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中考歷史復習全力沖刺全力沖刺一:回歸教材夯基礎3.中國現代史 高頻考點速記與臨陣備考主題線索:(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現代史概述中國現代史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敘述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進行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程,展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現代史知識架構中國現代史規律總結中國現代史考點速記中國現代史的四個階段(1)1949年我國建立起來的是新民主主義社會,這是一個過渡性質的社會,一直持續到1956年底;(2)1956年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1956—1966年是十年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3)1966—1976年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時期;(4)1978年以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考點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背記要點:政協會議;開國大典。背記提示: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學習延伸:理解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含義。【考點速記】1)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開國大典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現代史 的開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的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2)政治協商會議制度: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1)內容: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作用);(2)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決定改北平為北京,(3)作為新中國的首都;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以五星紅旗為國旗;采用公元紀年;(4)決定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2)意義: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考點拓展】1.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2.中國近現代重要開端類事件時間 1840—1842年 19世紀60—90年代中期 1919年 1949年 1978年事件 鴉片戰爭 洋務運動 五四運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開端的內涵 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 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 折點 中國現代史的開端,開辟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 考點2.鞏固新政權背記要點:恢復經濟和社會改造;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背記提示:了解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人民建設新社會新國家和駕馭建國初期復雜局勢的能力。【考點速記】1)抗美援朝(1950.10---1953.7):(1)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2)性質:反侵略的正義戰爭。(3)軍隊:中國人民志愿軍;總司令:彭德懷(4)英雄人物:黃繼光——上甘嶺戰役為了掩護戰友前進,他用身軀堵住了敵人的槍口;邱少云——為了保證戰斗的勝利和戰友的安全,在大火燒身的情況下嚴守潛伏紀律,直至壯烈犧牲。(5)結果: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6)意義: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新中國的建設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7)抗美援朝精神: 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國際主義精神,被譽為“最可愛的人”。2)土地改革:(1)開始標志: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2)意義:它徹底摧毀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發展;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考點拓展】新中國為什么要進行土地改革?(1)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仍然維持封建土地制度,這種制度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土地改革之前,在農村占農戶總數不到7%的地主、富農,占有總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國農戶57%以上的貧農、雇農,僅占有耕地總數的14%,處于無地少地狀態。這種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使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2)新中國成立后,占全國3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考點3.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背記要點: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社會主義工業化;“三大改造”。背記提示:了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為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建設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奠定了初步的堅實基礎。【考點速記】1)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2)“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含義:三大改造指的是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2)改造途徑:對農業、手工業改造途徑是走合作化、集體化道路(參加生產合作社)。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途徑是通過贖買政策,實行公私合營。(3)意義: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這次大會的召開,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它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考點拓展】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的條件有哪些?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廣大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②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新中國發展經濟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③土地改革的完成為我國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蘇聯第一個同我國建立了外交關系2.為什么第一個五年計劃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①我國工業基礎特別是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②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帝國主義的孤立、威脅和包圍,需要發展重工業以加強國防力量。③受到蘇聯建設經驗的影響。④中國人民迫切要求改變落后面貌。3.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和平贖買政策的原因與作用。(1)原因:①民族資本家歷史上反帝反封建,支持中國革命;②資本家也擁護社會主義改造;③資本家有管理經驗,社會主義建設需要這樣的人才。(2)作用:①減少了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改造的阻力,使資本家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有利于把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逐步收歸國有;②這一政策為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找到了一條和平過渡的道路。4.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一五”計劃、三大改造之間的關系5.全國人大會議與政治協商會議的區別比較項 全國人大會議 政治協商會議性質 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機構職能 行使國家立法權等,決定國家大事 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成立 成立于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 成立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代行全國人大職權考點4.在探索中曲折發展、“文化大革命”、建設成就和奮斗精神背記要點:中共八大;“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八字方針;全國動亂;獨立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建立;艱苦創業的先進人物;為人民服務的社會風尚。背記提示: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嚴重失誤;了解“文化大革命”是一場在“以階級斗爭為綱”錯誤指導下造成的嚴重災難。學習延伸:初步分析在經濟建設方面急于求成的原因。【考點速記】1).中共八大:1956年,在北京召開,主要內容:①大會分析了我國形勢的新變化,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生產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前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意義:中國開始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2)“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根本原因:“左”的錯誤。(2)主要標志: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3)后果:它們是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上的一次嚴重失誤。(4)啟示:經濟建設要立足于基本國情,實事求是,遵循客觀經濟規律。2)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時期的模范人物 :(艱苦奮斗的精神)大慶石油工人“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的好戰士雷鋒。3)“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1)形成林彪、江青兩大反革命集團,民主與法制蕩然無存。國家主席劉少奇被迫害致死是“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2)結束標志: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3)危害: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損失。(4)主要教訓:反對個人崇拜,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考點拓展】1.