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中考歷史復習全力沖刺全力沖刺一:回歸教材夯基礎階段6.世界現代史 高頻考點速記與臨陣備考主題線索:(和平共生,發展共存)世界現代史概述世界現代史主要敘述的是20世紀初以來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進程,主要涉及兩次世界大戰、“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新發展,社會主義從理想變為現實,社會主義力量從壯大到遭遇挫折,殖民體系的崩潰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以及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潮流。進入20世紀以來,世界日益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構成世界各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競爭的復雜局面,完整意義上的世界歷史終于形成。1.時空線索2.階段劃分階段劃分 起止時間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1918年兩次世界大戰之間 1918--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1945年冷戰對峙 1946--1991年多極化趨勢 1991年至今3.規律總結時間 20世紀初以來世界歷史主要線索 資本主義的發展變化;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并在曲折中發展;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斗爭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國際體系的變遷;階段特征 政治上:到60年代末世界格局明顯表現出由兩極格局向多極化趨勢的走向。 經濟上:兩種現代化模式并進,資本、商品、技術、勞動力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日益頻繁,參與國際分工的國家增多。 文化上:多元化、理性化、民族化并存的多元一體的世界文明出現。4.思維建構世界現代史考點速記考點1.第一次世界大戰學習要點:“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薩拉熱窩事件;凡爾登戰役。學習提示: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戰的破壞性。學習延伸:初步理解突發事件對歷史發展的影響。【考點速記】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1)“三國同盟”指的是:德國、意大利、奧匈帝國。“三國協約”指的是:英國、法國、俄國。兩大集團之間展開瘋狂的擴軍備戰,世界大戰一觸即發。(2)一戰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 主要戰役:凡爾登戰役:1916年,德、法。( “絞肉機”)(3)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其空前的規模給全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考點拓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歷程【時空觀念】考點2.列寧與十月革命學習要點:列寧的革命活動;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學習提示:理解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的重要歷史意義。學習延伸:了解革命領袖在歷史轉折關頭的重大作用。【考點速記】俄國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又稱“十月革命”)(1)概況:1917年由列寧領導,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2)意義:人類第一次取勝的社會主義革命,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考點拓展】1.比較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的不同名稱 時間 性質 革命任務 結果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專制統治 出現兩政權并存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 無產階級革命 推翻臨時政府統治 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2.俄國是在中心城市暴動,武裝奪取政權;中國則是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是巴黎公社。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標志是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的標志是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考點3.《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學習要點:《凡爾賽條約》;《九國公約》。學習提示:知道戰勝國建立了戰后世界的新秩序。學習延伸:初步分析《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影響,《九國公約》對中國的影響。【考點速記】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形成①巴黎和會會議上,協約國與德國簽訂《凡爾賽和約》。由美英法三國操縱,決定處置德國。這是“一戰”戰勝的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贓會議,對殖民地問題的處理,體現會議的分贓性質。該和約和其他系列和約共同構成凡爾賽體系,確立了戰勝國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的國際新秩序。②華盛頓會議上,簽訂《九國公約》,要求中國“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2)評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戰后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體系,它不可能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知識拓展】1.巴黎和會對中國的影響?中國以戰勝國身份參加巴黎和會,代表在巴黎和會上提出中國收回德國在中國山東的一切權益的合理要求,結果:英、法、美等國無視中國的主權和無視中國戰勝國地位,無視中國的正當要求,不顧中國代表的反對和抗議,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全部轉給日本,由此引發了五四運動。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說明: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外交是國家實力的較量;啟示:要大力發展經濟,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使中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認識:巴黎和會具有明顯的大國強權政治色彩。2.為什么說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1)華盛頓會議的召開在根本目的和性質上與巴黎和會是一致的,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和發展,它解決了巴黎和會沒有解決的一些問題,它調整了列強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確立了“華盛頓體系"(2)華盛頓會議簽訂的條約,調整了協約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沖突,同巴黎和會一樣, 都是為了重新瓜分世界,都是一次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兩次會議所形成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構成了帝國主義戰后國際關系的新格局。考點4.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學習要點:新經濟政策;農業集體化;社會主義工業化。學習提示:了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和主要問題。學習延伸:認識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重大歷史意義。【考點速記】1.新經濟政策:1921年由列寧實施。①內容: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②影響:新經濟政策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進國民經濟穩步發展。2.斯大林模式: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農業上,實行農業集體化。1936年,新憲法的通過標志著蘇聯體制(又稱“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其特征: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蘇聯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為日后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但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被固定下來,使蘇聯體制日益僵化,從長遠看不利于蘇聯的進一步發展。【考點拓展】1.比較列寧與斯大林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特點項目 列寧 斯大林政策 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轉向新經濟政策 放棄新經濟政策,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工業 允許本國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 制定和實施兩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農業 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 把個體小農經濟改造為大規模的集體農莊影響 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使蘇聯的社會經濟生活和社會階級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建成特點 在堅持公有制前提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生產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2.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的幾種模式?美國實施了羅斯福新政,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與指導;(2)蘇聯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即蘇聯模式;(3)德國、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實行國民經濟的軍事化考點5.亞洲殖民地人民的抗爭學習要點:甘地領導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革命。學習提示:了解印度和土耳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不同斗爭方式。【考點速記】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印度:1920年起,甘地領導發動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埃及:扎格魯爾等領導華夫脫運動,進行反英斗爭。1922年,英國被迫有條件地承認埃及獨立。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考點拓展】如何評價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積極性:沉重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進了印度人民的團結,為印度的獨立奠定了基礎。(2)局限性:非暴力不合作的形式限制了人民的革命運動,束縛了人民的手腳,影響了印度民族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反映了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在反帝斗爭中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考點6.羅斯福新政學習要點:經濟大危機;羅斯福“新政”。學習提示:分析羅斯福新政對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學習延伸:了解國家干預經濟政策的積極作用。【考點速記】1.經濟大危機:(1)概況:1929—1933年,由美國開始。(2)危機特點:范圍廣、時間長、破壞大。(3)影響:①工人失業,銀行破產,工廠倒閉,生產破壞;②引發政治危機和社會危機,社會矛盾尖銳,政局動蕩。2.羅斯福新政:(1)特點:國家干預經濟。(2)內容:①整頓金融體系;②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通過《國家工業復興法》;③調整農業政策;④推行“以工代賑”;⑤發展社會福利。(3)作用:美國經濟開始恢復發展。新政增強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新政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調整,它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3.國家干預經濟政策:加強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局部改變了生產關系,影響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和措施。