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中考歷史三輪復習時事熱點沖刺提分必背押題之“新質生產力”一、熱點聚焦:新質生產力與中國式現代化(一)從“新質生產力”看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轉變近年來,“新質生產力”成為中國經濟領域的熱詞。中央將發展新質生產力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舉措。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體現了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轉變,這與歷史上諸多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的演變規律相吻合。1.從勞動/資本密集型到技術密集型增長模式的轉變回顧中國經濟發展歷程,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勞動力的增加和資本的積累,屬于勞動/資本密集型增長模式。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以及資本積累的邊際效益遞減,中國經濟增長面臨轉型壓力,需要依靠技術進步來提高生產效率,即轉向技術密集型增長模式。這與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革命后的經濟發展軌跡相似,例如英國在完成工業革命后,也經歷了從依靠資本積累到依靠技術進步的轉變。2.“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新質生產力”強調以創新為驅動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這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高度契合,即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歷史上,許多國家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都經歷了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過程,例如美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通過電力、內燃機等新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轉型,最終成為世界強國。(二)以史為鑒,探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路徑1.重視科技創新,打造新型人才隊伍歷史上,每一次技術革命都伴隨著科技的重大突破。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加強基礎研究,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并培養掌握新技術、新工具的應用型人才。這可以借鑒歷史上科技強國的經驗,例如二戰后的美國,通過大力發展教育和科研,吸引全球人才,最終在科技領域取得領先地位。2.深化改革開放,激發市場活力“新質生產力”需要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來培育和發展。改革開放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歷史上也證明了這一點。例如,19世紀60年代,日本明治維新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3.堅持開放合作,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全球化時代,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加強國際合作,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歷史上,許多國家都通過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實現了技術的引進和消化吸收,例如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通過引進外資和技術,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三)從歷史角度看,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理解:1.生產要素的躍升:“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生產要素的質變,包括勞動者素質的提升、勞動工具的升級換代、勞動對象的拓展等。這與歷史上每一次生產力發展都離不開生產要素的改進和優化相一致。例如,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2.創新驅動發展:“新質生產力”強調以創新為驅動力,通過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來催生。這與歷史上科技創新始終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相一致。例如,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電力、內燃機等新技術的發明和應用,推動了生產力的巨大飛躍,深刻改變了社會面貌。3.生產關系的變革:“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需要深化改革,打破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這與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辯證關系的原理相一致。歷史上,每一次社會變革都伴隨著生產關系的調整,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四)啟示通過學習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每一次生產力的發展都伴隨著技術創新、制度變革和開放合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路徑。我們要以史為鑒,把握發展機遇,努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二、考點鏈接:新質生產力與中國式現代化(一)古代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革學習“新質生產力”,我們也要回顧古代中國歷史上那些推動社會進步、提升生產力的關鍵變革。這些變革雖然發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但都對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為我們今天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1.商鞅變法:生產關系的調整與封建經濟的興起(1)知識點梳理:①背景: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廣,生產力提高,新興地主階級崛起,與舊的生產關系(奴隸制)矛盾尖銳。②時間、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③內容:政治: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建立縣制,加強中央集權。經濟: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統一度量衡。④作用:促進了秦國經濟發展,增強了國力,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⑤性質:一場封建性質的改革,促進了中國古代社會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型。(2)思考與練習:①商鞅變法最核心的內容是什么?為什么?②商鞅變法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③試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角度分析商鞅變法的成功原因。④將商鞅變法與同時期其他諸侯國的改革進行對比,分析其特點。2.農業技術的進步與經濟重心的南移(1)知識點梳理:①曲轅犁的出現:西漢時期,曲轅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耕犁技術的重大進步,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②筒車的使用:漢代出現的灌溉工具筒車,利用水力提水灌溉,擴大了灌溉面積,提高了農業產量。③占城稻的引進:北宋時期,從越南引進的優良水稻品種占城稻,具有生長周期短、產量高的特點,促進了南方水稻種植的發展。④經濟重心的南移:從東漢后期開始,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逐步發展。唐朝中期,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到南宋最終完成南移。(2)思考與練習:①試分析中國古代農業技術進步對社會發展的影響。②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③經濟重心南移對中國古代經濟格局產生了哪些影響?3.手工業的繁榮與商業貿易的發展(1)知識點梳理:①絲織業:唐宋時期,中國的絲織業高度發達,品種繁多,技術精湛,例如蜀錦、宋錦等聞名中外。②制瓷業:中國古代制瓷業歷史悠久,唐代的越窯青瓷、邢窯白瓷以及唐三彩享有盛名;宋代的景德鎮逐漸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③造船業:宋代造船業發達,廣州、泉州等地成為重要的造船中心,海船規模宏大,配備指南針,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發展。④商業的繁榮:宋代商業貿易繁榮,城市發展迅速,出現了開封、臨安等人口百萬的大都市,以及草市、瓦子等商業娛樂場所。⑤紙幣的出現:北宋時期,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南宋時紙幣發展成為與銅錢并行的貨幣。(2)思考與練習:①試分析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點及成就。②宋代商業繁榮的原因有哪些?③紙幣的出現對中國古代經濟發展有何影響?4.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1)知識點梳理:①絲綢之路:漢代張騫通西域,開辟了連接歐亞大陸的陸上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②海上絲綢之路:漢代以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海外貿易興起,逐漸形成了連接中國與東南亞、印度洋沿岸地區的海上絲綢之路。