黨的歷史上兩次嚴重的“左”傾錯誤:①博古、李德的“左”傾錯誤,導致紅軍被迫長征,直到遵義會議才得以糾正;②“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導致國民經濟遭到嚴重損失,拉大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糾正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考點5.鄧小平與改革開放背記要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從農村轉向城市;經濟特區的設立;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背記提示:初步了解鄧小平對中國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了解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學習延伸:初步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考點速記】1)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底在北京召開)(1)會議內容:思想上確立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政治上做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組織上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2)意義: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重點背記】如何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從黨的指導思想看,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改變了長期以來“左”的思想路線。從黨的工作重心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代替“以階級斗爭為綱”。從經濟體制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開始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從發展動力上看,以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為目的改革開放取代了關起門來搞建設的發展模式。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首創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包產到戶、自負盈虧),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3)經濟特區:(1)創建:1980年,我國決定在深圳(窗口城市)、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發展:1988年,又增設海南經濟特區(海南省),1990年上海浦東開發區建立,中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區域——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的格局。(2)作用:設立經濟特區,對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4)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1)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2)中共十三大,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改。(3)1992年初,鄧小平的南方談話,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4)1997年,黨的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提出:199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作用: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對現代化建設具有推動作用,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6).歸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歷程7).中國夢的基本內涵: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必考實現中國夢的途徑: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實質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8).“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9).新發展理念:提出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形成平衡發展結構,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合作共贏,增進人民福祉。)★★★★必考【考點拓展】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為何首先從農村開始?①現狀: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多,農村生產力水平低,農業是改變中國落后面貌的關鍵。②地位:農業為本,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③體制:人民公社的弊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壓抑,農業生產發展緩慢。2.對實行對外開放認識:(1)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我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2)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3)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4)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3.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①總依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②總布局:五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布局);③總任務: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4.20世紀以來中國的理論探索和實踐①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②中共七大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它是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③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成為指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光輝旗幟。5.為什么說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遺產,是他帶領黨和中國人民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他創立的鄧小平理論。這一理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6.中國共產黨歷史使命的轉變考點6.維護民族團結背記要點:民族區域自治;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背記提示:初步理解民族區域自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榮。【考點速記】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2)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歷史意義?①實行民族區域自治,體現了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權利的精神②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③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奠定基礎。3)黨和國家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采取的措施有哪些?①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②促進經濟發展;③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④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⑤興邊富民考點7.祖國和平統一背記要點:“一國兩制”;香港、澳門的回歸;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背記提示:理解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心愿。學習延伸:了解香港回歸的歷史過程。【考點速記】1.“一國兩制”與香港、澳門回歸“一國兩制”①提出:鄧小平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一國兩制最先是針對臺灣問題提出來的。②含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③實踐:成功運用于香港、澳門的回歸。(2)中國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從英國手中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從葡萄牙手中收回澳門。(3)香港、澳門、臺灣問題,雖然都屬于歷史遺留問題,但香港問題、澳門問題屬于殖民主義時代的遺留問題,是主權外交問題,而臺灣問題屬于中國內政問題。(4)一國兩制的前提是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一國兩制的適用范圍是臺灣、香港和澳門。2.、新時代推進祖國完全統一的方略(1).歷史性會面:2015年11月,總書記同臺灣方面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習馬會內容:雙方就進一步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交換了意見。歷史意義: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2).最大現實威脅:“臺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人民解放軍多次在臺灣周邊海域組織實戰化演練,展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臺獨”的堅強決心和強大能力,有力維護臺海和平穩定。(3).2022年發布的《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全面闡述了新時代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指明了對臺工作方向。白皮書強調,我們愿繼續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4).中共二十大進一步強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是實現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對兩岸同胞和中華民族最有利。我們堅持團結廣大臺灣同胞,堅定支持島內愛國統一力量,共同把握歷史大勢,堅守民族大義,堅定反“獨”促統。3.海峽兩岸統一的有利因素:①歷史因素: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一部分 根本因素:海峽兩岸同根同源。②思想指導:“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基本方針的正確指導。③香港、澳門的回歸,提供了成功的范例;④物質基礎: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以及國際影響力的加大。⑤現實因素:兩岸經濟文化交往的日益密切,祖國統一是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⑥法律依據:《反分裂國家法》的制定,“一個中國”的原則得到聯合國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承認4.海峽兩岸統一的不利因素:①臺獨分裂勢力的存在 ②國際反華勢力的干涉【考點拓展】從臺灣與祖國大陸的三次分離,兩次回歸的史實,談談你對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的認識史實:①第一次分離:明朝末年,荷蘭殖民者侵占我國臺灣。