【考點拓展】1.羅斯福新政暫時緩解了經濟危機,但不可能消除經濟危機,因為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痼疾,無法根除。2.羅斯福新政的啟示?(1)資本主義制度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2)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可以相互借鑒。(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借鑒資本主義的“市場”, 把社會主義同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直接聯系起來。羅斯福新政借鑒社會主義的“計劃”,實現資本主義的自我調節、完善;鄧小平領導中國人民實行改革開放,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計劃和市場只是經濟手段,而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資本主義可以有計劃,社會主義也可以有市場。)(3)改革創新推動社會進步,要立足國情,銳意改革(4)要把國家的宏觀調控和市場調節有機結合起來(5)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6)要關注弱勢群體,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就業等(7)我們應學習羅斯福實事求是的精神、勇于創新的精神,自覺的運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原理3.比較新經濟政策與羅斯福新政的異同。(1)相同點:①背景:都是在國家處于經濟困難的情況下,為恢復和發展經濟而實施的。②實質:都是在維護原有制度不變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的調整。③作用:都恢復了經濟,鞏固了政權。(2)不同點:①性質:新經濟政策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羅斯福新政是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②特點:新經濟政策利用市場手段恢復經濟;羅斯福新政采用國家干預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勢。考點7.德國和日本的侵略擴張學習要點:希特勒和納粹黨擴軍備戰;軸心國的形成;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學習提示:分析德、日發動侵略戰爭的原因。學習延伸:初步分析綏靖政策的消極影響。【考點速記】1.意大利法西斯政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內經濟大危機的打擊下建立的,德國、日本的法西斯政權都是在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打擊下建立的。2.意大利法西斯政權是由法西斯黨建立的;德國法西斯政權是由納粹黨建立的;日本法西斯政權是由以軍部為核心的法西斯勢力建立起來的。3.面對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克服危機,鞏固統治;德國、日本通過建立法西斯專政,實行對外侵略擴張,轉嫁危機。【考點拓展】在經濟大危機的打擊下,美國與德、日兩國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的原因。(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影響:德國有復仇情緒,日本有不滿情緒,而美國是一戰后既得利益者,不想破壞現有秩序。(2)歷史傳統的影響:德國、日本有軍國主義傳統,而美國具有三權分立的資產階級民主傳統。(3)經濟狀況的影響:德、日兩國的經濟實力較弱,更多地依賴對外擴張以求復蘇經濟,而美國在一戰之后經濟實力雄厚,可以通過國家干預經濟的手段來緩和經濟危機與社會危機。考點8.第二次世界大戰學習要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聯合國家宣言》;雅爾塔會議。學習提示: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艱巨性和正義性。學習延伸:了解二戰給全人類帶來的災難,理解人類對和平的向往與追求。【考點速記】開始:1939年德國進攻波蘭,標志“二戰”全面爆發。擴大: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蘇德戰場爆發;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標志太平洋戰爭爆發,二戰規模進一步擴大。聯合: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召開華盛頓會議,簽訂《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作用:各國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相互支援,協同作戰,逐漸扭轉了戰爭的形勢。轉折:蘇聯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是蘇德戰場和“二戰”的轉折點。勝利:①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德國陷入東西兩個戰場的夾擊之中,加快了歐洲解放。②1945年,美英蘇召開雅爾塔會議,決定對德制裁、蘇聯對日作戰和成立聯合國。作用:協調盟軍行動,加速勝利,促進聯合國建立。“二戰”后形成雅爾塔體系。③1945年蘇軍發動柏林戰役,德國投降,歐洲戰場結束。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結束。(6)認識:①艱巨性:“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各國人民付出巨大的犧牲。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戰場,為戰爭勝利做出重大貢獻。②勝利原因:A.建立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各國人民團結一致。B.戰爭的正義性。③啟示:珍愛和平,遠離戰爭;反對法西斯,加強各國人民團結,應對人類的共同問題。【考點拓展】1.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比較戰爭名稱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根本原因 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起止時間 1914-1918年 1939-1945年交戰雙方 同盟國、協約國 法西斯同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主要戰役 凡爾登戰役 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轉折點)、諾曼底登陸性質 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 正義的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結果 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 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2.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及啟示?①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聯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②啟示:和平來之不易,悲劇決不能重演。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在平等基礎上能夠聯合起來共同對付人類生存與發展面臨的挑戰。加強國際合作,才能求得共同發展。人民是戰勝法西斯的決定力量,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人類命運休戚與共,要加強國際合作,求得共同發展;反對霸權主義,反對新殖民主義,用和平方式解決各國的爭端,發揮聯合國的作用。考點9.美蘇冷戰學習要點:杜魯門主義;德國分裂;“北約”與“華約”對峙。學習提示:了解美蘇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學習延伸:初步了解冷戰導致軍備競賽。【考點速記】1.“杜魯門主義”:指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提出的“遏制共產主義”、干涉他國內政,加緊控制其他國家的綱領和政策。2.“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1)含義:“二戰”后的40多年間,以美、蘇為首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2)原因:美蘇國家戰略的對立和社會制度的巨大差異,使雙方的對抗、沖突不斷加劇。(3)開始標志: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美蘇之間的“冷戰”開始。(4)具體表現:政治上:出臺了杜魯門主義;經濟上,制定了馬歇爾計劃;軍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1949年)組織和華約(1955蘇聯 )的成立。(5)對世界格局的影響:華沙條約組織的成立,美蘇兩極格局形成。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考點拓展】戰后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點?(1)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加強,其實質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生產關系的調整,是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中心(美元取代英鎊;美國發起和籌建“關貿總協定”等)。(3)資本主義內部調整,走向整體聯合(歐共體→歐盟)。(4)資本主義外部擴張,推動經濟全球化(如:建立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跨國公司、推動生產全球化)。(5)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考點10.戰后資本主義的變化學習要點:美國成為超級大國;歐洲的聯合;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學習提示:初步了解戰后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點。【考點速記】1.歐洲的聯合:(1)歐共體: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3個組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簡稱“歐共體”。“歐共體”的成立促進了西歐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2)歐盟:前身是歐共體,1993年,西歐國家成立了歐洲聯盟,大大加快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歐盟成員國使用統一的貨幣是歐元。2.日本的崛起:(1)原因:戰后推行非軍事化政策和民主化改革,頒布“和平憲法”;美國的扶持;日本政府利用當時有利的外部環境,制定了適當的經濟政策;大力引進先進技術。(2)結果:日本經濟迅速發展,1968年,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日本的國際地位也得到提升。【考點拓展】歐洲地位的變化考點11.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學習要點: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擴大;蘇聯的發展與改革;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學習提示:初步分析蘇聯解體的國際影響。【考點速記】1.赫魯曉夫改革:1953年赫魯曉夫擔任蘇聯國家領導人,在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的同時,在經濟上進行一些改革。結果:并未從根本上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1964年赫魯曉夫被迫下臺。2.戈爾巴喬夫改革:1985年針對蘇聯經濟發展面臨的停滯局面進行了改革:首先把經濟體制作為改革重點,但沒有取得成果;又把改革的重點轉到了政治改革上,取消蘇共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使人們思想混亂,局勢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趨勢也隨之加劇。1991年發生“八一九事件”,成為加速蘇聯解體的催化劑。3.1991年12月蘇聯解體(1922—1991年):①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②主要教訓:①社會主義國家必須不斷深化改革,解放生產力;②改革需要從本國國情出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社會生產力;③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加強執政黨的自身建設;④必須重視國內的民族問題;⑤警惕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考點拓展】1.東歐劇變留給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啟示是什么?(1)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內外政策。(2)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3)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實行依法治國。(4)加強執政黨的建設,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2.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與蘇聯的改革出現不同結果的原因及啟示。