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紅星照耀中國》核心考點一、識記內容:1.作者:埃德加·斯諾 (Edgar Snow, 1910-1972),美國著名記者、作家,以其對中國革命和紅軍的報道而聞名于世。2.時代背景: 20世紀30年代,中國正處于內憂外患的動蕩時期,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日益加劇,國共兩黨內戰持續不斷,中國人民渴望和平、團結和民族解放。3.作品名稱:《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又名《西行漫記》,是斯諾深入紅區采訪后寫成的紀實文學作品,真實記錄了中國共產黨、紅軍和蘇區的狀況,為西方世界了解中國革命打開了一扇窗口。4.主要人物:毛澤東: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席,紅軍最高領導人,一位農民出身的知識分子,具有卓越的領導才能、軍事才能、政治才能和思想才能,對中國革命和未來發展方向有著深刻的思考。朱德: 紅軍總司令,一位出身貧苦的職業軍人,經歷了從舊軍隊到紅軍的轉變,忠誠于黨的領導,具有豐富的軍事經驗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深受紅軍將士的愛戴。周恩來: 紅軍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一位出身官僚家庭的知識分子,早年留學歐洲,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國共合作、南昌起義、長征等重要歷史事件,是一位冷靜睿智、富有魅力的革命領袖。彭德懷: 紅軍一方面軍司令員,一位出身貧苦農民家庭的職業軍人,經歷了坎坷的童年和青年時代,參加紅軍后作戰勇敢,指揮才能出色,對革命事業忠心耿耿。徐海東: 紅軍十五軍團司令,一位出身貧苦窯工家庭的革命者,具有強烈的階級意識和革命熱情,作戰英勇,戰功卓著,對革命事業充滿信心。其他重要人物: 林彪、賀龍、徐向前、張國燾、博古、洛甫、王稼祥、張聞天、劉志丹、鄧發、徐特立等。作者“我”: 斯諾本人,以第一人稱敘述,既是觀察者,也是思考者,帶著西方人的視角和問題意識,深入紅區,采訪紅軍將士,記錄他們的生活、思想和斗爭,并試圖理解中國革命的內涵和意義。5.主要故事情節:探尋紅色中國: 斯諾從北京出發,克服重重困難,進入陜北蘇區,開始對紅軍和蘇區的采訪。毛澤東的自述: 斯諾詳細記錄了毛澤東的童年、青年時代、參加革命的經歷、思想發展歷程以及對中國革命的思考。長征: 斯諾介紹了紅軍長征的原因、經過、意義以及紅軍將士在長征中表現出的英勇無畏、堅韌不拔的精神。紅星在西北: 斯諾介紹了陜北蘇區的創建歷史、社會狀況、經濟政策、文化教育以及紅軍在西北的發展情況。紅軍的日常生活: 斯諾詳細記錄了紅軍將士的日常生活,包括他們的訓練、學習、娛樂、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他們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紅軍領袖的性格和魅力: 斯諾通過與紅軍將領的接觸和采訪,描繪了他們的性格特點、個人魅力和領導風格。統一戰線: 斯諾介紹了共產黨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主張,以及紅軍為實現這一目標所做的努力。西安事變: 斯諾分析了西安事變的背景、經過和影響,以及共產黨在事變中發揮的作用。紅軍的前途: 斯諾對中國革命和紅軍的前途進行了展望,認為中國革命必將取得勝利,紅星必將照耀中國。6.重要細節描寫:(1)毛澤東的窯洞: “毛澤東和他的夫人住在兩間窯洞里,四壁簡陋,空無所有,只掛了一些地圖… 毛澤東的生活和紅軍一般戰士沒有什么兩樣。做了十年紅軍領袖,千百次的沒收了地主、官僚和稅吏的財產,他所有的財物卻依然是一卷鋪蓋,幾件隨身衣物——包括兩套布制服。”這段描寫通過對毛澤東住所和個人物品的細節刻畫,突顯了他簡樸的生活作風和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的精神。(2)紅軍長征過草地: “在草地一連走了十天還不見人煙。在這個沼澤地帶幾乎大雨連綿不斷,只有沿著一條為紅軍當向導的本地山民才認得出的像迷宮一樣的曲折足跡,才能穿過它的中心。沿途又損失了許多牲口和人員……沒有柴火,他們只好生吃青稞和野菜。沒有樹木遮陰,輕裝的紅軍也沒有帶帳篷。到了夜里他們就蜷縮在捆扎在一起的灌木枝下面,擋不了什么雨。但是他們還是勝利地經過了這個考驗……”這段描寫通過對紅軍長征過草地情景的細節刻畫,展現了他們所經歷的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以及他們堅韌不拔、不畏艱險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3)紅軍劇社的演出: “臺上掛著一塊紅色的綢制大幕布,上面有‘人民抗日劇社’幾個大字… 節目有三個小時,有短劇、舞蹈、歌唱、啞劇… 共同的地方主要是兩個中心主題:抗日和革命… 演出生氣勃勃,幽默風趣,演員和觀眾打成一片,這就彌補了部分細膩精美之不足。”這段描寫通過對紅軍劇社演出場景和內容的細節刻畫,展現了紅軍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以及他們積極樂觀、充滿斗志的精神風貌。7.核心主題思想:真實記錄中國革命: 斯諾以客觀、公正的態度,真實記錄了中國共產黨、紅軍和蘇區的狀況,打破了西方世界對中國革命的誤解和歪曲,展現了中國革命的真實面貌和偉大意義。