③鄭和下西洋:明朝前期,鄭和七次下西洋,訪問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④遣唐使:唐朝時期,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來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對日本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2)思考與練習:①絲綢之路對世界文明發展有何貢獻?②試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原因、經過和影響。③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的特點是什么?(二)近代中國的探索與變革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近代仁人志士不斷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試圖通過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和制度,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獨立。這些探索雖然未能徹底改變中國的命運,但為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1.洋務運動:中國近代化的開端(1)知識點梳理:①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部分官員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自強”求富。②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③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④內容:創辦近代軍事工業,例如安慶內軍械所、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等;興辦民用工業,例如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等;建立新式海陸軍,派遣留學生。⑤評價:積極作用: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創辦近代企業,培養技術人才,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局限性: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沒有觸動封建制度,最終未能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2)思考與練習:①試分析洋務運動興起的背景。②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有哪些?③如何評價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④洋務運動的失敗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2.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1)知識點梳理:①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洋務運動的刺激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開始產生。②發展歷程:初步發展:甲午戰爭后,列強對華資本輸出加劇,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短暫的春天:一戰期間,列強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獲得了發展的有利時機。③特點: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差,部門發展不平衡,地區分布不平衡。④著名企業家:張謇(大生紗廠)、榮氏兄弟(紡織業和面粉業)、盧作孚、侯德榜等。⑤曲折發展的根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2)思考與練習:①試分析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②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近代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③為什么說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近代的發展是曲折的?3.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1)知識點梳理:①背景:清政府腐敗無能,社會矛盾尖銳,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推翻清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而進行斗爭。②導火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③結果: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④性質:一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⑤意義:積極作用: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局限性: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2)思考與練習:①試分析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②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是什么?③如何評價辛亥革命?④辛亥革命的失敗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4.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思想解放的潮流(1)知識點梳理:新文化運動:①背景:中華民國成立后,政局混亂,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先進知識分子主張進行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②時間:1915年開始。③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等。④內容: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⑤意義: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做了思想準備。五四運動: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②時間:1919年5月4日。③經過:北京學生舉行示威游行,運動迅速擴展到全國。④性質: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⑤意義: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準備。(2)思考與練習:①試分析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和主要內容。②新文化運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③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是什么?④如何評價五四運動?⑤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對我們今天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哪些啟示?(三)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成就與經驗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并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為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1)知識點梳理:第一個五年計劃:時間:1953年-1957年。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成就:建立了一批重要的工業基地,例如鞍山鋼鐵公司、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等。④影響:中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2)思考與練習:①試分析中國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②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哪些成就?③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對中國現代化建設有何意義?2.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知識點梳理:①背景:“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困難和社會問題,需要進行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②偉大轉折: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發展。④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增強企業活力,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⑤對外開放格局: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⑥意義: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使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國際地位空前提升。(1)思考與練習:①試分析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原因。②改革開放的主要內容有哪些?③改革開放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④從改革開放的歷程中,你能得到哪些啟示?3.科技文化事業的成就(1)知識點梳理:①“兩彈一星”:20世紀60年代,中國成功研制了原子彈、氫彈和導彈,并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增強了國防實力,提高了國際地位。