原因:蘇聯的改革偏離了社會主義道路,取消了共產黨的領導權,加重了經濟困難,激化了社會矛盾,引發了社會動蕩和分裂;中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突破了原有經濟體制的束縛,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啟示:改革要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生產關系的調整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改革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政策的制定要從實際出發,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3.蘇俄(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考點12.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學習要點:萬隆會議;“非洲年”;巴拿馬收回運河主權。學習提示:知道戰后殖民體系的崩潰和亞非拉國家為捍衛國家主權、發展經濟所進行的斗爭。【考點速記】萬隆會議:1955_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亞洲、非洲2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召開了第一次亞非會議,即萬隆會議。(萬隆精神)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中國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1960年,非洲17個國家獲得獨立,這一年因此被稱“非洲年”。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羅等人的領導下,推翻了美國支持的獨裁政權,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1999年,巴拿馬從美國手中收回了運河區的全部主權。【考點拓展】1.二戰后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原因:亞非拉人民的覺醒,民族意識的增強;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帝國主義力量受到極大削弱2.二戰后亞非拉實現國家獨立的重大意義:亞非拉取得了國家獨立,經濟迅速發展,改變落后面貌;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舞臺,在國際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促進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推動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等。3.亞非拉的民族獨立的啟示: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是經濟發展的前提,要堅決捍衛國家的主權;必須大力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要依據國情制定政策,并選擇適合本國發展的道路。4.亞非拉國家的發展:考點13.聯合國與世界貿易組織學習要點:聯合國和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學習提示:理解聯合國的宗旨是避免世界戰爭,維護國際和平。【考點速記】1.聯合國: 1945年10月成立,首要宗旨是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聯合國成立后,開展了諸多活動,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使許多國家和地區避免了一些可能發生的戰爭。聯合國是人類構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響最大的國際組織。2.世界貿易組織(英文簡寫WTO):1995年1月世界貿易組織建立,宗旨是以非歧視性、開放、公平為原則,促進全球貿易和經濟發展,保證就業、收入與需求的增長,提高人類生活水平。世貿組織成立后,促進了全球貿易和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貿易組織與聯合國一起成為支撐、協調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兩大支柱,推動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考點拓展】1.經濟全球化發展線索(1)新航路開辟,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市場雛形出現,是經濟全球化的開端。(2)早期殖民擴張,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展。(3)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了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4)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5)20世紀六七十年代后,隨著美國、日本、西歐三足鼎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以及歐共體、東南亞國家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相繼建立,有力推動了世界區域經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6)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區域經濟集團化掀起了新浪潮,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立,極大地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7)曲折發展:近年來,經濟全球化出現波折,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阻礙了世界經濟的健康發展。2.經濟全球化只對發達國家有利,對發展中國家無利。這種說法對不對?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促進了生產的專業化與國際分工,促進了世界經濟發展;各國經濟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的關系;發展中國家因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常處于不利局面;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是機遇,又是挑戰。3.分析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有何利弊?有利因素:、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資;、帶來實用技術、管理經驗;、有利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化和金融深化;5)、有利于非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轉型。弊端:、容易造成債務負擔;、對民族資本和民族工業沖擊較大;、使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日益尖銳;、增大了金融市場的風險度;5)、加速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考點14.冷戰后的世界格局學習要點: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爭取建立國際新秩序。學習提示:初步了解冷戰后國際格局多極化的發展趨勢。【考點速記】1、冷戰后的世界形勢:(1)總趨勢是走向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但仍存在一些矛盾與沖突。(2)威脅世界和平的因素:霸權主義、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恐怖主義等。(30美國推行霸權主義的表現:①打著“人權高于主權”的幌子轟炸南聯盟。中國駐南大使館遭到北約導彈襲擊。②未經過聯合國授權,發動戰爭,占領伊拉克。2、冷戰后的世界格局:世界多極化趨勢(1)原因:蘇聯解體后,美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歐盟、日本和中國和俄羅斯等一些國家或國家聯盟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2)多極化趨勢下,美國的企圖及其原因:蘇聯解體后,世界呈現出多極化發展趨勢,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企圖憑借強大的經濟、軍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世界”。【知識拓展】1.國際秩序的變化:2.推動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的因素。(1)直接原因:東歐劇變,蘇聯解體。(2)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是政治多極化的根本原因。(3)多個大國的崛起推動了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考點15.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學習要點: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婦女地位的提高;生態與人口問題。學習提示:了解現代人類社會的發展與問題。【考點速記】1.計算機網絡的發展(1)建立:二戰后,隨著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普及,數據庫和計算機網絡建立起來。(2)普及: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在全球迅速普及,標志著人類開始進入“信息時代”(3)影響:計算機網絡將世界各地聯結成一個整體,創造了人類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觀念。網絡不僅極大擴展了人類的生活空間,還推進了全球經濟一體化。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2.生態與人口問題(1)生態問題: 環境惡化。如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 化海平面上升等問題;臭氧層破壞,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土地荒漠化嚴重;對森林資源的亂砍濫伐,直接影響全球的生態平衡。(2)人口問題:(1)人口過快增長; (2)人口增長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壓力,世界糧食問題日益尖銳;在教育、就業、住房、社會保障等方面,也帶來了新的挑戰。(3)應對:生態與人口存在的種種問題,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認真應對。【考點拓展】三次技術革命與三個時代演變1、知識比較:重要的國際條約、文獻2.蘇聯模式的演變3.20世紀帶有強權色彩的國際會議4.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與瓦解5.蘇俄(聯)新經濟政策、美國羅斯福新政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比較6.人類社會的時代演進7.“化”時代的到來世界現代史考點檢測一、選擇題1.數據中往往藏著歷史的真相。以下兩張圖表中的數據可挖掘的歷史真相是( )A.第一次工業革命進程 B.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C.英國光榮革命的影響 D.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2.“眾弟兄,大家來聽,你我下歐洲,三年有零,光陰快,真似放雕翎……(德國王)吞歐洲,早在他心上,起禍端奧國儲皇,塞國少年黨,暗把他傷。滔天禍,從此開了場”,這是流傳于山東的一首華工出洋歌。歌詞中描繪的情形出現于( )A.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 B.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時期C.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D.美蘇冷戰對峙時期3.一戰結束后,勤工儉學運動進入高潮,僅1919—1920年間就有20批近2000名學生赴法,在他們經歷過求工不得、欲學不能、生活無靠、中法反動勢力壓迫后,讓他們開始反思,曾經敬仰的法國也無真正自由平等可言。這( )A.否定了資本主義制度 B.加速了北洋軍閥統治的瓦解C.促進留學中心的轉移 D.客觀上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4.俄國革命時期有兩幅海報,第一幅海報名為《這是士兵曾經保衛的人》,展現了一名維護資產階級的士兵;第二幅海報名為《這是他今天所捍衛的人》,海報中的橫幅文字為“土地自由”“民主與共和國”等。這一變化反映了( )A.沙皇專制統治極其腐敗 B.俄國革命的目標不明確C.俄國革命基礎逐漸壯大 D.俄國革命發展的階段性5.十月革命的勝利,為落后國家指明了發展方向。它們學習的不只有美英發達國家的資本主義道路,還增添了一條“反西方”的西化道路。這個革命對往后接近一個世紀的世界歷史走向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該觀點認為,十月革命( )A.超越了當時生產力發展要求 B.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C.推動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發展 D.導致了美蘇冷戰局面的出現6.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給德國的條約共分15部分、440條,包括剝奪德國的全部殖民地,德國行政由國際聯盟管理15年,期滿后經公民投票決定歸屬,德國不得擁有飛機、坦克和火炮等重武器,德國要向戰勝國支付巨額戰爭賠款。據此可知,巴黎和會( )A.是一次分贓會議 B.被大國強權操縱C.對德國進行嚴懲 D.中心問題是中國7.英國威爾斯的《世界簡史》指出:“公元1918年以后,世界開始進入會議時代。從此以后,國際事務往往通過會議來解決。”在眾多會議中,美國人于1921年召集并攫取利權最多的會議是( )A.巴黎和會 B.華盛頓會議 C.雅爾塔會議 D.聯合國成立會議8.“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內部,戰敗的德國不堪忍受屈辱的和約,一定要復仇。意大利和日本覺得分贓太少,伺機重新瓜分世界。”對材料觀點理解最為全面準確的是( )A.戰勝國與戰敗國矛盾尖銳 B.嚴重損害了殖民地國家的利益C.新體系蘊藏著諸多的矛盾 D.美、蘇是這一體系的主導國家9.下圖是發表于1935年的一幅政治漫畫。漫畫中象征“國聯”的女子,試圖以一臂之力將“戰爭”怪獸關在籠子里。該漫畫的主旨是:( )A.表達對國際局勢的擔憂 B.