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知識清單 中國近代史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知識清單 中國近代史

資源簡介

2024年中考復習知識清單八年級上冊中國近代史部分
第一單元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1課 鴉片戰爭
1. 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
①時間:1839年6月3日至25日
②地點:林則徐
③地點:廣州虎門海灘
④意義:虎門硝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2. 列舉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铩铩?br/>①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與英國在南京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②《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開口通商)割香港島給英國;(割地)賠款2100萬銀元;(賠款)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結果雙方協議。(關稅協定)
③《南京條約》的影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
1.英法再次發動侵華戰爭★★★
①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西方列強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利益。
②戰爭的導火索:英國“亞羅號事件”和法國“馬神甫事件”。
③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④1858年,清政府與俄、美、英、法分別簽訂《天津條約》?!短旖驐l約》的內容:①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十個通商口岸;外國船只可以在長江自由航行。之后清政府與英、法、美簽訂的《通商章程善后條約》承認鴉片貿易合法化。
⑤1860年,英法兩國再次出兵,火燒圓明園。
⑥1860年,中英、中法簽訂《北京條約》?!侗本l約》內容: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增加賠款數量。
2.沙俄侵占北方大片領土★★
①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沙俄割占東北、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
②割中國領土最多的條約:《璦琿條約》
3.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西方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一帶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沙俄侵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第3課 太平天國運動
1.鴉片戰爭前后中國社會變化:
①社會性質:戰爭前(封建社會)→ 戰爭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社會主要矛盾:
戰爭前: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即階級矛盾);
戰爭后: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 + 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既有階級矛盾又有民族矛盾)
③革命任務:戰爭前:反封建; 戰爭后:反侵略反封建
2.太平天國運動(性質:反侵略反封建的農民運動)★★★
①起義原因:清政府的統治危機加深;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或鴉片戰爭激化統治階級與勞動群眾之間的矛盾)。
②過程:
1843年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
1851年金田起義:標志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
1851年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權組織。
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與清朝對峙的革命政權。
1853-1856年北伐、西征:軍事上進入全盛時期(1856年)。
1856年天京事變:太平天國由盛轉衰。
1864年天京陷落:標志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③頒布文件:
前期——《天朝田畝制度》——核心:廢除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
前期綱領性文件——1853年頒布《天朝田畝制度》
內容:規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
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評價:它主張在小生產的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和平均社會財富,是不可能實現的,實際上也沒有實行。因為農民階級不能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只能是空想。
后期——《資政新篇》——進步之處:提出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
后期綱領性文件——1859年洪仁玕的《資政新篇》。
內容:提出向西方學習、改革內政等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上主張。但由于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未能付諸實踐。
④性質: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反侵略反封建的農民戰爭。
3.重點問題 (太平天國運動意義及失敗原因)★★
①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
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清朝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壯烈的一章;
②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
根本原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農民階級不能代表先進的生產力!
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
主觀原因:無法提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無法制止和克服領導集團的腐敗,也無法長期保持領導集團的團結。
易錯清單
1.“香港島”和“香港地區”的區別。
①《南京條約》中割讓的“香港島”,只是我們現在常說的“香港地區”的一部分。
②香港地區包括香港島、九龍司和新界三個部分,其余兩部分是英國通過1860 年中英《北京條約》 (九龍司)和1898 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新界)先后割占和強租去的。
2.中國近代史開始于1840年,而不是1842年?!赌暇l約》割香港島給英國,而不是割香港。
3.《南京條約》開放的通商口岸中沒有南京;廈門既是鴉片戰爭后第一批開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最早對外開放的經濟特區。
4.近代以來,英法聯軍、八國聯軍、日軍曾三次侵占北京,其中1860年火燒圓明園的是英法聯軍,而不是八國聯軍。
5.洪仁玕寫成的《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但太平天國運動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戰爭,而非資產階級革命。
素養清單
【史料實證】
1.鴉片戰爭前中英力量對比

2.兩次鴉片戰爭的比較:
項目 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根本原因(目的) 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商品,掠奪原料
戰爭性質 非正義的殖民侵略戰爭
侵略國家 英國 英、法、俄、美
侵略時長 1840—1842年,歷時兩年 1856—1860年,歷時四年
開放口岸 沿海城市 從沿海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
影響 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3.中國歷史上的農民運動
【時空觀念】
1.近代列強發起的四次侵華戰爭

2、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
【歷史解釋】
1、如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含義
有同學認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就是國家的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會,或者是政治上是殖民地的,經濟上是封建的。這都是錯誤的。
第一,半殖民地的含義是指喪失了部分主權而不是全部的獨立自主權,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受帝國主義控制和壓迫的國家。比如說,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性質表現在政治上喪失了領土主權、貿易主權等,但清政府在形式上依然對全國實行管理。
第二,半封建社會的含義是原有封建經濟遭到破壞,資本主義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著封建剝削制度,在中國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比如,經濟上東南沿海地區的絲、茶生產依賴于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需要,日益殖民地化,但在中國廣大內地,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
2、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轉折點?
3、太平天國運動和以往的農民起義在斗爭對象上有什么不同?這是為什么?
以往的農民起義斗爭的對象是本國統治者,農民運動的任務主要是反封建;太平天國斗爭的對象不僅是本國統治勢力,還有外國侵略者。因為鴉片戰爭以后,外國商品的傾銷,加速了小農經濟的破產。清政府為了支付戰爭費用和對英賠款,加緊搜刮人民。中國人民肩負著反帝反封建的雙重任務。
【唯物史觀】
太平天國運動的評價,失敗的原因、啟示:
1)評價: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是幾千年來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它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是中國人向西方學習資本主義的最早探索;對后來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響。
2)原因:
主觀上: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根本原因),太平天國無法提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無法制止和克服領導集團的腐敗,也無法長期保持領導集團的團結。
客觀上: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3)教訓:太平天國運動及其失敗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階級具有偉大的革命潛力,但它自身不能擔負起反侵略反封建的重任,單純的農民戰爭不可能完成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重任。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
第4課 洋務運動和邊疆危機
1.洋務運動★★★
①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地主階級洋務派:中央-奕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②口號:自強(前期)、求富(后期)
③60年代,自強,發展近代軍事工業
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江南制造總局(曾國藩、李鴻章)
興辦新式學校(京師同文館是中國第一所新式學堂),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
④70年代,求富,開辦近代民用企業
輪船招商局(李鴻章)、 開平煤礦(李鴻章)、漢陽鐵廠(張之洞)、湖北織布局(張之洞)等。
⑤建立新式海陸軍
陸軍:組建新式洋槍隊;功績:左宗棠收復新疆,建立行?。ù髮⒒I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
海軍:建成南洋、北洋(規模最大)、福建、廣東海軍;1885年,成立海軍衙門,同年在臺灣建立行省。
⑥評價洋務運動
性質:洋務運動是晚清時期統治集團求強求富的自救運動,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進步性: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性: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再加上其內部的腐敗和外國勢力的擠壓,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失敗的根本原因:只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而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
失敗的標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慘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2.邊疆危機
