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單元主題 本單元所選的古詩文,有的記事,有的記游,有的狀物,有的抒情。閱讀這些詩文,能夠讓我們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們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語文素養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2.通過反復誦讀,領會詩文的豐富內涵。 3.品味精美的語言,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單元提要 篇目 主要內容 學法指引《桃花源記》 (陶淵明) 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描繪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理想社會。 古今異義詞的類型《小石潭記》 (柳宗元) 生動地描繪了小石潭的景色,抒發了作者貶居生活的孤凄悲涼。 文言文斷句技巧《核舟記》 (魏學洢) 通過對核舟的細致描繪,顯示了雕刻家構思的巧妙,贊美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藝。 古漢語數量表達方式的特點《詩經》二首 《關雎》:寫一個男子對所愛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反映了古代人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 《蒹葭》:通過對實景的描寫和對想象的描述,十分曲折動人地表現了一位癡情男子對心上人的相思之情。 賦、比、興手法群文閱讀: 美景技藝 (一)《峽江寺飛泉亭記》 (二)《乙亥北行日記(節選)》 (三)《武風子傳》寫作指導: 學寫讀后感 寫作讀后感,要明白“感”是建立在讀的基礎上的,是閱讀的深化,甚至是對作品內容的再發現。要“感”得深刻、耐人回味,且有獨到之處。綜合性學習: 古詩苑漫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歌源遠流長,佳作如林。本次活動旨在引導我們感受古代詩歌的豐富多彩,體會中華詩歌文化的燦爛美好。名著導讀: 《經典常談》 按我國古代經、史、子、集分類法的順序介紹了《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史記》等經典著作,并概述了諸子百家、辭賦和歷代詩文的情況,以此展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閱讀大部頭或內容涉及面較廣的作品(如《經典常談》)時,可根據興趣及目的選擇性閱讀。課外古詩詞 誦讀 《式微》:一首勞動者的悲歌,表達了勞動者苦痛的心情。 《子衿》:一首古老的戀歌,寫了一個女子在城樓上等待戀人的情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過寫與好友分別的情景,慰勉友人勿在離別時悲傷,表現了詩人豁達的胸懷。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描繪了洞庭湖的壯觀景象,婉轉地表達了詩人渴望出仕的心愿。9. 桃花源記素養目標 1.朗讀并背誦課文,積累文言字詞并能結合注釋翻譯全文。 2.品味作品語言,感受桃花源美好的意境。 3.了解時代背景,理解文章內容及主旨,探究世外桃源的現實意義。學法指引 古今異義詞的類型 1.詞義擴大:今義的范圍大于古義。即在原有詞義的基礎上,擴充或重新獲得新的意義和用法。如“江”的古義是“長江”,“河”的古義是“黃河”,“江”“河”今義都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2.詞義縮小:今義的范圍小于古義。今義一般包含在古義之中。如“妻子”,古義是“妻子和孩子”,今義是“男女兩人結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3.義項轉移:指詞義反映的客觀對象,由甲類事物轉移到相關的乙類事物上。如“走”,古義是“跑”,今義是“人或鳥獸的腳交互向前移動”。 4.感彩變化:指有些詞語在應用過程中,感彩逐漸發生了變化。如“卑鄙”,古義是“社會地位低微,見識短淺”,無貶義,今義是“(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已變為貶義詞。 5.詞義強化:指某些詞語的今義與古義相比,詞義性質發生變化,程度加深。如“恨”,古義是“遺憾”,今義是“仇恨”。 6.詞義弱化:指某些詞語的今義與古義相比,詞義性質發生變化,程度減弱。如“怨”,古義是“仇恨”,今義是“埋怨、責備”。?知識導航1.作者簡介陶淵明(約365—427),一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末年杰出的詩人、辭賦家。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其詩文代表作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等。2.背景介紹本文大約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作者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各割據勢力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人民備受剝削和壓榨。東晉元熙二年(420)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殺害了晉恭帝。這些事激起了作者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他對當時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這種現狀,于是借助文學創作來抒發情懷,撰寫此文,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課前預習1.自讀課文,完成結構圖。2.通讀課文,說說作者筆下的“世外桃源”展現了怎樣的美好情景。作者筆下的“世外桃源”展現了百姓們安居樂業的情景,如田地肥沃,環境優美,老人孩子生活和樂等。