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無細胞器、無細胞核(留出足夠的空間,運輸氧氣)。早期的哺乳動物的紅細胞是有細胞核的,只有紅細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為協助擴散。而其他細胞吸收葡萄糖等單糖為主動運輸,例如小腸粘膜細胞。駱駝是個例外,它屬于哺乳動物,但它的成熟紅細胞中有細胞核。 2、根尖分生區細胞: 無大液泡(嚴格講有很多小液泡,但一般情況下作無液泡處理)、葉綠體.細胞形態呈正方形 3、植物伸長區細胞:已分化細胞,不具有分裂能力。只有成熟的植物細胞才有大液泡伸長區和成熟區是有液泡的4、洋蔥表皮細胞: 無葉綠體. (注意:大多數植物的表皮細胞都無葉綠體。取菠菜的下表皮略帶葉肉細胞取觀察葉綠體,其實葉綠體存在于葉肉細胞,而不是表皮細胞) 5、葉肉細胞: 含葉綠體,存在于植物的見光部分,是高度特化的細胞,不能進行分裂;(1)有的少數植物沒有葉綠體 比如:菟絲子(寄生植物)是黃色的 (2)有葉綠體的植物不是每個細胞都有葉綠體 比如:大樹的根細胞 就不是綠色的 沒有葉綠體 (3)有葉綠體的細胞不一定可以光合作用 比如植物葉片的葉脈細胞 有結構不完全的葉綠體 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4)葉的表皮細胞除保衛細胞外均無葉綠體 6、植物根部細胞:(包括植物的根分根冠區、根尖分生區.、根尖成熟區.、根尖伸長區)無葉綠體。 植物的非綠色器官無葉綠體。藍細菌:不是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不一定有葉綠體;自養生物不一定是植物(例如:硝化細菌、綠硫細菌和藍細菌) 7、根尖成熟區(根毛區)細胞:細胞中沒有葉綠體和中心體 細胞呈長方形,有根毛,中央大液泡;主要依靠滲透作用吸收水分,是吸收水分的活躍部分,也是吸收礦質元素最活躍的部分;是高度特化的細胞,不能進行分裂。可用于觀察滲透作用但顯微鏡視野要調的暗一些8、多細胞生物的成熟細胞:如人的肌肉細胞、神經細胞、成熟的紅細胞、血小板等,植物的表皮細胞、葉肉細胞、篩管細胞等高度分化的細胞都是不能在分化的細胞9、胚胎干細胞:體積小,細胞核大、核仁明顯,能繼續分裂分化,從早期胚胎和原始性腺提取10、淋巴細胞、肝、腎細胞: 暫不分裂細胞. 11、神經元、肌細胞: 不分裂細胞. 12、精子:不具有分裂能力、僅有及少的細胞質在尾總部 13、卵細胞:人體最大的細胞 14、受精卵:細胞的全能性最高,能進行連續的有絲分裂,有細胞周期,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個體發育的起點 15、神經細胞:具突起,不具有分裂能力,人體最長的細胞 16、骨骼肌細胞:多核、能夠收縮 17、白細胞:可以變形,有吞噬作用18、蛙的紅細胞:無絲分裂,和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不同 19、酵母菌:真核單細胞真菌,有細胞壁,但成分與細菌和植物細胞不同; 兼性厭氧菌,正常條件下出芽生殖,環境惡劣是進行孢子生殖(有性生殖)在生態系統中最為分解者存在。 20、大腸桿菌、乳酸(桿)菌、醋酸(桿)菌:單細胞原核細菌、 21、硝化細菌、鐵細菌、硫細菌:化能合成細菌,均屬于單細胞原核 22、根瘤菌:單細胞原核細菌,與豆科植物共生,其固氮作用, 23、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觀察線粒體DNA的分布,需要用甲基綠吡羅紅的混合燃料染色24、菠菜葉肉細胞:觀察葉綠體的實驗材料。25、癌細胞:糖蛋白減少,易轉移。 26、水的光解:不需要酶,光反應需要酶,暗反應也需要酶 27、脂肪消化后:大部分被吸收到小腸絨毛內的毛細淋巴管,再有毛細淋巴管注入血液 28、冬小麥:在秋冬低溫條件下,細胞活動減慢,物質消耗減少,單細胞內可溶性還原糖的含量明顯提高,細胞自由水比結合水的比例減少,活動減慢,是適應環境的結果 29、尿素:有機物,氨基酸完全氧化分解時產物,既是氮源也是碳源 30、植物導管細胞:死細胞,位于木質部,運輸水分和無機鹽,從下向上運輸 31、植物的篩管細胞:活細胞,位于韌皮部,運輸有機物,從上向下運輸,成熟的篩管細胞中沒有細胞核也沒有細胞器。32、高等植物無氧呼吸的產物一般是酒精但是某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的無氧呼吸產物為乳酸,如:馬鈴薯的塊莖、甜菜的塊根、玉米的胚等。原因是產生酶的基因不同。33、水在細胞中含量一般是最多的但動、植物體內一些儲藏營養物質的細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質卻是它所儲藏的營養物質,例如人的脂肪細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質就是脂肪,而不是水。 34、線粒體一般是均勻地分布在細胞質基質中。但是它在活細胞中能自由地移動,往往在細胞內新陳代謝旺盛的部位比較集中。例如,線粒體在小鼠受精卵的分裂面附近比較集中。在心肌細胞中數量也很多 35、在真核細胞中一般都有線粒體蛔蟲的細胞、哺乳動物的成熟紅細胞、植物篩管細胞例外。 36、人體內的酶最適pH一般都接近中性。只有少數例外,如胃蛋白酶,它的最適pH為1.5~2.2。 37、礦質元素一般都是灰分元素氮是一個例外。