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從世界看中國第一節 疆域一、優越的地理位置1、半球位置:從東、西半球看,我國位于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我國位于北半球。2、緯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溫帶,南部部分地區位于熱帶,沒有地區位于寒帶,光熱條件好;3、海陸位置:我國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東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海陸兼備。我國西部深入亞歐大陸腹地,與許多國家接壤:東部海域廣闊,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二、海陸兼備的大國1、我國領土四至:最南端為海南省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市北端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最西端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帕米爾高原上,最東端位于黑龍江省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匯合處。2、我國疆域遼闊,南北氣候差異顯著,東西時間差異大。3、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約 960 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萬多干米,相鄰的國家有14個,(朝鮮蒙古俄羅斯,哈吉塔巴阿富汗,印度、尼泊爾、不丹、緬老越)。4、我米,近海分布著臺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等眾多島嶼。6、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分別是日本、韓國、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 印度尼西亞;我國與朝鮮、越南既隔海相望,又陸上相鄰。7、我國管轄的海域面積是300萬平方千米,我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我國的兩個內海是渤海和瓊州海峽。三、行政區劃1、目的:了方便管理、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和民族團結。2、基本實行省 (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縣(市、自治縣)、鄉(鎮、民族鄉)三級行政區劃。3、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4、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和2個特別行政區( 香港,澳門)。 第二節 人口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1、根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國人口總數為14.12億,約占世界人口的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2、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我國眾多的人口,一方面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和消費市場,另一方面對食品、住房、教育、醫療、交通等的需求量巨大,給我國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帶來沉重的壓力。3、為了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實施計劃生育。計劃生育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我國從2016年起全面實施一對夫妻可生育兩個孩子的計劃生育政策,2021年開始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的政策,并配套支持措施。二、人口東多西少1、2020年,我國平均人口密度為 147人/千米2,接近世界平均人口密度(60人/千米2) 的2.5倍。2、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許多平原地區和城市密集地帶人口密度超過400人/千米2;西部地區人口密度小,有大片地區人口密度低于1人/千米2。如果從黑龍江黑河到云南騰沖畫一條直線,則此線東南部人口稠,西北部人口稀疏。第三節 民族一、中華民族大家庭1、我國共有 56 個民族。2、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漢族人口最多,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91%。3、其他55個民族人口較少,稱為少數民族。各少數民族的人口多少不一,壯族人口最多,超過1 600萬人;滿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人口較多,都超過500萬人; 有些少數民族人口很少,不到1萬人。4、我國憲法規定,民族不論大小,一律平等。5、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文化既相互交融,又多元發展。二、民族分布特點1、漢族人口遍布全國各地,少數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2、我國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交錯居住”的特點。 3、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設置了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民族鄉等行政區域。各少數民族在自治區域內行使自治權。 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境第一節 地形和地勢一、地形類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1、我國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東部則以平原和丘陵為主。