歌頌中國革命者的精神: 斯諾贊揚了中國共產黨人、紅軍將士和蘇區人民為革命理想而奮斗的獻身精神、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以及他們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魚水情深的革命情誼。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罪行: 斯諾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對共產黨、紅軍和蘇區人民的殘酷迫害,以及他們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妥協退讓,激發了讀者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憤慨和對中國革命的同情。呼吁國際社會支持中國革命: 斯諾呼吁西方世界了解和支持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共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維護世界和平。對中國革命前途充滿信心: 斯諾對中國革命和紅軍的前途充滿信心,認為中國人民必將戰勝一切困難,取得革命的最終勝利,紅星必將照耀中國。8.藝術特色:紀實性與文學性的融合: 斯諾以新聞記者的敏銳觀察力和作家的生動筆觸,將紀實性與文學性完美融合,使作品既具有歷史的真實性,又具有文學的感染力。客觀公正的敘述: 斯諾以客觀的視角和公正的態度,真實記錄了中國革命的狀況,既有對紅軍和蘇區的贊美,也有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批判,以及對中國社會現狀的客觀分析,使作品更具可信度和說服力。人物描寫的生動傳神: 斯諾通過大量的采訪和細節描寫,刻畫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紅軍將領的性格特點、個人魅力和領導風格,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栩栩如生。敘述的簡潔流暢: 斯諾的語言簡潔明快,敘述流暢自然,娓娓道來,引人入勝,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品的內容。富有激情的呼吁: 斯諾在作品中表達了對中國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以及對世界和平的渴望,他充滿激情的呼吁,感染了無數讀者。答題技巧《紅星照耀中國》作為一部紀實文學作品,考查的不僅是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掌握,更注重對作品所體現的時代背景、革命精神、思想內涵以及藝術特色的理解。因此,我們需要掌握以下答題技巧,才能準確地分析作品,清晰地表達觀點,最終獲得高分。一、審題:1.精準解讀題干,圈出關鍵詞:人物: 題干中一般會明確指出要分析的人物,例如“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要將答題內容限定在該人物的相關描寫上,并結合人物的生平經歷、思想性格、言行舉止進行分析。事件: 例如“長征”、“西安事變”、“紅軍改編”等,要準確把握事件的背景、經過、影響以及人物在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政策: 例如“土地革命”、“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新民主主義革命”等,要準確闡釋政策的內涵、目的、意義以及實施過程和影響。考查角度: 例如“原因”、“影響”、“意義”、“特點”、“作用”、“手法”、“情感”等,要根據考查角度選擇合適的答題思路。示例:“分析《紅星照耀中國》中紅軍長征的原因和意義。” 關鍵詞:紅軍長征、原因、意義“試析《紅星照耀中國》中毛澤東的領袖氣質。” 關鍵詞:毛澤東、領袖氣質“《紅星照耀中國》在寫作上有哪些特點?” 關鍵詞:紅星照耀中國、寫作特點2.判斷題型,明確答題方向:選擇題: 仔細辨析選項之間的細微差別,排除干擾項,選出最符合題意的答案。填空題: 答案要簡潔準確,注意字數限制。簡答題: 答案要簡明扼要,層次清晰,抓住要點,避免過多的細節描述。分析題: 答案要深入分析,結合原文進行論證,并運用恰當的術語,展現對作品的深刻理解。3.關注分值,把握答題深度: 分值越高,答題要求越詳細,需要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論證。二、構思:1.聯系時代背景,構建答題框架: 分析問題時要聯系作品的時代背景,例如20世紀30年代中國所面臨的內憂外患,國共兩黨的關系,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等,以此構建答題框架。示例:(1)分析紅軍長征的原因時,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國民黨軍隊的軍事優勢。蘇區面臨的經濟封鎖和物資短缺。戰略轉移到西北,建立新的抗日根據地。(2)分析毛澤東的領袖氣質時,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農民出身,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堅定的革命信仰和遠大的革命目標。卓越的領導才能、軍事才能、政治才能和思想才能。2.邏輯清晰,層次分明: 組織語言,確保答題邏輯清晰,層次分明,可以使用總分總、分點作答等方式,使答案結構更加清晰,便于閱卷老師理解。示例:(1)分析紅軍長征的意義時,可以先概括長征的軍事意義、政治意義、戰略意義,然后分別進行闡釋,最后總結長征的精神意義。