肯定國聯制止戰爭的作用C.揭露德意法西斯的野心 D.維護了國際新秩序的穩定10.對比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技能。下面是列寧在不同時期的主張,它們產生的共同影響是( )在一個遭受帝國主義戰爭破壞的國家里,實行余糧收集制,禁止自由貿易……不僅是維持生活和對付戰爭,而是共產主義的任務,是推進社會主義的主要門徑。 我們正處于極端貧困狀態,在一個擁有工業、而且工業正在運轉的農民國家里,如果有一定數量的商品,那是可以采用實物稅和自由經營作為一種過渡辦法的。A.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 B.壯大無產階級的力量C.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 D.鞏固新生蘇維埃政權11.1921年3月,蘇俄政府決定調整國家與農民的關系,實行糧食稅,同時允許私營企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并以租讓制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國資本。這說明當時蘇俄政府( )A.重視發揮市場作用 B.推行了農業集體化C.建立市場經濟體制 D.實行政府干預經濟12.下圖所示變化的主要推動力是蘇聯經濟總量在全球所占比例(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C.社會主義工業化 D.赫魯曉夫改革13.有學者說:“蘇聯制度的設計用意,在于盡快將一個極落后、開發度極低的國家,早早送上工業化的大道……盡管這個制度極其缺乏效率,極其浪費,但畢竟達到了上述目標。”據此可知該學者( )A.贊同列寧實施的新經濟政策 B.客觀評價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C.認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處 D.否認了赫魯曉夫改革的必要性14.如表是小紅同學整理的學習材料,據此推斷學習的主題是( )A.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 B.古代亞非文明的進步C.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 D.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15.1929年后的美國,曾流行著一首歌曲:“我曾修過一條鐵路,如今它已建成——兄弟,能給我一美元嗎?……我曾建過一座塔樓,如今它已竣工——兄弟,能給我一美元嗎?”這反映了當時的美國( )。A.興建基礎設施 B.乞討成為時尚C.出現經濟危機 D.社會道德淪喪16.1930年美國頒布《斯穆特一霍利關稅法案》,將美國關稅整體提升超過50%;為實現進出口平衡,各國政府紛紛出臺相應政策,到1934年全球工業總產值和全球貿易總量分別下降33%和66%。該現象可以佐證在當時( )A.制定法律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B.經濟干預可以擺脫危機C.美國已確立世界經濟霸主地位 D.國際經濟環境動蕩不安17.某同學在進行歷史研究性學習時,搜集到下面圖片,它可用于研究羅斯福新政中的( )A.社會保險 B.失業救濟 C.“以工代賑” D.農業政策18.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總統羅斯福采納了“國家干預經濟”的主張,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和調控,使英國經濟逐漸走出低谷,走向復興。由此可知,羅斯福“新政”( )A.推動了政府職能的重大轉變. B.使美國的民主制度遭到了沖擊C.根除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D.照搬了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19.某校初中歷史組舉辦“警示世人·圖說天下——德日法西斯暴行”圖片展,能入選的圖片有(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20.“隨著戰爭的推進,出現了歐洲西線戰場、北非戰場、歐洲東線戰場及太平洋戰場等主要戰場。”引發這場“戰爭”的罪魁禍首是( )A.德意奧三國同盟 B.英法俄三國協約C.八國聯軍 D.德意日軸心國集團21.如圖漫畫《四人的聚會》中的分別是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德國希特勒,墻上還掛著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貝奈斯的肖像。畫面中四個人正在慶賀,大家一起干杯說道:“好了,在我們繼續前,先要作自我犧牲。”該漫畫的內涵是( )A.二戰期間大國對法西斯的妥協退讓 B.四國聯合起來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C.大國采取犧牲小國利益來保全自己 D.綏靖政策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22.“你可以把它(戰爭)比做一場足球賽,我們就好象是預備隊,閑坐在一旁的長凳上瞧人家的。俄國和中國形成先上場的第一隊……在球賽進行到我們的先鋒隊員快要疲乏的時候,我們就該參加進去,做最后一擊,決定全局的勝利。”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它”指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戰 I B.第二次世界大戰 C.冷戰 D.朝鮮戰爭23.從1939年秋天開始,蘇聯媒體上的德國形象從“蘇聯人民的敵人”“世界和平的破壞者”轉變為蘇聯的“友好經濟伙伴”。1941年5-6月間,蘇聯報刊上保家衛國的宣傳重現報端,蘇聯對德國的宣傳態度又開始發生了轉變,納粹德國的“敵人”形象又重新回歸。上述轉變表明( )A.英法綏靖政策破產 B.國家利益影響政治宣傳C.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D.意識形態制約外交政策24.如圖創作于1942年的美國,名稱是《被燙到屁股的日本人》。該漫畫反映了( )A.日本準備發動對美戰爭 B.日本國內反戰運動高漲C.日本對美作戰取得勝利 D.美國嘲諷日本對美宣戰25.1944年6月5日,艾森豪威爾將軍的一位海軍副官海瑞·巴徹上校記錄了一些有關“天氣預測”的幕后討論。經過一陣熱烈爭論后,艾森豪威爾終于說:“好吧!我們會采取行動。”該“行動”的作用是( )A.使二戰達到最大規模 B.成為二戰的轉折點C.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 D.標志歐洲戰事結束26.下圖所示狀況的出現與二戰期間哪一國際會議的決定有關( )A.華盛頓會議 B.開羅會議 C.雅爾塔會議 D.波茨坦會議27.二戰期間,各國文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損失。戰后,各國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傳統和發展方向,進行了一系列的文化重建和創新,也催生了許多文學、藝術和文化作品。以上材料說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A.爆發的原因 B.復雜的進程 C.戰爭的性質 D.深遠的影響28.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迫使歐洲國家都要以對待本國居民的同等條件,向美國投資者開放。這樣,美國把“遏制”共產主義的計謀與本國制造商、出口商的熱情融為一體,成了真正的受益者。這反映了馬歇爾計劃( )A.使美國獲得更多經濟利益 B.導致歐洲各國喪失了國家主權C.使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加速 D.標志著美蘇兩大軍事陣營形成29.大衛 哈伯斯塔姆在《最寒冷的冬天》中寫道:“美國對蘇聯的不信任正如同蘇聯對美國的不信任那樣根深蒂固,這種彼此間的不信任導致了進一步的惡性循環,因此在兩國中制造出更多的不信任和龐大的軍費開支。” 美蘇彼此間的不信任導致了戰時同盟關系的破裂,其標志是( )A.德國分裂 B.執行馬歇爾計劃 C.杜魯門主義出臺 D.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30.1948年6月,美國參議院關于美國對外政策新方向的范登堡決議。它規定,在持續有效的自助和互援的基礎上,以及在涉及美國國家安全的情況下,美國可以通過憲法程序,參加區域性的集體協定。這一決議意在( )A.實施馬歇爾計劃 B.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C.控制聯合國 D.確保領土和主權不受侵犯31.下圖所示的是某一時期德國版圖的情況,該圖折射的歷史現象是( )A.北約肆意東擴 B.冷戰不斷加劇C.西歐走向聯合 D.兩極格局形成32.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不僅糾集盟友發動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還深度參與利比亞戰爭、敘利亞戰爭等。又由于美國操縱北約不斷東擴,引起了俄烏軍事沖突,成為俄烏沖突的幕后推手。美國的這些做法( )A.導致了兩極格局瓦解 B.加劇了世界局勢的動蕩C.促進了全球化的發展 D.推動了殖民體系的崩潰33.如圖反映了二戰后美國經濟發展情況。據此推斷,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美國經濟發展的( )A.危機時期 B.緩慢回升時期 C.繁榮時期 D.快速下滑時期34.二戰后,美國積極拓展世界市場,應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刺激了經濟的繁榮,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90年代以后曾經進入“新經濟時代”。這一時期美國經濟的主要特征是( )A.全球化和信息化 B.區域化和壟斷化C.多極化和多元化 D.停滯趨勢明顯35.如圖為戰后美國、聯邦德國、日本就業人口分布變化示意圖。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社會結構出現了新變化 B.社會失業率高居不下C.福利國家的建立與發展 D.經濟“滯脹”現象加劇36.1959——1969年,歐洲共同體六國之間相互貿易發展迅速,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5.5%,,高于同一時期的美國。這反映了( )A.西歐經濟超過了美國 B.西歐國際地位的提高C.美國經濟進入滯漲期 D.西歐實現了聯合自強37.如圖反映了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初美、日、西歐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重(%)的變化,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美國失去超級大國地位 B.日本工業生產高速增長C.多極化世界格局已形成 D.歐洲一體化進程在加速38.英國《衛報》寫道,直到2022年8月30日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都生活在雙重現實中——在西方,不少人敬重他,稱頌他在結束冷戰、推翻鐵幕方面的歷史功績;但在俄羅斯,許多人永不原諒他,認為他的“公開性”“政治多元化”等標志性變革舉措引發社會動蕩,并成為蘇聯解體的誘因之一。材料中的“他”是( )A.斯大林 B.赫魯曉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爾巴喬夫39.美國《時代》周刊曾用幾個“十”概括東歐幾國的事態:“波蘭變化用了十年,匈牙利用了十個月,民主德國用了十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十天,而羅馬尼亞僅用了十個小時。”由此可知( )A.兩大陣營對峙完全形成 B.東歐國家實現獨立C.美蘇兩極格局走向崩潰 D.歐洲國家實現聯合40.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廣大亞非拉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一百多個國家實現了民族獨立或民族解放,在這些國家中,除了中國、朝鮮、古巴等在共產主義政黨的領導下走上了科學社會主義道路,還有40多個亞非拉國家自稱走社會主義道路或以社會主義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向。該歷史現象發生的主要原因是( )A.資本主義制度已經沒落 B.社會主義國家的革命、建設成就的強烈吸引C.殖民主義體系已然崩潰 D.社會主義是推動經濟和社會進步的唯一出路41.下列對這幅圖的解讀,正確的是( )A.非洲國界的劃分狀況體現了殖民主義的罪惡B.二戰后非洲民族解放運動從男向北發展C.到20世紀90年代末所有非洲國家才實現獨立D.“求同存異”方針推動1960年“非洲年”出現42.下面是小明同學收集的資源。據此判斷,他研究的主題是( )A.資本主義制度不斷擴展 B.民主改革浪潮洶涌澎湃C.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 D.社會主義運動空前高漲43.中美貿易摩擦開始后,許多國際企業把視線投向其他發展中國家,但這些國家嚴重缺乏發達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及港口,也沒有高效制造關鍵零部件的人才,專業知識和設備,最后這些國際企業還是需要向中國購買原材料和零部件。這表明經濟全球化( )A.進一步拉大了中美經濟差距 B.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C.是不可逆轉的歷史發展趨勢 D.迎來了更加迅猛的發展勢頭44.法國《巴黎人報》:奧巴馬和希拉里說“美國不把中國崛起視作威脅”,但在貿易摩擦、地緣政治問題上,美國又總用行動表明它正在這樣做,五角大樓更對中國軍力增長直言不諱地表達擔憂。下列國際組織中,中美兩國都加入并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是( )①聯合國 ②歐盟 ③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④世界貿易組織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5.2023年11月15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該決議呼吁在整個加沙地帶緊急實施“有足夠天數的”長時間“人道主義暫時停火”,并維持人道主義走廊“有足夠天數的”長時間開放。這說明,聯合國致力于( )A.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 B.增強區域集團實力C.促進各國市場開放 D.遏制霸權主義擴張46.“傳統的中國是被全球化擊敗的,卻也是從全球化里崛起的。大英帝國是從全球化里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國,雖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獲益國,卻呈現出冷淡全球化的傾向,因為美國開始感受到代價。”這段話旨在說明全球化( )A.對各國是機遇也是挑戰 B.給中國帶來的巨大利益C.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D.