礦質元素本來就是指灰分元素,就是說將植物體烘干以后,再充分燃燒,礦質元素都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灰分中。氮在燃燒過程中以分子態氮和氮的氧化物的形式散失而不存在于灰分中,所以氮實際上并不是礦質元素,但是氮與灰分元素一樣,也是植物從土壤中以無機鹽的形式吸收來的,因此,一般將氮也歸在礦質元素里一起討論。 38、人體內各種組織的細胞間質中的蛋白質一般是由這種組織的細胞自行合成的。血液是個例外,大部分的血漿蛋白質(如白蛋白、纖維蛋白原等)是由肝臟合成的。 39、植物一般都是自養型生物。但菟絲子等寄生植物例外,它們是典型的異養型植物 40、氣孔兩側保衛細胞具有葉綠體保衛細胞吸水時,氣孔張開,保衛細胞失水時,氣孔閉合 41、細胞學說提出者:施萊登和施旺羅伯特胡克,利用顯微鏡觀察到的細胞是死細胞(蜂窩狀的小室,并命名為細胞),胡克同志還是胡克定律的發現者,F=Kx。1、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無眾多細胞器、無細胞核(與其運輸氧氣相適應),早期的哺乳動物的紅細胞是有細胞核的,只有紅細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為協助擴散。而其他細胞吸收葡萄糖等單糖為主動運輸,例如小腸粘膜細胞。駱駝是個例外,它屬于哺乳動物,但它的成熟紅細胞中有細胞核。 2、根尖分生區細胞:無液泡(嚴格講有很多小液泡,但一般情況下作無液泡處理)、葉綠體細胞形態呈正方形。3、植物伸長區細胞:已分化細胞,不具有分裂能力。只有成熟的植物細胞才有大液泡伸長區和成熟區是有液泡的。4、洋蔥表皮細胞:無葉綠體. (注意:大多數植物的表皮細胞都無葉綠體.) 5、葉肉細胞: 含葉綠體,存在于植物的見光部分,是高度特化的細胞,不能進行分裂; (1)有的少數植物沒有葉綠體,比如寄生植物、菟絲子、是黃色的。 (2)有葉綠體的植物不是每個細胞都有葉綠體,比如大樹的根細胞,就不是綠色的,沒有葉綠體。 (3)有葉綠體的細胞不一定可以光合作用,比如植物葉片的葉脈細胞,有結構不完全的葉綠體,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4)葉的表皮細胞除保衛細胞外均無葉綠體。6、植物根部細胞:(包括植物的根分根冠區、根尖分生區.、根尖成熟區.、根尖伸長區)無葉綠體。 植物的非綠色器官無葉綠體。藍藻:不是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不一定有葉綠體;自養生物不一定是植物(例如:硝化細菌、綠硫細菌和藍藻)。7、根尖成熟區(根毛區)細胞:細胞中沒有葉綠體和中心體,細胞呈長方形,有根毛,中央大液泡;主要依靠滲透作用吸收水分,是吸收水分的活躍部分,也是吸收礦質元素最活躍的部分;是高度特化的細胞,不能進行分裂。可用于觀察滲透作用但顯微鏡視野要調的暗一些。8、多細胞生物的成熟細胞,如人的肌肉細胞、神經細胞、成熟的紅細胞、血小板等,植物的表皮細胞、葉肉細胞、篩管細胞等高度分化的細胞都是不能在分化的細胞。9、胚胎干細胞:體積小,細胞核大、核仁明顯,能繼續分裂分化,從早期胚胎和原始性腺提取。10、淋巴細胞、肝、腎細胞:暫不分裂細胞。11、神經元、肌細胞:不分裂細胞。12、精子:不具有分裂能力、僅有及少的細胞質在尾總部。13、卵細胞:人體最大的細胞。14、受精卵:細胞的全能性最高,能進行連續的有絲分裂,有細胞周期,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個體發育的起點。15、神經細胞:具突起,不具有分裂能力,人體最長的細胞。16、骨骼肌細胞:多核、能夠收縮。17、白細胞:可以變形,有吞噬作用。 18、蛙的紅細胞無絲分裂,和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不同。19、酵母菌:真核單細胞真菌,有細胞壁,但成分與細菌和植物細胞不同; 兼性厭氧菌,正常條件下出芽生殖,環境惡劣是進行孢子生殖(有性生殖)在生態系統中最為分解者存在。 20、大腸桿菌、乳酸(桿)菌、醋酸(桿)菌:單細胞原核細菌。21、硝化細菌、鐵細菌、硫細菌:化能合成細菌,均屬于單細胞原核。22、根瘤菌:單細胞原核細菌,與豆科植物共生,其固氮作用。23、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觀察線粒體.DNA的分布。24、菠菜葉肉細胞:觀察葉綠體的實驗材料。蛙的紅細胞:進行無絲分裂。25、癌細胞:糖蛋白減少,通透性變差。 26、水的光解不需要酶,光反應需要酶,暗反應也需要酶。27、脂肪消化后大部分被吸收到小腸絨毛內的毛細淋巴管,再有毛細淋巴管注入血液。28、冬小麥在秋冬低溫條件下細胞活動減慢物質消耗減少,單細胞內可溶性還原糖的含量明顯提高細胞自由水比結合水的比例減少活動減慢,是適應環境的結果。29、尿素是有機物,氨基酸完全氧化分解時產生有機物,既是氮源也是碳源。30、植物導管細胞:死細胞,位于木質部,運輸水分和無機鹽,從下向上運輸。31、植物的篩管細胞:活細胞,位于韌皮部,運輸有機物,從上向下運輸,成熟的篩管細胞中沒有細胞核也沒有細胞器。32、高等植物無氧呼吸的產物一般是酒精,但是某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的無氧呼吸產物為乳酸,如:馬鈴薯的塊莖、甜菜的塊根、玉米的胚等。33、水在細胞中含量一般是最多的。但動、植物體內一些儲藏營養物質的細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質卻是它所儲藏的營養物質,例如人的脂肪細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質就是脂肪,而不是水。 