(2)分析毛澤東的領袖氣質時,可以先概括他的個人魅力、思想深度、戰略眼光,然后分別結合具體事例進行分析,最后總結其對中國革命的貢獻。3.精準引用原文,避免空洞議論: 結合原文,引用關鍵語句或段落來佐證觀點,避免空洞的議論,使答案更具說服力。示例:(1)分析紅軍長征的艱苦時,可以引用“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等詩句。(2)分析毛澤東的思想深度時,可以引用“我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后,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沒有動搖過。” 等語句。4.要點突出,避免贅述: 抓住要點,避免不必要的細節描述和重復,確保答案簡潔明了,重點突出。三、 表達:書寫規范,字跡工整: 答題時要書寫規范,字跡工整,避免錯別字和語法錯誤,給閱卷老師留下良好的印象。語言準確,簡潔流暢: 使用規范的書面語,避免口語化和方言,并運用一些歷史、政治學術語,提高答題的專業性。注意語法,避免語病: 注意語法規范,避免語病,例如句子成分殘缺、搭配不當、語序混亂等,確保語句通順,表達準確。四、以《紅星照耀中國》為例,以下列舉一些常見的題型和答題思路:1.人物形象分析題:(1)題型示例:分析《紅星照耀中國》中毛澤東的人物形象。試析《紅星照耀中國》中周恩來的性格特點。(2)答題思路:結合時代背景,簡要介紹人物的生平經歷和社會地位。從思想、性格、言行、事跡等方面,結合具體描寫,分析人物的特點,例如毛澤東的革命理想、戰略眼光、領袖魅力;周恩來的冷靜睿智、忠誠擔當、親和力等。評價人物的歷史貢獻和現實意義,例如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的領導作用,周恩來對新中國外交事業的貢獻等。2.事件影響分析題:(1)題型示例:分析紅軍長征對中國革命的影響。試析西安事變的歷史意義。(2)答題思路:簡要概述事件的背景和經過。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分析事件的影響,例如紅軍長征保存了革命力量,宣傳了革命思想,促進了國共合作;西安事變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加速了中國抗日戰爭的爆發等。總結事件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3.政策內涵闡釋題:(1)題型示例:闡釋《紅星照耀中國》中“土地革命”的內涵。試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意義。(2)答題思路:簡要介紹政策提出的背景和目的。解釋政策的具體內容和實施方法,例如“土地革命”的內容是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目標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日。分析政策的影響和意義,例如“土地革命”調動了農民的革命積極性,鞏固了蘇維埃政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4.寫作手法賞析題:(1)題型示例:賞析《紅星照耀中國》中對毛澤東的描寫。分析《紅星照耀中國》的語言風格。(2)答題思路:識別作品中運用的寫作手法,例如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等)、描寫手法(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等)、敘述方式(順敘、倒敘、插敘等)。結合具體內容,分析這些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氣氛、表達情感、深化主題等方面的作用。評價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例如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使情感表達更加真切,使作品更具感染力等。5.思想內涵分析題:(1)題型示例:分析《紅星照耀中國》中體現的革命精神。從《紅星照耀中國》中,你獲得了哪些啟示?(2)答題思路:結合作品內容,分析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對革命理想的追求,對民族解放的渴望,對社會進步的信念等。提煉作品的思想內涵,例如革命的艱辛與偉大,革命者的犧牲與奉獻,人民群眾的力量與智慧等。結合自身經歷或現實生活,談談從作品中獲得的啟示。6.比較閱讀題:(1)題型示例:試比較《紅星照耀中國》與其他紅色經典作品在主題和風格上的異同。分析《紅星照耀中國》對中國革命的貢獻。(2)答題思路:分別概括兩部作品的主題思想和創作風格。從人物形象、事件描寫、語言風格、寫作手法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兩部作品的異同,并探討其原因,例如時代背景、作者身份、創作目的等。重難點突破想要真正讀懂《紅星照耀中國》,并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我們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重難點,并進行有針對性的突破。一、中國革命的時代背景:1.突破點:內憂外患: 20世紀30年代,中國正處于內憂外患的動蕩時期,軍閥割據混戰,國民黨政府腐敗專制,日本帝國主義步步緊逼,中華民族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國共關系: 國共兩黨從合作到分裂,再到西安事變后的第二次合作,其關系錯綜復雜,既有合作抗日的共同目標,又有爭奪政權的矛盾斗爭。