②載人航天:2003年,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③雜交水稻:袁隆平成功培育出高產雜交水稻,為解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問題做出了突出貢獻。④青蒿素:屠呦呦團隊發現的青蒿素,為治療瘧疾提供了有效方法,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⑤文化事業:中國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涌現出一批優秀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例如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思考與練習:①試分析新中國科技文化事業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②新中國科技文化事業的成就對中國社會發展有何意義?③從新中國科技文化事業發展的歷程中,你能得到哪些啟示?思考與練習題答案與詳細解析(一)古代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革1.商鞅變法:生產關系的調整與封建經濟的興起(1)商鞅變法最核心的內容是什么?為什么?答:商鞅變法最核心的內容是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因為井田制是奴隸制經濟基礎,而土地私有制則是封建制經濟基礎。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從根本上瓦解了奴隸制生產關系,促進了封建經濟的興起。(2)商鞅變法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答:商鞅變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政治上,加強了中央集權,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經濟上,促進了農業發展,增強了秦國國力。社會上,加速了社會階層的分化,促進了封建制度的形成。思想上,法家思想成為秦國的指導思想,為后世封建王朝的統治提供了借鑒。(3)試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角度分析商鞅變法的成功原因。答:商鞅變法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順應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調整了生產關系。當時鐵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廣,使農業生產力大幅提高,井田制已經成為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社會進步。(4)將商鞅變法與同時期其他諸侯國的改革進行對比,分析其特點。答:商鞅變法與同時期其他諸侯國的改革相比,具有以下特點:更加徹底:商鞅變法不僅改革了政治制度,還觸動了經濟基礎,廢除井田制,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更加注重法治:商鞅變法強調以法治國,制定了嚴酷的法律,并嚴格執行。更加注重軍功:商鞅變法獎勵軍功,以此激發士兵的戰斗熱情,增強秦國軍隊戰斗力。2.農業技術的進步與經濟重心的南移(1)試分析中國古代農業技術進步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答:中國古代農業技術的進步對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促進農業發展: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增加了糧食產量,為人口增長和社會穩定提供了物質基礎。推動手工業發展:農業的發展為手工業提供了原料和市場,促進了手工業的繁榮。促進商業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商業的繁榮。推動社會變革:農業技術的進步有時會引起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革,例如鐵器牛耕的推廣,促進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形成。(2)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答: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條件:南方氣候溫暖濕潤,適宜水稻種植,而北方則相對干旱,農業生產受限。社會環境:北方長期戰亂,破壞了農業生產,而南方相對穩定,有利于經濟發展。政府政策:歷代政府重視南方開發,例如東晉南遷、唐朝安史之亂后鼓勵南方發展等。人口遷移: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勞動力,促進了南方經濟發展。(3)經濟重心南移對中國古代經濟格局產生了哪些影響?答:經濟重心南移對中國古代經濟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經濟結構的變化:南方以水稻種植為主,北方以小麥種植為主,形成了南北經濟互補的格局。區域經濟的發展:南方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的中心,帶動了全國經濟的繁榮。文化中心的轉移: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文化中心也逐漸南移,形成了南北文化交融的局面。3.手工業的繁榮與商業貿易的發展(1)試分析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點及成就。答: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品種豐富、技藝精湛:中國古代手工業門類齊全,例如絲織、陶瓷、造船等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產品精美絕倫,享譽世界。官營手工業占主導地位:中國古代手工業中,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代表了當時手工業生產的最高水平。私營手工業也有一定發展:私營手工業主要以家庭手工業為主,產品大多供民間消費。區域特色明顯:不同地區的手工業發展各有特色,例如蜀錦、景德鎮瓷器、蘇杭絲綢等都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2)宋代商業繁榮的原因有哪些?答:宋代商業繁榮的原因主要有: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為商業提供了充足的商品來源。城市的發展:宋代城市規模擴大,人口增長,為商業發展提供了市場。交通的便利:宋代交通發達,陸路水路運輸便利,促進了商品流通。政府政策:宋代政府鼓勵商業發展,放松了對商業的限制。海外貿易的發展:宋代海外貿易發達,促進了商業的繁榮。(3)紙幣的出現對中國古代經濟發展有何影響?答:紙幣的出現對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方便交易:紙幣輕便易攜帶,比金屬貨幣更方便交易。促進商品流通:紙幣的使用,加速了商品流通,促進了經濟發展。推動金融業發展:紙幣的出現,為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存在通貨膨脹的風險:如果紙幣發行過多,會引發通貨膨脹,影響經濟穩定。4.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1)絲綢之路對世界文明發展有何貢獻?答:絲綢之路對世界文明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促進東西方貿易:絲綢之路是連接歐亞大陸的橋梁,促進了東西方商品的交流,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傳播文化與科技:絲綢之路不僅是貿易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例如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藥等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方,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步。增進民族間的了解:絲綢之路促進了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增進了相互了解,促進了世界和平與發展。(2)試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原因、經過和影響。答:鄭和下西洋的原因、經過和影響:原因:①宣揚國威,展示明朝的強大實力;②發展海外貿易,獲取海外奇珍異寶;③加強與海外國家的聯系。經過:鄭和七次下西洋,歷時28年,訪問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一帶。影響:①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往來;②推動了海外貿易的發展;③傳播了中華文化;④開闊了中國人的視野。(3)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的特點是什么?答: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的特點:規模大、范圍廣:唐朝與亞洲、非洲、歐洲的許多國家都有交往。方式多樣:包括官方交往、民間貿易、宗教交流等。內容豐富: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影響深遠: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對世界文明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二、近代中國的探索與變革1.洋務運動:中國近代化的開端(1)試分析洋務運動興起的背景。答:洋務運動興起的背景主要有:內憂外患: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面臨太平天國運動的沖擊和西方列強的侵略,統治危機加深。統治階級的危機意識:部分清朝統治者意識到“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重要性,希望通過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來維護清朝統治。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西方列強的工業文明對中國產生了巨大沖擊,促使清政府學習西方先進技術。(2)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有哪些?答: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自強”和“求富”兩個方面:“自強”:主要指創辦近代軍事工業,例如安慶內軍械所、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等;建立新式海陸軍,例如北洋水師、淮軍等。