34、線粒體一般是均勻地分布在細胞質基質中。但是它在活細胞中能自由地移動,往往在細胞內新陳代謝旺盛的部位比較集中。例如,線粒體在小鼠受精卵的分裂面附近比較集中。在心肌細胞中數量也很多。 35、在真核細胞中一般都有線粒體,蛔蟲的細胞、哺乳動物的成熟紅細胞、植物篩管細胞例外。 36、人體內的酶的最適pH一般都接近中性。只有少數例外,如胃蛋白酶,它的最適pH為1.5~2.2。 37、礦質元素一般都是灰分元素。氮是一個例外。礦質元素本來就是指灰分元素,就是說將植物體烘干以后,再充分燃燒,礦質元素都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灰分中。氮在燃燒過程中以分子態氮和氮的氧化物的形式散失而不存在于灰分中,所以氮實際上并不是礦質元素,但是氮與灰分元素一樣,也是植物從土壤中以無機鹽的形式吸收來的,因此,一般將氮也歸在礦質元素里一起討論。 38、人體內各種組織的細胞間質中的蛋白質一般是由這種組織的細胞自行合成的。血液是個例外,大部分的血漿蛋白質(如白蛋白、纖維蛋白原等)是由肝臟合成的。 39、植物一般都是自養型生物。但菟絲子等寄生植物例外,它們是典型的異養型植物。40、氣孔兩側保衛細胞具有葉綠體,保衛細胞吸水時,氣孔張開,保衛細胞失水時,氣孔閉合。41、細胞學說,虎克。利用顯微鏡觀察到的細胞是死細胞(蜂窩狀的小室,并命名為細胞)。純合子的后代不都是純合子純合子自交的后代仍為純合子,但純合子雜交的后代不一定為純合子。比如AA×aa的后代就是雜合子。雙雜合子自交的后代不都是9:3:3:1(1)兩對基因獨立遺傳時,雙雜合子自交的后代有4種表現型,比例為9:3:3:1。(2)若兩對基因位于同一對同源染色體時,自交的后代表現型可能有兩種,比例為3:1,也可能有3種,比例為1:2:1。(3)存在配子致死時,自交后代可能為:5:3:3:1、7:3:1:1。(4)雙雜合子自交的后代,也可能出現:9:3:4、9:6:1、12:3:1、9:7、15:1、13:3、1:4:6:4:1等。等位基因的分離不都發生在減數分裂Ⅰ在不考慮基因突變和交叉互換的情況下,等位基因的分離只發生在減數分裂Ⅰ后期,但若考慮基因突變或交叉互換,等位基因的分離除發生在減數分裂Ⅰ后期,還發生在減數分裂Ⅱ后期。有性別的生物不都有性染色體雖然人和果蠅都是XY型性別決定,但在人中Y染色體在性別決定上所起的作用很重要,有Y染色體存在就有睪丸組織,沒有Y染色體存在就沒有睪丸組織,故XO個體是不育女性;而在果蠅中,Y只跟育性有關,所以XO個體是不育的雄蠅。蜜蜂體內無性染色體,其性別由體內染色體組的數目決定,一個染色體組的為雄峰,兩個染色體組的為雌蜂。工蜂和蜂王都是雌蜂,但工蜂沒有生育能力。基因不都在染色體上摩爾根和他的學生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發明了測定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相對位置的方法,并繪制了第一幅果蠅各種基因在染色體上的相對位置圖,同時也說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但并非所有的基因都位于染色體上,在真核生物中,細胞核基因位于染色體上,但細胞質基因位于線粒體和葉綠體的DNA上,在原核生物中,細胞內無染色體,其內的基因位于擬核DNA上或質粒DNA上;病毒中有基因,但無染色體。生物的遺傳物質不都是DNA細胞結構的生物遺傳物質是DNA,DNA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RNA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自然界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不是所有生物都共用一套遺傳密碼密碼子的通用性的例外十分少見,目前發現的有:①對終止密碼子的解讀,如支原體(Mycoplasma)的UGA不再是終止密碼子,而是編碼色氨酸;在纖毛蟲草履蟲屬( Paramecium)和四膜蟲屬(Tetrahymena)的一些物種中,UAA和UAG也不再是終止密碼子,而是編碼谷氨酰胺。②密碼子的系統性的改變只存在于線粒體DNA 中。UGA在線粒體中不是終止密碼子,而是編碼色氨酸;酵母線粒體中CUA不編碼亮氨酸,而是編碼蘇氨酸;果蠅線粒體中AGA和ACG不編碼精氨酸,而是編碼絲氨酸;哺乳動物線粒體中AGA和 AGG不編碼精氨酸而是終止密碼子,AUA不編碼異亮氨酸而是甲硫氨酸。基因在染色體上不都呈線性排布傳統觀點認為編碼蛋白質或酶的結構基因是一段連續的DNA序列。而且基因之間是互不沾染、單個分離的DNA 片段。事實上基因不僅僅是斷裂的,而且基因之間還存在重疊性。1977年Sanger等人在測定了噬菌體фX174 DNA 的5 386個核苷酸排列順序后發現它編碼9種蛋白質(其實是11個基因編碼)的部分基因的核苷酸有重疊,即某兩個基因共有一段重疊的核苷酸序列,因而稱為重疊基因(overlapping gene)。在病毒、細菌和果蠅甚至在人的基因組中都發現重疊基因現象,這些重疊在一起的基因表達時由于使用不同的可讀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 ),因此雖然是同樣的DNA序列,但基因表達的產物是不同的。