我國的地形特點是:地形類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通常把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統稱為山區,約占全國面積的2/3,山地約占1/3,平原面積僅占 1/10多一點)。一般來說,山區地面崎嶇,交通不便,不利于發展耕作業;但是山區在發展林業、牧業、旅游業、采礦業等方面具有優勢。2、①四大高原:黃土高原(千溝萬壑)、 內蒙古高原(高原面平坦,一望無垠)、青藏高原(冰川廣布,遠看是山,近看是川)、云貴高原(崎嶇不平,喀斯特地貌)②四大盆地:四川盆地 (紫色盆地) 、柴達木盆地(海拔最高,聚寶盆)、塔里木盆地 (面積最大) 、準噶爾盆地(緯度最高)③三大丘陵:東南丘陵 (面積最大) 、山東丘陵、遼東丘陵。④三大平原:東北平原 (面積最大、分布肥沃的黑土) 、華北平原 (面積第二) 、長江中下游平原。3、山脈4、山脈與地形區縱橫交錯的山脈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構成我國地形的“骨架”。在山脈構成的“網格”當中,鑲嵌著高原、山地,平原和丘陵。二、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1、階梯概況2、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對我國氣候、河流、交通產生的影響:(1)對氣候的影響: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于海上的濕潤氣流深入內陸,形成廣泛的季風氣候,為我 國廣大地區帶來了豐沛的降水。(2)對河流的影響:西高東低的地勢,造成我國大部分的江河自西向東奔入海洋;河流從高一級階梯向低一級階梯 流動時,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3)對交通的影響: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聯系,但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第二節 氣候一、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普遍高溫1、冬季氣溫分布特點:冬季南北溫差大,南方溫暖,而越往北氣溫就越低。原因:(1) 主要受緯度影響,緯度高,氣溫低;緯度低,氣溫高。(2) 北方緊鄰冬季風源地,降溫幅度大,越往南,降溫幅度越小。 1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漠河和海口的1月平均氣溫相差約50°C。2、夏季氣溫分布特點:在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區外,全國普遍高溫,大多數地方南北相差不大。 (青藏高原氣溫偏低的原因:海拔高。)3、我國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龍江的漠河北極村;夏季最熱的地方:新疆的吐魯番。4、我國溫度帶的劃分①依據:我國南北氣溫差異,結合農業生產的實際。②五個溫度帶和一個青藏高原區。二、東西干濕差異顯著1、年降水量空間分布的總趨勢: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東南沿海一帶的年降水量多在1 600毫米以上,而西北內陸的大片地區年隆水量不足50毫米。2、我國降水最多地方是臺灣省的火燒寮;最少地方是新疆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3、我國降水時間分配不均勻:大多數地區的降水集中在 4——10 月,這期間的降水量一般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一般來說,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4,根據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可劃分為四類干濕地區類型。 (P36 中的圖 2.22) 記憶:濕潤區與半濕潤區分界線大致與秦嶺淮河一線一致;半濕潤區與半干旱區分界大致與400MM 年等降水量線一致。南方耕地類型以水田為主,北方以旱地為主。800MM 年等降水量線大致與秦嶺淮河一線一致。三、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1、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2、我國的氣候類型 (1) 西北部: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特點——冬寒夏熱,全年少雨,氣溫年較差大;(2) 青藏高原地區、天山、橫斷山脈:類型—高原山地氣候,特點—氣溫年較差小,有明顯的垂直變化。(3) 東部:由北向南類型分別為溫帶季風氣候 (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亞熱帶季風氣候 (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降水分旱雨兩季) 四、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1、影響我國氣候的因素,主要有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等。2、我國冬季風和夏季風的特點第三節 河流一、以外流河為主1、我國河流以外流河為主 (最終注入海洋的河流是外流河)。我國外流河主要在東南部,大多河流自西向東注入太平洋;雅魯藏布江、怒江注入印度洋;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外流河河水主要來源于大氣降水,河流水量大,夏季進入汛期,我國河流汛期自南向北越來越短。2、在我國內陸,有些河流最終流入內陸湖泊,有些河流河水沿途蒸發、滲漏,最終消失于荒漠中。這些最終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稱為內流河。3、匯集河水的地域稱為河流的流域。外流河的流域稱為外流區,內流河的流域稱為內流區。我國外流區約占全國總面積的 2/3,水量超過全國河流總水量的95% ;內流區約占全國總面積的 1/3,水量不到全國河流總水量的5%。4、河流在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與枯水期、結冰期等方面的特征,統稱為河流的水文特征。 5、一般來說,我國夏季降水集長江中,河流水位高,流量大,形成汛期;冬季降水少,河流水位低,流量小,形成枯水期。秦嶺一淮河一線以北的河流,冬季普遍有結冰現象;春季氣溫回升,冰雪消融,也會有短暫的汛期。二、長江的開發與治理1、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注入東海,全長6300千米,是我國長度最長的河流。長江流域面積 180多萬平方千米,約占我國陸地面積的20%,是我國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長江支流眾多,流經地區大多降水豐沛;流汛期長,水量大,年徑流量9500多億立方米,是我國水量最大的河流。