各國相互依存相互競爭47.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認識世界發展大勢,跟上時代潮流,是一個極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課題”。20世紀至今,世界政治格局出現了三次大的演變,按其形成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多極化趨勢 ②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③兩極格局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①②48.2024年3月26日,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以“亞洲與世界:共同的挑戰,共同的責任”為主題,深入分析當前亞洲 與世界面臨的挑戰與機遇,探討世界發展中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責任,發出了“團結合作、共促發展”這一代表亞洲的重要呼 聲,達成一系列重要共識。材料表明當今世界( )A.國際政治新秩序已經形成 B.美國已經失去世界霸主的地位C.當今世界,崛起的中國帶領亞洲國家起主導作用 D.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主題49.針對消費者在線上購物無法試穿的訴求,AR體感試衣系統應運而生。用戶只需進入相關程序注冊會員,即可開啟AR虛擬試衣體驗,足不出戶就能查看服裝上身效果。這種便捷方式的出現得益于( )A.生物技術的應用 B.信息技術的發展C.能源技術的開發 D.航天技術的進步50.“人類使用煤炭、石油等礦物燃料,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劇了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氣中的臭氧層可以吸收太陽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物,但化學污染破壞了臭氧層,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上述材料反映了( )A.網絡安全問題日益凸顯 B.人口過快增長激化社會矛盾C.環境惡化造成嚴重問題 D.恐怖主義嚴重威脅世界和平二、綜合題51.戰爭與和平是國際關系中最基本的兩種狀態。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斯大林在《列寧主義問題》一書中說,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主要基礎在遠東是九國公約,而在歐洲便是凡爾賽條約及其他許多條約”。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中指出:“不管是一個帝國主義聯盟去反對另一個帝國主義聯盟,還是所有帝國主義大國結成一個總聯盟,都不可避免地只會是兩次戰爭之間的‘喘息’”。材料二 羅斯福說:“假如沒有中國……日本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一直沖向中東……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夾攻,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起來,吞并埃及,切斷通過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摘自郝俠君等《中西500年比較》材料三 看待中美關系,要看大局,不能只盯著兩國之間的分歧,正所謂“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中美兩國經濟總量占世界三分之一……貿易總量占世界五分之一……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中美兩國合則兩利、斗則俱傷。——習近平1970-1974年美國對華貿易狀況的變化(單位:百萬美元)年份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總額 4.9 95.9 805.1 933.8出過 -- -- 63.5 740.2 819.1進口 -- 4.9 32.4 64.9 114.7差額 -- -4.9 31.1 675.3 704.4——楊值珍《中國開放戰略與中美關系》(1)根據材料一,結合具體史實說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是“兩次戰爭之間的‘喘息’”。(2)材料二中羅斯福評述的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哪一重大事件?并簡述這一事件的世界意義。(3)根據材料三,結合新中國成立以來中美關系的相關史實,說明“中美兩國合則兩利、斗則俱傷”。(4)綜上所述,大國關系的變化給我們哪些啟示?52.改革與一個國家發展息息相關。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856年,亞歷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貴族發表演講說,他說:“到處在謠傳,我要給農民自由,這是不公正的……但是,遺憾的是,農民和他們的地主之間存在著敵對情緒,并因此發生了許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從上面解決比從下面解決好得多。”——摘編自孫成木《俄國通史簡編》材料二 下圖為俄國糧食產量變化曲線材料三 羅斯福新政的措施項目 具體措施金融業 通過《緊急銀行法案》,對銀行業進行整頓,恢復銀行信用工業 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制定公平競爭法規,協調各個工業部門的企業活動;規定雇員有組織起來進行談判的權利,確定最低工資標準,限制工時農業 通過《農業調整法》,對全國農業生產和銷售進行調節,限制產量,穩定農產品價格以工代賑 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通過《社會保障法》,建立社會保障制度(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亞歷山大二世“給農民自由”的相關歷史事件,并分析亞歷山大二世這樣做的主觀目的。(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21年至1925年蘇俄(蘇聯)糧食產量的變化及其原因。(3)根據材料三、歸納羅斯福新政的特點。53.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對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14—1918年部分大事記時間 事件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 俄國發生十月革命;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 西歐各參戰國飽受大流感打擊,“士兵的槍已經成了拐杖”1918年9月、10月 奧匈帝國境內一系列地區宣布獨立1918年11月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材料二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次日,羅斯福致電中國:中國在英勇抵抗日本四年半(以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全面侵華為開始)之后,現在不再孤立了。12月22日丘吉爾抵達華盛頓,與羅斯福會談。1942年1月1日《聯合國家宣言》正式發表。——摘編自《<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從孤立走向聯合》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采取攻勢,導致了冷戰。美國之所以采取進攻……從政治上來說,美國政府的主要決策人極端仇視共產主義和蘇聯。從經濟角度而言,美國資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謀求世界對美國商業利益的開放。美國需要擴大海外市場以避免美國的經濟陷于停滯和難以接受的失業。——摘編自劉金質《冷戰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加快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因素。(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的背景。(3)根據材料三,概括指出美國挑起冷戰的原因。5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材料二 二戰結束后,和平發展方式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可。世界各國通過參與全球性或區域性組織來獲取實現本國繁榮所需的各種資源。我們也應看到,在當前和平方式下的發展是不均衡的。如何改變發達國家主導的發展規則,做到發展成果共享,確保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和繁榮,這是當前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1)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二戰后世界各國發展出現的新特點。(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當今世界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解決該問題的途徑。(3)綜上所述,舉例說明中國為推動世界共同發展所作的貢獻。1.D【解析】根據圖表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1913年德國的工業生產在世界的比重超過英國,1914年英國的海外殖民地面積最多,這充分體現了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從而加劇了帝國主義之間爭奪殖民地的矛盾。所以材料信息可以用來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D項正確;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于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葉,時間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特點是科學和技術的緊密結合,在圖表信息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英國光榮革命的時間是1688年,且材料未涉及英國光榮革命的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2.A【解析】根據歌詞“(德國王)吞歐洲,早在他心上,起禍端奧國儲皇,塞國少年黨,暗把他傷。滔天禍,從此開了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歌詞中提到的“德國王吞歐洲”和“奧國儲皇”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和奧匈帝國,而“塞國少年黨”則是指塞爾維亞的青年黨,這些信息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緊密相關,A項正確;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時期指的是1929年至1933年的大蕭條,與歌詞內容無關,排除B項;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主要沖突是同盟國和軸心國之間的戰爭,歌詞內容與這一時期的歷史事件不符,排除C項;美蘇冷戰對峙時期的主要特征是美蘇兩極格局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對抗,與歌詞內容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3.D【解析】據材料“讓他們開始反思, 曾經敬仰的法國也無真正自由平等可言”并結合所學可知,留法勤工儉學期間的遭遇,使得一部分中國青年知識分子和學生意識到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轉而謀求新的救國道路,客觀上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D項正確;材料本意是“反思”而非“否定”資本主義制度,排除A項; 留法勤工儉學主要是影響了青年知識分子的思想,并不能直接起到打擊和瓦解北洋軍閥統治的作用,排除B項;歐美國家仍然是這一時期中國學生留學的主要地區,排除C項。故選D項。4.D【解析】依據所學可知,第一幅海報中“一名維護資產階級的士兵”反映的是二月革命,第二幅海報中的“土地自由”“民主與共和國”是十月革命時期的口號,這體現了俄國革命發展的階段性,D項正確;沙皇專制統治極其腐敗是俄國二月革命爆發的背景,排除A項;俄國革命的目標十分明確,排除B項;圖片與俄國革命基礎逐漸壯大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5.C【解析】據材料“十月革命的勝利,為落后國家指明了發展方向”“反西方”“這個革命對往后接近一個世紀的世界歷史走向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結合所學可知,十月革命對世界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材料強調其世界影響,結合所學可知,十月革命推動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發展,C項正確;材料“這個革命對往后接近一個世紀的世界歷史走向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說明十月革命對世界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沒有體現其超越了當時生產力發展要求,排除A項;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的是巴黎公社,不是十月革命,排除B項;美蘇冷戰局面出現是在二戰后,與十月革命關系不大,排除D項。故選C項。6.C【解析】題干信息“給德國的條約共分15部分、440條,包括剝奪德國的全部殖民地,德國行政由國際聯盟管理15年,期滿后經公民投票決定歸屬,德國不得擁有飛機、坦克和火炮等重武器,德國要向戰勝國支付巨額戰爭賠款”體現了戰勝國對德國進行嚴懲,C項正確;巴黎和會是一次分贓會議,體現在各個國家參加會議都帶有一定目的性,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項;巴黎和會上,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和美國總統威爾遜操縱了和會,但題干沒有體現,排除B項;巴黎和會討論對德和約及戰后安排,排除D項。故選C項。