①美、日侵略臺灣(東南海疆危機)
時間:19世紀中期
國家:美國、日本
內容:
19世紀60年代,美國派軍隊進攻臺灣,遭到臺灣人民堅決抵抗,大敗而歸。
19世紀70年代,日本借口“琉球事件”入侵臺灣
結果:清政府賠款日本白銀50萬兩。
②收復新疆(西北邊疆危機)
背景:
19世紀70年代,新疆的大部分地區被中亞浩罕國將領阿古柏占領,俄國侵占伊犁。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
策略:先北后南,緩進急戰
過程:
1878年,清軍成功收復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領土。
中俄經過談判,簽訂條約,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區。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區建立行省,取“故土新歸”之意,改稱西域為“新疆”。
意義:新疆建省,鞏固了西北邊防,加強了新疆與內地的練習,維護了邊疆穩定和國家統一。
③中法戰爭(西南邊疆危機)
時間:1883——1885年
爆發:1883年底,法軍進攻駐守越南的中國軍隊。
主要戰役:
馬尾海戰:1884年,法國進攻福建馬尾,福建水師全軍覆沒,不久,劉銘傳率部抵抗,擊退法軍。
鎮南關大捷:1885年,馮子材率領清軍取得大捷。
結果:1885年,清政府在臺灣建立行省。
意義:臺灣建省,加強了東南海防,強化了對臺灣的治理,推動了臺灣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列強瓜分中國狂潮
1.甲午中日戰爭★★★
①背景:日本明治維新后,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把侵略的矛頭指向朝鮮和中國。
②戰爭爆發: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清政府應邀派兵鎮壓,7月日軍在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兵船,蓄意挑起戰爭,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史稱“甲午中日戰爭”(日清戰爭/第一次中日戰爭)。
③平壤戰役:1894年9月,日軍圍攻平壤,清軍將領左寶貴犧牲,平壤陷落。
④黃海海戰(大東溝海戰):1894年9月,民族英雄致遠艦管帶鄧世昌指揮‘致遠’撞‘吉野’,日軍艦隊遭重創,壯烈犧牲,后日本奪取了制海權。
⑤旅順大屠殺:日軍占領大連、旅順,制造旅順大屠殺,犯下令人發指罪行。
⑥威海衛戰役:1895年初,日軍進攻山東威海衛,丁汝昌自殺殉國,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⑦《馬關條約》(割地、賠款、開商埠、設廠):中國戰敗,1895年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伊藤博文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主要內容: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危害:進一步損害中國領土主權,導致臺灣成異域,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危害: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危害:使列強的侵略深入內地);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危害:標志著列強從商品輸出轉變為資本輸出,列強在華設廠的總數從此不斷增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等。影響: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人中國腹地,民族危機不斷加深,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⑧甲午中日戰爭的影響:
對華:甲午戰爭失敗標志著清朝歷時三十余年的洋務運動的破產。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輸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志著列強侵華從商品輸出轉變為資本輸出,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甲午戰爭直接導致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資產階級掀起了戊戌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清政府割臺的消息傳到臺灣島內,臺灣軍民掀起愛國的反割臺斗爭,高呼“寧戰死失臺,決不拱手而讓臺!”。對日:日本得到巨額賠款和臺灣等戰略要地,不僅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對遠東地區的進一步侵略擴張,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唯一的新興資本主義強國。日本第一次嘗到了侵略的甜頭,極大地刺激了其擴大他們侵略領土的欲望。
⑨甲午中日戰爭的啟示/中華民族實現“強國夢”的啟示:落后就要挨打,封建君主制度難以對抗君主立憲制度(日本制度優勢)!我們必須要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堅持對外開放,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科教興國,大膽創新,加強廉政建設,增強民族凝聚力,建立適合國情的、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國家制度。近代以來,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多來自海上,中國政府要大力加強海防建設,加強綜合國力,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中國航母,駛向深藍),“能戰方能止戰”,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居安思危,常備不懈,甲午戰爭的警鐘一直長鳴!
2.列強瓜分中國狂潮★★
①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馬關條約》簽訂后,沙俄聯合法國、德國迫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日本則向中國索取了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
②“瓜分”中國狂潮:列強以干涉還遼為契機,在中國掀起了搶奪利權、強租海港、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中國狂潮。
③美國“門戶開放”政策:1899年,美國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國提出“門戶開放”的照會,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伴T戶開放”政策反映出美國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侵華政策上的矛盾。
第6課 戊戌變法
1.背景: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過程★★
①興起:康有為公車上書
時間、發起人:1895年春、康有為、梁啟超 內容:請求拒和、遷都、變法
影響:公車上書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
②發展:組織學會、創辦報刊
梁啟超《時務報》:強調變法的重要性; 嚴復《國聞報》:號召變法圖強
影響: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
③高潮:百日維新
時間:1898.611--9.21 導火線:德國強占膠州灣
開始標志:1898年6月11日,清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
主要內容
類別 內容 影響
政治 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有利于資產階級參政
經濟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 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文化教育 廢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京師大學堂) 有利于西學傳播和培養新式人才
軍事 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 有利于增強軍事實力
④結果:戊戌政變(失?。?br/>1898年9月21日,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搜捕維新派人士,廢除變法詔令,戊戌變法失敗。(戊戌六君子)
3.影響★★★
①性質:是一場資產階級自上而下的改良運動
②影響:
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維新變法運動也推動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發展。
③失敗原因:
觸犯頑固派的利益,頑固派勢力強大;脫離人民群眾,缺乏群眾支持;光緒帝沒有實權;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根本: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
第7課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
1.義和團運動★★
①興起:義和團是由山東、直隸一帶的義和拳、民間秘密結社和練拳習武的組織發展而來。
②發展:19世紀末,隨著帝國主義侵略加劇和外國傳教士活動的猖獗,這些組織逐漸由反清的秘密結社或單純的習武團體,轉變為具有廣泛群眾性的反帝斗爭組織。
③高潮:清政府為利用義和團,以“招撫”代替“剿滅”,并承認其合法地位。到1900年夏,義和團已經控制了京津地區。
④口號:“扶清滅洋”
“滅洋”鮮明地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意志,但義和團對洋人、洋教以及輪船、鐵路等統統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扶清”則反映出義和團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對它抱有幻想。義和團還帶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體、刀槍不入等。這些落后因素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鎮壓義和團提供了條件。
2.抗擊八國聯軍★★★
①八國聯軍侵華:1900年6月,為鎮壓義和團運動,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組織聯軍2000多人,在英國海軍司令西摩爾的率領下,從天津向北京進犯。義和團破壞沿線鐵路,并在廊坊一帶阻擊敵人。(根本原因是列強維護和擴大帝國主義在華利益)
②八國聯軍的罪行: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采取了報復性的屠殺、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兇惡本質。
③義和團運動(反抗侵略)
在北京,清政府利用義和團和清軍對教堂和使館區侵略者的義憤,鼓勵他們圍攻西什庫教堂和東交民巷使館區。對使館區的圍攻,使清政府在政治上處于極為被動的地位,成為列強擴大對中國侵略的借口。
在天津,義和團在清軍幫助下,與侵略軍在老龍頭火車站展開激烈的爭奪戰,并炮轟紫竹林租界。在天津保衛戰中,清軍直隸提督聶士成壯烈殉國。
結果:8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西逃,途中下令剿殺義和團。義和團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壓下失敗。
意義:義和團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認中國“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
3.《辛丑條約》的簽訂
①時間: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荷、西11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②內容: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作擔保;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
③影響:《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從此,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易錯清單
1.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社會的性質,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洋務運動使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2.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就是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質,經濟上是封建性質。( )
半殖民地 半封建
政治 喪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獨立自主權。 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
經濟 中國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
文化 表現為“西學東漸”。
3.為什么說 馬關條約 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①日軍占領臺灣,便利了日本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侵略,也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
②2億兩白銀的巨額賠償,嚴重破壞了中國的財政,加重了中國人民的經濟負擔,而日本利用賠償作軍費,迅速發展軍事工業和軍隊,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
