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內容(章節) 第五章第二節土壤課程類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1課時 班級一、課標分析 【課標要求】 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土壤標本,說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課標分析】 課標的行為條件是“通過”、“運用”,指出教師應采用的教學形式與考查學習目標是否達成的條件。學生的行為動詞是 “說明”表示要達到理解層次,學習內容“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是要求學生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并且達到在生活中學會區別的層次。二、教材分析 本節選擇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二節。屬于“自然地理”的知識范疇,本章植被和土壤既是自然環境的形成要素,又是自然環境演變的結果。教材主要介紹了土壤概念,土壤顏色與土壤質地,土壤剖面構造,分析土壤主要形成因素和土壤的功能和養護。其中各類土壤的差別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通過大量是圖片資料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轉化成具體思維,并說出其特征,以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土壤的形成因素需要結合生物循環示意圖講解,提高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土壤的功能與養護是為了讓學生的明白土壤的重要性,加強學生的保護土壤的意識,提高學生的人地協調觀。三、學情分析 【知識儲備】高一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初中知識了解土壤,明白土壤對于人類的意義,通過前面章節的學習,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但高中需要從人類與土壤的關系角度研究土壤問題,并重點分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這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能力水平】高一年級的學生具備一定的抽象、空間邏輯思維能力,但對于專業的土壤知識了解很少,缺乏系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心理特征】高一年級的學生會主動學習,對于地理的學習有一定的熱情,但思維活動仍依賴具體的事物,因此對于土壤剖面的學習存在一定的難度。四、教學目標 1.結合土壤標本,能夠說出土壤的顏色和土壤質地的不同。(區域認知) 2.運用土壤滲水實驗,觀察土壤剖面構造并結合生活實際解釋其構造的不同,增強地理科學的現象的觀察分析概括能力。(綜合思維) 3.結合生物對土壤形成結構示意圖,分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地理實踐力) 4.結合實例,認識到土壤與人類之間的關系密切和土壤的重要性,形成保護土壤的觀念和學會因地制宜的做法。(人地協調觀)五、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土壤的剖面結構,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學難點: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功能與養護六、教學方法 教法:發現教學法;問題式探究法 學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七、教具/教學媒體 多媒體,土壤標本八、教學過程(不夠請附頁) 環節一:新課導入(5min) 【教師活動】展示小麥圖片,通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耳熟能詳的詩詞。提問學生糧食是如何來的?作物種植可以在哪些地方,對于土壤是否有要求? 【學生活動】通過小麥圖片,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設計理由】利用古詩,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注意力,快速進入課堂。 (過渡語)一起走進今天的地理課堂,開啟今天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15min) 【教師活動】老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明確土壤概念和土壤組成。 【學生活動】自主閱讀課本,回答問題。 【設計理由】自主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活動】提供土壤標本,土壤觀察應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引導學生可使用看、捏、搓的方法去感受土壤的不同。補充知識,我國主要的五種土壤黑土,黃土,白土,紅土,青土以及四川地區有一種特殊的紫色土的概念,形成過程,特點以及分布地區。 【學生活動】觀察土壤標本。認識土壤種類,土壤種類的特點,認識我國主要五種土壤以及特殊的紫色土和作用以及在我國分別分布在哪些地區。 【設計理由】學生通過觀察深入了解土壤的顏色和明白其大致分布在我國的哪些地方,提高區域認知能力。 【教師活動】展示土壤透水性視頻,讓學生同桌討論土壤質地有什么樣的特點,展示土壤質地的表格。 比較土壤之間存在的不同。討論過程中,填寫表格,了解土壤質地的概念,土壤從土壤質地來劃分,可分為砂土、壤土、黏土。土壤按照土壤礦物質顆粒:按粒徑大小可以分為石礫、砂粒、粉粒、黏粒等。 【學生活動】判斷三種土壤性質特點并且填寫表格,認識砂土、壤土、黏土的具體性質和區別。 【設計理由】展示土壤透水性的視頻,是為了增加學生的地理認知,填寫表格增加學生的判斷思維。 (過渡語)了解土壤質地之后,明白在土壤中水是可以下滲的,那么下滲的水會到哪去,當然是地底下,那么地底下又是什么樣的呢? 環節三:鞏固提升(15min)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以地理小組繪制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圖和上臺補充繪制部分的森林土壤剖面圖。分析森林土壤剖面構造,森林土壤剖面分為有機層、腐殖質層、淋溶層、積淀層、母質層。具體學習了森林土壤剖面各層的特點。 【學生活動】回答教師問題,繪制部分土壤剖面結構圖,學習并牢記森林土壤剖面的各層特點。 【設計理由】學以致用,及時鞏固知識,提升讀圖分析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 【教師活動】分析完森林土壤的剖面結構,引導學生分析自然土壤是如何轉變為耕作土壤的呢?耕作土壤的剖面示意圖呈現什么樣的分層特點? 【學生活動】回答教師問題,耕作土壤剖面結構分為耕作層、犁地層、自然土壤層。 【設計理由】通過森林土壤深入到耕作土壤,增加了學生綜合思維。 環節四:小結作業(5min) 【教師活動】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重點和解答課前的疑問,土壤和糧食生產有關系,作物種植要選擇適宜作物的土壤,對土壤有一定的要求。布置作業,觀察校園或校園附近的空地或荒地上,隨機挖取小塊土壤,用手捏緊,觀察體積變化,說明原因?感受其中的水分?下節課進行分享。 【學生活動】跟隨老師總結知識重點,完成作業。 【設計理由】拓展學習方式,提高學生收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板書設計十、教學反思 各環節之間過渡應該更加自然,通過講練結合的方式講授了土壤的質地,學生對于知識點理解深刻,課堂氛圍良好,對于新課方式很容易接受,但是留給學生練習的時間較少,應該當堂完成,提高效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