7.B【解析】根據“1921年”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美國人在這一年召集的會議是華盛頓會議,美國成為該會議的最大受益者,B項正確;巴黎和會召開于1919年,排除A項;雅爾塔會議召開于1945年,排除C項;聯合國成立會議是1945年10月24日召開的,排除D項。故選B項。8.C【解析】根據材料“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本身包含著無法克服的矛盾。戰敗的德國不堪忍受屈辱的、苛刻的和約,一定要復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體現的是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下隱含著諸多矛盾,如戰勝國之間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等,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和平”,C項正確;“戰勝國與戰敗國矛盾尖銳”屬于表象,不屬于材料主旨,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新的世界體系隱含著諸多矛盾,如戰勝國之間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等,嚴重損害了殖民地國家的利益題干沒有涉及,排除B項;美、蘇是二戰后的雅爾塔體系的主導國家,排除D項。故選C項。9.A【解析】根據材料內容“象征‘國聯’的女子,試圖以一臂之力將‘戰爭’怪獸關在籠子里”,說明國聯無法阻擋戰爭的爆發,表達作者對國際局勢的擔憂,A項正確。國聯并未真正發揮阻止戰爭的作用,排除B項;材料強調國聯,與揭露德意法西斯野心的說法無關,排除C項;國聯無法阻擋戰爭的爆發,無法維護國際新秩序的穩定,排除D項。故選A項。10.D【解析】據題干“在一個遭受帝國主義戰爭破壞的國家里,實行余糧收集制,禁止自由貿易……不僅是維持生活和對付戰爭,而是共產主義的任務,是推進社會主義的主要門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的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我們正處于極端貧困狀態,在一個擁有工業、而且工業正在運轉的農民國家里,如果有一定數量的商品,那是可以采用實物稅和自由經營作為一種過渡辦法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的是新經濟政策,它們產生的共同影響是鞏固新生蘇維埃政權,D項正確;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是俄國二月革命的結果,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壯大無產階級的力量是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是蘇聯的兩個五年計劃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11.A【解析】根據材料“允許私營企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并以租讓制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國資本”可知,蘇俄政府重視發揮市場作用,A項正確;農業集體化也開始于20世紀20年代末,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蘇俄政府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體現政府干預經濟,排除D項。故選A項。12.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929~1938年,蘇聯經濟總量在全球所占比例有所提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8~1937年,蘇聯進行工業化建設,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蘇聯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C項正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1921年廢止,排除A項;新經濟政策實施的時間是1921年至1928年,排除B項;赫魯曉夫改革開始于1953年,排除D項。故選C項。13.C【解析】根據材料“蘇聯制度的設計用意,在于盡快將一個極落后、開發度極低的國家,早早送上工業化的大道…盡管這個制度極其缺乏效率,極其浪費,但畢竟達到了上述目標”可知,這主要從正面評價斯大林模式的,這表明該學者認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處,C項正確;材料強調斯大林模式,與新經濟政策無關,排除A項;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屬于蘇俄時期,時間不符合,排除B項;赫魯曉夫改革屬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改革,不屬于工業化道路,排除D項。故選C項。14.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沉重打擊了西方殖民體系,推動了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到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埃及的華夫脫運動和墨西哥的卡德納斯改革是這一時期突出的民族解放運動,其影響深遠,頗具特色,鞏固了民族民主運動的成果,開辟了亞非拉民族獨立解放的新時代,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埃及的華夫脫運動、墨西哥的卡德納斯改革體現了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學習主題,A項正確;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埃及的華夫脫運動屬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墨西哥位于拉丁美洲,排除B項;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埃及的華夫脫運動、墨西哥的卡德納斯改革發生在一戰后,與“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不符,排除C項;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埃及的華夫脫運動、墨西哥的卡德納斯改革屬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不屬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比如巴黎公社等,排除D項。故選A項。15.C【解析】材料中“1929年”“能給我一美元嗎”“美國”反映了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當時美國人民的生活狀況,依據已學知識可知1929—1933年爆發了世界性經濟大危機,就業工人的工資大幅度下降,人民失業,饑寒交迫,流離失所,因此出現題干中現象,C項正確;興建基礎設施并不是材料中的問題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乞討成為時尚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不能說明美國社會道德淪喪,排除D項。故選C項。16.D【解析】根據題干“1930年美國頒布《斯穆特一霍利關稅法案》,將美國關稅整體提升超過50%;為實現進出口平衡,各國政府紛紛出臺相應政策,到1934年全球工業總產值和全球貿易總量分別下降33%和66%”和所學知識可知,1929年,經濟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形成了一場規模空前的世界經濟大危機,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世界以沉重打擊,引起了資本主義各國政局的動蕩,題干體現了國際經濟環境動蕩不安,D項正確;題干體現的是制定法律后關稅提升,全球工業總產值和貿易總量下降,排除A項;題干體現的是政府出臺相應政策,進行經濟干預,經濟依然下滑,排除B項;二戰后美國確立世界經濟霸主地位,與題干時間“1930年”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7.C【解析】據圖片中“努力工作造就美國”“工程進展管理局”并結合所學可知,圖片反映了羅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賑”措施,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下,美國失業人員劇增,為了擴大就業,美國通過新建一些公共工程,為民眾提供了一些就業機會,C項正確;羅斯福新政中的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是指建立應急的救濟機構,利用過剩物資救濟失業家庭,與圖片信息不符,排除A項;失業救濟屬于社會福利保障方面,與圖片中的信息不符,排除B項;羅斯福新政中的調整農業政策是指通過《農業調整法》,對全國農業生產和銷售進行調節,限制產量,穩定農產品價格,排除D項。故選C項。18.A【解析】根據材料“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和調控”并結合所學可知,羅斯福新政放棄了自由放任政策,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使政府由傳統的“守夜人”變成了“干預者”,體現了政府職能的重大轉變,A項正確;羅斯福“新政”維護的依然是民主制度,屬于“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排除B項;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源于資本主義制度,不可能通過“新政”根除,排除C項;羅斯福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但并沒有照搬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排除D項。故選A項。19.C【解析】據所學可知,①“國會縱火案”是德國法西斯制造的慘案;②日本“百人斬”比賽是日本法西斯在侵華戰爭時期制造的,③納粹集中受難的猶太人,體現了納粹黨屠殺猶太人的史實,①②③符合題意,C項正確;④大危機下美國民眾難找工作與經濟大危機有關,排除含④的ABD項。故選C項。20.D【解析】根據材料“出現了歐洲西線戰場.北非戰場.歐洲東線戰場及遠東戰場”及所學知識可知,這些戰場都是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戰場,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德意日軸心國集團策劃發動的,D項正確;德意奧三國同盟、英法俄三國協約都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排除AB項;八國聯軍是1900—1901年由英、俄、日、美、法、德、意、奧八國所組成的派遣軍隊,它們聯合進攻清朝,逼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21.C【解析】根據題干“如圖漫畫《四人的聚會》中的分別是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德國希特勒,墻上還掛著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貝奈斯的肖像。畫面中四個人正在慶賀,大家一起干杯說道:‘好了,在我們繼續前,先要作自我犧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次會議是慕尼黑會議。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舉行會議,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參加的情況下,簽訂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割給德國的“慕尼黑協定”,作為交換德國向蘇聯進攻的條件。歷史上把這種犧牲弱小國家利益、企圖引開禍水的做法稱為綏靖政策。題干漫畫體現了大國采取犧牲小國利益來保全自己,C項正確;慕尼黑會議召開是在二戰前,不是二戰期間,排除A項;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是德國,不是這四個國家,排除B項;題干漫畫主要體現了大國采取犧牲小國利益來保全自己的綏靖政策,沒有體現出綏靖政策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排除D項。故選C項。22.B【解析】據材料“俄國和中國形成先上場的第一隊”“我們就該參加進去,做最后一擊,決定全局的勝利”并結合所學可知,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軍隊偷襲太平洋美軍基地珍珠港,重創美軍太平洋艦隊,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緊隨其后,對日宣戰的有中國、英國、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達到最大規模,因此俄國、中國先上場,美國“參加進去”的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B項正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國直到后期才參戰,并非第一隊,排除A項;冷戰在美蘇之間爆發,美國并非后來加入的,排除C項;朝鮮戰爭中俄國并非先上場的第一隊,排除D項。故選B項。23.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9年蘇聯與納粹德國在莫斯科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該條約是英法等國綏靖政策企圖禍水東引的必然結果,條約的簽署為蘇聯爭取了更多時間備戰,這一時期蘇聯媒體上德國的形象發生了變化,1941年5一6月間是蘇德戰爭的前夕,德國在西線戰事順利進行,橫掃西歐,德國下一步即將入侵蘇聯的危險日益臨近,蘇聯加強了保家衛國,防范納粹德國的“敵人”的宣傳,這些變化都體現國家利益影響政治宣傳,B項正確;1939年9月1日德軍進攻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標志著綏靖政策的破產,排除A項;1942年1月1日,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排除C項;蘇聯和納粹德國意識形始終對立,無法解釋上述轉變,排除D項。故選B項。24.D【解析】據題干“1942年的美國、日本對美作戰”和所學知識可知,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迎來了一個強大的對手美國,漫畫反映了美國嘲諷日本對美宣戰是不自量力的行動,D項正確;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日本已經發動了對美戰爭,排除A項;該漫畫嘲諷的是日本對美作戰,沒有體現日本國內的反戰運動,排除B項;漫畫開水上的字是日本對美作戰,看不出對美作戰取得了勝利,排除C項。