③增開通商口岸,使帝國主義經濟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
④允許日本在華設廠,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所以說,《馬關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4.資本輸出:是指資本主義國家為獲得高額利潤用多余的資金向其他國家投資或貸款,以此達到通過資本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的經濟發展的目的;其本質是帝國主義國家剝削、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經濟手段。
5.《馬關條約》的內容包含“割遼東半島”,但實際由于“三國干涉還遼”,日本并沒有真正割占。
6.《馬關條約》與《南京條約》相比,最大的不同點是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這是前所未有的,表明了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轉為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7.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
8.《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反映了千百年來農民獲得土地的強烈愿望。但是,這種在小生產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和平均社會財富的主張,是不可能實現的,實際上也沒有實行。
9.洪仁玕寫成的《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但太平天國運動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戰爭,而非資產階級革命。
10.洋務運動時期創辦京師同文館。戊戌變法時期創辦京師大學堂,辛亥革命后改為北京大學。
11.戊戌變法內容中最能體現這場改革性質的是“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12.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太平軍抗擊洋槍隊;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
素養清單
【史料實證】
1.《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與《辛丑條約》
2.中西近代化探索歷程的對比
3.中國歷史上的農民運動
4.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的比較
5.中國是怎樣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開始淪為: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簽訂
 進一步加深:第二次鴉片戰爭--《北京條約》簽訂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簽訂
 完全淪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簽訂
列強通過發動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不斷擴大侵略特權,使中國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朝政府成為他們統治中國的工具。
6.經濟工業化
【時空觀念】
1.中國是怎樣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①鴉片戰爭后,簽訂了《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甲午中日戰爭后,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③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2.近代列強發起的四次侵華戰爭
【歷史解釋】
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及教訓:
①原因:一方面,洋務運動只注重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而不徹底改革封建制度(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列強不希望中國富強起來,也不會讓中國掌握先進的技術。
②教訓:只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不觸動封建制度,不能使中國走向富強。
③啟示:地主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行不通要緊跟時代潮流,對外開放,改革創新等。
【唯物史觀】
認識《辛丑條約》給中國造成的嚴重危害:
(1)從經濟上看: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此條款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經濟利益,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
(2)從政治上看:清政府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這樣清政府就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3)從軍事上看: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從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便利了侵略者對清政府進行軍事控制和直接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活動;
(4)從外交上看: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國主義列強的武裝控制之下。
由此可以看出,《辛丑條約》的簽訂,最終確立了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忠實走狗的地位,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第8課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1.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思想變法:從改良到革命)★★
①孫中山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第一個建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第一個組織籌劃反清武裝起義。第一個全面分析中國的社會情況,提出了資產階級革命綱領——《三民主義》。第一個全國規模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的決策者、發起人和領導者。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憲法——《臨時約法》的主要制定者。
②1911-1912年孫中山的“中國夢”:以三民主義思想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中華民國;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③上書李鴻章:1894年,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提出變法自強等多項改革建議,遭到拒絕。他認識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才能拯救中國。
④成立興中會: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國第一個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的宗旨,號召“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
⑤籌劃廣州起義:1895年,孫中山領導的第一場革命運動廣州起義失敗。
2.同盟會與三民主義★★★
①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
著作:《辛丑條約》簽訂后,出現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和《警世鐘》等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號召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革命團體的成立:《辛丑條約》簽訂后,形成的代表性革命團體華興全(黃興,長沙)和光復會(蔡元培、徐錫麟)。
領袖:孫中山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
②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成立:1905年8月,孫中山等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
政治綱領(宗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br/>領導機構和報刊:選舉孫中山為同盟會總理。創辦《民報》作為機關報。
性質: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③三民主義: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
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改變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追求獨立,建立民族獨立國家。
民權主義(創立民國):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民生主義(平均地權):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私人不能操縱國民生計)。
評價:
(A)進步性:是一個比較完整而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對推動革命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積極的影響。
(B)局限性:民族主義:沒有鮮明地提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主張;民權主義:忽略了廣大勞動群眾在國家中的地位;民生主義:沒有土地革命綱領,沒有從正面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難以成為發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理論武器。
第9課 辛亥革命
1.革命志士的奮斗
①1906年,同盟會會員劉道一、蔡紹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發動萍瀏醴起義,同盟會聲望由此大振。
②1907年,光復會徐錫麟在安慶發動起義,刺殺安徽巡撫恩銘。秋瑾在浙江也遇難。
③1907年,孫中山、黃興籌劃廣西起義,襲取越南鎮南關(鎮南關起義),最終失敗。
④1911年4月,黃興進攻兩廣總督,烈士合葬于廣州黃花崗,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⑤一系列的起義雖然失敗,但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2.武昌起義★★★
①武昌起義前武昌的革命組織:文學社、共進會。
②10月10日,武昌新軍發動起義,一夜之間,武昌全城全被占領。10月11日,起義軍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黎元洪為都督。
③辛亥革命的影響:
進步性: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局限性: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完成翻地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第10課 中華民國的創建
1.中華民國的建立★★
①背景:武昌起義勝后,各省紛紛獨立,革命形勢的發展要求有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
②時間:1912年1月1日(1912年為民國元年),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③措施:改用公歷;成立臨時參議院。
④性質: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⑤大總統:孫中山 副總統:黎元洪
⑥意義: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是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2.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①過程:
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標志著清朝260年的統治結束。
2月13日,孫中山辭職。
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4月,孫中山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的職務。
②袁世凱能成功竊取革命果實的原因:
外因:袁世凱掌握清政府軍事政治大權并得到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
內因:資產階級立憲派和舊官僚的進攻;資產階級革派的軟弱妥協。
根本原因: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
3.《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①時間:1912年3月11日
②主要內容:
主權在民: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
自由平等: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等自由和權利;
三權分立:參議院(立法權);臨時大總統、國務員(行政權);法院(司法權)。
③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④如何評價辛亥革命?