社會矛盾: 中國社會矛盾尖銳,階級對立嚴重,農民生活貧困,工人受剝削壓迫,知識分子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思想潮流: 各種思想潮流涌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社會主義成為許多進步青年的信仰,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情緒高漲,中國人民渴望和平、團結和民族解放。2.重要事件和人物:九一八事變: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三省,揭開了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序幕。一二九運動: 1935年,北平學生爆發一二九運動,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西安事變: 1936年,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逼迫其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成為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毛澤東: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領導紅軍進行長征,創建了陜北蘇區,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蔣介石: 國民黨政府領導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對共產黨進行圍剿,但在西安事變后被迫接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二、 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道路:1.突破點:農村包圍城市: 針對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毛澤東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開辟了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武裝斗爭: 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鎮壓,共產黨領導紅軍進行武裝斗爭,建立蘇維埃政權,保衛革命成果。土地革命: 共產黨在蘇區實行土地革命,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調動了農民的革命積極性,鞏固了蘇維埃政權。統一戰線: 共產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日,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思想建設: 共產黨重視思想建設,通過政治教育和文化宣傳,提高紅軍將士的思想覺悟,增強他們的革命信念。2.重要政策和事件:秋收起義: 1927年,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開始了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井岡山會師: 1928年,朱德、毛澤東率領的紅軍在井岡山會師,壯大了革命力量,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長征: 1934年至1936年,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剿,進行戰略轉移,歷經千難萬險,最終到達陜北,保存了革命力量。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7年,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抗日。三、紅軍長征的原因、經過和意義:1.突破點:原因: 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國民黨軍隊的軍事優勢,蘇區面臨的經濟封鎖和物資短缺,戰略轉移到西北,建立新的抗日根據地。經過: 從江西瑞金出發,突破國民黨軍隊的四道封鎖線,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雪山草地,歷經千難萬險,最終到達陜北。意義: 保存了革命力量,宣傳了革命思想,鍛煉了紅軍隊伍,播撒了革命火種,促進了國共合作,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2.重要事件和人物:突破四道封鎖線: 紅軍在長征初期,連續突破國民黨軍隊的四道封鎖線,展現了紅軍將士英勇無畏的戰斗精神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遵義會議: 1935年,紅軍在遵義召開會議,糾正了“左”傾錯誤路線,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成為長征的轉折點。