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4張PPT)第一節 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主題一 世界地理(人文地理上冊)專題一 地理信息的獲取、表達和理解學業質量: 在不同的情境中,對于各種媒體中獲取地球表層環境的信息(綜合思維)教材鏈接: 人文地理上冊P1—20、P49—52能通過觀察平面圖,初步掌握地圖的三要素;能恰當運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術語來描述一個地點的位置,初步形成一定的空間感;能利用比例尺,計算兩地間的實際距離;能從地圖上獲取信息。學習目標地圖三要素方向的判讀方法、風向、河流流向、道路走向、山脈走向等比例尺類型、大小判讀、選擇適用的比例尺解題中需注意圖例與注記判斷方法:定向法表示方法指示方向適用情景 有指向標的地圖 有經緯網的地圖 無指向標無經緯網的地圖特點 最容易忽視方向:指向標定向法經緯網定向法一般定向法指示北方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面向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最準確的定向法最常用的定向法指向標定向法方向判讀方法一指向標判斷方向三步驟:1.根據題意定中心2.以中心為基點平移指向標3.在中心點根據指向標判斷方向杭州在上海的上海在杭州的寧波在上海的杭州在寧波的NESWNESWNESWN經緯網定向法方向判讀方法二西東0ABC當一個人站在北極點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一般定向法方向判讀方法三風向判斷有一輛汽車沿著圖上公路自左向右行駛,說出這輛汽車的行車方向是怎樣變化的?北村莊公路汽車自西南向東北方向行駛,轉向正東方向行駛1、實地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2、圖上距離=比例尺 × 實際距離公式:變形公式:040千米1:4000000 或 1/4000000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40千米線段式數字式文字式比例尺是個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數字式表示: 1:4000000 或 1/4000000比較下列比例尺的大小:A、1:500000 B、1:1000000均轉換成數字式比例尺再進行比較比例尺:含義表示方法 如:0 500米如:1:50000或1/50000如: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500米計算公式比較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大小與實地范圍大小、內容詳略的關系 比例尺不同,表示的實地范圍不同,表示的內容詳略程度不同。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①線段式②數字式③文字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利用比例尺,可以計算兩地間的實地距離。實地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計算時要注意換算成統一的單位。首先,要把比較的各比例尺轉換成同一形式,然后比較大小①在數字式比例尺中,分子都為1,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②在線段式和文字式比例尺中,表示的實地距離越大,比例尺越小;實地距離越小,比例尺越大在同樣大小的圖幅中,比例尺大,表示的實地范圍小,內容詳細;比例尺小,表示的實地范圍大,內容簡略。能根據這一關系,判斷比較相同圖幅中的河流的寬度,山坡坡度的陡緩等。如相同圖幅的等高線地形圖中,比例尺越大,距離越短,坡度就越陡;反之,就越緩。地圖種類地圖種類地圖種類地圖三要素(語言)圖例和注記比例尺方向等高線地形圖相關的幾個重要概念。海拔(絕對高度)相對高度等高線等高距等高線地形圖等高線地形圖(1)判斷陡坡緩坡等高線稀疏——緩坡等高線密集——陡坡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 ,則地勢起伏 ( 坡);等高線 ,則地勢 ( 坡),重疊處為 。稀疏比較和緩密集緩比較陡峭陡峭壁(陡崖)能根據爬山活動的目的要求確定爬山路線。為了安全省力,一般選擇緩坡;為了省時快速,一般選擇陡坡;有陡崖的線路不可取;如果攀巖,則可選擇陡崖。A線G線H線不可取C處(2)根據等高線地形圖,識別各地形部位的名稱。山頂山頂鞍部陡崖山頂山谷山谷山脊鞍部山峰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 盆地等高線度數向外側降低 等高線向海拔低處突出 等高線向海拔高處突出 兩山峰之間的低處 等高線重疊處 等高線度數向內側降低讀下邊圖1,圖2,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A. 圖2表示盆地地形B. 圖1的實地范圍比圖2小C. 甲—乙的距離比丙—丁的距離長D. 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陡c【2020·嘉興卷】讀我國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圖2),下列關于該地說法正確的是( )A.甲村位于乙村的北方B.乙村的海拔比甲村高C.丙河流自東南向西北流D.甲乙兩村相距約20千米A初一學生王明愛好攀巖運動,現在來到下圖圖示地區,請你在①②③④四地中,幫他選擇一處最適合攀巖運動的地方( )A. ① B. ② C. ③ D. ④A戶外露營日益成為人們休閑的一種方式。露營營地應選擇在開闊安全、背風背陰和水源補給便利的地方。下圖中的最佳營地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C300米100米500米200米400米600米下面四幅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距相同,水平比例尺不同,坡度最緩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D等高距相同時,比例尺越小,坡度越緩;比例尺越大,坡度越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