故選D項。25.C【解析】根據題干信息“1944年6月5日”“好吧!我們會采取行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行動是指諾曼底登陸,這一行動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使德國法西斯腹背受敵,加速歐洲戰爭的結束進程,C項正確;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美國的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排除A項;1942年7月,德國集中兵力進攻蘇聯戰略重鎮斯大林格勒,次年2月,蘇軍取得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這次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排除B項;1945年5月,德國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歐洲戰事結束,排除D項。故選C項。26.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為協調盟軍行動,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雅爾塔召開會議。會議決定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戰后德國由美、英、蘇等國實行分區占領;決定戰后成立聯合國。從題干材料可以看出戰后的德國分別被美、英、法、蘇等國分區占領,C項正確;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它重新調整和確立了戰勝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排除A項;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的首腦在開羅會晤,開羅會議明確規定: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例如中國東北、臺灣和澎湖列島等,必須歸還中國,排除B項;1945年7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在波茨坦召開會議。會議重申了雅爾塔會議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國的名義發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排除D項。故選C項。27.D【解析】根據材料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明確指出二戰后各國進行了文化重建和創新,并催生了大量的文學、藝術和文化作品,這明顯反映了二戰對各國文化產生的深遠影響,D項正確;材料中并沒有提及二戰爆發的原因,而是關注于戰爭后的影響,排除A項;二戰的進程確實復雜,但材料中并沒有特別強調這一點,而是更側重于戰爭后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中并沒有明確提及二戰的性質(如正義戰爭或非正義戰爭),而是關注于文化方面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28.A【解析】材料的中心意思是美國借助遏制共產主義的名義,通過馬歇爾計劃加強了對歐洲的經濟控制,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A項正確;馬歇爾計劃加強了美國對西歐的控制,并沒有剝奪歐洲各國的主權,排除B項;二戰后歐洲一體化進程加速,但其不是材料體現的影響,排除C項;標志著美蘇兩大軍事陣營形成的是1955年華約組織的建立,排除D項。故選A項。29.C【解析】根據材料“美國對蘇聯的不信任正如同蘇聯對美國的不信任那樣根深蒂固”,再結合所學可知,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既是美國在全世界擴張勢力的宣言書,也是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發動全面冷戰的宣言書,又是冷戰全面開始的標志,C項正確;柏林墻是德國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戰的重要標志,與題干信息無直接關系,排除A項;馬歇爾計劃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為重建歐洲經濟而實施的一項經濟援助計劃,旨在幫助歐洲恢復經濟和改善民生。與題干信息無直接關系,排除B項;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這是二戰后資本主義陣營軍事上實現戰略同盟的標志,是馬歇爾計劃在軍事領域的延伸和發展,使美國得以控制歐洲聯盟的防務體系,是美國世界超級大國領導地位的標志。與題干信息無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30.B【解析】根據材料“美國可以通過憲法程序,參加區域性的集體協定”可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為了遏制蘇聯,維護其在歐洲的主導地位,聯合西歐一些國家于1949年4月4日正式成立的軍事同盟。因此,這一決議意在美國要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B項正確;馬歇爾計劃是經濟援助計劃,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聯合國,排除C項;材料是對外政策新方向,沒有涉及美國領土和主權,排除D項。故選B項。31.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圖示反映的是德國分裂,冷戰開始后,德國問題成為冷戰的焦點,美、英、法三國與蘇聯在處理德國問題上分歧擴大。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10月,在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標志著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B項正確;北約肆意東擴發生在蘇聯解體后,排除A項;20世紀50一70年代,西歐經濟持續繁榮。隨著經濟的發展,西歐國家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它們逐漸走上了聯合自強以提高國際地位的道路,排除C項;1955年,華約建立,兩極格局形成,排除D項、故選B項。32.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不僅糾集盟友發動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還深度參與利比亞戰爭、敘利亞戰爭等。”和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發動和參與的一系列戰爭,充分暴露了美國的霸權主義行徑,加劇了世界局勢的動蕩,B項正確;蘇聯的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瓦解,排除A項;現代信息技術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發展,排除C項;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此起彼伏推動了殖民體系的崩潰,排除D項。故選B項。33.C【解析】從右圖中可以看出20世紀五六十年代數值最高,這表明當時美國經濟發展處于高度繁榮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占據了廣闊的國際市場,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術成果,改進傳統工業的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和軍事工業,政府積極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創造比較有利的發展環境。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經濟持續發展,西部和南部尤其迅速,呈現一片繁榮景象,C項正確;綜合上述分析可知,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美國經濟發展處在繁榮時期,由此可排除ABD項。故選C項。34.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出現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為特征的“新經濟”,美國的經濟進一步發展,A項正確;區域化和壟斷化不是新經濟時代的主要特征,排除B項;多極化和多元化是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特點,排除C項;70年代,美國經濟停滯趨勢明顯,排除D項。故選A項。35.A【解析】根據示意圖可得出,戰后美國、聯邦德國、日本就業人口分布由農業、工業的比例高到服務業比例高轉移,從而可知社會結構出現了新變化,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各國就業分布,無法得出失業率高居不下的結論,排除B項;福利國家的建立與發展,即國家通過立法來承擔維護和增進全體國民基本福利職能的政府行為模式,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經濟“滯脹”現象,即“滯”是指經濟增長停滯,“脹”是指通貨膨,與各國就業人口分布變化關系不大,排除D項。故選A項。36.D【解析】據題干“1959——1969年,歐洲共同體六國之間相互貿易發展迅速,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5.5%,,高于同一時期的美國”并結合所學,這表明歐洲共同體成立促進了歐洲各國經濟的發展,西歐實現聯合自強,D項正確;歐洲經濟超過美國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西歐國際地位迅速提高在題干材料中沒有提及,排除B項;美國經濟進入滯漲期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排除C項;故選D項。37.B【解析】根據題干“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初美、日、西歐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重(%)的變化”可知,日本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重從1.6%上升到9.5%,由此可知,日本工業生產高速增長,B項正確;根據圖表可知,美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重仍然是第一位,因此美國沒有失去超級大國地位,排除A項;多極化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排除C項;歐洲一體化進程是指西歐國家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它們逐漸走上了聯合自強以提高國際地位的道路,題干圖表并無法直接看出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加速,排除D項。故選B項。38.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不少人敬重他,稱頌他在結束冷戰、推翻鐵幕方面的歷史功績;但在俄羅斯,許多人永不原諒他,認為他的‘公開性’‘政治多元化’等標志性變革舉措引發社會動蕩,并成為蘇聯解體的誘因之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他”是戈爾巴喬夫,蘇聯最后一位領導人,他在位期間改革,成為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D項正確;斯大林領導的蘇聯的工業化建設和衛國戰爭,1953年去世,排除A項;斯大林去世后,赫魯曉夫成為蘇聯的領導人,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B項;勃列日涅夫執政期間,對當時的蘇聯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注重發展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39.C【解析】根據題干“波蘭變化用了十年,匈牙利用了十個月,民主德國用了十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十天,而羅馬尼亞僅用了十個小時。”和所學知識可知,從1989年下半年開始,東歐國家共產黨紛紛喪失執政地位,國家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東歐幾國的事態”指的是東歐劇變,隨著東歐劇變,美蘇兩極格局走向崩潰,C項正確;兩大陣營對峙完全形成是1955年華約組織的成立,排除A項;東歐國家本就是主權國家,劇變是改變社會性質,與獨立無關,排除B項;歐共體以及歐盟讓歐洲國家實現聯合,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40.B【解析】根據題干“一百多個國家實現了民族獨立或民族解放,在這些國家中,除了中國、朝鮮、古巴等在共產主義政黨的領導下走上了科學社會主義道路,還有40多個亞非拉國家自稱走社會主義道路或以社會主義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向。”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中國、朝鮮、古巴等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尤其是我國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取得的成就,值得它國學習和借鑒,B項正確;資本主義制度已經沒落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1990年,納米比亞的獨立宣告殖民主義體崩潰,排除C項;社會主義是推動經濟和社會進步的唯一出路,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B項。41.A【解析】根據材料圖可知,很多非洲國家的國界十分平直,不少是按照經緯線劃分的,這是歐洲殖民者之前瓜分非洲的產物,體現了殖民主義的罪惡,A項正確;根據材料無法體現二戰后非洲民族解放運動從南向北發展,排除B項;1990年,非洲大陸最后一塊殖民地獨立,不是90年代末,排除C項;1955年,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和1960年“非洲年”出現的關系不大,排除D項。故選A項。42.