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 紅軍在強渡大渡河和飛奪瀘定橋的戰斗中,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表現出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過雪山草地: 紅軍在過雪山草地的過程中,經受了嚴寒、饑餓、疾病的考驗,展現了紅軍將士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革命意志。會師陜北: 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先后到達陜北,勝利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四、紅軍將士的精神風貌:1.突破點:革命理想高于一切: 紅軍將士為了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不怕犧牲,英勇奮斗,展現了崇高的革命理想主義精神。堅韌不拔、百折不撓: 在長征途中,紅軍將士克服了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表現出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革命意志品質。嚴明的紀律和團結友愛: 紅軍將士嚴守紀律,團結友愛,互相幫助,體現了人民軍隊的優良作風。與人民群眾的魚水情深: 紅軍將士和人民群眾之間建立了魚水情深的革命情誼,紅軍愛護人民,人民擁護紅軍,為紅軍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樂觀向上、充滿斗志: 紅軍將士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保持著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充滿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2.典型事例:“飛奪瀘定橋”的戰斗: 22名紅軍戰士冒著槍林彈雨,攀爬鐵索橋,奪取了瀘定橋,展現了紅軍戰士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過雪山草地: 紅軍在過雪山草地的過程中,許多戰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他們沒有放棄,最終戰勝了自然界的考驗,展現了紅軍將士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革命意志。紅軍劇社的演出: 紅軍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仍然堅持開展文化活動,紅軍劇社的演出,鼓舞了戰士們的士氣,展現了他們樂觀向上、充滿斗志的精神風貌。五、作品的寫作特點:1.突破點:紀實性與文學性的融合: 斯諾以新聞記者的敏銳觀察力和作家的生動筆觸,將紀實性與文學性完美融合,使作品既具有歷史的真實性,又具有文學的感染力。客觀公正的敘述: 斯諾以客觀的視角和公正的態度,真實記錄了中國革命的狀況,既有對紅軍和蘇區的贊美,也有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批判,以及對中國社會現狀的客觀分析,使作品更具可信度和說服力。人物描寫的生動傳神: 斯諾通過大量的采訪和細節描寫,刻畫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紅軍將領的性格特點、個人魅力和領導風格,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栩栩如生。敘述的簡潔流暢: 斯諾的語言簡潔明快,敘述流暢自然,娓娓道來,引人入勝,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品的內容。富有激情的呼吁: 斯諾在作品中表達了對中國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以及對世界和平的渴望,他充滿激情的呼吁,感染了無數讀者。2.典型事例:對毛澤東的描寫: 斯諾通過對毛澤東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和心理描寫,刻畫了毛澤東農民出身的質樸、淵博的學識、堅定的革命信仰、遠大的革命目標和卓越的領導才能,使毛澤東的形象更加鮮明和立體。對紅軍長征的描寫: 斯諾通過對長征路線、重要戰役、艱難險阻的描寫,展現了紅軍長征的艱辛和偉大,以及紅軍將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對紅軍劇社演出的描寫: 斯諾通過對紅軍劇社演出場景、節目內容和觀眾反應的描寫,展現了紅軍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也體現了作品的文學性和藝術性。總而言之,想要在《紅星照耀中國》的學習中取得突破,需要全面理解中國革命的時代背景,準確把握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道路,深入分析紅軍長征的意義,深刻領會紅軍將士的精神風貌,并能夠準確概括作品的寫作特點。只有通過這樣的學習,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魅力,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易錯點提醒《紅星照耀中國》作為一部反映中國革命歷史的紀實作品,其中涉及的人物、事件、政策、思想等內容復雜,同學們在學習和考試中,容易因為對歷史背景的了解不夠深入,對人物關系的理解不夠清晰,以及對作品思想內涵的把握不夠準確,而犯一些錯誤。