重疊基因的發現是對各個基因之間互不沾染、各自獨立的傳統觀念的修正,而且重疊基因可有效地利用DNA遺傳信息量,便于對基因表達進行調控。基因不僅是斷裂的,基因之間存在重疊,而且還有些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是可以移動的,這類基因稱為可移動基因(movable gene),或稱跳躍基因(jumping gene),亦稱轉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 。患遺傳病的個體不都含有致病基因遺傳病是指生殖細胞或受精卵的遺傳物質(染色體和基因)發生突變(或變異)所引起的疾病。包含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染色體異常遺傳病。前兩種遺傳病都由致病基因控制,染色體異常遺傳病則不是由致病基因引起,比如21三體綜合征是因為21號染色體多了一條引起的。含有致病基因的個體不都患遺傳病隱性遺傳病致病基因的攜帶者,表現型正常,而并不患遺傳病。遺傳病不都是先天性疾病遺傳病不應與先天性疾病(congenital disease)等同看待。先天性疾病是指個體出生后即表現出來的疾病。如果主要表現為形態、結構異常,則稱為先天畸形(congenital anomaly )。應該指出,許多遺傳病在出生后即可見到,因此大多數先天性疾病實際上是遺傳病,但也有某些先天性疾病是在子宮中獲得的,如風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某些先天性心臟病,藥物引起的畸形等。反之,有些出生時未表現出來的疾病,也可以是遺傳病。如原發性血色素病(primary-hemachromatosis,HHC)是一種鐵代謝障礙疾病,但鐵要積存到15 g以上才發病,80%的病例發病年齡在40歲以上。遺傳病不都是家族性疾病遺傳病應與家族性疾病( familial disease )加以區別。家族性疾病是指表現出家族聚集現象的疾病,即在一個家庭中不止一個成員罹患。當然,許多遺傳病(特別是顯性遺傳病)常見家族聚集現象,但也有不少遺傳病(特別是隱性遺傳病和染色體病)并不一定有家族史。故“家族性”一詞一般在表達未弄清病因而又懷疑可能為遺傳病時使用。單倍體不都是高度不育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與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相同的個體叫做單倍體。單倍體在動物中比較少見,而且一般很難存活,在果蠅中出現的一些單倍體個體,生活力大大降低。在蛙、小鼠和雞中出現的單倍體,生理上很不正常,多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死亡。但是在某些昆蟲(如蜜蜂)中,單倍體個體是正常的,而且與性別有關:未受精的單倍體卵發育成雄性個體,受精后的二倍體卵發育成雌性個體。自然界多數生物體是二倍體,而動物幾乎全部是二倍體。少數動物還有自然存在的一倍體。例如,某些膜翅目昆蟲(蜂、蟻)和某些同翅目昆蟲(白蟻)的雄性個體等。蜜蜂的雌性個體,會先經過減數分裂產生卵細胞,卵細胞若不受精則孵化為雄性個體;卵細胞若受精后產生的受精卵則孵化為雌性個體(蜂王和工蜂)。雄性蜜蜂在產生精子時,它的精原細胞也經過連續的兩次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時出現單極紡錘體(monopolar spindle ),僅在細胞的一極擠出一個無核的細胞質芽體,不發生染色體數目減半。第二次分裂時,則按正常的方式進行,但是到了減數分裂Ⅱ的后期,每個染色體卻按常規進行姐妹染色單體的分離,于是精子內的染色體數目仍然是一個完整的染色體組,即單倍體。所以這次分裂實質上相當于一般有絲分裂。結果每一個精原細胞僅形成兩個精細胞,分別具有雄蜂原來的單倍性染色體數目,因此雄蜂的精子具有正常的功能。在許多高等植物中,如棉、水稻、咖啡、甜菜、大麥、大麻、可可、油菜、番茄、蘆筍和小麥等,都發現過自發產生的單倍體;某些低等生物,如酵母、霉菌和苔蘚等,則以單倍體為主要的生活世代。在自然條件下,玉米、高粱、水稻、番茄等二倍體植物,偶爾也會出現單倍體植株。與正常植株相比,單倍體植株長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因為沒有同源染色體,無法聯會。但四倍體植物產生的單倍體(含2個染色體組)仍能進行正常聯會,后代是可育的。基因突變不都使生物的性狀發生改變基因突變是指DNA分子中發生堿基的替換、增添或缺失,而引起基因堿基序列的改變。基因中堿基序列改變會引起轉錄出來的mRNA中密碼子發生改變,進而導致蛋白質中氨基酸數目和序列發生改變,影響生物的性狀。由于密碼子具有簡并性,因此,單個堿基替換可能只改變mRNA上的特定密碼子,但不影響它所編碼的氨基酸。例如,DNA模板鏈中GCG的第3位G被A取代而成GCA,則mRNA中相應的密碼子CGC就被轉錄為CGU,由于CGC和CGU都是精氨酸的密碼子,因而新形成的肽鏈沒有氨基酸順序和數目的變化,這種突變稱為同義突變(synonymous mutation )。基因重組不都發生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包括減數分裂Ⅰ前期因為同源染色體的交叉互換導致的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組合、減數分裂Ⅰ后期因為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導致的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組合。