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學設計一、教學內容《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是教育科學出版社《科學》四年級上冊《聲音》教學單元第二課時的內容,是繼《聽聽聲音》之后,進行的又一項關于聲音的研究。當一個物體在力的作用下,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個物體就是一個振動物體,聲音就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當我們觀察一個發聲物體時,我們常常看不到這個物體的振動。本課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多個物體發聲時的狀態,為學生提供觀察發聲物體振動的機會。二、教學目標1、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2、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聲和不發聲時的不同現象;3、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4、樂于與他人合作,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三、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記錄單等。小組:1面鼓、1把鋼尺、1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1個音叉,紅點。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1.播放鄭建華老師微課的導入部分,由在教室里讀書時能聽到的聲音到生活中聽到過的聲音。2.聽聲辨場景。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經驗,進一步體會聲音無處不在。由此引出問題:關于聲音,你想知道什么?從而引出本課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二)新知探究1.提出猜想師:聲音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誰有想法,大膽地提出你的猜想。預設:摩擦、敲打、碰撞、振動···師:這么多猜想,該怎樣去驗證呢?預設:通過實驗。2.實驗探究實驗一:橡皮筋和鋼尺發聲實驗1.師:你能想辦法讓橡皮筋和鋼尺發出聲音嗎?誰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橡皮筋:撥動鋼尺:壓緊鋼尺的一端,用手撥動另一端。小組合作:一人撥動,使其發出聲音,其余人仔細觀察鋼尺和橡皮筋在發聲時的運動,填寫學習任務單。分享發現。師:鋼尺和橡皮筋整體都在動,不太容易觀察,這該怎么辦呢?別著急,鄭老師有個好辦法,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播放微課:整體不好觀察,可以先觀察上面的一個點。)師:這個方法你學會了嗎?試一試吧。(再次實驗,觀察紅點的運動)發現:橡皮筋和鋼尺都在上上下下來來回回的運動。師:像這樣來來回回的運動叫作振動。所以,橡皮筋和鋼尺在發聲時都在振動。實驗二:音叉和鼓的發聲實驗師:那音叉和鼓呢?它們在發聲時也會振動嗎?生小組合作,進行試驗。交流發現:音叉和鼓發聲時應該也在振動,但是看上去沒有橡皮筋和鋼尺明顯。播放微課(演示實驗):音叉接觸乒乓球,鼓的發聲現象師:在這里,乒乓球不斷地被彈開,這能說明什么呢?預設:說明音叉在振動。師:鼓呢?你觀察到了什么?預設:黑色小物件不停的跳動,說明鼓也在振動。實驗三:聲帶發聲實驗師:那老師在講臺上說話,我的喉嚨振動了嗎?感受師:請同學們伸出你的手,放在喉嚨上,輕輕的發出聲音,感受你的喉嚨振動了嗎?預設:振動了。師:那老師還在說話,你能清晰的看到老師的喉嚨是否在振動嗎?預設:不能。師:貼個紅點會有幫助嗎?預設:不會。師:鄭老師用一個非常厲害的實驗,讓我們能看到他說話的聲音。一起來看。(播放微課)鄭老師用激光筆讓我們不僅看到了他說話的聲音,還更清晰的看到了音叉在發聲時的運動。3.得出結論師:現在,通過這么多的實驗,你能回答今天的課題了嗎?聲音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預設:聲音是通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遷移應用觀看視頻,了解發聲頻率不同,發聲物體的振動也不一樣。練習物體發出聲音,是因為物體( )保持運動 B.保持靜止 C.振動下面幾種做法中,( )不能發出聲音。敲擊鼓面 B.彈奏鋼琴 C.按壓皮筋在敲擊音叉時,小可同學發現,音叉被敲擊后會持續一段時間發出聲音,這是因為( )。音叉的回聲 B.音叉還在振動 C.音叉沒有振動,空氣在振動我們敲門時,發出了敲門聲,門沒有在振動,這句話對嗎?( )對,看不出門在振動 B.錯,門也在振動,只是不明顯拓展聲音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播放視頻)有趣的實驗(播放視頻:來源中國數字科技館)作業和爸爸媽媽一起上網尋找2-3種動物發出聲音時的視頻,研究小動物是靠什么來發聲的。總結今天你有什么收獲?師:下節課,讓我們繼續探索關于聲音的知識。板書設計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來回振動 聲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