②第一次回歸: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1684年清政府設臺灣府,1885年清政府設臺灣省,加強對臺灣的管轄③第二次分離:1895年日本通過中日《馬關條約》割占臺灣。④第二次回歸: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回到祖國懷抱。⑤第三次分離:1949年,南京國民政府垮臺,蔣介石逃往臺灣,造成臺灣與大陸分離至今。認識: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1)臺灣自古以來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實現海峽兩岸統一,是全國人民的共同心愿。(3)“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對臺基本方針。(4)港澳回歸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成功經驗。(5)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考點8.鋼鐵長城背記要點:了解我國陸軍、海軍、空軍發展的史實,了解導彈部隊的建立和發展。背記提示:認識科技強軍的重要性,理解國防和軍隊建設對國家發展的重要作用。【考點速記】1).1949年4月23日,建國前夕,中國人民海軍成立;第一支海軍部隊是華東軍區海軍。2).1949年11月11日,中國人民空軍成立。3).1966年,第二炮兵部隊成立;2015年,更名為火箭軍。4).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科技強軍戰略確立。科技強軍是國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考點拓展】為什么舊中國有海無防,而新中國的海軍能夠保衛祖國的海疆?縱觀海軍的發展史,舊中國基本上是有海無防。盡管洋務派建立過近代海軍,但腐朽的封建王朝出于維護統治的需要,對外奉行妥協政策,海軍不具備保衛祖國海疆的能力。而新中國推翻了三座大山,實現了民族獨立和解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有強大的國力做后盾,自行研制新型武器裝備的能力大大加強,從而使中國海軍的國防能力大為提高。考點9.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背記要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國重返聯合國;全方位外交。背記提示:理解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學習延伸:初步了解當代中國的國際地位。【考點速記】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3年底,我國政府同印度政府就兩國在中國西藏地區的關系問題進行談判。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第二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在三國總理的積極倡導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2)萬隆會議: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召開的萬隆會議,是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方針,促進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3)我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4)中美建交:(1)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標志著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2)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考點拓展】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什么會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促進了亞洲及世界各國對于新中國的了解,對中國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和包圍,結成新的國際統一戰線是極其有利的。(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策劃的強權外交、“實力政策”是一個勇敢挑戰。(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和倡導,為國際間和平解決爭端提供了規范,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謀求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基礎。2.如何認識萬隆會議上亞非各國的“同”與“異"?萬隆會議鑄就的萬隆精神是什么?“同”:歷史遭遇相同一曾經受到殖民主義的壓迫;歷史任務相同一發展民族經濟,維護民族獨立,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異”,社會制度不同;建設道路不同。萬隆精神:亞非各國人民團結一致、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增強各國人民友誼的精神。3.新中國走向世界舞臺,打開外交工作新局面原因與啟示?(1)新中國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前提)(2)中國綜合國力增強了,國際地位提高了(根本原因) ,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3)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針對國際形勢的變化,采取積極靈活的外交政策等感想:(1)弱國無外交,民族獨立是外交的前提 (2)綜合國力是外交的后盾和保障,只有不斷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和提高國際地位,才能推動國際關系進一步改善,為開展對外交流、發展對外貿易,創造了有利條件(3)只有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貫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創設良好的和平環境,才能發展自己等。考點10.科教興國背記要點:兩彈一星與航天技術;雜交水稻;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普及義務教育。背記提示:初步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學習延伸:初步理解教育與國家現代化的關系。【考點速記】“兩彈一星”和雜交水稻(1)兩彈一星:①含義:核彈、導彈,以及人造地球衛星②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③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④鄧稼先被稱為“兩彈元勛”。(2)雜交水稻的培育: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他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考點拓展】1.新中國科技迅速發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1)黨中央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2)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3)廣大科研工作者的熱情投入和刻苦鉆研。(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5)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6)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為科技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2.“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對我國的影響。(1)“兩彈一星”鑄就了共和國的核盾牌,奠定了我國國防安全的基石,給我國的發展創造了一個相對和平、有利的國際戰略環境。(2)“兩彈一星”深刻影響著國際戰略格局演變,塑造了中國嶄新的大國形象。(3)“兩彈一星”對我國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對振奮中華民族的拼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考點11.改善國計民生背記要點:衣食住行水平不斷提高;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大發展。背記提示:從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了解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考點速記】社會生活:(1)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提高了質量,豐富了生活,改善了條件,提高了生活水平。(2)啟示:堅持改革開放是國家發展的必由之路。1、過渡時期(1949-1956):2、社會主義探索時期(1956-1976):3、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以來):4、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土地政策:5、現代中國對外關系:6、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里程碑:7.我國國防科技成就8.中國的民族政策9.走向世界的中國技術10.近代以來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11.糧食問題上的應對方案中國現代史考點檢測一、選擇題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一致同意以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政治基礎,并制定以下的共同綱領。”材料表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A.宣布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B.規定我國實行民主集中制C.明確了新中國的國家性質 D.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2.照片承載了豐富的信息,見證了偉大的歷史。下面對該圖的解說最恰當的是( )A.標志政治協商制度的建立 B.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C.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D.西藏和平解放實現大團結3.著名學者任繼愈曾經很感慨地寫道:“只有歷盡災難、飽受列強欺凌的中國人,才有刻骨銘心的‘翻身感’,這種感覺是之后成長起來的青年無法體會得到的,他們認為中國本來就是這樣”。“這種感覺”出現是主要由于( )A.新中國的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土地改革完成 D.一五計劃實施4.“中國人用簡陋的武器,憑借他們的獨創性、戰士的勇敢,在朝鮮半島與美國人平分秋色。戰爭結束后,世界各國不得不正視這個正在緩緩升起的東方大國,”材料論述的這一事件( )A.使中國贏得了民族獨立 B.改變了中國貧弱的國力C.使人民真正地當家做主 D.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5.階級是按照人們在歷史上一定的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不同地位而劃分的,歷史上長期奴役剝削民眾的“地主”階級在我國早已被消滅。使“地主”階級退出歷史舞臺的變革是( )A.三大改造 B.“大躍進”運動 C.土地改革 D.“文化大革命”6.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巨大的建設成就。以下“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鞍山大型軋鋼廠 武漢長江大橋 中國制造的第一批噴氣式殲擊機A.“一五計劃”的實施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C.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7.1953年12月,新中國進行了全國規模的基層選舉,選舉地區的人口為5.7億。全國各地共選出500多萬名基層人大代表,選舉產生了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這些舉措,有利于建立( )A.政治協商會議制度 B.獨立自主外交政策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基層居民自治制度8.漂浮在液體中的物體,當其自身重力小于浮力時,就會上浮,反之則會下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出現下圖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 )A.