長江干支流大部分位于亞熱帶,沒有結冰期。2、長江是我國巨大的“水能寶庫”,水能資源襲藏量占全國的 1/3,其中可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絲占全國的一半。長江是我國巨大的“水能寶庫”,水能資源襲藏量占全國的 1/3,其中可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絲占全國的一半。3、自古以來,長江就是我國東西運輸的大動脈。長江干流橫貫東西,宜賓以下四季通航。千流航線和多條鐵路及京杭運河相交,既溝通內地和沿海,又聯系南北廣大地區。目前,長江干支流形成縱橫廣闊的水運網,通航里程占全國內河航道總里程的 2/3。因此,人們把長江稱為“黃金水道”。三、黃河的治理與開發1、黃河從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脈發源,曲折東流,沿途接納許多支流,流入渤海。黃河是我國的第二長河。2、黃河主要流經干旱、半干旱和半濕潤區,降水較少,蒸發量大,水量較小年徑流量只有660多億立方米,約為長江的1/15,而且70% ~ 80%集中在夏秋季。與長江相比,黃河的含沙量大,部分河段初春或初冬時節往往形成凌汛。3、黃河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峽谷中穿行,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4、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支流較多。黃土高原土層疏松,植被破壞嚴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與雨水一起匯入黃河,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5、黃河進入下游平原地區,河道變寬,河床坡度變緩,水流速度減慢河水挾帶的泥沙沉積下來,使河床逐漸抬高。于是,人們被迫不斷加高堤壩,黃河成為“地上河”。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黃河上游地區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在中游黃土高原地區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修建大型水利樞紐;在下游加固黃河大堤。 第四節 自然災害一、常見的自然災害1、 自然災害定義:自然環境發生異變,并造成一定危害。2、自然災害分類:①氣象災害;②地質災害。3、氣象災害主要有干旱、洪澇、臺風、寒潮等災害。4、地質災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災害。二、我國自然災害頻發1、我國自然災害多發區分布:①臺風:臺風形成于熱帶洋面,主要影響東南沿海地區。②干旱:華北地區 “春旱”現象。③洪澇:秦嶺-淮河以南地區多發。 ④寒潮:主要影響西北地區和北方地區。⑤滑坡、泥石流:中西部山區、尤其是西南山區。因為這里地形崎嶇且降水較多。泥石流發生時應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動的方向的山坡上跑。⑥地震:分布廣,集中西南地區;(四川、云南、臺灣,新疆等地多發)。臺灣:位于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地帶,屬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云南等西南地區:位于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地帶,屬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三、防災減災1、自然災害經常發生,防災減災工作就顯得特別重要。2、我國運用遙感衛星等技術,能夠比較精確地預報臺風、寒潮等災害。 3、為防御自然災害,我國修建了大量的防災工程。4、我國建設一大批救災物資儲備中心,以保證自然災害發生時,能夠及時供應救災物資。5、當自然災害發生時,我國政府能及時調動救災人員,從而能有效減輕災害損失。第三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第一節 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一、可再生資源與非可再生資源1、自然資源:自然界中對人類活動有價值的物質和能量,稱為自然資源。2、自然資源的分類:(1)可再生資源:短期內可以更新、再生,或者循環使用。對可再生資源,我們要注意保護和培育,實現可持續利用。如土地、森林、太陽能、風能、水和水能等。(2)非可再生資源:形成、再生過程非常緩慢,相對于人類歷史而言,幾乎不可再生,用一點就少一點,應珍惜和節約使用。如煤炭、石油、鐵礦等。二、總量豐富,人均不足1、我國自然資源的特征(1)基本特征:總量豐富,人均不足。(2)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多樣,自然資源總量豐富,種類相當齊全,可謂地大物博。土地水、水能、森林、礦產等許多自然資源的總量均居世界前列。(3)但我國人口眾多,自然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合理利用措施:①改進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強資源的回收和循環利用;②培養節約能源的意識;③開發新材料、新能源;④擴大鐵礦石、石油等重要資源的進口渠道等。第二節 土地資源一、類型齊全,耕地比重小1、土地利用類型:農業用地 (耕地、林地、草地等) 、建設用地 (城鄉建設用地、交通用地、工礦用地等) 、通常情況下難以利用的土地 (永久積雪和冰川、戈壁) 。2、現狀:①總量豐富;②人均占有量少;③類型齊全,有利于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林、牧、漁、工礦業生產和城鄉 建設;④耕地少,難以利用的土地較多,后備耕地不足。二、地區分布不均各類土地資源的分布:很不均衡①耕地和林地集中分布在東部濕潤、半濕潤區。其中,南方耕地以水田為主,北方以旱地為主。林地則主要分布在山區。②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區,主要用于牧業。③通常難以利用的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內陸。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1、土地資源利用問題及措施①問題:亂占耕地、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等。②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 。