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創立了中華民國。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失?。盒梁ジ锩膭倮麑嵄辉绖P竊取;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未完成。
第11課 北洋政府的統治與軍閥割據
1.二次革命
袁世凱公開踐踏民主共和制;宋教仁于1912年組建國民黨,在國會占明顯優勢,1913年準備北上組閣時在上海遇刺身亡。
1913年,孫中山、黃興組織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失敗。
2.袁世凱復辟帝制★★★
對內政策:①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隨后解散國民黨,1914年下令解散國會;②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 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③修改總統選舉法,總統可以無限期連任。
對外政策 :接受日本旨在滅亡中國的 “二十一條”的大部分內容。
1915 年12月12日,袁世凱建立了中華帝國,袁世凱下令以 1916 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準備1916 年1月1日舉行登基大典
3.護國戰爭★★
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梁啟超、蔡鍔離京,前往南方籌劃討伐袁世凱事宜。
1915 年底,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在云南宣告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護國戰爭爆發。
北洋軍隊人心渙散,節節敗退,不少省份宣布獨立,脫離袁世凱政府。
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絕望中死去。護國戰爭結束。(這一事件充分說明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
4.軍閥割據
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四分五裂。
以馮國璋和曹錕為首的直系軍閥,控制蘇贛鄂等;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掌握著北京政府,并控制皖浙魯閩等;奉系軍閥張作霖盤踞東北;滇系軍閥唐繼堯占云南、貴州;桂系軍閥陸榮廷占兩廣。
這些軍閥為了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連年混戰,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
易錯清單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
2.興中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3.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對同盟會政治綱領的闡述和完善,其中民族主義是前提,具有反對封建主義的進步意義,也在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利益;民權主義是核心,是民主革命的重要內容和目標;民生主義是補充和發展。
4.孫中山雖然沒有直接領導武昌起義,但仍被當做革命的領袖,他的思想(三民主義)和他通過同盟會領導的一系列革命活動都對武昌起義起著指導作用。
5.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并非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基本內涵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幾個層面。辛亥革命后地主階級的統治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仍廣泛存在,封建思想在國民頭腦中還根深蒂固。新中國成立后,土地改革完成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封建制度才真正結束。
6.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完成。
素養清單
【史料實證】
1.中國同盟會

2.大總統誓詞
3.清帝退位
【時空觀念】
政治民主化:
【歷史解釋】
1.辛亥革命為什么能夠取得勝利?
(1)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清政府的統治日益腐朽沒落,尤其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已經完全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制中國的工具,一次次戰爭的失敗讓中國人民對清政府徹底失去信心,認為只有革命是中國唯一的出路。
(2)革命有正確的指導思想。三民主義是孫中山所提出的革命指導思想,其反帝反封建的方針是正確的。
(3)革命有一定的群眾基礎。辛亥革命把革命的目標直指清王朝,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持。
(4)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辛亥革命爆發之前,革命黨人利用報紙、雜志等媒體宣傳革命,使民主革命的思想深入人心。
(5)革命黨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以孫中山、黃興、陸皓東、林覺民等為代表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為辛亥革命的勝利闖出了一條血路。
2、中國早期近代化探索
時間 19世紀60-90年代 1898年 1911年 1915年
事件 洋務運動 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運動
背景 清政府內外交困 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加深 清政府已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逆流
人物 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 康有為、梁啟超、嚴復 孫中山 陳獨秀、李大釗、胡適
目的 富國強兵,維護清王朝統治 發展資本主義,救亡圖存 推翻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 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獨立人格
主張 自強求富 變法圖強 三民主義 民主科學
學習方向 學西方先進技術 學西方政治制度 (君主立憲制) 學西方政治制度 (民主共和制) 學思想文化
影響 ①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中國近代化開端) ②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③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 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促使資產階級由改良轉向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 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沒有改變社會性質) 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傳播了民主與科學,促進了思想解放。為五四運動起到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
特點 由技術到制度到思想,由表及里,層層遞進,探索與救亡圖存相結合,過程艱難曲折
相 同 點 (1)背景:都是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情況下進行的 (2)學習對象:都向西方學習 (3)影響:客觀上都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都沖擊了傳統守舊的思想觀念,促進思想解放;都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4)結果: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聯系 (1)洋務運動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為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為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 (2)戊戌變法宣傳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為辛亥革命的發生奠定了思想基礎;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人們認識到只有推翻封建統治才能救中國,促使更多人走上資產階級革命的道路 (3)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為新文化運動提供了精神動力
3.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
事件 思想 影響
魏源《海國圖志》 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 天朝上國觀念發生變化,開始學習西方先進文化
洋務運動 中體西用,師夷長技以自強 西方思想文化傳入中國,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產生沖擊
戊戌變法 變法圖強,實行君主立憲制 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辛亥革命 三民主義,建立民主共和制 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新文化運動 民主科學 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傳播了民主與科學
五四運動 傳播馬克思主義 傳播了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總結:隨著西方列強的不斷入侵先進的思想文化也隨之傳入中國。近代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經 歷了一個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的過程,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改造中國社會的思想武器 啟示:先進思想促使社會進步,社會進步促進思想解放
【唯物史觀】
1.對三民主義的深度理解。
(1)三民主義在當時具有很大的進步性:三民主義是資產階級提出的第一個比較完善的革命綱領。
①民族主義公開提出以武裝斗爭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反對民族壓迫。
②民權主義要求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它是三民主義的核心,為資產階級革命指明了方向。
③民生主義就是通過核定全國地價,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土地國有,解決貧富不均等問題。
(2)三民主義的局限性。
①民族主義沒有徹底地、明確地反對帝國主義的思想。
②民權主義規定的“國民一律平等,總統和議員由國民選舉產生”,在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無法實現的。
③民生主義沒有從根本上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是用改良的辦法,沒有和農民的要求聯系起來。
④三民主義的局限性決定了資產階級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
由此可以看出,《辛丑條約》的簽訂,最終確立了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忠實走狗的地位,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2.評價辛亥革命:有人說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說辛亥革命失敗了。怎樣理解這句話?
(1)成功(性質和意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2)失敗(結果):革命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辛亥革命最終失敗了,失敗的根本原因: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沒有發動群眾也是其失敗的原因之一。(辛亥革命傳播民主思想的范圍十分有限,尤其在當時的農村。)
【家國情懷】
辛亥革命精神:
(1)公而忘私,以天下為己任,立志振興中華的愛國主義精神(2)“敢為天下先,善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3)改天換地,鍥而不舍的愚公精神(4)無私無畏、前赴后繼、忠貞奉獻的博愛精神(5)胸懷全局,求同存異的團結協作精神(6)與時俱進”,不斷追求真理,不斷進步的革命精神
第四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第12課 新文化運動
1.背景:隨著帝國主義加緊侵略,民族危機加深。新生的中華民國的成果被袁世凱篡奪,掀起尊孔復古逆流,之后國家又很快陷入軍閥混戰的局面之中。一部分知識分子意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的獨立人格,徹底蕩滌封建舊文化的毒害,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
2.標志: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新青年》,在發刊詞中發表《敬告青年》,揭開新文化運動的序幕?!缎虑嗄辍窂?918年1月出版第四卷第一號起改用白話文,采用新式標點符號,刊登一些新詩,這對革命思想的傳播和文學創作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铩铩?br/>3.陣地: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后,不僅讓陳獨秀任北大文科學長,而且邀請許多有新思想的學者到校任教,主張“思想自由”,采取“兼容并包”主義,《新青年》和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他們從各方面向封建復古勢力進行猛烈的沖擊,吳虞提出“打倒孔家店”,追求的是個人的解放。
4.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
5.主要內容:“四提倡,四反對”、民主、科學、自由、人道
①1915-1919年前期發展,基本口號是擁護“民主與科學”:
