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現代史分期一、過渡時期(1949—1956 年)總特征:新政權的建立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1. 政治:鞏固新生政權,逐步確立了包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內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2. 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完成“一五”計劃,初步奠定工業化基礎;經過三大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體系。3. 外交: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的確立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使新中國初期的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 年)總特征:在曲折中發展。1. 政治:“左”的錯誤的產生和發展,導致反右派斗爭擴大化,民主政治受挫。2. 經濟: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經濟建設的速度和規模,掀起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經濟建設遭受嚴重挫折。1959—1961 年,我國國民經濟發生嚴重的困難。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艱苦奮斗,克服重重困難,取得巨大的建設成就。3. 外交:中蘇交惡使我國外交環境惡化,積極與發展中國家建立友好外交關系。4. 文化:提出“雙百”方針,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一度出現繁榮景象,但發展曲折。三、“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 年)總特征:“左”的錯誤嚴重,民主法制和經濟建設遭到破壞。1. 政治:中央領導人錯誤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發動了“文化大革命”,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遭到踐踏。2. 經濟:工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國民經濟遭受嚴重損失。3. 外交:1971 年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2 年中日建交,1979 年中美建交,國際上掀起了同中國建交的熱潮,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4. 科技文化:“兩彈一星”研制成功;秈型雜交水稻培育成功;青蒿素被發現;“雙百”方針受到沖擊和破壞。四、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1978—2012 年)總特征:改革開放,融入世界,快速發展。1. 政治:1978 年召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改革開放,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得到重建并獲得發展,為依法治國奠定了重要基礎。“一國兩制”方針提出并得到成功運用,祖國統一大業獲得突破。2. 經濟:對內實行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人民生活水平獲得巨大提高。對外實行對外開放,引進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擴大出口,發展外向型經濟。3. 外交:發起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與世界各國積極合作,發展好關系。4. 文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中國與國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藝工作者、作品屢獲國際獎項。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2012 年至今)總特征:承前啟后,繼往開來。1. 政治:圍繞“中國夢”這個總目標,逐步形成了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關鍵、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增進人民福祉為根本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團結進步呈現新氣象;全面準確推進“一國兩制”實踐,依照憲法和基本法有效實施對特別行政區的全面管治權,落實“愛國者治港”“愛國者治澳”原則,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2. 經濟:我國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我國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籌建和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我國已成為14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居世界前列。3. 外交: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成為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的堅定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4. 科技:我國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加大研發投入,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5. 文化:我國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