三大改造 B.土地改革 C.“一五”計劃 D.“大躍進”運動9.這次大會最重要的課題,是要對當前國內形勢作出科學分析,對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作出明確判斷,并據此規定黨和全國人民在新形勢下的主要任務。材料中的“這次大會”是()A.七千人大會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大10.與下面統計圖中③段趨勢相關的史實是(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大躍進” D.“文化大革命”11.在三年困難時期,安徽一些地區的農民自發搞“包產到戶”,1961年安徽省委在調查后進行了試點和推廣。甘肅、浙江、四川也進行了自己的農業生產責任制,普遍增產,效果很好。此材料反映出地方政府( )A.對經濟體制改革的有益探索 B.徹底糾正農村左傾錯誤C.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沒有貫徹執行八字方針12.如圖中的人物體現的共同時代精神是( )A.艱苦奮斗、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 B.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勤政精神C.國際共產主義、英雄主義精神 D.勇于改革、不斷進取的創新精神13.“文化大革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0多億元,職工平均工資下降49%,農民平均收入沒有增加,許多農民甚至連溫飽都難以保證。材料反映“文革”的重大危害是( )A.知識分子遭到迫害 B.民主和法制遭到踐踏C.各級政府機構癱瘓 D.國民經濟遭受重大損失14.鄧小平曾說:“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搞一兩年看,對了,放開(繼續搞);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這段話體現的思想理念是( )A.團結一致向前看 B.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C.尊重客觀規律 D.人類命運共同體15.“它是一個光輝的起點,它開啟了一個歷史新時期,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嚴重的挫折中重新奮起,標志著社會主義中國將逐步告別貧窮和落后,走向繁榮和富強。”這里所說的“它”是指( )A.遵義會議召開 B.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C.三大改造完成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16.《中國共產黨簡史》中說,改革帶來了供給能力的提升和物質的豐富,我國全面放開了糧食購銷的價格和經營。至此,我國取消了糧票,百姓生活曾經離不開的糧票、油票等各種票證進入歷史博物館。材料主要反映了( )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的推廣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C.取消農業稅推行強農惠農富農政策 D.我國加入了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17.1981年《人民日報》發表文章《一場關于承包魚塘的爭論》并開辟專欄,圍繞怎樣看待廣東農民陳志雄承包魚塘問題展開了長達幾個月的全國大討論。1982年廣東省農業委員會肯定了因地制宜搞好漁業生產責任制的做法。此事件的討論( )A.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 B.加速城市經濟體制改革C.有利于人們思想的解放 D.增強了國有企業的活力18.讀下圖。該漫畫可用于說明( )A.社會主義三大改造順利完成 B.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 D.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19.在社會主義國家,劃出一塊地方來引進外資發展經濟,是前無古人的,為統一全黨認識,為避免重大失誤,就要摸著石頭過河,就要有殺出一條血路來的勇氣和膽略。材料評述的是( )A.鄉鎮企業的創辦 B.國企改革的進行C.經濟特區的創建 D.全方位對外開放20.從下面的示意圖可以獲取的有效信息是( )A.中國實現工業化 B.國企改革加快推進C.鄧小平理論形成 D.對外開放不斷擴大21.國家統計局報告中曾經寫到:,隨著我國參與國際經濟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對外貿易增長迅速,連上新臺階,這一階段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最快的時期。2001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突破5000億美元,2004年突破1萬億美元,2007年又一舉突破2萬億美元。這一高速發展階段開始的標志性事件是( )A.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決策 B.開放大批沿海開放城市C.開放局面由沿海到內地 D.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2.中共十三大被稱為“前進的里程碑”。它指出“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現在所處的歷史階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是我們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和政策的根本依據。”據此可知,該會議明確提出了( )A.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B.“三個代表”重要思想C.“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D.“四個全面”戰略布局23.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遇到問題的時候,共產黨人都能找到正確的判斷標準。在下圖所示過程中力挽狂瀾的關鍵人物是( )A.毛澤東 B.江澤民 C.鄧小平 D.習近平24.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先后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些思想理論都( )A.指導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B.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C.為反帝反封建提供理論武器 D.推動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25.中國夢關乎著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凝聚了中國人民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憧憬和期待,它是整個中華民族不斷追求的夢想,是億萬人民世代相傳的夙愿,每個中國人都是中國夢的參與者、創造者。中國夢將在何時實現( )A.中國共產黨成立150年時 B.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50年時C.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 D.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26.“新質生產力”,成為2024年全國兩會熱議的關鍵詞,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關鍵是( )A.以民為本 B.對外開放 C.依法治國 D.科技創新27.習近平在談及我國某一政治制度時指出:它既保證了國家團結統一,又實現了各民族共同當家做主;它在加強民族平等團結、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據此可知,該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一國兩制”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D.基層群眾自治制度28.2019年版第五套人民幣50元的背面,在錢幣的右上角印有漢語拼音、蒙古族文字、藏族文字、維吾爾族文字和壯族文字。這體現了( )A.民族共同繁榮 B.民族區域自治 C.民族文化搶救 D.民族地區支援29.數據往往蘊含著重要的信息,對比如圖中1997年和2021年的數據,此數據的變化主要得益于( )香港與內地貿易額(億美元)A.社會主義制度的實行 B.新型民族關系的推動C.“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 D.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30.1982年9月,鄧小平在北京與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就香港問題進行談判。你認為此次談判中,鄧小平最可能使用到的語句是( )A.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B.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C.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D.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31.2024年4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京會見馬英九一行。“中華民族一路走來,書寫了海峽兩岸不可分割的歷史,鐫刻著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史實。”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基礎是( )A.民族區域自治 B.“九二共識”C.人民民主專政 D.“一國兩制”32.據下面內容判斷,其主題是( )①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閱兵 ②殲-20戰機升空③地空導彈實彈發射 ④“遼寧艦”“山東艦”航母A.“一國兩制”、港澳回歸 B.科技強軍、鋼鐵長城C.民族團結、共同繁榮 D.社會生活,日新月異3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包含4個‘互’字、1個‘共’字,既代表亞洲國家對國際關系的新期待,也體現各國權利、義務、責任相統一的國際法治精神。”這表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A.有利于推動國與國之間關系良性發展 B.打開了新中國外交的新局面C.促進萬隆會議的圓滿成功 D.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34.周恩來在某次國際會議的發言中說:“我們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亞非國家應撇開政治分歧,加強團結,為會議的成功而努力。”在這次會議上,中國( )A.確立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加強了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系C.取消了帝國主義在華特權 D.沖破了美國對中國的外交孤立35.照片能在一定程度上記錄歷史。下圖是中國外交史上著名的照片《喬的笑》。1971年11月15日,一個記者眼疾手快按下快門,很快,《喬的笑》就出現在了《紐約時報》的頭版頭條。據此判斷,照片中喬冠華大笑是因為(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B.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C.中美、中日兩國正式建交 D.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36.1979年1月2日,可口可樂與中國糧油集團簽署合同,獲準向中國出售第一批瓶裝可口可樂,并在中國設廠裝瓶裝罐。北京裝瓶廠投產后,為了盡快打開市場,可口可樂總公司開始協助北京分公司搞促銷,一時間人潮如涌,可口可樂公司在中國的年銷售額從零開始逐漸猛增。可口可樂能成功進入中國主要得益于下列哪個因素( )A.中國人民的強烈需求 B.品牌方營銷策略的成功C.中美關系逐漸正常化 D.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37.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會議的主題是( )①新世紀,新挑戰②求同存異③和平共處④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38.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于3月28日在海南博鰲開幕。此次年會以“亞洲與世界:共同的挑戰,共同的責任”為主題。與這一主題對應的中國外交工作是( )A.致力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 B.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經濟合作C.改善和發展與周邊國家友好關系 D.積極發展與歐盟國家的關系39.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相繼研制出原子彈和氫彈,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恢復在聯合國的法席位。