思想革命-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魯迅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指出在封建仁義道德后面的全是“吃人”二字,宣告“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思想革命-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與迷信。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所標舉的兩大口號,形象的稱為“德先生”(Democracy)和“賽先生”(Science)。
文學革命-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代表:胡適《文學改良芻議》(倡導文學革命的第一篇文章),陳獨秀《文學革命論》、李大釗《山中即景》等,推動了白話文的普及。
②1919-1920年后期變化,增加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運動增加了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對馬克思主義做了全面、系統的介紹,在中國第一次舉起社會主義的大旗。主要代表:李大釗的《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6.歷史地位/性質: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
7.評價
①積極作用:思想解放:沖擊了舊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動搖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做了思想鋪墊的作用。文化普及: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為廣大民眾所接受,有利于文化的普及與繁榮。政治影響: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后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
②局限性:新文化運動對東西方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僅僅依靠少數人的吶喊,依靠有限的宣傳手段來改造國民性,沒有把新文化運動同工農運動結合,使文化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里,缺少群眾基礎?;乇墚敃r對軍閥政府的實際斗爭,沒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務。
第13課 五四運動
1.五四運動的爆發★★★
①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②時間:1919年5月4日。
③地點:北京天安門前。
④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
⑤主力:學生。 ⑥要求:嚴懲親日派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
2.五四運動的擴大
①擴大:6月3日,北京學生再次走上街頭,開展大規模的愛國宣傳活動,遭到軍警鎮壓,先后有800多名學生被捕。消息傳出,6月5日,上海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罷市風潮隨即席卷全國十幾個商業中心城市。唐山、長辛店等地工人也舉行罷工,聲援學生的愛國斗爭。工人階級成為五四運動的主力,運動的中心也由北京轉移到了上海。
②初步勝利:在舉國上下洶涌澎湃的反帝浪潮之下,北洋政府不得不釋放被捕的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中國代表也沒有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的直接目標得到了實現,這是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一次重大勝利。
3.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①性質: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
②意義:五四運動以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進步性、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第14課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條件★
①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②組織基礎: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③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④外部條件:共產國際的幫助
2.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作了較為系統的介紹的文章是什么?《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3.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時間、地點
時間:1921年7月23日 地點:上海到浙江嘉興南湖
4.中共一大的內容★★★
內容:①確定黨的名稱:中國共產黨;②確定黨的奮斗目標: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③確定黨的中心工作: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④確定黨的中央機構:中央局。
5.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意義
歷史意義:①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②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舊煥然一新了;③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不是偶然的,是適應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
6.中共二大召開時間、地點、內容、意義★★★
①時間:1922年7月 地點:上海
①內容:重申黨的最終奮斗目標:實現共產主義;制定黨的最低綱領:在民主革命階段,黨的主要任務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將中國統一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③意義: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7.中共一大、二大比較(熟讀)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時間 1921年7月 1922年7月
地點 上海------浙江嘉興游船 上海
內容 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 最高綱領:建設共產主義 最低綱領:反帝反封建
意義 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8.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時間、意義、教訓
時間:1923年2月 意義:將第一次全國工人運動高潮推向了頂峰。
教訓:必須團結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
易錯清單
1.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經濟近代化;戊戌變法開啟了中國政治近代化;新文化運動開啟了中國思想文化近代化。
2.五四運動的口號中最能體現五四運動性質的是“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3.五四運動取得了完全勝利。( )
4.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依據是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在斗爭中以獨立的姿態第一次登上政治舞臺,成為決定斗爭最終勝利的主力軍。
5.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但陳獨秀并沒有出席中共一大。
6.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新”指的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由工人階級政黨領導;以實現共產主義為發展方向;充分發動人民群眾。
7.五四運動前期的運動中心在北京,后期轉移到上海。
8.新民主主義革命和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大不同是領導階級不同。
9.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10.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1919—1949年,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1840—1919年。
11.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素養清單
【史料實證】
1.新舊民主主義革命之比較
2.中國近代化探索歷程
階段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特點 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 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 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
事件 洋務運動 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運動
時間 19世紀60—90年代 1898年 1911年 1915年開始
作用 引進了西方的先進技術,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 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 促使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由此我們得出中國近代化的特點:層層推進,由表及里,由淺入深。
3.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無產階級成長和工人運動對比表
比較項 辛亥革命前 1912年—1919年
工人人數 66萬 200萬左右
罷工次數 100多次 130多次
規模 幾百人 幾千人
斗爭的形式 分散斗爭 同盟罷工、聯合斗爭
斗爭目標 多為提高工資、縮短工時、改善勞動條件的經濟斗爭 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爭
【歷史解釋】
1.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
事件 思想 影響
魏源《海國圖志》 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 天朝上國觀念發生變化,開始學習西方先進文化
洋務運動 中體西用,師夷長技以自強 西方思想文化傳入中國,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產生沖擊
戊戌變法 變法圖強,實行君主立憲制 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辛亥革命 三民主義,建立民主共和制 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新文化運動 民主科學 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傳播了民主與科學
五四運動 傳播馬克思主義 傳播了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總結:隨著西方列強的不斷入侵先進的思想文化也隨之傳入中國。近代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經 歷了一個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的過程,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改造中國社會的思想武器 啟示:先進思想促使社會進步,社會進步促進思想解放
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對中國革命的影響。
(1)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有了一個全國統一的無產階級新型政黨。
(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明確的奮斗目標。
(3)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工作任務。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的政黨,從建立開始,就把開展工人運動作為中心任務。
(4)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革命前景,為中國革命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邁進指明了方向。
3.中外思想解放
【唯物史觀】
1.如何看待新文化運動中曾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號?
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后,為了加強其專制獨裁統治,恢復帝制,在文化領域掀起了尊孔復古的逆流。新文化運動時期,激進的民主主義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反對袁世凱的專制獨裁統治,具有進步意義。 但這個口號全面否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帶有一定的片面性。我們對待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對新文化運動的評價。
①進步性: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弘揚了民主科學思想;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為五四運動做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傳播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有利于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②局限性:對東西方文化存在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前期沒有與群眾斗爭相結合;沒有提出反帝的要求。
3.全面理解五四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①從時代背景來看,五四愛國運動受到了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五四愛國運動繼承了辛亥革命的民主革命精神,并且具有更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特性。
