合學過的知識,完成以下問題) 同學們,閱讀完課本的相關內容后請思考并概括一下教材主要內容。 我們曾經探究過哪些守恒量? 同學們還記得動能的表達式嗎? 生活中同學們還知道哪些碰撞現象? 二、深入學習(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課前引入: 思考:碰撞是日常生活、生產活動中常見的一種現象。那么,這些看似不同的碰撞現象背后是否隱藏著相同的物理規律呢? 指導:上述現象叫碰撞,碰撞效果和質量、速度有關,本節我們研究一維碰撞,如圖: 兩個物體碰撞前沿同一直線運動,碰撞后仍沿同一直線運動。即共線。這種碰撞叫做一維碰撞。 任務一、尋找碰撞中的不變量 1、觀察演示實驗提出問題? (1)A球和B球質量相等和不相等,觀察碰撞現象 (通過這兩個實例,引導學生進行猜想) 猜想:碰撞效果與速度和質量有關 問題:碰撞中的規律直接體現在碰撞的效果上。 既然質量和速度都能影響碰撞的效果,那么, 碰撞中的不變量,必然既和質量有關,也和速度有關。 猜一猜,碰撞前后系統的不變量可能是什么? 回答: 猜想1: 猜想2: 猜想3: (2)請同學們認真觀看實驗視頻-----以科學和嚴謹的態度探究碰撞中的不變量 經過驗證后可知,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碰撞前后不變的量是 . 總結: 任務二、理解動量及其變化 動量的理解: 從實驗數據分析可在,對于發生碰撞的兩個物體,它們的mv之和在碰撞拉后可能是不變的,mv具有特別的意義,物理學中定義其為動量。關于動量你有怎樣的認識和理解? (1)定義:物體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乘積,,叫做物體的動量,用符號P表示。 (2)公式:p=__________. (3)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動量的單位是 ,符號是____________; (4)三性: ①矢標性:動量是矢量,它的方向與_____________的方向相同. ②瞬時性:是狀態量,與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相對應 ③相對性:物體的動量與參考系的選擇有關,中學階段常以地球為參考系 2、動量的變化:p= p' - p (矢量式) (1)某段運動過程(或時間間隔)末狀態的動量p ′跟初狀態的動量p的矢量差,稱為動量的變化(或動量的增量) (2)動量變化的三種情況:大小變化、方向改變或大小和方向都改變。 (3)同一直線上動量變化的運算: ①同一條直線上的,規定正方向后直接相加減; ②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動量變化的運算,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強調:若初末動量不在同一直線上,Δp、p′、p間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如圖所示。 任務三、學以致用(通過例題,加深學生對動量的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訓練) 【例題1】試討論以下幾種運動的動量、動能變化情況: ①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 ②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 ③物體做平拋運動 ④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 【例題2】一個質量為0.1kg的鋼球,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右運動,碰到堅硬的墻壁后被彈回,沿著同一直線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運動(如圖),碰撞前后鋼球的動量各是多少?碰撞前后鋼球的動量變化了多少? 【例題3】一個質量為2kg的物體在合力F的作用下從靜止開始沿直線運動。F隨時間t變化的圖像如圖所示。求: (1)t=2s時物體的動量大小是多少? (2)t=3s時物體的動量大小是多少? (3)物體在t=2~3s內動量的變化量是多少? (4)t=2s時合力F的功率是多少? (5)物體在t=2~3s內合力F做的功是多少? 三、課后延伸 1、演示實驗,再次提出問題。 2、解答以下三個問題,總結動量與動能概念的不同。 (1)質量為2kg的物體,速度由3m/s增大為6m/s, 它的動量和動能各增大為原來的幾倍? (2)質量為2kg的物體,速度由向東的3m/s變為向西的3m/s, 它的動量和動能是否發生變化?如果發生變化,變化量各是多少? A物體質量是2kg,速度是3m/s, 方向向東;B物體質量是3kg,速度是4m/s,方向向西。