“求富”:主要指創辦民用工業,例如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等;發展近代交通運輸業,例如修建鐵路、開辦電報局等。(3)如何評價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答: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積極作用: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創辦近代企業,培養技術人才,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局限性: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沒有觸動封建制度,最終未能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4)洋務運動的失敗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答:洋務運動的失敗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要徹底改變中國落后的面貌,必須進行根本的社會制度變革。單純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不觸動封建制度,是不能實現國家富強的。要實現國家富強,必須堅持獨立自主,不能依賴外國。洋務運動后期,清政府對外借款修建鐵路,結果導致列強對中國鐵路的控制,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的程度。要發展科技,必須重視教育,培養人才。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興辦了一些新式學堂,但數量有限,人才匱乏,制約了洋務運動的發展。2.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1)試分析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答: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主要有: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西方商品的輸入和洋務運動的興起,沖擊了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外商企業的刺激:外商企業在中國的經營活動,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家的創業熱情。清政府政策的放松:洋務運動后期,清政府為了籌集資金,放松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機會。“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甲午戰爭后,中國知識分子掀起了“實業救國”的思潮,鼓勵發展民族工商業,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思想動力。(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近代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答: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近代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歷程: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洋務運動的刺激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開始產生。初步發展:甲午戰爭后,列強對華資本輸出加劇,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短暫的春天:一戰期間,列強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獲得了發展的有利時機。遭受打擊:一戰結束后,列強卷土重來,加緊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再次陷入困境。抗戰時期的破壞:抗日戰爭期間,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造成了嚴重破壞。(3)為什么說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近代的發展是曲折的?答: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近代的發展之所以是曲折的,主要是因為: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控制了中國海關和重要鐵路,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封建勢力的阻撓:清政府腐敗無能,對民族資本主義采取歧視政策,加重了民族資本家的負擔,限制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官僚資本的壓榨:官僚資本依仗政治特權,壟斷重要資源和市場,排擠和打擊民族資本主義。自身力量的薄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起步晚,資金少,規模小,技術落后,缺乏競爭力。3.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1)試分析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答: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發展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間的矛盾。直接原因:清政府出賣鐵路路權,激起四川人民的保路運動,引發武昌起義。政治原因:清政府腐敗無能,實行專制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經濟原因: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剝削,使人民生活困苦,激化了社會矛盾。思想原因: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為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組織原因: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成立了同盟會,為革命做了組織準備。(2)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是什么?答: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促進了思想解放。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3)如何評價辛亥革命?答:辛亥革命是一場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但它也是一場不徹底的革命。積極意義:見上題。局限性: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辛亥革命的失敗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答:辛亥革命的失敗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要取得革命的徹底勝利,必須要有堅強的領導核心。辛亥革命缺乏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導致革命果實被竊取。要取得革命的徹底勝利,必須要有強大的群眾基礎。辛亥革命的群眾基礎比較薄弱,主要是依靠少數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力量,難以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參與革命。要取得革命的徹底勝利,必須要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綱領。辛亥革命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綱領,只是推翻了清朝統治,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4.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思想解放的潮流(1)試分析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和主要內容。答: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政治上,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朝統治,但中國依然處于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民主共和沒有真正實現。思想上,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阻礙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經濟上,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緩慢,難以改變中國落后的面貌。文化上,中國傳統文化面臨著西方的沖擊,需要進行革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2)新文化運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答:新文化運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為中國社會的進步開辟了道路。促進了文化教育的發展: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推動了文學革命,也促進了教育的普及和發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新文化運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做了思想準備:新文化運動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3)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是什么?答: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準備。顯示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斗爭精神。(4)如何評價五四運動?