以下列舉一些常見的易錯點,并提供相應的提醒和建議,幫助大家避免這些陷阱,更好地理解作品,在考試中取得理想的成績。一、 基礎知識記憶不牢固:1.混淆人物及其事跡: 作品中人物眾多,有些人物的姓名和經歷較為相似,容易混淆。例如,將博古和洛甫混淆,將張聞天和王稼祥混淆,將劉志丹和徐海東混淆等等。提醒:要準確記憶重要人物的姓名、職務、經歷和主要貢獻,避免混淆。可以制作人物關系圖或人物卡片,將不同人物的特征進行對比,幫助記憶。2.記錯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 例如,記錯長征開始和結束的時間,記錯遵義會議的召開地點,記錯西安事變發生的時間等等。提醒:要重視歷史事件的時間和空間線索,將重要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經過和影響進行梳理,形成清晰的歷史脈絡。可以制作時間軸或地圖,將重要事件標注出來,幫助記憶。二、審題不清,答非所問:1.沒有抓住題干的核心問題: 例如,題目要求分析紅軍長征的原因,卻只描述了長征的經過;題目要求評價毛澤東的領袖氣質,卻只概括了他的生平經歷;題目要求分析作品的寫作特點,卻只概括了作品的主題等等。提醒: 審題時要仔細閱讀題干,圈出關鍵詞,明確題目的類型、分值和答題要求,確保答題方向正確,不偏題。2.答題內容缺乏針對性: 例如,分析人物形象時,沒有結合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具體事例進行分析;分析事件影響時,沒有從多個角度分析事件的意義;分析政策內涵時,沒有結合時代背景和政策目標進行解釋等等。提醒: 答題時要緊扣題干關鍵詞,圍繞題目要求進行分析和論證,避免答非所問。三、缺乏史實依據,主觀臆斷:1.空洞議論,缺乏史實支撐: 例如,分析人物形象時,只憑自己的主觀感受進行評價,沒有引用原文中的具體描寫或相關史實進行佐證;分析事件影響時,只談自己的理解,沒有結合歷史背景和事件后果進行分析等等。提醒: 答題時要結合原文內容和相關史實,引用關鍵語句或史實來支撐觀點,使答案更具說服力。2.以偏概全,斷章取義: 例如,只看到紅軍在長征中經歷的艱難困苦,而忽略了長征的偉大意義;只看到共產黨在西安事變中釋放蔣介石,而忽略了共產黨在事變中的重要作用等等。提醒: 要全面、客觀地分析歷史事件和人物,避免以偏概全,斷章取義。四、語言表達不規范,邏輯混亂:1.專業術語使用不當: 例如,將“統一戰線”說成“聯盟”,將“土地革命”說成“土改”等等。提醒: 要準確理解和使用歷史、政治學術語,避免使用口語化或不規范的表達。2.語言表達不清晰: 例如,句子冗長、語序混亂、邏輯不通、缺乏條理等等。提醒: 要使用規范的書面語,避免口語化和方言,并注意語法規范,確保語句通順,表達準確。3.答題結構混亂: 例如,沒有分段、沒有層次、要點不突出等等。提醒: 答題時要組織語言,確保邏輯清晰,層次分明,例如采用總分總、分點作答等方式,使答案結構更加清晰,便于閱卷老師理解。五、以下是一些《紅星照耀中國》中容易出錯的細節,同學們在學習和答題時要格外注意:紅軍的性質: 紅軍不是土匪,而是一支具有嚴明紀律和堅定信仰的人民軍隊,他們為窮苦百姓打仗,他們的目標是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共產黨的政策: 共產黨的政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形勢的發展不斷調整,例如在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并對土地革命政策進行了調整。共產國際的影響: 共產國際對中國共產黨的影響是有限的,中國共產黨是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獨立自主地制定政策的。西安事變的性質: 西安事變不是簡單的軍事政變,而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愛國行動,它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加速了中國抗日戰爭的爆發。作品的寫作目的: 斯諾寫作《紅星照耀中國》的目的不是為了宣傳共產主義,而是為了向西方世界介紹中國革命的真實情況,呼吁國際社會支持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六、總而言之,想要在《紅星照耀中國》的學習中避免錯誤,需要做到以下幾點:夯實基礎知識: 準確記憶重要人物、事件、政策和思想,避免混淆和誤記。認真閱讀原文: 仔細體會作者的情感表達,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內涵,避免主觀臆斷。掌握答題技巧: 仔細審題,抓住關鍵詞,結合原文內容和相關史實,引用關鍵語句或史實來支撐觀點,確保答題方向正確,表達清晰。實戰演練(一) 選擇題(每題2分,共10分)1.斯諾在前往陜甘寧邊區采訪前,沒有做以下哪一項準備工作?( )A. 注射了各種預防針B. 學習了中國共產黨黨史C. 收集了大量關于紅軍的資料D. 聯系好了進入蘇區的向導2.下列哪一項不屬于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中提到的中國共產黨為爭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所做出的讓步?( )A. 紅軍改名為“國 命軍”B. 蘇維埃政府改名為“中華 國特區政府”C. 在蘇區內實 “完全 主的”政體D. 允許地主保留部分土地3.紅軍在長征途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A. 