基礎練習1.解釋文中加點詞語,并翻譯黑體句子。(注:黑體句為翻譯常考句,全書同)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 沿著,順著 )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 碰到,遇到 )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繁多的樣子 )。①漁人甚異( 驚異,詫異。這里是“對……感到驚異”的意思 )之,復前行,欲窮( 盡 )其林。②①芳草遍地,新鮮美好,落花紛紛。②漁人對此感到非常驚異,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盡頭。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隱隱約約,形容看不真切 )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 僅僅、只 )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敞亮 )。土地平曠( 空闊,寬闊 ),屋舍儼然( 整齊的樣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類 )。③阡陌( 田間小路 )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 全,都 )如外人。黃發( 舊說是長壽的特征,用來指老人 )垂髫( 垂下來的頭發,用來指小孩 ),并怡然自樂。④③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④老人和小孩,都安閑快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 詳細 )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 全,都 )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 妻子兒女 )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隔絕、不通音訊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⑤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感嘆惋惜 )。⑥余人各復延( 邀請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離開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⑦⑤(他們)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就更不必說魏、晉了。⑥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件一件向(桃花源中人)詳細地說出,(聽罷,)他們都很感嘆惋惜。⑦(臨別時)這里的人告訴(漁人)說:“(這里的事)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既出,得其船,便扶( 沿著、順著 )向( 先前的 )路,處處志( 做記號 )之。⑧及( 到 )郡下,詣( 拜訪 )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⑧(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 打算,計劃 )往。未果( 沒有實現 ),尋病終。后遂無問津( 詢問渡口。這里是“訪求、探求”的意思 )者。⑨⑨聽到這件事后,高高興興地打算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沒有人探求桃花源了。2.通假字便要還家( 同“邀”,邀請 )3.一詞多義4.古今異義(1)芳草鮮美 古義:( 新鮮美好 ) 今義:( 指食物味道好 )(2)阡陌交通 古義:( 交錯相通 ) 今義:( 運輸事業 )(3)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古義:( 妻子兒女 ) 今義:( 已婚男子的配偶 )(4)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古義:( 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 今義:( 沒有出路的境地 )(5)無論魏晉 古義:( 不要說,更不必說 ) 今義:( 連詞,表示在任何條件下結果都不會改變 )(6)不足為外人道也 古義:( 不值得,不必 ) 今義:( 不充足 )5.詞類活用(1)漁人甚異之(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驚異 )(2)復前行( 名詞做狀語,向前 )(3)欲窮其林( 形容詞用作動詞,窮盡 )(4)未果( 名詞用作動詞,實現 )6.文言文名句默寫(1)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2)芳草鮮美,落英繽紛。(3)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4)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中有言:“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在《桃花源記》中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5)《桃花源記》描繪的小農社會,體現老老少少生活安康、心情舒暢的句子是: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名著練習根據名著內容,完成下面的題目。(6分)1.選擇性閱讀是一種理性的、目的性很強的閱讀方式,它往往和閱讀者的興趣、思考、關注點密不可分。下面是你在網絡圖書館中搜集的信息,請按照閱讀需求填空。