答:五四運動是一場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愛國運動,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的愛國主義精神、民主科學精神、改革創新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5)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對我們今天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哪些啟示?答: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對我們今天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啟示: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都是思想解放運動,對我們今天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要堅持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新文化運動提倡科學,五四運動提倡民主和科學,對我們今天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要堅持對外開放,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都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影響,對我們今天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三、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成就與經驗1.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1)試分析中國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答:新中國成立初期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主要有:彌補工業基礎薄弱:舊中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重工業幾乎空白,優先發展重工業是實現國家工業化的必要條件。鞏固國防: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著帝國主義的封鎖和威脅,發展重工業可以增強國防實力,維護國家安全。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重工業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優先發展重工業可以為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奠定物質基礎。學習蘇聯經驗:蘇聯的工業化道路對中國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借鑒了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驗。(2)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哪些成就?答: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重點建設了鋼鐵、機械、能源等基礎工業部門,初步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工業產值大幅度增長: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了1倍多,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顯著提高。改善了人民生活:工業的發展,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質基礎。(3)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對中國現代化建設有何意義?答: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對中國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基礎: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為中國工業化奠定了基礎,使中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增強了國防實力:重工業的發展,增強了中國的國防實力,維護了國家安全。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工業的發展,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質基礎。為社會主義建設積累了經驗: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2.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試分析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原因。答: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原因主要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訓:“文化大革命”使中國經濟瀕臨崩潰邊緣,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教訓深刻,必須進行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快速發展,中國需要融入世界經濟,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才能實現發展。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中國人民渴望過上富裕的生活,改革開放是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審時度勢,果斷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2)改革開放的主要內容有哪些?答:改革開放的主要內容包括: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發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增強企業活力,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外開放格局: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3)改革開放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答:改革開放對中國社會產生了翻天覆地的影響:經濟快速發展: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中國的科技、教育、文化等事業取得了巨大進步,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從貧困走向小康。國際地位空前提升: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4)從改革開放的歷程中,你能得到哪些啟示?答:從改革開放的歷程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開放的成功,首先是思想解放的成功。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是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堅持對外開放,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改革開放使中國融入了世界經濟,學習借鑒了國外先進經驗,促進了中國的發展。要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3.科技文化事業的成就(1)試分析新中國科技文化事業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答:新中國科技文化事業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主要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為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為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科技工作者的艱苦奮斗:中國科技工作者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和奉獻精神,為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改革開放的推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2)新中國科技文化事業的成就對中國社會發展有何意義?答:新中國科技文化事業的成就對中國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增強了國防實力:“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標志著中國國防科技水平的飛躍,增強了中國的國防實力,維護了國家安全。提高了國際地位:科技文化事業的成就,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推動了經濟發展: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和人才保障。豐富了人民生活: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豐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3)從新中國科技文化事業發展的歷程中,你能得到哪些啟示?答:從新中國科技文化事業發展的歷程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要堅持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科技文化事業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支撐,必須堅持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不斷提高科技文化水平。要堅持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必須堅持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才能不受制于人。