②從指導思想來看,五四愛國運動過程中,中國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伴隨著五四愛國運動的開展,馬克思主義逐漸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為后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③從領導力量來看,在五四愛國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成為運動的主力軍。中國工人階級表現出高度自覺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徹底性,推動了五四愛國運動的發展。
【家國情懷】
1.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
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辯證取舍,擇善而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批判、繼承、改造、創新,與時俱進)。
2.我們該如何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
要學習五四先輩關心國家、民族命運的愛國主義精神,敢于斗爭、勇于奉獻的精神;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堅定信念,把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結合起來。
第五單元 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
第14課 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1.國共合作的實現★★★
①中共三大的召開時間:1923年6月
主要內容:正式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共產黨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把國民黨改組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同盟。
②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建立)
時間:1924年1月 地點:廣州
主要內容:對三民主義作出了新的解釋,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意義:標志著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建立
③創建黃埔軍校
時間:1924年5月 地點:廣州黃埔
領導:孫中山兼任軍??偫恚Y介石任校長,周恩來擔任政治部主任
歷史功績:培養出大批軍事和政治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北伐戰爭作了準備
2.北伐勝利進軍★
①時間:1926.7-1928.12
②目的:推翻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③總司令:蔣介石
④主戰場:湖南、湖北
⑤主要戰役:汀泗橋、賀勝橋戰役(葉挺第四軍獨立團,被譽為“鐵軍”)、武昌戰役
⑥戰果:先后殲滅吳佩孚、孫傳芳主力,不到半年,北伐軍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
⑦工農革命運動的發展:農民協會組織和會員數前所未有(湖南、湖北);城市工會組織和工人運動得到很大發展(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
3.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與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①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
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7年7月,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也稱“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叫囂“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蔣介石、汪精衛等叛變革命,國共合作完全破裂,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失敗了。
②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時間:1927年4月 地點:南京 建立者:蔣介石 性質: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人民革命。
③南京國民政府名義上統一全國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在“分共清黨”、鎮壓工農運動的同時,繼續北伐。1928年6月,奉系軍閥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1928年底,張作霖兒子張學良,宣布“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史稱“東北易幟”)。至此,南京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了全國。
第15課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
1.南昌起義★★★
①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在南昌發動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第一槍。
②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了“八七會議”,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總方針。(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
③1927年9月,毛澤東在湘贛邊界發動“秋收起義”。(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④1927年10月,毛澤東在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
⑤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拉開了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序幕。
2.工農武裝割據★
①工農武裝割據的內容:打土豪、分田地、打游擊戰、建革命政權。
②1929年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
③1931年,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
會議內容: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毛澤東擔任主席。
第16課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
1.原因/第五次反“圍剿”的失?。?br/>1933年秋,國民黨發動第五次圍剿,博古、李德等人實行“左”傾冒險主義的戰略指導(瞎指揮),提出“御敵于國門之外”的方針(“不讓敵人侵占寸土”“勝利或者死亡”等口號),企圖以陣地戰、正規戰在蘇區外制敵,加上缺乏彈藥和部隊長期得不到修整,部隊犧牲重大,使這次反“圍剿”作戰處于被動,紅軍遭到嚴重削弱、中央蘇區大部喪失。
2.二萬五千里長征(1934.10-1936.10)★★★
①開始長征: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為了擺脫敵軍“圍剿”和北上抗日,中央紅軍從江西省瑞金、古城,福建的長汀、寧化等地出發,開始戰略轉移。
②湘江戰役:1934年11月至12月的湘江戰役挫敗了蔣介石企圖殲滅紅軍于湘江以東的陰謀,但是折損過半。在此危急關頭,毛澤東建議紅軍進軍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1935年1月紅軍強渡烏江,占領貴州遵義。
③遵義會議: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史稱“遵義會議”。糾正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意義: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危急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中國共產黨善于處理矛盾,領導革命走向勝利。
④過雪山草地:遵義會議后,紅軍“四渡赤水出奇兵”,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調虎離山襲金沙”),跳出敵人的重重包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大雪山(夾金山),走過茫茫草地,突破敵人重兵把守的天險臘子口,進入甘肅。
⑤紅軍勝利會師陜甘:1935年10月10日,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吳起鎮,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吳起鎮會師)。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從紅軍長征開始到結束,紅軍走過了贛、閩、粵、湘、黔、桂、滇、川、康、甘、陜,共十一個省,最多的走了兩萬五千里。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時,寫下《七律·長征》這首七言律詩,回顧長征一年來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斗豪情。1961年張士燮作詞,朱正本作曲《十送紅軍》歌曲,借敘事來表達革命根據地人民對紅軍的深厚感情以及對革命成功的強烈期盼。1965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30周年,曾參加過長征的蕭華創作了由《遵義會議放光輝》《四渡赤水出奇兵》《飛越大渡河》等十個曲目組成的《長征組歌》,謳歌了紅軍的革命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堅強意志。
3.長征勝利的意義:紅軍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易錯清單
1.黃埔軍校是國共合作的產物,并非國民黨獨立創辦的。
2.北伐戰爭沉重地打擊了北洋軍閥的統治,但并未消除北洋軍閥,完成統一。
3.黃埔軍校的建立和北伐的勝利進軍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主要成果;歷史證明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
4.北伐勝利進軍,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但國民大革命最終失敗了,失敗是指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5.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的開始,秋收起義打出的是“工農革命軍”的旗幟,中國共產黨獨立創建的第一支軍隊是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6.八七會議是由國民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的轉折點。
7.長征勝利結束的標志是1936年的甘肅會寧會師,而不是1935年的陜北吳起鎮會師。
8.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中共七大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9.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中國革命具體問題的會議。
素養清單
【史料實證】
孫中山選擇共產黨
材料一:在孫中山的奮斗歷史中,他曾多次向帝國主義國家呼吁援助,而其結果總是帝國主義國家支持軍閥反對他?!瓕O中山從對十月革命和蘇維埃俄國的進一步了解中,從過去一再遭到帝國主義國家的冷遇與破壞的痛苦教訓中,深切感到列寧和他領導的蘇維埃俄國是真正幫助中國革命的。 ——摘編自王檜林主編《中國現代史(上冊)》
材料二:(1923年)2月7日,在帝國主義的唆使和支持下,吳佩孚指令湖南督軍蕭耀南出動大批軍警包圍江岸總工會,開槍掃射工人糾察隊。同時,在鄭州、長辛店等地瘋狂屠殺罷工工人,逮捕工會領袖。在這次血腥鎮壓中,50多人慘遭殺害,300多人受傷,40多人被捕,1 000多人被開除,連工人家屬也遭洗劫。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
——摘編自張祥光、范同壽、張自勤《中國歷史要覽》
材料三: 國民黨正在墮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
孫中山為什么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提示:①共產國際的支持與幫助。②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革命道路屢遭挫折。③孫中山意識到必須改組國民黨,為它注入新鮮血液。
2.國民革命的目標
這是當時國民政府印發的漫畫:號召民眾一起北伐。從這首《國民革命軍軍歌》的歌詞可知,國民革命的任務和口號是什么?提示:打倒列強,除軍閥!
3五次反圍剿
面對敵強我弱的情形,在前三次反“圍剿”的過程當中,毛澤東指揮之下的紅軍采取的戰略是集中優勢兵力,利用有利條件,尋找敵人弱點,各個殲滅敵人。第四次反“圍剿”的指揮者是周恩來和朱德,他們也基本執行了毛澤東的戰略戰術,所以前四次反“圍剿”都取得了勝利。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左”的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
【時空觀念】
北伐戰爭【歷史解釋】
1.國民國民失敗的原因
①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過于強大,它們聯合起來絞殺中國革命;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共合作遭到破壞。②主觀原因:中國共產黨正處于幼年期,缺乏革命理論修養和斗爭經驗,放棄了對革命的領導權,尤其是對革命武裝的領導權。
2.軍隊名稱變化:
①南昌起義——國民革命軍;②秋收起義——中國工農革命軍;③井岡山會師——中國工農紅軍;④抗日戰爭——八路軍、新四軍;⑤解放戰爭——人民解放軍;⑥抗美援朝——中國人民志愿軍。
3.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的原因
①城市里敵人力量強大,敵強我弱,在城市里起義勝利可能性??;②農村土地寬廣,農民有革命要求,便于發展革命力量;③農村物產豐富,便于籌錢籌糧;④井岡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⑤井岡山群眾覺悟高,革命基礎好;等等。
4.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探索出中國民主革命的正確道路的?