取得以上成就的根本條件是( )A.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 B.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C.美國放寬對中國的壓制 D.中蘇關系惡化使得中西方關系改善40.2023年我國互聯網發展穩中有進。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9.15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6967萬人,增速為8.2%,助力網上零售額連續11年穩居全球第一。材料說明( )A.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B.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改善了人們生活C.科技發展帶來生活方式的變化 D.中國互聯網起步較晚二、綜合題41.某校在組織“我愛家鄉,我愛遼寧”的知識問答競賽。請你來參與答題。【國殤之痛】材料一 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并以此為借口,突然襲擊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沈陽城,于次日清晨占領沈陽。——根據統編歷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整理(1)材料一中描述的是什么歷史事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該事件的影響。【保家衛國】材料二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 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 材料三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2)從以上兩則材料中選出發生在遼寧周圍的歷史事件,并進行介紹。(要求:標注事件名稱,并從結果、影響兩個角度作答)【工業搖籃】材料四 “一五”計劃時期,新中國156個重大項目中24個落在遼寧,全國17%的原煤、27%的發電、60%的鋼產自遼寧,1000多個新中國工業史上的“第一”都誕生在遼寧,因此遼寧也有“新中國工業的搖籃”“共和國長子”的美譽。(3)結合材料四及所學知識,寫出“一五”計劃期間遼寧省取得的成就。(寫出兩點即可)42.數據是史料的表現形式之一,是歷史研究的重要依據和支撐。依據下列數據,回答問題。材料一 1913—1920年各國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年份 英本土 法 德 日 其他1913 11.6 4.7 4.7 19.0 15.91918 7.2 3.1 — 38.7 11.21920 13.6 2.0 0.6 28.5 16.5——摘編自孫玉琴《中國對外貿易史》(第二冊)材料二——摘編自《中國統計摘要(2009)》(1)從材料一中提取一項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2)根據材料二,概括1978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趨勢。并對其進行合理解釋。(3)依據上述數據史料,談談你從中國近現代對外貿易發展中得到的認識。4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巴黎和會于1919年1月18日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開幕,參加和會的有二十多個國家的一千多個代表。威爾遜不是說“應該廢除秘密外交”嗎?人們在巴黎和會上看到的卻恰恰是地道的“秘密外交”。會中一切重大問題都由美、英、法、意四國首腦和外交部長以及日本兩個特別代表組成的“十人會議”閉門商議決定,決定后再沒有商量余地。……顧維鈞在《回憶錄》中寫道:“以前我們也曾想過最終方案可能不會太好,但卻不曾料到結果竟是如此之慘。至于日本,則是如愿以償。”——摘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材料二時期 概況1949—1978年 ① 時期 外交的主題詞是“獨立自主”。外交上首要的任務是維護國家安全和主權獨立,捍衛革命勝利果實。積極支持亞非拉人民的斗爭,在風云激蕩的國際環境中展示了東方大國的鮮明形象,站穩了腳跟,改善了國際處境。1978—2012年改革開放時期 外交的主題詞是“和平與發展”。黨中央作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的根本判斷,在國際上,倡導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合作共贏的開放戰略,這一時期我國實現與 ② 關系的正常化,恢復了與蘇聯的正常外交關系,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持續提高。2012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外交的主題詞是“民族復興,人類進步”。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被確定為新時代中國外交的總目標,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導地位正式確立,一條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的 ③ 之路日益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摘編自《新中國外交70年的光輝歷程和基本經驗》(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巴黎和會上的“秘密外交”涉及了關于中國的哪一具體問題?當時中國正處于哪一政府統治時期?(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將空白處的內容補充完整。并概括新中國成立以來,外交事業的發展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怎樣的保障?(3)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歸納影響中國近、現代外交敗與成的關鍵因素。4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改革開放后中國航天大事記(部分)時間 重大事件1985年10月 我國自行研制的“長征二號”“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市場1999年11月 我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向太空2013年12月 中國第一個無人登月探測器“嫦娥三號”在月面成功實現軟著陸2020年7月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 中國人有了自己的導航衛星2021年5 月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 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印跡材料二 2024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啟動儀式4月24日在湖北省武漢市舉辦。啟動儀式上,2024年度中國航天基金會獎揭曉,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首飛航天員、航天英雄楊利偉榮獲錢學森最高成就獎。(1)據材料一,概括中國航天發展歷程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說說中國航天史上第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成就是什么。(2)你認為楊利偉榮獲錢學森最高成就獎的原因是什么?請結合相關史實作答。(3)據材料及所學知識歸納我國在航天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1.C【解析】根據材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一致同意以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政治基礎”可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了我國的國家性質,因此它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C項正確;開國大典宣布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排除A項;國家政權屬于人民,各級政權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后才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2.C【解析】根據材料圖片可知,這是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之際,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新中國成立的場面,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C項正確;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標志著政治協商制度的建立,排除A項;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反動統治,排除B項;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簽訂《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宣告西藏和平解放,排除D項。故選C項。3.A【解析】根據材料“只有歷盡災難、飽受列強欺凌的中國人,才有刻骨銘心的‘翻身感’,這種感覺是之后成長起來的青年無法體會得到的,他們認為中國本來就是這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人民翻身成為國家的主人,因此材料所述“翻身感”出現主要是因為新中國的成立,A項正確;西藏和平解放促進了祖國大陸的統一,而題干所述“翻身感”出現于新中國的成立,排除B項;土地改革主要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廢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不符合題干內容,排除C項;通過實施一五計劃發展我國重工業,不符合題干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4.D【解析】由材料“中國人用簡陋的武器,憑借他們的獨創性、戰士的勇敢,在朝鮮半島與美國人平分秋色。”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抗美援朝戰爭。根據“戰爭結束后,世界各國不得不正視這個正在緩緩升起的東方大國。”可知,抗美援朝戰爭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結合所學可知,抗美援朝戰爭,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D項正確;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贏得了民族獨立,排除A項;抗美援朝的勝利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貧弱的國力,排除B項;新中國的成立,使人民真正地當家作主,排除C項。故選D項。5.C【解析】由題干材料“使‘地主’階級退出歷史舞臺的變革”并結合所學下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故使“地主階級”退出歷史舞臺的變革是土地改革,C項正確;三大改造的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資料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排除A項;“大躍進”運動是指1958年至1960年全國在經濟建設中開展的以實現工農業生產高指標為主要特征的群眾運動,排除B項;文化大革命發生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留下了極其慘痛的教訓,排除D項。故選C項。6.A【解析】結合所學可知,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建成投產,1957 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因此題干這些成就的取得與“一五計劃”的實施相關,A項正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在改革開放時期,排除B項;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開始于1984年,排除C項;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除D項。故選A項。7.C【解析】根據題干信息“1953年12月,新中國進行了全國規模的基層選舉,選舉地區的人口為5.7億。