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課標要求】通過了解冷戰時期的典型事件,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學習目標】1.閱讀教材,知道“冷戰”“兩極格局”“多極化”的概念。2.閱讀教材和材料,能夠概括兩極格局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戰的發生與兩極格局的形成之間的相互影響。3.閱讀教材和材料,分析兩極格局下多極化的形成原因,理解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化產生、發展的相互影響。【概念解讀】1.冷戰:20世紀4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 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 的 狀態。2.國際格局:國際格局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在國際關系中起到舉足輕重作用的主要行為體,如國家或國家集團,所形成的一種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相對穩定的結構狀態和局面。 ——徐藍《20 世紀國際格局的演變》【推薦資源】劉金質:《冷戰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沈志華:《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8杜魯門:《杜魯門回憶錄》,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紀錄片:《世界歷史——冷戰的形成》【課前作業】1.結合所學知識,將“二戰前國際格局的演變”時間軸補充完整。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國際格局時間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國際秩序2.將“冷戰發生與發展”表格補充完整。對比項 美國 蘇聯政治 1947年杜魯門主義經濟軍事地緣政治 1949年德國分裂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課堂學習】任務一:分析冷戰的發生對兩極格局形成的影響。材料一 有數千名共產武裝分子,在希臘各地,特別是北部邊界地區公開對抗政府,他們發動恐怖活動,威脅著希臘的存亡……希臘需要援助,需要得很急迫,而且數量很大。否則希臘便會陷落,鐵幕便會從東地中海伸展過來。如果希臘陷落了,土耳其將成為共產主義大海中一個無法防守的前哨。——1947年杜魯門發表國情咨文演說材料二 1948年6月,柏林西占區單獨實行幣制改革,引發蘇聯不滿。蘇聯封鎖了西柏林與外界的水、陸交通,切斷了對西柏林的電、煤、食品等供應。美國通過“空中走廊”向西柏林的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這是美蘇在冷戰中的第一次嚴重對峙,即第一次柏林危機。材料三 課前作業2材料四 P113“北約”與“華約”對峙示意圖1.冷戰開始的標志是什么?2.為什么華約的成立是兩極格局形成的標志?3.根據教材與補充材料歸納兩極格局的基本特征。任務二:探究冷戰發生的原因。材料一 吾國因擁有道義、政治、經濟及軍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負有領導國際社會之責任,且隨之亦有領導國際社會之機會。吾國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為和平與人道計,對于此種責任,不能畏縮,不應畏縮,且在事實上亦未畏縮。——1944年10月羅斯福在美國外交政策協會的演說材料二 波蘭問題對俄國人不僅僅是個榮譽問題,而且是個安全問題……因為蘇維埃國家一些極為重要的戰略問題都與波蘭有關……波蘭問題對蘇維埃國家來說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 ——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爾塔會議上的講話材料三 我們所面對的是這樣一個政治力量,它堅信與美國的妥協根本不可能,堅信為了蘇聯權利的安全必須破壞我們的社會的內部和諧,必須消滅我們賴以生存的傳統生活方式,必須摧毀我們國家在國際上的權威……——1946年2月喬治·凱南“長電報”材料四 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戰爭就不可避免,和平是不會有的。蘇聯人民必須對戰爭有所準備。——1946年2月斯大林在莫斯科選民大會上的講話材料五 二戰結束初期美蘇軍事力量對比美國 蘇聯軍隊數量(人) 約1100萬 約1136萬坦克自行火炮(輛) 12800 15700作戰飛機(架) 67700 約20000軍艦(艘) 10759 ——其他 壟斷核武器;全球484軍事基地—— 據《劍橋美國史》任務三:結合冷戰的發展,探究兩極格局下多極化的產生與發展的原因。材料一 當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未來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們有生之年,我們將看到五大超級經濟力量:美國、蘇聯、西歐、中國,當然還有日本。這五大力量將決定經濟的未來,由于經濟力量對其他力量的關鍵作用,這五大力量也將決定本世紀最后 1/3 時間的前途。這意味著,與我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所處的地位相比,美國面臨著我們甚至連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挑戰。——1971年尼克松在堪薩斯城的講話 材料二材料三 法國總統戴高樂主張歐洲應是“歐洲人的歐洲”,主張歐洲聯合起來,擺脫美國人的控制。1960年,法國試爆原子彈成功,增強了法國的實力。1964年法國又沖破美國設置的反華陣線,與中國建交。1966年,法國正式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材料四 美國的另一個盟友日本,由于其經濟的“起飛”而導致與美國的貿易摩擦加劇,同時要求建立日美對等關系的呼聲高漲。1960 年,美日簽訂《新日美安全條約》,恢復了日本的部分主權。日本將繼續在政治上追求大國地位。——徐藍《20世紀國際格局的演變》材料五 蘇聯的大國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所導致的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以及中蘇關系的破裂,表明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材料六 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打開新局面,迎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與世界各國建交的又一次高潮。與中國建交國家的數量從1965年的49個增加到1976年的111個。其中,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972年,中美兩國結束了長期敵對狀態,開始走向關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這些外交成就極大地改善了中國的安全環境,拓展了外交活動的舞臺。——《中外歷史綱要(上)》材料七 不結盟運動于1961年在貝爾格萊德成立,25個國家參加了其第一次會議,但是到了第二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時,參與國家數量幾乎翻了一番。貝爾格萊德會議的關鍵政治內容是強調成員國的團結,警告超級大國不要把冷戰帶入第三世界當中,并呼吁所有國家不要將戰爭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文安立《全球冷戰》結合本課所學,思考影響國際格局演變的因素有哪些?【作業檢測】以思維導圖形式概括梳理20世紀國際格局的演變(歷程+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