這屬于狹義的基因重組。廣義的基因重組還包括基因工程和肺炎鏈球菌的轉化。自然轉化現象首先是在肺炎鏈球菌中發現的。近幾十年來,已經發現多種細菌或某些特殊的菌株有自然轉化能力。在肺炎鏈球菌中,自然轉化的第一步是R型細菌受體細胞處于感受態,即能從周圍環境中攝取DNA的一種生理狀態,然后是DNA在細胞表面的結合和進入。進入細胞的DNA分子一般以單鏈形式整合進宿主的染色體DNA,并獲得遺傳特性的表達。這一系列的過程涉及細菌染色體上10多個基因編碼的功能。R型細菌在生長到一定階段時,就會分泌一種小分子的蛋白質,稱為感受態因子。這種因子能與細胞表面受體相互作用,誘導感受態特異蛋白質(如自溶素)的表達,它的表達使細胞表面的DNA結合蛋白及核酸酶裸露出來,使其具有與DNA結合的活性。加熱滅活的S型細菌遺留下了完整的細菌染色體DNA的各個片段(如圖),其中包括控制莢膜形成的基因,即S基因( smooth gene )。這一片段從S型細菌中釋放出來,在后繼的培養中吸附到一些R型細菌上,S基因以雙鏈的形式在R型細菌細胞的幾個位點上結合并被切割。核酸內切酶首先切斷DNA雙鏈中的一條鏈,被切割的鏈在核酸酶的作用下降解,成為寡核苷酸釋放到培養基中,另一條鏈與R感受態細菌的特異蛋白質結合,以這種形式進入細胞,并通過同源重組以置換的方式整合進入R型細菌的基因組中,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基因與性狀的關系不都是一一對應的一對基因可決定一對性狀,這種關系是一一對應的。但一個性狀也可以受到多個基因的影響。例如,人的身高是由多個基因決定的,其中每個基因對身高都有一定的作用。一個基因也可以影響多個性狀。例如,我國科學家研究發現水稻中的Ghd7基因編碼的蛋白質不僅參與了開花的調控,而且對水稻的生長、發育和產量都有重要作用。名詞:1、食物的消化:一般都是結構復雜、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機物,經過消化,變成為結構簡單、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機物。2、營養物質的吸收:是指包括水分、無機鹽等在內的各種營養物質通過消化道的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和淋巴的過程。3、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4、氨基轉換作用:氨基酸的氨基轉給其他化合物(如:丙酮酸),形成的新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5、脫氨基作用:氨基酸通過脫氨基作用被分解成為含氮部分(即氨基)和不含氮部分:氨基可以轉變成為尿素而排出體外;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分解成為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合成為糖類、脂肪。6、非必需氨基酸:在人和動物體內能夠合成的氨基酸。7、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和動物體內能夠合成的氨基酸,通過食物獲得的氨基酸。它們是甲硫氨酸、纈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賴氨酸、蘇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8種。8、糖尿病:當血糖含量高于160 mg/dL會得糖尿病,胰島素分泌不足造成的疾病由于糖的利用發生障礙,病人消瘦、虛弱無力,有多尿、多飲、多食的“三多一少”(體重減輕)癥狀。9、低血糖病:長期饑餓血糖含量降低到50~80mg/dL,會出現頭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蒼白、四肢無力等低血糖早期癥狀,喝一杯濃糖水;低于45mg/dL時出現驚厥、昏迷等晚期癥狀,因為腦組織供能不足必須靜脈輸入葡萄糖溶液。語句:1、糖類代謝、蛋白質代謝、脂類代謝的圖解參見課本。2、糖類、脂類和蛋白質之間是可以轉化的,并且是有條件的、互相制約著的。三類營養物質之間相互轉化的程度不完全相同,一是轉化的數量不同,如糖類可大量轉化成脂肪,而脂肪卻不能大量轉化成糖類;二是轉化的成分是有限制的,如糖類不能轉化成必需氨基酸;脂類不能轉變為氨基酸。3、正常人血糖含量一般維持在80-100mg/dL范圍內;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就會產生糖尿;血糖降低(50-60mg/dL),出現低血糖癥狀,低于45mg/dL,出現低血糖晚期癥狀;多食少動使攝入的物質(如糖類)過多會導致肥胖。4、消化:淀粉經消化后分解成葡萄糖,脂肪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質在消化道內被分解成氨基酸。5、吸收及運輸:葡萄糖被小腸上皮細胞吸收(主動運輸),經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處。以甘油和脂肪酸和形式被吸收,大部分再度合成為脂肪,隨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組織器官中。