要堅持開放合作,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科技文化發展需要開放合作,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才能不斷進步。(四)總結學習歷史,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新質生產力”的深刻內涵,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方位。我們要以史為鑒,汲取歷史經驗,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技創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三、實戰演練:新質生產力與中國式現代化(一) 單項選擇題1.某校歷史興趣小組開展以“古代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下列史實不符合這一主題的是( )A. 秦朝統一后,設置桂林、象郡等郡縣B. 東漢時期,江南地區稻作農業興盛C. 隋朝開通大運河,加強南北交通D. 北宋時期,四川地區出現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2.以下是某同學整理的中國古代對外交流的相關內容,其中對應錯誤的是( )A. 漢代——絲綢之路開通,促進了東西方貿易往來B. 唐代——鑒真東渡,將佛教文化傳播到日本C. 宋代——指南針和火藥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D. 明代——鄭和下西洋,加強了與亞非國家的聯系3.以下圖片是關于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重要史料。據此判斷,圖片中企業出現的背景是( )A. 洋務運動的興起 B. 重商政策的推行C. “實業救國”思潮的推動 D. 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4.毛澤東曾說:“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這里的“煥然一新”主要體現在( )A. 提出“扶清滅洋”的革命口號B. 建立起統一的革命政權C. 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D. 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5.下列各項中,最能體現“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是( )A. 秦朝統一文字,有利于文化傳播和國家治理B.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融合和社會發展C. 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D.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二)材料解析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通商口岸,外國人可以投資設廠,產品應稅內銷?!袊嗣裼犬斦駣^精神,互相勸勉,以期自立自強,免受外邦之侮?!?br/>——摘自《馬關條約》材料二 “狀元辦廠,為天下先”,近代實業家張謇在家鄉南通創辦了20多個企業,涉及紡織、面粉、油料加工、交通運輸等行業,形成了一個初具規模的近代企業集團。他認為,“實業乃國民之命脈,救國之急務,非振興實業,無以富國強兵?!?br/>材料三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共產黨人深刻總結國內外正反兩方面經驗,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br/>——摘自統編版初中歷史教材請回答:1.材料一中,外國人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的規定,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2.材料二中,張謇創辦企業的目的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民族工業發展遇到的阻礙。3.結合材料三,指出中國共產黨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什么?它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三) 探究題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首要任務。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央提出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探究以下問題:材料一 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提高生產的效率,就是我們經濟學所說的全要素生產率……為什么要在現在提出來新質生產力這樣的一個概念?我覺得還是要回顧一下中國經濟增長在過去二十多年的經歷。在2010年之前,我們國家的經濟增長主要是靠增加勞動力、增加資本產生的……2010年之后,我國的經濟進入一個調整時期……我國現在到了全面的以技術研發、技術創新來推動經濟增長的這樣的一個階段。——摘自《新質生產力解析|新質生產力照亮未來中國經濟》材料二 18世紀60年代開始,英國率先開展工業革命,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生產力大幅提高。19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電力和內燃機得到廣泛應用,人類進入“電氣時代”。兩次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強國,深刻改變了世界面貌。材料三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建設成就。新中國成立初期,通過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1.從古代中國經濟發展歷程中,你能得到哪些關于推動經濟發展的啟示?2.從近代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中,你認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需要避免哪些問題?3.結合當前時事,談談你對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認識。答案與解析(一)單項選擇題1.D 本題考查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史實。A 項,秦朝設置桂林、象郡等郡縣,加強了對嶺南地區的管轄,促進了南方開發;B 項,東漢時期江南地區稻作農業興盛,反映了南方經濟的發展;C 項,隋朝開通大運河,加強了南北交通,客觀上有利于南方經濟的發展。D 項,紙幣的出現是商業繁榮的反映,與經濟重心南移沒有直接關系。2.B 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對外交流。B 項錯誤,鑒真東渡是將佛教文化傳播到日本,而不是唐代。3.C 本題考查圖片史料解讀和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背景。圖片展示了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屬于近代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其出現的背景是甲午戰爭后“實業救國”思潮的推動。4.C 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作用。中國共產黨誕生后,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5.C 本題考查對“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理解。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正是科技推動生產力發展、改變世界格局的典型例證。(二)材料解析題1.外國人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便利了列強對華資本輸出,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2.張謇創辦企業的目的是“實業救國”,發展民族工業,使國家富強。 近代民族工業發展遇到的阻礙主要有: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封建勢力的阻撓,官僚資本的壓榨,以及自身資金不足、技術落后等問題。3.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共產黨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實行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國際地位空前提升。(三)探究題1.古代中國經濟發展歷程給我們帶來的啟示:重視農業發展,這是立國之本。發展手工業,提高生產技術,創造精美產品。鼓勵商業貿易,促進商品流通,活躍市場經濟。對外開放,加強交流,學習先進經驗。政府要發揮積極作用,鼓勵生產,興修水利,維護社會穩定。2.材料一、二中,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共同特征是從依靠要素投入驅動轉向依靠科技創新驅動。3.結合材料三及所學知識,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認識:科技創新方面:歷史經驗表明,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英國工業革命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都證明了這一點。當前,中國要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科技投入,加強基礎研究,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制度建設方面: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中國經濟發展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化改革開放,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四)總結:本部分練習題涵蓋了中國古代、近代和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知識點,并結合“新質生產力”的時事熱點,引導學生運用歷史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從中汲取歷史經驗和智慧,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