全國各地共選出500多萬名基層人大代表,選舉產生了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進行基層選舉,選舉基層人大代表,選舉產生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為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做準備,C項正確;1949年9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政治協商會議制度,排除A項;新中國成立后就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與題干涉及的制度層面信息不符,排除B項;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首次出現是在1982年憲法中,排除D項。故選C項。8.A【解析】根據圖片信息可知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結合所學知識,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A項正確;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不是進入社會主義的標志,排除B項;“一五”計劃使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不是進入社會主義的標志,排除C項;“大躍進”運動是社會主義探索中出現的失誤與挫折,排除D項。故選A項。9.B【解析】由題干材料“這次大會最重要的課題,是要對當前國內形勢作出科學分析,對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作出明確判斷,并據此規定黨和全國人民在新形勢下的主要任務”并結合所學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大會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B項正確;七千人大會的主要目的是總結經驗,統一認識,加強民主集中制,切實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方針,迅速扭轉困難的經濟局面,排除A項;中共十二大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排除C項;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除D項。故選B項。10.C【解析】根據材料統計圖的標題是“新中國成立后國民經濟發展統計圖”,表明圖中折線的走勢代表經濟發展的走勢。③段對應的時期是1958-1961年,經濟走勢是下行趨勢,即經濟發展受到了消極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時期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對國民經濟發展造成了破壞,C項正確;土地改革在1950-1952年,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推動經濟發展,排除A項;三大改造在1953-1956年,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推動經濟發展,排除B項;文化大革命在1966-1976年,嚴重破壞國民經濟,使經濟下滑,時間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11.A【解析】據材料“安徽一些地區的農民……甘肅、浙江、四川也進行了自己的農業生產責任制,普遍增產,效果很好”可知,三年困難時期是指1959—1961年,安徽和甘肅等地的一些農民自發搞“包產到戶”,普遍增產,而這些行為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體現了地方政府對經濟體制進行了有益探索,A項正確;“徹底糾正”說法錯誤,當時很多地區還在進行“大躍進”,排除B項;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改革開放時期,排除C項;八字方針實行于1961—1965年,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2.A【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王進喜、焦裕祿和雷鋒都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模范代表人物,他們都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所以體現的共同的時代精神是艱苦奮斗、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A項正確;王進喜和雷鋒不是官員,不能體現執政為民,排除B項;他們都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模范代表人物,不能體現國際共產主義精神,排除C項;他們生活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不能體現勇于改革,排除D項。故選A項。13.D【解析】根據所學和材料“直接經濟損失500億元之多”可知,這體現的是國民經濟遭受重大損失,D項正確;材料屬于文革造成的經濟影響,知識分子遭到迫害、民主和法制遭到踐踏以及各級政府機構癱瘓均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選D項。14.C【解析】根據題干中“證券、股市…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搞兩年,對了,放開(繼續搞);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可知,鄧小平認為,資本主義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需要通過實踐來證明,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B項正確;“團結一致向前看”主要強調團結和向前的態度,但并未直接涉及到實踐檢驗真理或對待新事物的態度,排除A項;鄧小平并沒有特別強調尊重客觀規律的重要性,而是更多地關注于實踐的態度,排除C項;題干更多地關注于實踐的態度,“人類命運共同體”更多地涉而到國際關系和全球合作的層面,排除D項。故選B項。15.D【解析】依據題干信息“‘它開啟了一個歷史新時期……社會主義中國將逐步告別貧窮和落后,走向繁榮和富強’”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會議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我國從此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開始走向繁榮與富強,D項正確;1956年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確立,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此可知,1935年遵義會議的召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均與材料中“社會主義中國”不符,排除AB項;三大改造完成標志著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中國共產黨從嚴重的挫折中重新奮起’”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6.B【解析】根據材料“改革帶來了供給能力的提升和物質的豐富,我國全面放開了糧食購銷的價格和經營”以及“取消了糧票”等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旨在建立由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減少政府對經濟的直接干預。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商品供應變得更加充足,價格更加市場化,從而導致了票證的取消,B項正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主要是關于農業生產方式的改革,并不直接涉及到糧食購銷價格的全面放開和票證的取消,排除A項;取消農業稅推行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主要是為了減輕農民的負擔,鼓勵農業生產,但它并不直接涉及到糧食價格的市場化和票證的取消,排除C項;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是一個國際組織,我國加入這一組織與國內的糧食價格改革和票證取消沒有直接聯系,排除D項。故選B項。17.C【解析】根據題干信息“1981年《人民日報》發表文章《一場關于承包魚塘的爭論》并開辟專欄,圍繞怎樣看待廣東農民陳志雄承包魚塘問題展開了長達幾個月的全國大討論。1982年廣東省農業委員會肯定了因地制宜搞好漁業生產責任制的做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場討論和廣東省農業委員會的做法,有利于促進人們的改革意識,推動人們的思想解放,C項正確;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項;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中心環節是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排除D項。故選C項。18.C【解析】據漫畫可知,漫畫中的人物手持“股票”,股票是市場經濟中重要的金融工具,代表了對市場經濟的參與和投資,這直接反映了市場經濟的存在和發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主題吻合,即說明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C項正確;三大改造指的是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是農業領域的改革,材料未涉及到農業或土地經營權的問題,排除B項;對外開放的格局包含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開放區等,材料未涉及對外開放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19.C【解析】根據材料“劃出一塊地方來引進外資發展經濟”可知,其評述的是經濟特區的創建,經濟特區就是以特殊的經濟政策來發展經濟,實行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等,C項正確;“鄉鎮企業的創辦”“國企改革的進行”與材料信息“劃出一塊地方來引進外資”不符,排除AB項;全方位對外開放是我國形成的對外開放的格局,材料涉及的是此格局形成的第一步,排除D項。故選C項。20.D【解析】根據表格信息可知,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1984年開放沿海城市,1988年設立海南經濟特區,1985年設立沿海經濟開放區, 1992年開放內地,2001年加入WTO,這反映了中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D項正確;材料旨在說明對外開放,并未涉及工業方面,排除A項;國有企業改革屬于對內改革中針對城市進行的改革,它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這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思想理論,排除C項。故選D項。21.D【解析】根據材料“2001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突破5000億美元,2004年突破1萬億美元,2007年又一舉突破2萬億美元”和所學可知,2001年11月10日,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作出決定,接納中國加入WTO,這有利于中國參與國 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促進經濟高速發展,D項正確;1978年改革開放決策的實施,使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1984年開放大批沿海開放城市,使我國對外開放的地區逐漸擴大,排除B項;1992年開放局面由沿海到內地,使我國對外開放的地區逐漸擴大,與題干中“對外貿易”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22.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共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A項正確;中共十六大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排除B項;黨的十八大站在歷史和全局的戰略高度,對推進新時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作了全面部署,排除C項;提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與中共十三大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23.C【解析】根據題干“遇到問題主要是‘文革’時期積累下的政治、社會問題和姓‘社’、姓‘資’的問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如何發展和1992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否需要繼續的問題,鄧小平通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解放了思想及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堅定了經濟改革的目標,是此時期力挽狂瀾的人物,C項正確;毛澤東思想主要是解決民主革命時期和新民主主義建設及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問題,與材料時間階段不符,排除A項;江澤民同志主要解決的是黨的建設問題,排除B項;習近平思想主要解決的是社會主義新時期的發展問題,與材料時間階段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24.A【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先后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理論成果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指導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A項正確;毛澤東思想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解決了中國的建設問題,排除B項;毛澤東思想為反帝反封建提供理論武器,與其它理論成果無關,排除C項;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的確立,這時候處于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與其它理論成果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25.