以氨基酸的形式吸收,隨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處。6、糖類沒有N元素要轉變成氨基酸,進而形成蛋白質,必須獲得N元素,就可以通過氨基轉換作用形成。蛋白質要轉化成糖類、脂類就要去掉N元素,通過脫氨基作用。7、唾液含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胃液含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質;胰液含胰淀粉酶、胰麥芽糖酶、胰脂肪酶、胃蛋白酶(消化淀粉、麥芽糖、脂肪、蛋白質);腸液含腸淀粉酶、腸麥芽糖、腸脂肪酶(消化淀粉、麥芽糖、脂肪、蛋白質)。8、胃吸收:少量水和無機鹽;大腸吸收:少量水和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小腸吸收:以上所有加上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胃和大腸都能吸收的是:水和無機鹽;小腸上皮細胞突起形成小腸絨毛,小腸絨毛朝向腸腔一側的細胞膜有許多小突起稱微絨毛微絨毛擴大了吸收面積,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名詞:1、向性運動:是植物體受到單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運動。2、感性運動:由沒有一定方向性的外界刺激(如光暗轉變、觸摸等)而引起的局部運動,外界刺激的方向與感性運動的方向無關。3、激素的特點:①量微而生理作用顯著;②其作用緩慢而持久。激素包括植物激素和動物激素。植物激素:植物體內合成的、從產生部位運到作用部位,并對植物體的生命活動產生顯著調節作用的微量有機物;動物激素:存在動物體內,產生和分泌激素的器官稱為內分泌腺,內分泌腺為無管腺,動物激素是由循環系統,通過體液傳遞至各細胞,并產生生理效應的。4、胚芽鞘:單子葉植物胚芽外的錐形套狀物。胚芽鞘為胚體的第一片葉,有保護胚芽中更幼小的葉和生長錐的作用。胚芽鞘分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端是產生生長素和感受單側光刺激的部位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是發生彎曲的部位。5、瓊脂:能攜帶和傳送生長素的作用;云母片是生長素不能穿過的。6、生長素的橫向運輸:發生在胚芽鞘的尖端,單側光刺激胚芽鞘的尖端,會使生長素在胚芽鞘的尖端發生從向光一側向背光一側的運輸,從而使生長素在胚芽鞘的尖端背光一側生長素分布多。7、生長素的豎直向下運輸:生長素從胚芽鞘的尖端豎直向胚芽鞘下面的部分的運輸。8、生長素對植物生長影響的兩重性:這與生長素的濃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種類等有關。一般說,低濃度范圍內促進生長,高濃度范圍內抑制生長。9、頂端優勢:植物的頂芽優先生長而側芽受到抑制的現象。由于頂芽產生的生長素向下運輸,大量地積累在側芽部位,使這里的生長素濃度過高,從而使側芽的生長受到抑制的緣故。解出方法為:摘掉頂芽。頂端優勢的原理在農業生產實踐中應用的實例是棉花摘心。10、無籽番茄(黃瓜、辣椒等):在沒有受粉的番茄(黃瓜、辣椒等)雌蕊柱頭上涂上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可獲得無籽果實。要想沒有授粉,就必須在花蕾期進行,因番茄的花是兩性花,會自花傳粉,所以還必須去掉雄蕊,來阻止傳粉和受精的發生。無籽番茄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目為2N。語句:1、生長素的發現:(1)達爾文實驗過程:A單側光照、胚芽鞘向光彎曲;B單側光照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長也不彎曲;C單側光照尖端罩有錫箔小帽的胚芽鞘,胚芽鞘直立生長;單側光照胚芽鞘尖端仍然向光生長。——達爾文對實驗結果的認識:胚芽鞘尖端可能產生了某種物質,能在單側光照條件下影響胚芽鞘的生長。(2)溫特實驗:A把放過尖端的瓊脂小塊,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側,胚芽鞘向對側彎曲生長;B把未放過尖端的瓊脂小塊,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側,胚芽鞘不生長不彎曲。——溫特實驗結論:胚芽鞘尖端產生了某種物質,并運到尖端下部促使某些部分生長。(3)郭葛結論:分離出此物質,經鑒定是吲哚乙酸,因能促進生長,故取名為“生長素”。2、生長素的產生、分布和運輸:成分是吲哚乙酸,生長素是在尖端(分生組織)產生的,合成不需要光照,運輸方式是主動運輸,生長素只能從形態學上端運往下端(如胚芽鞘的尖端向下運輸,頂芽向側芽運輸),而不能反向進行。在進行極性運輸的同時,生長素還可作一定程度的橫向運輸。2、生長素的作用:a、兩重性:對于植物同一器官而言,低濃度的生長素促進生長,高濃度的生長素抑制生長。濃度的高低是以生長素的最適濃度劃分的,低于最適濃度為“低濃度”,高于最適濃度為“高濃度”。在低濃度范圍內,濃度越高,促進生長的效果越明顯;在高濃度范圍內,濃度越高,對生長的抑制作用越大。