③具體措施:制定法律、法規,加強土地資源的管理和保護;在農耕地區,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和基本農田保護;在牧區,建設人工草場,保護天然草場;在易遭受風沙侵襲、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營造防護林,治理沙化、鹽堿化。 第三節 水資源一、時空分布不均1.通常把地球上的淡水資源稱為水資源。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是我國主要的淡水資源。 2.分布特點:時空分布不均。空間上:南豐北缺,特別是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最為嚴重。時間上:夏秋多、冬春 少;年際變化大。3、影響:①農業土地利用方式差異明顯,南方以水田為主,北方以旱地為主。②水旱災害頻繁、農業生產不穩定。③在西北地區,水資源不足更是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二、合理利用與保護水資源1、解決措施。時間:興建水庫,如三峽工程和小浪底水利樞紐。空間:跨流域調水,如南水北調工程。2、南水北調工程3、存在的問題及保護措施。問題:①水資源供應相當緊張,缺水狀況日益加重;②水資源利用率低,浪費驚人。③嚴重的水污染。措施:節約用水、防治水污染 P80(農業、工業、家庭)第四章 中國的經濟發展第一節 交通運輸一、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1、人們把交通運輸形象地比喻為“經濟發展的先行官”。現代運輸是指使用汽車、火車、船舶、飛機等運輸工具,把人或物從一個地方運輸到另一個地方。公路運輸、鐵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是主要的現代交通運輸方式。2、人們在選擇交通運輸方式時,會根據旅客出行的目的、貨物本身的性質等,考慮運輸價格的高低、運輸速度的快慢、運量的多少等方面。3、一般來說,水路運輸運量最大,價格最低;鐵路運輸運量較大,價格較低;公路運輸機動靈活,價格較高;航空運輸速度最快,價格最高。二、我國鐵路干線的分布1、鐵路、公路、水運、空運等構成我國現代立體交通運輸網絡。在各種交通運輸方式中,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之一。我國交通運輸網東部稠密,西部稀疏。2、我國主要鐵路線第二節 農業一、農業及其重要性1、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業主要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等部門。2、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只有農業實現了現代化,才能說中國實現了現代化。3、從總體上說我國農業還比較薄弱,國家正在采取多種措施推動農業的現代化進程。二、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1、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主要表現為西部與東部、南方與北方的差異。2、西部地區天然草場廣布,農業中的畜牧業地位重要,那里有我國的四大牧區。3、東部地區是種植業、林業、漁業主要分布區。其中,半濕潤和濕潤的平原地區以種植業為主: 林業集中分布在東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區,以及東南部的人工林區;沿海地區是我國海洋漁業基地;南方地區淡水漁業發達。1、我國東部以種植業為主的地區,農業的南北差異明顯。以秦嶺一準河-線為界,該線以北地區耕地多為旱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以南地區耕地多為水田,主要種植水稻等。2、我國主要農作物分布:三、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的發展農業:例如靠近城市的郊區可以發展肉、乳、禽、蛋、蔬菜、花卉;遠離城市的農村適合種植糧食作物。四、走科技強農之路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依靠科學技術,使農業增長方式正從廣種遭收轉向優質高產,優良品種不斷涌現:機械化和專業化水平、生產效率不斷提高;農田水利建設取得長足進步,抗災能力明顯增強。近年來,綠色低碳、生態農業不斷推廣。科學技術在農業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目前,我國科技進步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已經超過50%,但是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第三節 工業一、工業及其重要性1、與農業一樣,工業也是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工業生產包括開采自然資源(煤炭、石油、鐵礦石等)以及對原材料(礦產品、農產品等 ) 進行加工和再加工。2、現代工業為社會經濟各部門提供先進的工具和設備、原材料和動力等生產必需的物質條件。 3、目前,我國工業門類齊全,基礎雄厚,規模龐大,已經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鋼鐵、汽車、化肥、水泥、煤炭產量居世界首位。我國也是世界最大的貨物出口國,在世界冬地,幾平都能看到我國生產的商品。二、我國工業的分布東部沿海地區工業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業基地; 中部地區工業中心較多:西部地區工業中心較少,分布稀疏。三、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1、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2、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從無到有,蓬勃發展,成為帶動我國工業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因素3、我國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于大中城市,東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速度遠高于中、西部地區,長江二角洲、珠江二角洲、環渤海地區成為高新技術產業聚集的地區。4、北京中關村是我國首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被譽為“中國硅谷”, 湖北武漢東湖信技術開發區是我國第一家國家級的光電產業基地所在地,被形象地稱為“中國光谷”。 附:常用地圖圖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