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夢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也就是2049年實現中國夢,C項正確;中國共產黨成立150周年是2071年,與中國夢實現時間不符,排除A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50周年也不是中國夢實現的時間,排除B項;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是2021年,我國已經實現第一個百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排除D項。故選C項。26.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由此分析可知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在于科技創新,D項正確;以民為本屬于治國理念,排除A項;對外開放屬于基本國策,側重對外開展貿易、政治、文化等交流,排除B項;依法治國是治國基本方略,排除C項。故選D項。27.C【解析】根據題干“實現了各民族共同當家做主;它在加強民族平等團結、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看出,題干的政治制度是促進民族團結、民族地區發展的制度,因此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項正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與題干“促進民族地區發展”等不符,排除A項;“一國兩制”就是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 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享有高度的自治權,與題干不符,排除B項;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基本政治制度,與“它在加強民族平等團結、促進民族地區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28.A【解析】依據題干信息可知,第五套人民幣印有漢語拼音、蒙古文字、藏族文字和維吾爾文字等字樣,這一設計理念體現了民族平等共同發展,有利于民族團結,體現了民族共同繁榮,A項正確;民族區域自治強調少數民族自己處理民族事物,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B項;材料只提到人民幣印有少數民族文字,與民族文化搶救無關,排除C項;少數民族文字無法凸顯民族地區支援,排除D項。故選A項。29.C【解析】根據圖表中可以看到,自1999年以后,香港與內地的貿易額突飛猛進,經濟得到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得益于實施的“一國兩制”構想,加強了與內地的經濟貿易往來,C項正確;香港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排除A項;內地與香港間的聯系不屬于新型民族關系,排除B項;香港地區并不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30.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82年,鄧小平與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就香港問題進行談判,撒切爾夫人提出所謂“主權換治權”的方案,遭到鄧小平的拒絕,鄧小平明確表示“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表明了中方捍衛國家主權的堅定立場,雙方最終簽署了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規定1997年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B項正確;1978年,鄧小平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排除A項;1983年,鄧小平為北京景山學校的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排除C項;鄧小平與撒切爾夫人當時是就香港問題進行談判,并不涉及科技問題,排除D項。故選B項。31.B【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隨著海峽兩岸交流日趨密切,1990年臺灣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次年祖國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兩岸授權這兩個民間團體開始進行經濟性、事務性商談和政治對話。1992年11月,兩會就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達成“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共識,后被稱為“九二共識”。“九二共識”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基礎,B項正確;民族區域自治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國策,排除A項;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國體,與題意無關,排除C項;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我國解決祖國統一的基本方針,與題意不相符,排除D項。故選B項。32.B【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自行研制和引進了一批新型飛機,空軍的現代化建設有了新的飛躍,成為保衛祖國領空的鋼鐵衛士;海軍已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活動范圍也逐步擴大。2012 年 9 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地空導彈實彈發射體現了導彈部隊的發展;大閱兵體現了我國軍隊的整體發展,因此該主題是科技強軍、鋼鐵長城,B項正確;港澳回歸在20世紀90年代,其與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閱兵無關,排除A項;民族團結體現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等方面,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C項;社會生活體現在衣食住行方面,與殲-20戰機升空等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33.A【解析】根據“既代表了亞洲國家對國際關系的新期待,也體現了各國權利、義務、責任相統一的國際法治精神”和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時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現在已經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A項正確;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中美關系的正常化,國際上出現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打開了新中國外交的新局面,排除B項;1955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排除C項;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首的黨中央主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排除D項。故選A項。34.B【解析】根據題干“周恩來在某次國際會議上發言”“我們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亞非國家應撇開政治分歧,加強團結,為會議的成功而努力”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次會議是萬隆會議。萬隆會議上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團結合作,B項正確;中國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1953年接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的,排除A項;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取消了帝國主義在華特權,排除C項;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就與蘇聯建立了外交關系,沖破了美國對中國的外交孤立,排除D項。故選B項。35.B【解析】根據題干“照片能在一定程度上記錄歷史。下圖是中國外交史上著名的照片《喬的笑》。1971年11月15日,一個記者眼疾手快按下快門,很快,《喬的笑》就出現在了《紐約時報》的頭版頭條。據此判斷,照片中喬冠華大笑是因為”結合所學可知,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喬冠華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席會議,獲得消息的那一瞬,情不自禁地仰天大笑。B項正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周恩來總理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排除A項;中美、中日兩國正式建交發生時間是1979、1972年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排除D項。故選B項。36.C【解析】根據題干“1979年,可口可樂與中國糧油集團簽署合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說明中美關系逐漸走向正常化,C項正確; 中國人民的強烈需求、品牌方營銷策略的成功不是可口可樂進入中國的主要因素,排除AB項;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題干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37.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簡稱亞太經合組織,它是在1989年成立的,中國于1991年加入了該組織,2001年中國在上海承辦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上海亞太經濟組織(APEC)會議的主題是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與會領導人有江澤民、布什、普京等,①④正確;求同存異是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的方針,②錯誤;和平共處是20世紀50年代我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之一,時間上與材料不符,③錯誤。①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②③錯誤,排除A、B、D項。故選C項。