b、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對生長素濃度的反應不同:根、芽、莖最適生長素濃度分別為10-10、10-8、10-4(mol/L)。3、生長素類似物的應用:a、在低濃度范圍內:促進扦插枝條生根----用一定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溶液浸泡不易生根的枝條,可促進枝條生根成活;促進果實發育;防止落花落果。b、在高濃度范圍內,可以作為鋤草劑。5、果實由子房發育而成,發育中需要生長素促進,而生長素來自正在發育著的種子。5、赤霉素、細胞分裂素(分布在正在分裂的部位,促進細胞分裂和組織分化)、脫落酸和乙烯(分布在成熟的組織中,促進果實成熟)。6、植物的一生,是受到多種激素相互作用來調控的光合作用:發生范圍(綠色植物)、場所(葉綠體)、能量來源(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產物(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和氧氣)。1、光合作用的發現:①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發現,將點燃的蠟燭與綠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閉的玻璃罩內,蠟燭不容易熄滅;將小鼠與綠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內,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②1864年,德國科學家把綠葉放在暗處理的綠色葉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過一段時間后,用碘蒸氣處理葉片,發現遮光的那一半葉片沒有發生顏色變化,曝光的那一半葉片則呈深藍色。證明: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了淀粉。③1880年,德國科學家思吉爾曼用水綿進行光合作用的實驗。證明: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氧是葉綠體釋放出來的。④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卡門采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釋放的是18O2;第二組提供H2O和C18O,釋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來水。2、葉綠體的色素:①分布:基粒片層結構的薄膜上。②色素的種類:高等植物葉綠體含有以下四種色素。A、葉綠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包括葉綠素a(藍綠色)和葉綠素b;B、類胡蘿卜素主要吸收藍紫光,包括胡蘿卜素和葉素3、葉綠體的酶:分布在葉綠體基粒片層膜上(光反應階段的酶)和葉綠體的基質中(暗反應階段的酶)。3、光合作用的過程:①光反應階段a、水的光解:2H2O→4[H]+O2(為暗反應提供氫)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為暗反應提供能量)②暗反應階段:a、CO2的固定:CO2+C5→2C3b、C3化合物的還原:2C3+[H]+ATP→(CH2O)+C54、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區別與聯系:①場所:光反應在葉綠體基粒片層膜上,暗反應在葉綠體的基質中。②條件:光反應需要光、葉綠素等色素、酶,暗反應需要許多有關的酶。③物質變化:光反應發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暗反應發生CO2的固定和C3化合物的還原。④能量變化:光反應中光能→ATP中活躍的化學能,在暗反應中ATP中活躍的化學能→CH2O中穩定的化學能。⑤聯系:光反應產物[H]是暗反應中CO2的還原劑,ATP為暗反應的進行提供了能量,暗反應產生的ADP和Pi為光反應形成ATP提供了原料。5、光合作用的意義:①提供了物質來源和能量來源。②維持大氣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③對生物的進化具有重要作用。總之,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6、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包括光照的強度、光照的時間長短)、二氧化碳濃度、溫度(主要影響酶的作用)和水等。這些因素中任何一種的改變都將影響光合作用過程。如:在大棚蔬菜等植物栽種過程中,可采用白天適當提高溫度、夜間適當降低溫度(減少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的方法,來提高作物的產量。再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在一定范圍內提高二氧化碳濃度,有利于增加光合作用的產物。當低溫時暗反應中(CH2O)的產量會減少,主要由于低溫會抑制酶的活性;適當提高溫度能提高暗反應中(CH2O)的產量,主要由于提高了暗反應中酶的活性。