它們動量的矢量和是多少?它們的動能之和是多少? 3、推導一下動量與動能的大小關系 ▲動量和動能的區別與聯系--------課后完成空白內容剪下來粘到筆記本上 物理量動能動量區 別定義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 和 的乘積公式Ek= p= 單位焦耳(J)千克·米/秒(kg·m/s)標、矢量標量矢量(方向與 方向相同)運算法則代數運算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變化情況v變化(方向),ΔEk可能為零v變化,p一定變化聯系都是狀態量,兩者的大小關系為:p2= 或 p=4、一個質量為2kg的物體在合力F的作用下從靜止開始沿直線運動。F隨時間t變化的圖像如圖所示。求: (1)t=1s時物體的動量大小是多少? (2)t=4s時物體的動量大小是多少? (3)物體在t=1~4s內動量的變化量是多少? (4)t=2s時合力F的功率是多少? (5)物體在t=2~3s內合力F做的功是多少? 四、課后總結:將自己的收獲、解決的疑問及課堂重點內容整理到筆記本上(很重要必須認真完成) 給學生5分鐘時間,把教材閱讀一下,讓 學生對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并讓學生回憶一下已經學過的知識,為學習本節課內容進行鋪墊。 通過生活中常見的碰撞現象,提出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 完成任務一: 提出問題后,進一步現場做演示實驗,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和學生一起完成任務一、尋找碰撞中的不變量;由于實驗條件所限,所以進行實驗視頻播放的方式,讓學生體會科學嚴謹的實驗探究,最終獲得碰撞中的不變量。 完成任務二: 實驗探究出碰撞前后不變量和“mv”有關,所以引導學生我們需要重新定義一個新的物理量:動量。這樣過渡自然,環環相扣,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研究物理規律的方法。 動量這個新概念建立之后,教師要對這個概念的理解進一步給學生深入講解,尤其是動量的變化一定要講解到位,讓學很好的掌握,這樣為后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完成任務三: 知識點講解完畢后,對應的練習很重要,例1的設計是讓學生對動量的特點進一步理解加深。例2讓學生推導一下動量和動能的大小關系,為以后學習打一定的基礎。例題3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明白p= p' - p這個式子是矢量式,學生第一次做肯定會出現問題,所以找學生上黑板板演,暴露出問題之后教師進行點評,效果會很好。注意學生的答題規范和用矢量式之前先規定正方向問題。 例題3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獨立完成這個相對綜合的題目,此題目是教材課后習題,教師加以改編加了兩問,其中一問是問2~3內的動量變化使學生進一步強化動量的矢量性,可以讓學生上黑板板演,預想很多學生會用以前學過的牛頓第二定律先求解加速度,之后分時間段分別求出2S,3S,再用公式P=mv求出對應的動量。隨后老師進行引導學生這個題還可以用畫v-t圖來求解速度,這種方法相對簡單直觀的得出結果。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具備變換圖像的能力。最后,再進行設問,這個題同學們還有其他的思路呢?預設學生會給出否定的答案,之后老師給出,這個題還有一種方法,只有同學們認真學習下節內容后就會輕松解答!讓學生課下試著求解一下,目的是讓學生提前對下節課的內容進行預習,有所了解。 課后延伸: 第1題 牛頓擺演示,用不同數量的小球發生碰撞,觀察碰撞后的特點,留下疑問讓學生繼續思考是否可以用所學的知識解釋這一現象,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2題 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學生自己完成,進一步深入理解動量的性質特點,自己總結出動量和動能的區別與大小的關系,并留下課后任務完成總結表格的填寫。 第3題 學生自行推導動量與動能的大小,并比較一下動量和動能的區別與聯系。 第4題 在課堂練習的基礎上再練習一下此題,加深理解與應用,做到新知識的熟練,舊知識的復習鞏固。 課后總結: 要求學生課后整理筆記,把課上的重點,解決的疑難問題及時的整理到筆記本上,這個環節尤為重要,可以讓學生再一次的對課上的內容理解與記憶! 教師有必要定期檢查一下! 教學設計總的思路是用發問為引導,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