38.A【解析】根據材料內容“亞洲與世界:共同的挑戰,共同的責任”可知,這一主題對應中國的外交是致力于統世界各國合作,實現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A項正確;主題內容是亞洲與世界的共同挑戰和責任,不是局限于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排除B項;主題內容是亞洲與世界的共同挑戰和責任,不是局限于周邊國家友好關系,排除C項;主題內容是亞洲與世界的共同挑戰和責任,不是局限于與歐盟國家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39.A【解析】根據材料“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相繼研制出原子彈和氫彈,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及所學可知,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在國防建設及外交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綜合國力的提高,A項正確;“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與我國取得的成就無關,排除B項;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正常化,材料體現的是成就出現在1972年之前,排除C項;“中蘇關系惡化使得中西方關系改善”并不是我國這一時期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A項。40.C【解析】根據材料“2023年我國互聯網發展穩中有進。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9.15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6967萬人,增速為8.2%,助力網上零售額連續11年穩居全球第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我國網上零售等購物方式的發展,科技發展帶來生活方式的變化,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互聯網發展和網上零售額的發展,沒有體現城鄉民生活水平提高,排除A項;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材料強調互聯網助力網上零售額的發展,沒有體現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體現中國互聯網起步的時間問題,排除D項。故選C項。41.(1)事件:九一八事變。影響: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2)事件及影響:材料二是抗美援朝戰爭。美抗美援朝戰爭,國不得不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材料三是遼沈戰役。遼沈戰役,解放了東北全境。(3)成就: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阜新海州露天煤礦等建成投產。(寫出兩點即可)【解析】【小題1】事件:根據材料一“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柳條湖事變是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借口,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影響:根據材料一可知,事件為九一八事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小題2】事件及影響:根據材料二中“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參加抗美援朝。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是為了保家衛國,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新中國的建設取得了穩定的國際環境。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根據材料三《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事件為解放戰爭。解放戰爭中發生在遼寧周圍的歷史事件為三大戰役中的遼沈戰役。1948年,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野戰軍首先攻占遼寧錦州,一舉切斷敵人向關內的退路,遼沈戰役打響,隨后,攻占長春、沈陽,解放東北全境。【小題3】成就:根據材料“ 一五計劃時期”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1957年實行一五計劃,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國家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與遼寧有關的有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阜新海州露天煤礦建成投產等。到1957年底,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42.(1)信息:1913—1918年,歐洲國家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減少。說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2)發展趨勢: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持續增長。解釋:1978年以來,對外開放的實行和不斷深化有利于對外貿易發展;1992年以來,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助于中國商品進入國際市場。(3)民族獨立是經濟建設的前提;和平穩定的政治環境為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等。【解析】(1)信息:根據材料“1913—1920年各國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可知1913—1918年,歐洲國家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減少。說明:結合所學一戰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原因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2)發展趨勢:根據材料“1978-2008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變化統計表”可知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持續增長。解釋:結合所學改革開放重要的階段可知1978年以來,對外開放的實行和不斷深化有利于對外貿易發展;1992年以來,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助于中國商品進入國際市場。(3)認識:結合近代中國貿易與改革開放后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特點可知民族獨立是經濟建設的前提;和平穩定的政治環境為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等。43.(1)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北洋政府。(2)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美國;大國外交;為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和平的外部環境。(3)國力的強弱。【解析】(1)問題:根據材料一“巴黎和會”“人們在巴黎和會上看到的卻恰恰是地道的‘秘密外交’。會中一切重大問題都由美、英、法、意四國首腦和外交部長以及日本兩個特別代表組成的‘十人會議’閉門商議決定,決定后再沒有商量余地。”結合所學可知,巴黎和會上列強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政府:結合所學可知,1919年時,中國處于北洋軍閥統治時期。(2)補充:結合所學可知,1949—1978年,我國進行了土地革命、一五計劃、三大改造、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時期是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2012年以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成為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的堅定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故①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②為美國;③為大國外交。保障:結合所學可知,我國外交事業的不斷發展,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和平的外部環境。(3)因素:結合所學可知,從中國近代被侵略戰爭及現代我國的大國外交可知,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強弱是決定外交成敗的關鍵因素。44.(1)特點:中國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后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獨立自主地進行航天活動,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里,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迅速,成就突出。成就: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2)原因:2003年10月,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們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3)原因: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科技不斷進步,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為我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為我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提供了堅強的領導核心;我國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我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提供了戰略支持;廣大科技工作者團結協作、艱苦奮斗、銳意進取為我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提供了人才支持。【解析】(1)特點:據材料一“改革開放后中國航天大事記”并結合所學可知,我國中國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后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據材料“1985年10月中國自研‘長征二號’‘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市場”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獨立自主地進行航天活動,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里,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據材料“1999年11月--2021年5月的重大事件’”可知,我國航天事業發展迅速,成就突出。重大成就:結合所學可知,中國航天史上第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成就是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2)原因:結合所學可知,楊利偉榮獲錢學森最高成就獎的原因是2003年10月,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們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3)原因:據材料一“改革開放后中國航天大事記”并結合所學可知,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科技不斷進步,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為我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結合所學知識從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實施科教興國等戰略、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等方面可歸納為: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為我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提供了堅強的領導核心;我國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我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提供了戰略支持;廣大科技工作者團結協作、艱苦奮斗、銳意進取為我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提供了人才支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