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0年—1930甘地領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被稱為“圣雄”;1959年,卡斯特羅領導古巴革命推翻了美國扶植傀儡政權;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可見該同學研究的主題是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C項正確;資本主義制度不斷擴展包括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等,與題干材料無關,排除A項;世界民主化浪潮主要是向西方自由民主的轉化、發展、鞏固和深化,題干中提到的是民族解放運動,不是民主改革,排除B項;二戰后,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空前高漲,最終實現了由一國到多國的發展,與題干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43.C【解析】根據所學和材料“但這些國家嚴重缺乏發達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及港口,也沒有高效制造關鍵零部件的人才,專業知識和設備,最后這些國際企業還是需要向中國購買原材料和零部件”可知,已經不在中國的企業還必須依賴中國市場,這體現出,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發展趨勢,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中美經濟差距,中國經濟的發展而不是經濟全球化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目前經濟全球化遭受波折但趨勢不變,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44.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聯合國是當今世界影響最大的國際組織,中美都是其創始國,并在該組織中發揮著重要作用;②歐盟是歐洲一體化組織,中美都不是其成員國;③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是亞太地區最具影響的經濟合作官方論壇,中美都是其成員國;④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中美都是其成員國。因此①③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②不符合題意,ABD選項中都包含②,排除ABD項。故選C項。45.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2023年11月15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該決議呼吁在整個加沙地帶緊急實施‘有足夠天數的’長時間‘人道主義暫時停火’,并維持人道主義走廊‘有足夠天數的’長時間開放。”可知,聯合國致力于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A項正確;北美自由貿易區是增強區域集團實力,聯合國是致力于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排除B項;世界貿易組織是促進各國市場開放,排除C項;題干強調聯合國致力于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與遏制霸權主義擴張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46.A【解析】根據材料“傳統的中國是被全球化擊敗的,卻也是從全球化里崛起的。大英帝國是從全球化里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分析可知中國和英國面對全球化機遇帶來不同的結果,說明全球化對各國是機遇也是挑戰,A項正確;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帶來挑戰,排除B項;經濟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材料側重辯證分析全球化,排除C項;材料強調全球化對各國的挑戰和機遇,沒有反映國家之間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47.C【解析】結合所學可知,一戰后,列強通過召開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二戰后,美蘇由戰時同盟走向分裂,實行冷戰政策,北約和華約的建立,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終結,世界出現“一超多強”局面,世界向多極化加速發展。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為:②③①,C項正確;ABD項順序錯誤,排除ABD項。故選C項。48.D【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亞洲與世界:共同的挑戰,共同的責任”和所學可知,雖然當時世界局勢變幻莫測,但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D項正確;世界格局多極化是如今的發展趨勢,但國際政治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A項;美國如今依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強國,是世界霸主,排除B項;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但材料無法體現崛起的中國帶領亞洲國家發揮主導作用,排除C項。故選D項。49.B【解析】根據材料“用戶只需進入相關程序注冊會員,即可開啟AR虛擬試衣體驗,足不出戶就能查看服裝上身效果”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信息技術促進了購物方式的變化,說明這一便捷方式的出現依賴于信息技術的發展,B項正確。生物技術的應用表現在基因工程等方面,排除A項;能源技術的開發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航天技術的進步表現在載人航天等方面,排除D項。故選B項。50.C【解析】根據題干“人類使用煤炭、石油等礦物燃料,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劇了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展示的是人類的一系列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威脅到人類的生存,C項正確;網絡安全問題日益凸顯與題干提及的環境問題無關,排除A項;題干表述環境的變化沒有體現人口增長所帶來的社會矛盾,排除B項;恐怖主義威脅世界和平與題干主旨環境的變化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51.(1)說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戰勝國妥協分贓的產物,如巴黎和會上通過的《凡爾賽條約》列強無視中國正當要求,將德國在中國山東權益全部轉給日本,激起了中國人民極大憤慨,引發了五四運動;協約國與德國等戰敗國相繼簽訂的一系列條約構成的“凡爾賽體系”,是戰勝國對戰敗國的宰割和掠奪;華盛頓會議上簽訂的《九國公約》表面上尊重中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但實際上肯定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地位,使中國回到了被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雖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之間的關系,但它沒能根除它們之間的矛盾,為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2)事件:中國的抗日戰爭。意義: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的抗戰牽制了日軍的主力,從而有利地配合了美、英等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與日軍的作戰;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3)說明:建國初期,中美敵對,抗美援朝戰爭使中國失去了解決臺灣問題的最佳時機;耗費了我國國力,延緩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步伐;也給美國人民帶來災難,牽制了美國的國力,影響了美國的國際地位和形象;70年代尼克松訪華以后,中美經貿關系出現了零的突破并逐步發展起來;也促進了兩國在科技、文化、旅游、體育等方面的交流與發展;中美建交促進了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繁榮等。(4)啟示:大國關系的根本出發點是維護國家利益;弱國無外交,中國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綜合國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堅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國家間和則兩利,斗則俱傷等。【解析】(1)說明:根據材料一“不管是一個帝國主義聯盟去反對另一個帝國主義聯盟,還是所有帝國主義大國結成一個總聯盟,都不可避免地只會是兩次戰爭之間的‘喘息’”并結合所學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性質和影響可知,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戰勝國妥協分贓的產物,如巴黎和會上通過的《凡爾賽條約》列強無視中國正當要求,將德國在中國山東權益全部轉給日本,激起了中國人民極大憤慨,引發了五四運動;協約國與德國等戰敗國相繼簽訂的一系列條約構成的“凡爾賽體系”,是戰勝國對戰敗國的宰割和掠奪;華盛頓會議上簽訂的《九國公約》表面上尊重中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但實際上肯定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地位,使中國回到了被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雖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之間的關系,但它沒能根除它們之間的矛盾,為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2)事件:根據材料二“假如沒有中國……日本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一直沖向中東……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夾攻,在近東會師”并結合所學抗日戰爭的影響可知,羅斯福描述的是中國的抗日戰爭。意義:結合所學抗日戰爭的意義可知,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的抗戰牽制了日軍的主力,從而有利地配合了美、英等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與日軍的作戰;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3)說明:根據材料三“中美兩國經濟總量占世界三分之一……貿易總量占世界五分之一……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中美兩國合則兩利、斗則俱傷”并結合所學建國初期的中美關系和20世紀70年代的中美關系可知,建國初期,中美敵對,抗美援朝戰爭使中國失去了解決臺灣問題的最佳時機;耗費了我國國力,延緩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步伐;也給美國人民帶來災難,牽制了美國的國力,影響了美國的國際地位和形象;70年代尼克松訪華以后,中美經貿關系出現了零的突破并逐步發展起來;也促進了兩國在科技、文化、旅游、體育等方面的交流與發展;中美建交促進了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繁榮等。(4)啟示:根據上述材料涉及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抗日戰爭、中美關系等知識,從國家利益、國家實力、尊重、平等、和平等角度進行分析,例如大國關系的根本出發點是維護國家利益;弱國無外交,中國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綜合國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堅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國家間和則兩利,斗則俱傷等。52.(1)事件: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目的:鞏固政權(或維護沙皇的專制統治)。(2)變化:迅速增長。原因:新經濟政策的推行。(3)特點:使用法律手段;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力。【解析】(1)事件:根據材料一“1856年”“亞歷山大二世”“從上面解決比從下面解決好得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開始進行改革,這次改革被稱為“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目的:根據材料“農民和他們的地主之間存在著敵對情緒”“發生了許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從上面解決比從下面解決好得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亞歷山大二世認為,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為了保護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到的一切都做到了,所以改革的主觀目的是鞏固政權(或維護沙皇的專制統治)。(2)變化:根據材料二示意圖1921年23.13億普特,1923年34.55億普特,1925年44.24億普特可知,1921年至1925年蘇俄(蘇聯)糧食產量迅速增長。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1年春,蘇維埃政府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該政策包括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等,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促進了生產的恢復和發展(3)特點:根據材料三“《緊急銀行法案》”“《全國工業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