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現代史(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至今)一、中國現代史綜述:1、一條主線: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探索史與成就史。2、一條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3、兩大轉變: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 ②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4、兩大階段:新民主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5、四大制度:①社會主義制度; 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④“一國兩制”。6、三個時期:①過渡時期;②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探索時期+“文化大革命”時期); 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二、時空坐標+思維導圖三、知識架構四、跨單元常設考題點八年級下冊 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鞏固一、時空坐標二、中外聯系(縱橫對比——利于理解)三、單元知識架構(思維導圖)四、考點歸納(對比記憶--易于理解)1.近代以來促成中國封建社會瓦解的大事件(1)政治上: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②新中國成立,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2)思想上:新文化運動,宣揚民主、科學,動搖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3)經濟上: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徹底廢除了在我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2、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重要開端事件3.中國歷史上土地所有制的變化示意圖中易混淆點(1)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但封建土地制度仍然存在,徹底摧毀封建土地制度的是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土地改革后土地仍然屬于私有,從封建地主所有到農民所有,土地從私有變為公有是通過三大改造完成的。4、新中國成立后農業生產關系的四次調整5、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農村經濟政策的調整(對比---中近代史第一單元考點歸納6)6、中國近現代史上社會性質轉變的事件鴉片戰爭標志中國成為“兩半”社會,新中國成立標志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三大改造完成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7、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8.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主要貢獻(1)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開辟了中國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革命勝利的道路。(2)撰寫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指明了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3)遵義會議后,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4)1945年,中共七大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5)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制度的探索一、時空坐標二、中外聯系(縱橫對比——利于理解)三、單元知識架構(思維導圖)五、考點歸納(對比記憶--易于理解)1、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78年前)的經濟探索2、時代楷模3、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與發展4、中國共產黨歷史使命的轉變5、中國特色的創舉第三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時空坐標二、中外聯系(縱橫對比——利于理解)三、單元知識架構(思維導圖)四、考點歸納(對比記憶--易于理解)1、農村改革與城市改革的比較(1)相同點:①都改革高度集中的經營管理體制,擴大了生產經營的自主權;②都調動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不同點:農村改革沒有改變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地位;而城市改革改變了所有制形式,把單 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局面。2.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3.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特點:①試點到推廣;②先農村后城市;③循序漸進;④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4.中外對國家宏觀調控與市場經濟的調整:①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上指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②1921年春,蘇維埃政府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內容包括: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實行自由貿易等; ③1933年,為了應付日益嚴峻的經濟大危機,羅斯福一上任,就宣布實施新政,采用國家干預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勢。9、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重要會議10、中國現代史上的制度創新11、對外開放的態勢12、歷史上的對外政策大單元四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民共和國的成立與鞏固一、時空坐標二、單元知識架構(思維導圖)三、考點歸納(對比記憶--易于理解)2、黨領導的軍隊建設5、中國近現代外交的變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