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B. 翻越雪山和草地的自然環境考驗C. 地方軍閥的阻撓D. 物資匱乏和給養不足4.以下哪一項不屬于斯諾在書中描述的紅軍戰士的精神風貌?( )A. 革命樂觀主義B. 紀律嚴明C. 追求享樂D. 團結友愛5.斯諾在書中對以下哪一人物的童年經歷進行了詳細描述,以解釋他加入紅軍的原因?( )A. 毛澤東B. 周恩來C. 彭德懷D. 徐海東(二) 填空題(每題2分,共10分)1.斯諾認為,中國共產黨最終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是_________。2.書中描述的“紅 中國”最初的首都是_________,在長征結束后,臨時首都是_________。3.紅軍在長征途中巧渡__________,體現了紅軍戰士的英勇無畏和機智勇敢。4.書中提到的紅軍將領中,被稱為“紅 窯 ”的是_________。5.斯諾認為,紅軍之所以能夠戰勝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隊,除了正確的戰略戰術,更重要的是依靠_________。(三) 簡答題(每題5分,共10分)1.請簡述紅軍在長征途中采取了哪些策略以突破國民黨的圍追堵截?2.請簡述斯諾在書中是如何展現中國共產黨人“國際主義精神”的?(四) 分析題(10分)斯諾在書中對毛澤東的個人生活和工作習慣進行了詳細的描寫, 請結合具體內容分析作者這樣描寫的用意。(五) 評價題(10分)請結合創作背景,談談《紅星照耀中國》在當時以及今天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答案及解析(一) 選擇題B 斯諾在采訪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包括注射預防針、收集紅軍資料、聯系向導等,但并沒有專門學習中國共產黨黨史。D 為了爭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產黨做出了很多讓步,包括紅軍改名、蘇維埃政府改名、允許地主保留部分土地等, 但并沒有承諾在蘇區內實行完全民主的政體。B 長征途中紅軍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翻越雪山和草地的自然環境考驗,大量戰士因寒冷、饑餓、疾病等原因犧牲。C 斯諾在書中描述的紅軍戰士紀律嚴明、團結友愛、充滿革命樂觀主義,但并不追求享樂,生活簡樸。C 斯諾在書中詳細描述了彭德懷的童年經歷,包括他悲慘的童年、輟學打工、參加革命等,以此解釋他加入紅軍的原因。(二) 填空題人民群眾的支持瑞金,保安大渡河徐海東人民群眾的支持(三) 簡答題紅軍在長征途中采取了以下策略突破國民黨的圍追堵截:聲東擊西,迷惑敵人巧妙利用地形,避開敵人主力強行軍,快速通過危險區域與少數民族建立友好關系,爭取支持靈活運用游擊戰術,打擊敵人斯諾在書中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國際主義精神”:中國共產黨人將中國革命視為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認為蘇聯是他們的盟友。他們積極關注國際政治局勢,特別是西班牙內戰,并將其與中國革命聯系起來。他們強調紅軍是一支沒有種族歧視的軍隊,主張團結一切反法西斯力量。他們積極學習蘇聯的經驗,并在中國進行本土化改造。(四) 分析題斯諾在書中對毛澤東的個人生活和工作習慣進行了詳細的描寫,例如他簡樸的住所、不拘小節的習慣、勤奮的工作態度等,用意主要有以下幾點:打破外界對共產黨領導人的刻板印象: 國民黨長期宣傳共產黨人是“土匪”,而斯諾通過真實的描寫展現了毛澤東作為領袖人物的平易近人和平凡生活,打破了外界的刻板印象。展現毛澤東的人格魅力: 斯諾通過對毛澤東生活細節的描寫,突顯了其平易近人、勤奮工作、博覽群書、關心群眾等品質,展現了他的人格魅力,使讀者更容易理解他為何能贏得人民的擁護。增加文章的可讀性: 斯諾通過生動具體的細節描寫,使毛澤東的形象更加鮮活,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吸引讀者繼續閱讀。(五) 評價題《紅星照耀中國》創作于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前夕,當時中國內憂外患,民族危亡迫在眉睫,而外界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缺乏了解。斯諾的這本書真實地記錄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歷程和奮斗目標,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真相,打破了國民黨的新聞封鎖,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影響。在當時,這本書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斗志,也讓世界了解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爭取了國際支持。在今天,《紅星照耀中國》仍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它讓我們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的艱辛歷程,學習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也提醒我們珍惜和平,勿忘歷史,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