①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了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這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②1927年,八七會議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毛澤東在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③毛澤東等人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即“井岡山道路”。④毛澤東及時總結了井岡山斗爭的經驗,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從理論上和實踐上為中國革命探索出正確道路。
【唯物史觀】
1.毛澤東到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的原因及啟示。
①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緩慢,城市無產階級力量弱小,加之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失敗,證明城市的敵人力量強大。在這種情況下,攻打和占領城市是不利于革命發展的,而農村是中外反動勢力統治力量相對薄弱的地區,易于突破,有利于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
②啟示:必須堅持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實事求是,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
2.你如何正確地認識中共創建紅軍和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
工農紅軍的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辟,使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 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這是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范;中國革命經歷了一個從走蘇俄的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的過程;能夠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是中國革命能夠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夠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因。
3.為什么遵義會議是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
中國在長征路上在沒有共產國際的指導下,自己第一次獨立自主的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表明了中共的成熟。
【家國情懷】
1.井岡山精神的內涵
毛澤東的詞《西江月·秋收起義》及紅軍歌謠: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珴蓶|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軟又黃,金絲被兒蓋身上,不怕北風和大雪,暖暖和和入夢鄉?!t軍歌謠提示:井岡山精神:堅定信念、實事求是、勇闖新路、艱苦奮斗、依靠群眾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長征精神的內涵
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第六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第17課 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
1.九一八事變:★★★
①起因: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策劃炸毀東北南滿鐵路,反誣中國軍隊所為(柳條湖事件)
②經過:炮轟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占領沈陽城。(國民政府的態度:實行不抵抗政策。)
③結果:① 短短四個多月,東北三省全境淪陷。②1932年,日本扶植溥儀,在長春建立偽滿洲國。
④影響:①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②標志著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的開始。
⑤局部抗戰的開始:東北民眾、官兵自發組織抗日義勇軍。中共派楊靖宇等人組織東北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東北各抗日部隊改編為中共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
2.華北危機和一二·九運動:★★
①華北危機:1935年,日本策動所謂“華北自治運動”,妄圖使華北五省脫離中國版圖。
②一二·九運動:(性質:一場愛國救亡運動)
時間:1935年12月9日
地點:北平
發起群體:學生
領導:在中共的領導下。
口號:“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反對華北自治”等。
意義: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圖吞并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政府對日妥協的政策,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3.西安事變(雙十二事變): ★★★
①背景(原因):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根本原因);學生愛國運動(一二·九運動)的推動;在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 蔣介石頑固堅持內戰。
②時間:1936.12.12 地點:西安 目的:逼蔣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人物:張學良、楊虎城在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通電全國,呼吁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③中共態度: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派周恩來到西安參加談判。(為什么要和平解決? 民族矛盾開始上升,抗日成為當前的主要任務。)
4.結果:在中共代表(周恩來)與張學良、楊虎城共同努力下,蔣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
5.意義:①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②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注意是初步形成)
第18課 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
1.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
①時間:1937年7月7日
②經過:日軍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士兵失蹤遭拒,進攻盧溝橋,炮轟宛平城。
③民族英雄:佟麟閣、趙登禹
④結果:平津陷落
⑤影響: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全民族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2.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過程)
①九一八事變后,日軍侵略矛頭指向華北,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②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的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③軍隊改編:工農紅軍主力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八路軍(朱德總指揮,彭德懷副總指揮)和南方八省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四軍(新四軍,葉挺任軍長)。
④1937年9月,國民黨發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標志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國共團結御侮、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全民族抗戰)
3.淞滬會戰(1937.8)——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
①經過:1937年8月13日日軍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國軍隊奮起反擊,淞滬會戰爆發。11月,上海失陷,淞滬會戰結束。
②意義: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4.南京大屠殺★★★
①時間、地點:1937年12月,江蘇南京
②背景:日本發動“八一三事變”進攻上海后,又向南京進犯,國民政府遷都重慶。
③罪行:日軍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人以上。是日本侵略者對中華民族犯下的嚴重罪行之一,暴露了日本軍國主義兇殘野蠻的本質。
④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12月13日
第19課 正面戰場的抗戰
1.戰略防御階段(1937.7~1938.10)★★★
①臺兒莊戰役/血戰臺兒莊:1938年3月16日至4月15日,由第五戰區長官李宗仁指揮軍隊對日作戰,由于全民族團結抗戰,歷時1個月的激戰取得大捷,史稱“臺兒莊大捷”。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抗戰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并為爭取外援增添了有利條件。
②武漢會戰:1938年6月11日~10月27日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武漢會戰。會戰歷時4個月,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產。武漢、廣州失陷后,日本兵力嚴重不足,日本轉向“以華制華”、“以戰養戰”。此后,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2.戰略相持階段(1938.11~1943.12)★★
①日軍調整策略:隨著戰局的擴大,戰線的延長和長期戰爭的消耗,日軍的財力、物力、兵力嚴重不足,侵華方針有了重大變化:逐漸將其主要兵力用于打擊在敵后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而對國民黨政府采取以政治誘降為主的方針。在日本政府的誘降下,國民政府汪精衛公開投降。蔣介石也采取“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
②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日軍調集兵力第三次進攻長沙。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天爐戰法”)指揮軍隊,抗擊日軍,中國軍隊取得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信心。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后,盟軍獲得的第一個勝利,引起強烈的國際反響。
③豫湘桂戰役:抗日戰爭后期,國民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共。1944年初,日軍向國民黨正面戰場發動了大規模的豫湘桂戰役,國民黨軍隊一潰千里。
3.評價正面戰場的抗戰: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多次戰役,給予敵人重大殺傷。中國軍人為國家民族付出了重大犧牲在抗戰中立下了不朽功勛。國民黨軍隊中的愛國官兵發揚了不怕犧牲、英勇戰斗的大無畏精神,振奮了民族精神,促進了全國的團結和進步,堅定了中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念。但在抗日戰爭后期,國民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導致了豫湘桂戰役的潰敗??傮w來說,正面戰場的抗戰在全民族抗戰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第20課 敵后戰場的抗戰
1.平型關大捷★★★
①時間:1937年9月
②地點:山西平型關
③中國軍隊:林彪率領的八路軍一一五師
④戰果:全殲日軍1000多人
⑤地位:全民族抗戰(七七事變)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2.毛澤東《論持久戰》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
①為了駁斥“亡國論”和“速勝論”,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墩摮志脩稹逢U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總方針,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持久抗戰的決心和信心。
②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③抗日根據地的作用:將敵人的后方變成抗日的前線
④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延安⑤八路軍和新四軍作戰的特點:以主力部隊和地方民兵為骨干,以廣大群眾為基礎,展開人民游擊戰爭,進行“反掃蕩”。
⑥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戰法:地道戰、地雷戰、破襲戰、麻雀戰、水上游擊戰。
⑦共產黨在根據地采取的政策: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開展大生產運動。
3.百團大戰(抗戰期間中國軍隊主動進攻日軍規模最大的戰役)★★★
①背景:日軍實行“囚籠政策”,依托公路、鐵路,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封鎖與蠶食;
②地點:華北
③中國軍隊:彭德懷指揮的八路軍
④主要目標: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交通線兩側及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
⑤百團大戰的地位: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第21課 抗戰的勝利
1.全民堅持抗戰★
①背景:日軍因戰線過長,兵力不足和國內資源緊張,遂改變策略,對國民黨政府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加緊進攻敵后抗日根據地;加強對占領區的軍事統治和經濟掠奪。
②國民黨親日派頭子汪精衛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偽國民政府,公開叛國投敵。
③國民黨頑固派不斷制造反共“摩擦”,于1941年1月,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各民族、各政黨、各政治派別求同存異,共同抗敵;抗日英雄:張自忠(棗宜會戰)、左權(反“掃蕩”作戰);抗日參與者:青年學生、廣大婦女、工人、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文藝界人士等;
⑤結果: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華民族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2.中共七大
①背景:抗日戰爭勝利前夕
②時間:1945年4月
③地點:延安
④主要內容: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民主革命曲折發展的歷史經驗,特別是總結了八年抗戰經驗;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選舉產生了中央領導機關,毛澤東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⑤歷史意義: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并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