(3分)《經典常談》篇目 閱讀需求 推薦篇目(填序號)①《說文解字》第一 ②《周易》第二 ③《尚書》第三 ④《詩經》第四 ⑤三《禮》第五 ⑥《春秋》三傳第六(《國語》附) ⑦四書第七 ⑧《戰國策》第八 ⑨《史記》《漢書》第九 ⑩諸子第十 辭賦第十一 詩第十二 文第十三 同學A想了解太極八卦常識 同學A:②同學B對先秦帝王將相有探究興趣 同學B:⑧⑨同學C想完整了解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過程及其成果 同學C:④ 2.你所在的小組編輯了幾位詩人的專集,請你仿照上海古籍出版社《杜甫詩集》的腰封文字,選擇下列一部詩集,結合《經典常談》中關于該詩人的內容配上一段腰封文字。(100字左右)(3分)A.《陶淵明詩集》 B.《李白詩集》 C.《白居易詩集》【示例】《杜甫詩集》:杜甫詩歌地負海涵、包羅萬匯,是唐代社會由盛轉衰的文學記錄,有“詩史”之稱;風格上沉郁頓挫,又兼得眾調;文辭上精微神妙,被認為“無一字無來處”;是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達到了古典詩歌令人神往的高度,對后世有著深遠影響。示例一:A.《陶淵明詩集》。陶淵明詩歌以自然為美,以真為美,把田園生活引進詩壇,為中國詩歌的發展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其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千百年來,他的品格、他的詩歌、他的田園,連同他的那份悠然,一并成為后世詩人與讀者崇拜和研究的對象。陶淵明的田園隱逸詩,對唐宋詩人有很大的影響。 示例二:B.《李白詩集》。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統一。他的生活態度是出世的,作詩也全任自然,被賀知章稱為“天上謫仙人”。 示例三:C.《白居易詩集》。白居易的詩歌語言通俗、深入淺出、平易自然,不露雕琢痕跡。其詩刻畫人物,形象鮮明,以情動人,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白居易在詩歌創作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藝術表達,他把詩歌的語言通俗性發展到極致,是現實主義詩歌語言風格的一個典范,后世競相模仿,影響極大。課文精讀1.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 )(3分)A.屋舍儼然 B.阡陌交通,雞犬相聞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解析】A.整齊的樣子。B.古義:交錯相通;今義:運輸事業。C.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D.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連詞,表示在任何條件下結果都不會改變。2.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3分)A.文章第1段著眼于“異”字,為下文描寫更令人驚異的桃花源做鋪墊。B.“聞之,欣然規往”中的“之”指的是有個世外桃源這件事。C.桃花源中的人“設酒殺雞作食”款待漁人,是怕漁人回到外面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D.這篇文章記敘層次清楚,層層設疑,一環套一環,一氣呵成,結構非常嚴謹。【解析】“設酒殺雞作食”體現了桃花源人淳樸熱情的特點。3.文章的結尾寫太守與劉子驥探訪桃花源未果的情形有什么作用?(4分)一是讓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出來作證,使故事更顯得亦真亦幻,增添傳奇色彩;二是暗示了桃花源是一個虛構的、無法實現的理想世界。4.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4分)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立的。那里景色幽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那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是當時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的理想世界。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對和平的向往,對平等、和諧、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拓展閱讀【甲】《桃花源記》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3分)(1)便要還家( 同“邀”,邀請 ) (2)咸來問訊( 全,都 )(3)無論魏晉( 不要說,更不必說 )2.請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絕了。【乙】明日過桃源縣,之綠蘿山下,諸峰累累,極為瘦削①。至白馬雪濤處,上有怪石,登舟皆踞②坐。泊水溪,與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樹夾道如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屢陟③彌高,石為泉嚙,皆若靈壁。(選自袁中道《再游桃花源記》)【注釋】①瘦削:直立陡峭。②踞:蹲坐。③陟(zhì):登高。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D )(3分)A.明日過桃源縣(經過) B.之綠蘿山下(到)C.溯源而上(源頭) D.石為泉嚙(作為)【解析】為:被。4.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3分)桃 可 千 余 樹 / 夾 道 如 錦 幄 / 花 蕊 藉 地 寸 余 / 流 泉 汩 汩5.【甲】【乙】兩文中的桃源都令人向往,但作者借此表達的情感是不一樣的,請簡要分析。(4分)【甲】文的桃源是虛構的,抒發的是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乙】文寫的是眼前真實的桃源美景,抒發了作者對眼前美麗景色的喜愛之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