8、光合作用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光反應和暗反應。前者的進行必須在光下才能進行,并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增強,后者有光、無光都可以進行。暗反應需要光反應提供能量和[H],在較弱光照下生長的植物,其光反應進行較慢,故當提高二氧化碳濃度時,光合作用速率并沒有隨之增加。光照增強,蒸騰作用隨之增加,從而避免葉片的灼傷,但炎熱夏天的中午光照過強時,為了防止植物體內水分過度散失,通過植物進行適應性的調節,氣孔關閉。雖然光反應產生了足夠的ATP和〔H〕,但是氣孔關閉,CO2進入葉肉細胞葉綠體中的分子數減少,影響了暗反應中葡萄糖的產生。9、在光合作用中:a由強光變成弱光時,[產生的H]、ATP數量減少,此時C3還原過程減弱,而CO2仍在短時間內被一定程度的固定,因而C3含量上升,C5含量下降,(CH2O)的合成率也降低。b、CO2濃度降低時,CO2固定減弱,因而產生的C3數量減少,C5的消耗量降低,而細胞的C3仍被還原,同時再生,因而此時,C3含量降低,C5含量上升。名詞:1、植物的礦質營養:是指植物對礦質元素的吸收、運輸和利用。2、礦質元素:一般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的元素。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有13種.其中大量元素7種N、S、P、Ca、Mg、K(Mg是合成葉綠素所必需的一種礦質元素)巧記:丹留人蓋美家。Fe、Mn、B、Zn、Cu、Mo、Cl屬于微量元素,巧記:鐵門碰醒銅母(驢)。3、交換吸附:根部細胞表面吸附的陽離子、陰離子與土壤溶液中陽離子、陰離子發生交換的過程就叫交換吸附。4、選擇吸收:指植物對外界環境中各種離子的吸收所具有的選擇性。它表現為植物吸收的離子與溶液中的離子數量不成比例。5、合理施肥:根據植物的需肥規律,適時地施肥,適量地施肥。語句:1、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①吸收的狀態:離子狀態②吸收的部位:根尖成熟區表皮細胞。③、細胞吸收礦質元素離子可以分為兩個過程:一是根細胞表面的陰、陽離子與土壤溶液中的離子進行交換吸附;二是離子被主動運輸進入根細胞內部,根進行離子的交換需要的HCO-和H+是根細胞呼吸作用產生的CO2與水結合后理解成的,根細胞主動運輸吸收離子要消耗能量。④影響根對礦質元素吸收的因素:a、呼吸作用:為交換吸附提供HCO-和H+,為主動運輸供能,因此生產上需要疏松土壤;b、載體的種類是決定是否吸收某種離子,載體的數量是決定吸收某種離子的多少,因此,根對吸收離子有選擇性。氧氣和溫度(影響酶的活性)都能影響呼吸作用。2、植物成熟區表皮細胞吸收礦質元素和滲透吸水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①吸收部位:都為成熟區表皮細胞。②吸收方式:根對水分的吸收---滲透吸水,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主動運輸。③、所需條件:根對水分的吸收----半透膜和半透膜兩側的濃度差,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能量和載體。④聯系:礦質離子在土壤中溶于水,進入植物體后,隨水運到各個器官,植物成熟區表皮細胞吸收礦質元素和滲透吸水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3、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①運輸:隨水分的運輸到達植物體的各部分。②利用形式:礦質運輸的利用,取決于各種元素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K在植物體內以離子狀態的形式存在,很容易轉移,能反復利用,如果植物體缺乏這類元素,首先在老的部位出現病態;N、P、Mg在植物體內以不穩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能轉移,能多次利用,如果植物體缺乏這類元素,首先在老的部位出現病態;Ca、Fe在植物體內以穩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不能轉移,不能再利用,一旦缺乏時,幼嫩的部分首先呈現病態。4、合理灌溉的依據:不同植物對各種必需的礦質元素的需要量不同;同一種植物在不同的生長發育時期,對各種必需的礦質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5、根細胞吸收礦質元素離子與呼吸作用相關,在一定的氧氣范圍內,呼吸作用越強,根吸收的礦質元素離子就越多,達到一定程度后,由于細胞膜上的載體的數量有限,根吸收礦質元素離子就不再隨氧氣的增加而增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中生物特殊的41個總結.docx 高中生物特殊的41種細胞.docx 高中生物知識點總結:人和動物體內三大營養物質的代謝.docx 高中生物知識點總結:植物的激素調節.docx 高中生物遺傳規律中的16個例外.docx 高中生物重點知識點植物的礦質營養.docx 高中生物重點知識點:光合作用.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