3.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戰后戰場率先發起局部反攻,取得了一系列勝利。
②1945年8月6日、9日,美國先后向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一枚原子彈。
③1945年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聲明,號召中國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
④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
⑤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中國抗日戰爭經歷了14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日本投降)艱難曲折的斗爭,特別是8年(1937年七七事變至1945年日本投降)全民族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取得勝利。
4.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與偉大意義★★★
①原因
決定性因素: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人起著決定性作用,而不是美國投下的原子彈。原子彈只起著催化、加速日本投降的作用,并不是決定性作用)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的支持。
②意義
中國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中國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易錯清單
九一八事變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開始,但不是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2.西安事變發生的直接原因是蔣介石不同意與共產黨合作抗日;根本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3.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前者是局部抗戰的開始,主要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后者是全面抗戰的開始,以國共合作為主體。
4.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出是在瓦窯堡會議上,初步形成是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后,正式建立是在國共合作宣言公開發表后。
5.正面戰場是中國軍隊在正面抵抗敵人進攻的戰場,大部分由國民黨軍隊參戰。
6.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武漢會戰粉碎了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
7.敵后戰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抗日武裝力量,深入敵后,放手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根據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場。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
8.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國軍隊主動對日作戰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百團大戰是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的戰役。
9.1935年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1945年召開的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10.中國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但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素養清單
【史料實證】
1.近代史上的兩次中日戰爭
2.兩次國共合作
3.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
【歷史解釋】
1.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力量的斗爭;國民黨的正面抗戰;國際友人的支援;愛國華僑的貢獻;美蘇的對日作戰。根本原因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抗日戰爭的特點。
(1)民族性: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包括了全國各階級、各民族的一場民族戰爭。(2)雙重性:從戰爭性質來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戰爭,又是民族解放戰爭。(3)兩個戰場并存:國民政府組織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開辟的敵后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4)以弱勝強:從戰爭雙方的實力來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相對落后的中國戰勝了資本主義強國日本,中國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敵入侵斗爭的完全勝利。(5)持久性:中國的抗戰堅持了十四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的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
【唯物史觀】
1.中國共產黨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原因。
西安事變后,局勢十分動蕩。日本帝國主義希望西安事變能使內戰擴大,乘機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南京國民政府中的親日派主張借機攻打西安,架空蔣介石的權力,建立親日政權;南京國民政府中的親英美派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維護蔣介石的統治地位和英美在華利益。中國共產黨正確分析了形勢,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2.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的歷史地位及作用。
(1)歷史地位:國民黨正面戰場是抗戰前期的主要戰場。國民政府組織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會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是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作用:①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的頑強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消耗了日本的軍事、經濟力量,對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的到來起了決定性作用,同時在中國戰場牽制了大量日軍,為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基礎。②支援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后戰場的開辟,為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③國民黨軍隊中愛國官兵的英勇抗戰事跡,振奮了民族精神,促進了全國的團結和進步,堅定了中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念。
3.敵后抗日根據地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
(1)從政治路線看,抗日根據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全面抗戰路線,維持全國抗戰局面,成為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的基礎。
(2)從軍事戰略看,抗日根據地在敵人后方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與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相互配合,共同抗擊日軍。
(3)從戰爭進程看,抗日根據地在抗日戰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軍民逐漸成為抗擊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家國情懷】
侵華日軍制造南京大屠殺慘案帶給我們的認識。
(1)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侵略者對中華民族犯下的嚴重罪行之一,充分暴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兇殘本性。
(2)我們應該牢記歷史,以史為鑒,吸取歷史教訓;應該警惕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勿忘國恥,警鐘長鳴,戰爭的悲劇不能重演。
第七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
第22課 內戰爆發
1.重慶談判:抗戰勝利后,人民的愿望是停止戰爭,爭取和平與民主。國民黨了為內戰爭取時間,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愿意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身上。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毛澤東趕赴重慶進行和平談判。1945年10月10日,國共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1946年1月10日,在重慶舉行政治協商會議。重慶談判和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為中國實現民主同意、和平見過帶來了一線曙光。 ★★★
2.內戰爆發: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瘋狂進攻中原解放區,發動了全面內戰。
3.解放區軍民的自衛反擊:毛澤東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著名論斷,中共制定了作戰的主要方式、主要目標、作戰原則和方針。1947年后國民黨重點進攻陜北解放區與山東解放區。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撤出延安,轉戰陜北。彭德懷領導了青化砭,沙家店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對陜北的重點進攻;彭德懷、賀龍率西北人民解放軍,進行了多次戰役,粉碎國民黨對陜甘寧解放區的進攻。山東孟良崮戰役消滅國民黨王牌軍隊,粉碎了國民黨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第23課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1.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政策:將減租減息政策改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措施: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制定土地改革總路線。
意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挺進大別山(戰略大反攻開始)
①時間:1947年夏
②事件:劉伯承、鄧小平率解放軍挺進大別山。
③意義:威脅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鎮武漢,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
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铩铩?br/>①遼沈戰役
時間:1948年9月—11月
指揮者:林彪、羅榮桓
參戰部隊:東北人民解放軍
意義:解放東北全境。
②淮海戰役
時間: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指揮者: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等
參戰軍隊:中原解放軍和華東解放軍
意義: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
③平津戰役
時間: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參戰軍隊:東北解放軍華北解放軍。北平和平解放(傅作義是民族功臣)
意義: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4.三大戰役的意義:三大戰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了,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5.渡江戰役
①時間:1949年4月
②南京解放: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占領南京,標志著統治中國22年(1927-1949)的國民黨政權垮臺。(國民黨殘余退往臺灣,形成臺灣與祖國大陸至今分離的局面)
易錯清單
1.三大戰役的勝利,最終結束了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統治。( )
三大戰役 三大戰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南京解放 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
2.三大戰役與渡江戰役的區別:基本消滅國民黨主力的是三大戰役;最終結束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是渡江戰役。
3.解放戰爭勝利的標志是新中國的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垮臺的標志是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4.國共關系發展史
5.抗日戰爭勝利后,內戰并沒有馬上爆發,而是國共于1945年8—10月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
6.內戰爆發的標志是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
7.揭開戰略進攻序幕的戰役是千里躍進大別山;三大戰役發生在戰略決戰階段,基本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
8.渡江戰役發生在人民解放戰爭奪取勝利階段;解放軍占領南京,標志著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終結。
9.遼沈戰役解放東北全境;淮海戰役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平津戰役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其中北平是和平解放的。
素養清單
【史料實證】
重慶談判與西安談判之比較
【時空觀念】
三大戰役示意圖
2.歸納從1924—1949年國共關系的四個階段
【歷史解釋】
在中國近代史上,國共關系變化呈現什么特征?出現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從中你得到什么啟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镇市| 邳州市| 南和县| 杭锦后旗| 阳谷县| 淅川县| 成安县| 和平县| 柳江县| 望奎县| 商丘市| 三明市| 闵行区| 达尔| 宜兰县| 会同县| 海安县| 且末县| 儋州市| 江源县| 怀化市| 克拉玛依市| 长乐市| 新源县| 鄂托克前旗| 剑川县| 石林| 新昌县| 上犹县| 桦南县| 临江市| 墨江| 芦山县| 安庆市| 达拉特旗| 城固县| 衡水市| 防城港市| 保亭| 广平县| 顺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